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理想信念》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关
注细致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1.关注特定场合下的外貌描写和神态变化来体会人物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是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是神态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坚贞不屈的品质,虽然受尽折磨,但是崇高的信仰从未动摇。
2.赏读人物的动作描写,深入理解动词含义,从而体会人物品质。 《金色的鱼钩》一文中,“他坐在那里捧着擔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中的“捧”“嚼”“硬咽”等动作,表现了老班长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品质。
3.深情朗读语言描写,结合说话时的情景来体会人物品质。 《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临终前对“我”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不顾自己生死的高尚品质。
4.细品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包括人物内心的独白)来体会人物品质。 《金色的鱼钩》一文中,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老班长的 心理活动,而是以“我”的心理活动——“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来表现老班长一心为革命,一心为战友的高尚品质。
技法二:查
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查阅时代背景。 《为人民服务》一文是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 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主席针对这一情况,借悼念张思德同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查阅作者和主人公的生平事迹。
事迹。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通过查阅资料就能知道这篇 回忆录是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回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展现了李大钊的光辉形象,感人肺腑。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从中你体会到了……(谁)……的品质? “……”一句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从中我体会到了……(谁)……的品质。
要想更好地了解……(谁),我们可以查找哪些方面的资料? 我们可以查找时代背景/……(谁)的生平事迹或经典语录等。
【精选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1928年初,夏明翰不幸被捕。
在刑堂上,敌人满脸杀气地问:“你姓什么?”
夏明翰若有所思地说:“姓冬!”
“胡说!”敌人拍着惊堂木,“你明明姓夏,为什么乱讲?”夏明翰从容不迫地说:“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就当然应该说‘姓冬’!”
敌人无言以对,硬着头皮继续问:“多少岁?”
“共产党万万岁!”
“籍贯?”
“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夏明翰越说越激昂,“我们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红旗一定插遍全球。”
敌人慌了,急欲收场,便匆忙问道:“有无宗教信仰?”
“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们心里假善良,手里拿屠刀!”
敌人别有用心地说:“那你们没有信仰啰?”
“怎么没有信仰?”夏明翰大声宣布,“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
夏明翰入狱后,敌人企图从他口中得到党的机密,特派人到狱中“规劝”,遭到夏明翰严厉痛斥,敌人又对他施以各种酷刑,可是软硬兼施,均告无效。1928年3月20日,便对夏明翰下了毒手。
临刑前,敌人问他有无遗言,夏明翰厉声喝道:“给我拿纸笔来!”
他接过纸 饱蘸浓墨 写下了使革命者振奋 反动派丧胆的五言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面对敌人的枪口 他高呼着 共产主义万岁 共产党万岁 的口号 英勇就义了
(1)读下面的词语,体会不同的感彩,并解释加点的词语。
满脸杀气 若有所思
从容不迫
无言以对
别有用心
严厉痛斥 软硬兼施 英勇就义
①从容不迫:
②别有用心:
(2)在短文最后一段中加上标点符号。
(3)用“∥”把短文分成三部分,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4)你是怎样理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两句诗的?
2.课外类文阅读。
热血铸就的囚歌
皖南事变后,叶挺即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关他的那间囚室既黑暗,又潮湿,冰凉的地上,铺着几把发霉的稻草,上面尽是臭虫和跳蚤,让他受尽了折磨。
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国民党挖空了心思。一天,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派了一辆豪华的小轿车,把叶挺接到司令部参加宴会。宴会开始后,顾祝同向叶挺敬酒,劝叶挺发表宣言,声明新四军违犯了军令,只要这样做就可以让他出狱,甚至可以做官。
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民认罪才对。”叶挺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句句话如同利剑刺得顾祝同瞠目结舌。后来蒋介石亲自出马,劝叶挺投降,被叶挺严词拒绝。
最后,叶挺被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受尽折磨和迫害。叶挺身居囚室,不能 ,不能 ,却被逼写什么声明和宣言,他一时热血沸腾,拿起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著名的《囚歌》。
(1)短文中画“ ”的句子属于 描写,其作用是 。
(2)文中提到的诱骗叶挺投降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结合短文的第2自然段写写一写。
(3)用“ ”在短文中画出一处描写叶挺言行的语句,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他怎样的精神品质,用三个四字词语来概括。
(4)发挥想象,在文中的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内容。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①1953年,23岁的袁隆平从农学院毕业,来到湖南一所偏远的农校,开始了他热爱的农业教学和研究。1959年至1961年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闹饥荒。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他下决心研究出高产的水稻种子,让人们吃饱饭。可是,到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种子呢?只能向大自然这个神奇宝库求助了。袁隆平不顾风吹日晒,常常只带点馒头和水,蹲在稻田里寻找长势特别好的水稻。
②1961年7月的一天,在观察了上万株水稻后,袁隆平发现了一株有230粒稻谷的稻子!他给它取名“鹤立鸡群”,但是“鹤立鸡群”的种子长出的稻株高高矮矮,参差不齐,这是为什么呢?袁隆平反复琢磨,查找各种资料。有一天,他灵感突现,意识到那株“鹤立鸡群”是天然杂交水稻。“天然杂交水稻属于偶然现象,我可以研究人工杂交水稻!”想到这里,袁隆平充满了干劲儿。
③ 大自然中存在天然杂交水稻,那 一定存在天然雄性败育株(指雄蕊不能发育的植株)。 找到它, 能解决水稻杂交的难题。 ,天然雄性败育株长什么样?当时全世界都没有相关记载,只能靠专业判断和想象。
④1964年6月下旬,正是早稻吐穗扬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妻子在农校周边的稻田里开始了寻找之旅。因为在强光下观察效果最好,所以袁隆平总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走进蒸笼一样的稻田。他肩上斜挎着一只标本夹,右手一只镊子,左手一个放大镜,一朵一朵地观察稻花。汗珠不断从他黑瘦黑瘦的脸上滚落下来,身上的白衬衫被汗水浸透,他不时用衣袖胡乱擦把脸,又低头沉入放大镜下的微观世界。
⑤一天,两天、三天……十三天过去了,袁隆平大海捞针般的寻觅毫无进展,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好不容易走到田头的树下,靠在树干上就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妻子埋怨他:“你不要命了!”他笑着说:“命还是要的,这条命要跟时间赛跑呢。再不抓紧,过几天扬花季节就要结束了。”
⑥十六天后,袁隆平在勘察第6400株稻穗时,终于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败育株。为了拥有更多的样本,便于总结规律,袁隆平继续寻找……
⑦1965年夏天,袁隆平在对8500多株水稻进行认真观察后,又找到了5株天然雄性败育株,他把这些稻株视如珍宝。春天来了,他在试验田里亲自耕耘,亲自播种,陪伴秧苗茁壮成长。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袁隆平感到欣喜,他相信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进行人工杂交制种,可以获得很高的产量和效益。
⑧1970年10月,在海南的一处荒野里,袁隆平的助手找到了1株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袁隆平立即展开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后来,这株在杂交育种方面价值更高的野生水稻被命名为“野败”,它成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突破口。1973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解决了全世界许多人吃不饱饭的问题。人们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在第③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所以……;只有……才……;因此
B.如果……就……;即使……也……;但是
C.既然……就……;只要……就……;可是
D.虽然……但是……;不仅……还……;于是
(2)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 ; ② ;③找到“野败”,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其中,详写的是 (填序号)。
(3)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描写中,可以体会人物的品质。仔细阅读第④⑤自然段,填写表格。
描写方法 关键词句 人物的精神品质
外貌描写 黑瘦黑瘦 吃苦耐劳
动作描写
笑着
语言描写
(4)袁隆平生前有两个梦想,课后请查找资料,写一写这两个梦想是什么。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站在最前沿
滂沱大雨日夜不停,越来越大的洪水,淹没了田地和庄稼。雷锋看着这没完没了的雨水,非常着急。
8月3日,运输连准备参加抗洪抢险。当时雷锋正患有肠胃不适的症状,连长分配他留守,好让他休息一下。
命令刚传达完,雷锋跑到连部找连长,急呼呼地说:“连长,你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把我留下?”连长向他解释了半天,他还是不同意, (请求 恳求)说:“洪水正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我能眼睁睁地看着吗?我想跟队伍一块走。”经过再三研究,连里同意让他也去参加抗洪。
来到上寺水库,成千上万人组成的抗洪大军与洪水展开了 (激烈 猛烈)的战斗。暴雨仍然下个不停,水库的水位不断上涨,眼看就要漫过大堤,情况万分紧急。防汛指挥部决定开掘洪道,并且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部队。
雷锋虽然身体不好,但在这紧急的情况下,他完全忘了自己的病痛,和战友们一起,顶着暴风雨,踩着没膝深的烂泥,猛力地挖着。他挥舞着手里的铁锨,由于用力过猛,铁锨头掉进泥里去了,他干脆用手挖,一口气干了很长时间,手指火辣辣的疼,但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糟糕!手指流血了。身旁的战友催他去上药,他说:“没关系,小意思。”继续用手挖起来。
连长来到雷锋身边,拍拍他的肩膀说:“小雷,快到广播室去,把咱连的好人好事宣传宣传。”
雷锋飞快地跑进广播室,喇叭里立刻传出他的声音:“同志们,听我言,英雄好汉出在运输连……”他的声音在狂风暴雨中回荡, (激励 鼓励)着奋战中的抗洪大军。
猛兽般的洪水终于在英雄的人民面前驯服了。雷锋在这场战斗中表现的那种不避艰险,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
(1)选择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在抢险过程中,雷锋是怎样做的?用“ ”在文中画出来。
(3)短文反映出雷锋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爱国将领邓世昌(节选)
邓世昌是清末的一位爱国将领,他为保卫祖国的海防献出了生命。
1894年9月17日中午,我方舰队在黄海海面与日本舰队相遇,展开了一场激战。
战斗打响后,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战舰冒着密集的炮火,纵横海面,频频开炮,屡中敌舰。“致远”在4艘敌舰的包围之中,顽强作战,不断炮击敌舰。不久,“致远”舰上的炮弹打光了,邓世昌命令用步枪射击。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战,“致远”舰弹孔累累,水线以下也多处受伤,船身倾斜,眼看就要沉没。邓世昌怒视着在海面横冲直撞的“吉野”号,对大副说:“日本舰队全仗‘吉野’横行,如果撞沉它,我军一定能取得胜利。”他登上舰桥,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我舰船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撞沉‘吉野’,与它同归于尽。”全舰官兵齐声高呼,表示拥护。邓世昌登上驾驶台,两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猛冲过去。
敌人发现“致远”向“吉野”冲来,立刻集中火力,轰击“致远”。“致远”的甲板起火了,但是它在继续前进,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冲向“吉野”。敌舰上的士兵见了,惊恐万状,纷纷跳水逃命,“吉野”的舰长也吓得手足无措。可是,一颗日本鱼雷击中了“致远”,顿时全舰爆炸起火,不久它就沉没了。
落水以后的邓世昌,仍然高呼杀敌不止。随从把救生圈抛给他,他拒绝了。全舰200多名将士,除27人遇救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邓世昌的英雄行为大大激发了海军将士的爱国热情,他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有删改)
(1)短文哪些内容表现出了邓世昌的英勇?请概括出两条。
(2)下列对短文结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事情的经过。
B.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突出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对中国人民的影响。
C.按“分一总”的结构,先详细记叙事情的经过,以突出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D.按“总一分”的结构,赞美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3)当邓世昌落水后,他拒绝了随从抛给他的救生圈。你是怎样理解邓世昌这一行为的?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1948年5月25日,这是一个董存瑞用生命擎起的日子,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那一天,董存瑞所在的爆破组的任务是炸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碉堡和炮楼。董存瑞带领战士向敌人的炮楼冲去,一鼓作气把四个炮楼和五个碉堡炸上了天,隆化中学的“铜墙铁壁”被撕开了个大口子,但还有一座旱桥上的桥形碉堡在不停地吐着火舌,挡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
李振德抱着炸药包冲向碉堡。他机智地跃进,眼看就要冲出火力网了。不料,一颗子弹打到了雷管,“轰——”李振德牺牲了。
“老李!”董存瑞伤心极了。他对指导员说:“我来!隆化不解放,就是我没完成任务。”指导员沉思了一会儿,答应了。董存瑞郑重地交给指导员一个小包,说:“如果我牺牲了,这就是我最后一次交党费。”“不!”指导员眼里含着眼泪,“你的党费还没交到头,我等你回来。”
董存瑞抱起炸药包,和郅顺义一前一后配合着前进。密集的子弹从耳边飞过,董存瑞带着愤怒,带着仇恨,带着一腔热血,冲出了火力网,到了桥下。这里桥底光滑得很,炸药包放低了炸不着桥上的碉堡,放高了又没有支撑点,董存瑞急得团团转。眼看总攻的时间就要到了,头顶是敌人狂扫的机枪,远处是心急如焚的战友,一分一秒是那么珍贵。董存瑞使劲用枪把在桥墩上凿啊凿,想凿出个洞来,但混凝土桥墩非常结实,怎么凿也无济于事。
总攻的号角吹响了。董存瑞毅然举起炸药包,用他的血肉之躯做成了支撑点,坚定地拉响了导火索。随着一声巨响,火光四溅,浓浓的黑烟弥漫天空。为了战斗的胜利,董存瑞献出了他年仅19岁的生命。
中国人民永远铭记这个日子——1948年5月25日。朱总司令亲自为董存瑞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我们永远怀念这位英雄。
(1)短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根据短文补全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目睹战友牺牲,董存瑞决定自己上→ →
(2)短文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补全下面的句子。
战斗结束了,战士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怀着 ,怀着 ,来为牺牲的战友们送行。
(3)读文中几处画“ ”的句子,这几句话主要从 、 两方面对董存瑞进行了描写。我们从中感受到董存瑞是一个 的人。
(4)短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说说短文这样写的好处。
(5)朱总司令的题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读到朱总司令的题词,你想到了什么?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7.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1)诗歌的第一、二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我是从 、 看出来的。
(2)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A.披着威武的鞍具(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原野上吃草。
B.披着威武的鞍具(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3)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
A.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了自己热望建功立业却又不被赏识的愤懑之情。
B.希望自己像马一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8.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吟”是 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D.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 ;第三、四两句描写了 的精神,表达了诗人 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 ,“志”是 。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9张PPT)
第4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
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1928年初,夏明翰不幸被捕。
在刑堂上,敌人满脸杀气地问:“你姓什么?”
夏明翰若有所思地说:“姓冬!”
“胡说!”敌人拍着惊堂木,“你明明姓夏,为什么乱讲?”夏明翰从容不迫地说:“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就当然应该说‘姓冬’!”
敌人无言以对,硬着头皮继续问:“多少岁?”
“共产党万万岁!”
“籍贯?”
“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夏明翰越说越激昂,“我们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红旗一定插遍全球。”
敌人慌了,急欲收场,便匆忙问道:“有无宗教信仰?”
“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们心里假善良,手里拿屠刀!”
敌人别有用心地说:“那你们没有信仰啰?”
“怎么没有信仰?”夏明翰大声宣布,“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
夏明翰入狱后,敌人企图从他口中得到党的机密,特派人到狱中“规劝”,遭到夏明翰严厉痛斥,敌人又对他施以各种酷刑,可是软硬兼施,均告无效。1928年3月20日,便对夏明翰下了毒手。
临刑前,敌人问他有无遗言,夏明翰厉声喝道:“给我拿纸笔来!”
他接过纸 ____ 饱蘸浓墨 ____ 写下了使革命者振奋 ____ 反动派丧胆的五言就义诗 ____ 砍头不要紧 ____ 只要主义真 ____ 杀了夏明翰 ____ 还有后来人 ____ 面对敌人的枪口 ____ 他高呼着 ____ 共产主义万岁 ____ 共产党万岁 ____ 的口号 ____ 英勇就义了 ____
(1)读下面的词语,体会不同的感彩,并解释加点的词语。
满脸杀气 若有所思 从容不迫 无言以对
别有用心 严厉痛斥 软硬兼施 英勇就义
①从容不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别有用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短文最后一段中加上标点符号。
,
,
、
:“
,
。
,
。”
,
:“
!
!”
,
。
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意思是心中另有算计。
····
····
(3)用“∥”把短文分成三部分,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两句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可以做此类题可以联系上下文内容解释,也可以查工具书解释。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沉着冷静。别有用心:意思是心中另有算计。
1被捕;2~13斗争;14~15就义。
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真理、为理想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可以看出一个革命者对人民、对革命的耿耿丹心。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句子的一般停顿用逗号,并列词语间用顿号。说的话用冒号、引号。一句话结束句末用句号。表示强烈的感叹用感叹号。即:他接过纸,饱蘸浓墨,写下了使革命者振奋、反动派丧胆的五言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面对敌人的枪口,他高呼着:“共产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了。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短文第1自然段中“1928年初,夏明翰不幸被捕。”可知,第一部分可概括为:被捕。根据短文中第2~13自然段中“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就当然应该说‘姓冬’!”“多少岁?”“共产党万万岁!”“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我们坚信,共产主义必胜,
红旗一定插遍全球。”“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们心里假善良,手里拿屠刀!”“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可知,第二部分可概括为:斗争。根据短文中第14~15自然段中“给我拿纸笔来!”“他接过纸,饱蘸浓墨,写下了使革命者振奋、反动派丧胆的五言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面对敌人的枪口,他高呼着:“共产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了。”可概括为:就义。
(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结合短文中“他接过纸,饱蘸浓墨,写下了使革命者振奋、反动派丧胆的五言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面对敌人的枪口,他高呼着:“共产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了。”可知,
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真理、为理想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可以看出一个革命者对人民、对革命的耿耿丹心。
故答案为:
(1)①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②意思是心中另有算计。
(2)他接过纸,饱蘸浓墨,写下了使革命者振奋、反动派丧胆的五言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面对敌人的枪口,他高呼着:“共产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了。
(3)1被捕;2~13斗争;14~15就义。
(4)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为真理、为理想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可以看出一个革命者对人民、对革命的耿耿丹心。
2.课外类文阅读。
热血铸就的囚歌
皖南事变后,叶挺即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关他的那间囚室既黑暗,又潮湿,冰凉的地上,铺着几把发霉的稻草,上面尽是臭虫和跳蚤,让他受尽了折磨。
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国民党挖空了心思。一天,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派了一辆豪华的小轿车,把叶挺接到司令部参加宴会。宴会开始后,顾祝同向叶挺敬酒,劝叶挺发表宣言,声明新四军违犯了军令,只要这样做就可以让他出狱,甚至可以做官。
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民认罪才对。”叶挺光明磊落,大义凛然
,句句话如同利剑刺得顾祝同瞠目结舌。后来蒋介石亲自出马,劝叶挺投降,被叶挺严词拒绝。
最后,叶挺被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受尽折磨和迫害。叶挺身居囚室,不能 _______________ ,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却被逼写什么声明和宣言,他一时热血沸腾,拿起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著名的《囚歌》。
(1)短文中画“”的句子属于 _____ 描写,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文中提到的诱骗叶挺投降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结合短文的第2自然段写写一写。
驰骋抗日战场
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
环境
衬托叶挺在恶劣的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在短文中画出一处描写叶挺言行的语句,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他怎样的精神品质,用三个四字词语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挥想象,在文中的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内容。
第一,派了豪华小轿车接叶挺接参加宴会;第二,顾祝同向叶挺敬酒,诱骗他发表宣言可以出狱,甚至做官。
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民认罪才对。”我从中体会到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大义凌然的精神品质。
【解析】(1)此题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这句话在短文第一自然段,描写的对象是“囚室”,其特点是“黑暗”“潮湿”“冰凉”,这属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在文中一般起到温染氛围、衬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结合句子的“受尽了折磨”及下文可知,
这里的环境描写衬托了叶挺在恶劣的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精神。
(2)此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根据题干的提示,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这段话共有三句,第一句总起全段,后面两句具体写了国民党反动派是如何诱骗叶挺投降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即:第一,派了豪华小轿车接叶挺接参加宴会;第二,顾祝同向叶挺敬酒,诱骗他发表宣言可以出狱,甚至做官。
(3)
此题考查赏析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并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首先要明确题目的要求,意思从文中找出描写叶挺言行的语句,二是赏析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注意是用三个四字词语来概括。文中有许多描写叶挺言行的句子,要找出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句子
来进行赏析。如:文中句子“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民认罪才对。’”这句话就是对叶挺言行的描写,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大义凌然的精神品质。
(4)此题考查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语境。仔细读句子,有“却”字可知这句话前后是转折关系,
再根据“却”字后面的内容可知这里需要填入的是叶挺被囚禁在狱中不能投身革命的内容。联系两个“不能”填写处合理的答案即可。如:不能驰骋抗日战场,不能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
故答案为:
(1)环境 衬托叶挺在恶劣的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精神;
(2)第一,派了豪华小轿车接叶挺接参加宴会;第二,顾祝同向叶挺敬酒,诱骗他发表宣言可以出狱,甚至做官。
(3)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民认罪才对。”我从中体会到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大义凌然的精神品质。
(4)驰骋抗日战场 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①1953年,23岁的袁隆平从农学院毕业,来到湖南一所偏远的农校,开始了他热爱的农业教学和研究。1959年至1961年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闹饥荒。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他下决心研究出高产的水稻种子,让人们吃饱饭。可是,到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种子呢?只能向大自然这个神奇宝库求助了。袁隆平不顾风吹日晒,常常只带点馒头和水,蹲在稻田里寻找长势特别好的水稻。
②1961年7月的一天,在观察了上万株水稻后,袁隆平发现了一株有230粒稻谷的稻子!他给它取名“鹤立鸡群”,但是“鹤立鸡群”的种子长出的稻株高高矮矮,参差不齐,这是为什么呢?袁隆平反复琢磨,
查找各种资料。有一天,他灵感突现,意识到那株“鹤立鸡群”是天然杂交水稻。“天然杂交水稻属于偶然现象,我可以研究人工杂交水稻!”想到这里,袁隆平充满了干劲儿。
③大自然中存在天然杂交水稻,那 一定存在天然雄性败育株(指雄蕊不能发育的植株)。 找到它,能解决水稻杂交的难题。 ,天然雄性败育株长什么样?当时全世界都没有相关记载,只能靠专业判断和想象。
④1964年6月下旬,正是早稻吐穗扬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妻子在农校周边的稻田里开始了寻找之旅。因为在强光下观察效果最好,所以袁隆平总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走进蒸笼一样的稻田。他肩上斜挎着一只标本夹,右手一只镊子,左手一个放大镜,一朵一朵地观察稻花。汗珠不断从他黑瘦黑瘦的脸上滚落下来,身上的白衬衫被汗水浸透,
他不时用衣袖胡乱擦把脸,又低头沉入放大镜下的微观世界。
⑤一天,两天、三天……十三天过去了,袁隆平大海捞针般的寻觅毫无进展,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好不容易走到田头的树下,靠在树干上就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妻子埋怨他:“你不要命了!”他笑着说:“命还是要的,这条命要跟时间赛跑呢。再不抓紧,过几天扬花季节就要结束了。”
⑥十六天后,袁隆平在勘察第6400株稻穗时,终于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败育株。为了拥有更多的样本,便于总结规律,袁隆平继续寻找……
⑦1965年夏天,袁隆平在对8500多株水稻进行认真观察后,又找到了5株天然雄性败育株,他把这些稻株视如珍宝。春天来了,他在试验田里亲自耕耘,亲自播种,陪伴秧苗茁壮成长。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
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袁隆平感到欣喜,他相信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进行人工杂交制种,可以获得很高的产量和效益。
⑧1970年10月,在海南的一处荒野里,袁隆平的助手找到了1株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袁隆平立即展开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后来,这株在杂交育种方面价值更高的野生水稻被命名为“野败”,它成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突破口。1973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解决了全世界许多人吃不饱饭的问题。人们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在第③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 。
A.因为……所以……;只有……才……;因此
B.如果……就……;即使……也……;但是
C.既然……就……;只要……就……;可是
C
D.虽然……但是……;不仅……还……;于是
(2)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找到“野败”,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其中,详写的是 ____ (填序号)。
(3)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描写中,可以体会人物的品质。仔细阅读第④⑤自然段,填写表格。
描写方法 关键词句 人物的精神品质
外貌描写 黑瘦黑瘦 吃苦耐劳
发现“鹤立鸡群”并进行研究
寻找天然雄性败育株,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
②
动作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笑着 __________
用衣袖胡乱擦把脸,又低头沉入放大镜下的微观世界;拖着疲惫的身子;晕了过去;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
不顾自己的身体,潜心研究,无私奉献
神态描写
以苦为乐
语言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袁隆平生前有两个梦想,课后请查找资料,写一写这两个梦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
①禾下乘凉梦。②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命还是要的,这条命要跟时间赛跑呢。再不抓紧,过几天扬花季节就要结束了
把研究杂交水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本题考查关联词。“大自然中存在天然杂交水稻”与“一定存在天然雄性败育株(指雄蕊不能发育的植株)”构成因果关系,应选“既然……就……”或者“因为……所以……”,排除B、D两项。“找到它”与“能解决水稻杂交的难题”构成条件关系,应选“只要……就……”,排除A项。“天然雄性败育株长什么样?当时全世界都没有相关记载,只能靠专业判断和想象”,此处是对前面内容的转折,应选“但是”。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和详略安排的把握。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应的是第②段内容,可概括为“发现‘鹤立鸡群’并进行研究”;第二阶段对应的是③到⑦段的内容,可概括为“寻找天然雄性败育株,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阶段对应的是第⑧段的内容。观察全文可知,
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写第二阶段的内容,所以详写的是第二阶段(②)。
(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并分析人物品质。④⑤自然段中描写袁隆平动作的句子有“不时用衣袖胡乱擦把脸,又低头沉入放大镜下的微观世界”“拖着疲惫的身子”“靠在树干上就晕了过去””他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袁隆平不顾自己的身体,潜心研究,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笑着”是对袁隆平神情的描写,属于神态描写。本来寻找天然雄性败育株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他还能“笑着”,说明他有以苦为乐的精神品质。第⑤自然段中描写袁隆平语言的句子是“命还是要的,这条命要跟时间赛跑呢。再不抓紧,过几天扬花季节就要结束了”,表现了袁隆平把研究杂交水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
(4)本题考查课外积累。查找资料可知,袁隆平的两个梦想分别是“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故答案为:
(1)C;
(2)发现“鹤立鸡群”并进行研究 寻找天然雄性败育株,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 ②;
(3)用衣袖胡乱擦把脸,又低头沉入放大镜下的微观世界;拖着疲惫的身子;晕了过去;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 不顾自己的身体,潜心研究,无私奉献 神态描写 以苦为乐 命还是要的,这条命要跟时间赛跑呢。再不抓紧,过几天扬花季节就要结束了 把研究杂交水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①禾下乘凉梦。②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站在最前沿
滂沱大雨日夜不停,越来越大的洪水,淹没了田地和庄稼。雷锋看着这没完没了的雨水,非常着急。
8月3日,运输连准备参加抗洪抢险。当时雷锋正患有肠胃不适的症状,连长分配他留守,好让他休息一下。
命令刚传达完,雷锋跑到连部找连长,急呼呼地说:“连长,你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把我留下?”连长向他解释了半天,他还是不同意, _____ (请求 恳求)说:“洪水正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我能眼睁睁地看着吗?我想跟队伍一块走。”经过再三研究,连里同意让他也去参加抗洪。
恳求
来到上寺水库,成千上万人组成的抗洪大军与洪水展开了 _____ (激烈 猛烈)的战斗。暴雨仍然下个不停,水库的水位不断上涨,眼看就要漫过大堤,情况万分紧急。防汛指挥部决定开掘洪道,并且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部队。
雷锋虽然身体不好,但在这紧急的情况下,他完全忘了自己的病痛,和战友们一起,顶着暴风雨,踩着没膝深的烂泥,猛力地挖着。他挥舞着手里的铁锨,由于用力过猛,铁锨头掉进泥里去了,他干脆用手挖,一口气干了很长时间,手指火辣辣的疼,但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糟糕!手指流血了。身旁的战友催他去上药,他说:“没关系,小意思。”继续用手挖起来。
连长来到雷锋身边,拍拍他的肩膀说:“小雷,快到广播室去,
激烈
把咱连的好人好事宣传宣传。”
雷锋飞快地跑进广播室,喇叭里立刻传出他的声音:“同志们,听我言,英雄好汉出在运输连……”他的声音在狂风暴雨中回荡, _____ (激励 鼓励)着奋战中的抗洪大军。
猛兽般的洪水终于在英雄的人民面前驯服了。雷锋在这场战斗中表现的那种不避艰险,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
(1)选择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在抢险过程中,雷锋是怎样做的?用“”在文中画出来。
(3)短文反映出雷锋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激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了选词填空。恳求:恳切地请求。请求: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结合语境,应选“恳求”。激烈:指剧烈;强烈(指言论、动作等)。猛烈:指气势雄壮,力量大。强烈:指强硬激烈。结合语境,应选“激烈”。激励:激发鼓励。鼓励:激发;勉励。结合语境,应选“激励”。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雷锋虽然身体不好,但在这紧急的情况下,他完全忘了自己的病痛,和战友们一起,顶着暴风雨,
短文反映出雷锋具有不避艰险、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踩着没膝深的烂泥,猛力地挖着。他挥舞着手里的铁锨,由于用力过猛,铁锨头掉进泥里去了,他干脆用手挖,一口气干了很长时间,手指火辣辣的疼,但他一点儿也不在乎。糟糕!手指流血了。身旁的战友催他去上药,他说:‘没关系,小意思。’继续用手挖起来。”可知在抢险过程中,雷锋是怎样做的。
(3)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阅读全文可在,本文通过描述雷锋在抗洪抢险过程中的表现,展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使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雷锋依然坚持参与抗洪,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在抢险过程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和健康状况,投身于挖掘洪道的工作,手指受伤后也毫不在意,坚持继续战斗。雷锋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其他抗洪队员,
最终他们成功制服了洪水。这篇文章歌颂了雷锋以及所有抗洪勇士的英勇无畏和自我牺牲精神。据此作答即可。示例:短文反映出雷锋具有不避艰险、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故答案为:
(1)恳求 激烈 激励;
(2)雷锋虽然身体不好,但在这紧急的情况下,他完全忘了自己的病痛,和战友们一起,顶着暴风雨,踩着没膝深的烂泥,猛力地挖着。他挥舞着手里的铁锨,由于用力过猛,铁锨头掉进泥里去了,他干脆用手挖,一口气干了很长时间,手指火辣辣的疼,但他一点儿也不在乎。糟糕!手指流血了。身旁的战友催他去上药,他说:“没关系,小意思。”继续用手挖起来。”
(3)短文反映出雷锋具有不避艰险、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爱国将领邓世昌(节选)
邓世昌是清末的一位爱国将领,他为保卫祖国的海防献出了生命。
1894年9月17日中午,我方舰队在黄海海面与日本舰队相遇,展开了一场激战。
战斗打响后,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战舰冒着密集的炮火,纵横海面,频频开炮,屡中敌舰。“致远”在4艘敌舰的包围之中,顽强作战,不断炮击敌舰。不久,“致远”舰上的炮弹打光了,邓世昌命令用步枪射击。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战,“致远”舰弹孔累累,水线以下也多处受伤,船身倾斜,
眼看就要沉没。邓世昌怒视着在海面横冲直撞的“吉野”号,对大副说:“日本舰队全仗‘吉野’横行,如果撞沉它,我军一定能取得胜利。”他登上舰桥,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我舰船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撞沉‘吉野’,与它同归于尽。”全舰官兵齐声高呼,表示拥护。邓世昌登上驾驶台,两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猛冲过去。
敌人发现“致远”向“吉野”冲来,立刻集中火力,轰击“致远”。“致远”的甲板起火了,但是它在继续前进,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冲向“吉野”。敌舰上的士兵见了,惊恐万状,纷纷跳水逃命,“吉野”的舰长也吓得手足无措。可是,一颗日本鱼雷击中了“致远”,顿时全舰爆炸起火,不久它就沉没了。
落水以后的邓世昌,仍然高呼杀敌不止。随从把救生圈抛给他,他拒绝了。全舰200多名将士,除27人遇救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邓世昌的英雄行为大大激发了海军将士的爱国热情,他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有删改)
(1)短文哪些内容表现出了邓世昌的英勇?请概括出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战斗中,当“致远”号的炮弹打光时,邓世昌命令用步枪继续射击,即使武器简陋,也决不放弃抵抗。当“致远”号受到重创,无力再战时,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与敌人同归于尽,显示出了他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决心。
(2)下列对短文结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事情的经过。
B.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突出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对中国人民的影响。
C.按“分一总”的结构,先详细记叙事情的经过,以突出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D.按“总一分”的结构,赞美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3)当邓世昌落水后,他拒绝了随从抛给他的救生圈。你是怎样理解邓世昌这一行为的?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清末爱国将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迹。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邓世昌决定驾舰冲向敌人的“吉野”号,
邓世昌在落水后拒绝了随从抛给他的救生圈,这一行为表明他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被救回安全地带。这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职责的坚守以及对自己行动的高度自觉。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去鼓舞和激励其他的将士继续战斗,显示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准备与其同归于尽,最终不幸被敌人的鱼雷击中,壮烈牺牲。结合文章内容,邓世昌的英勇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在战斗中,当“致远”号的炮弹打光时,邓世昌命令用步枪继续射击,即使武器简陋,也决不放弃抵抗。当“致远”号受到重创,无力再战时,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与敌人同归于尽,显示出了他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决心。
(2)考查了对文章结构的理解。本文先介绍了邓世昌是一位清末的爱国将领,然后详细叙述了他在黄海海战中的英勇事迹,最后总结了他的英雄行为对国民的激励作用和他的英雄形象永存中国人民心中。这种结构是典型的“总一分一总”结构,突出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对中国人民的影响。故乡B。
(3)
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开放探究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及自己的理解作答,合理即可。示例:邓世昌在落水后拒绝了随从抛给他的救生圈,这一行为表明他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被救回安全地带。这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职责的坚守以及对自己行动的高度自觉。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去鼓舞和激励其他的将士继续战斗,显示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故答案为:
(1)在战斗中,当“致远”号的炮弹打光时,邓世昌不仅没有放弃,反而命令用步枪继续射击,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当“致远”号受到重创即将沉没时,邓世昌决定撞向敌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B;
(3)邓世昌在落水后拒绝了随从抛给他的救生圈,这一行为表明他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被救回安全地带。这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职责的坚守以及对自己行动的高度自觉。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去鼓舞和激励其他的将士继续战斗,显示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1948年5月25日,这是一个董存瑞用生命擎起的日子,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那一天,董存瑞所在的爆破组的任务是炸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碉堡和炮楼。董存瑞带领战士向敌人的炮楼冲去,一鼓作气把四个炮楼和五个碉堡炸上了天,隆化中学的“铜墙铁壁”被撕开了个大口子,但还有一座旱桥上的桥形碉堡在不停地吐着火舌,挡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
李振德抱着炸药包冲向碉堡。他机智地跃进,眼看就要冲出火力网了。不料,一颗子弹打到了雷管,“轰——”李振德牺牲了。
“老李!”董存瑞伤心极了。
他对指导员说:“我来!隆化不解放,就是我没完成任务。”指导员沉思了一会儿,答应了。董存瑞郑重地交给指导员一个小包,说:“如果我牺牲了,这就是我最后一次交党费。”“不!”指导员眼里含着眼泪,“你的党费还没交到头,我等你回来。”
董存瑞抱起炸药包,和郅顺义一前一后配合着前进。密集的子弹从耳边飞过,董存瑞带着愤怒,带着仇恨,带着一腔热血,冲出了火力网,到了桥下。这里桥底光滑得很,炸药包放低了炸不着桥上的碉堡,放高了又没有支撑点,董存瑞急得团团转。眼看总攻的时间就要到了,头顶是敌人狂扫的机枪,远处是心急如焚的战友,一分一秒是那么珍贵。董存瑞使劲用枪把在桥墩上凿啊凿,想凿出个洞来,但混凝土桥墩非常结实,怎么凿也无济于事。
总攻的号角吹响了。董存瑞毅然举起炸药包,用他的血肉之躯做成了支撑点,坚定地拉响了导火索。随着一声巨响,火光四溅,浓浓的黑烟弥漫天空。为了战斗的胜利,董存瑞献出了他年仅19岁的生命。
中国人民永远铭记这个日子——1948年5月25日。朱总司令亲自为董存瑞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我们永远怀念这位英雄。
(1)短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根据短文补全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睹战友牺牲,董存瑞决定自己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画“”的句子运用了 _____ 的修辞手法。
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补全下面的句子。
旱桥上的碉堡挡住了部队
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
董存瑞举起炸药包,拉响导火索
排比
战斗结束了,战士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怀着 _______________ ,怀着 ____________________ ,来为牺牲的战友们送行。
(3)读文中几处画“”的句子,这几句话主要从 _____ 、 _____ 两方面对董存瑞进行了描写。我们从中感受到董存瑞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4)短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说说短文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朱总司令的题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战友的思念
对敌人刻骨的仇恨
语言
动作
甘于奉献、勇于牺牲
首尾呼应。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者对董存瑞的敬仰之情,让文章主题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董存瑞为了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精神永远流传
读到朱总司令的题词,你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文章第一自然段为总起段,告诉读者们1948年5月2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告诉了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董存瑞。根据题目提示,旱桥上的的碉堡挡住了部队:可以定位到第二自然段。目睹战友牺牲,董存瑞决定自己上:可以定位到第三至第四自然段。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可以定位到第五自然段。董存瑞举起炸药包,拉响导火索:可以定位到第六自然段。
我想到了邱少云,他为了不暴露部队,被大火活活烧死,他和董存瑞一样,都是“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人。
(2)考查修辞手法。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三个“带着”构成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董存瑞的愤怒与对敌人的仇恨。仿写时,抓住排比的特点,从关键词“牺牲的战友们”入手,写出战士们的伤心、愤怒与痛惜等等即可。
(3)考查对句子的鉴赏能力。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可以定位到第四自然段,通过对董存瑞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来他很勇敢,敢于担当,是一个爱国爱党、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人。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可以定位到第六自然段,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手法,关键词“吹响”“举起”“拉响”等等,可以看出来董存瑞很勇敢,不怕牺牲。
(4)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首尾呼应,
又叫首尾照应。即开头提到的内容,在结尾要作出解释、说明、交代、回应等。它不同于前后照应,前后照应不仅仅局限于首尾内容,前后内容也可呼应。作用:一是结构,能使结构更加完整和严谨;二是内容,能使含义更加深刻,使情感更加强烈,使主题更加突出,从而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提高表达效果。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1948年5月25日,这是一个董存瑞用生命擎起的日子”与“中国人民永远铭记这个日子——1948年5月25日”相呼应,使文章含义更加深刻,对董存瑞的怀念与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5)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及课外知识积累。第一问,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句子的意思,“含身为国,永垂不朽”意思是为了祖国舍弃自己的生命,这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不会磨灭,会永远流传。第二问,
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为了中国解放这一伟大事业,牺牲的先烈还有很多,例如马本斋、黄继光、邱少云等。
(1)旱桥上的碉堡挡住了部队 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 董存瑞举起炸药包,拉响导火索
(2)排比 对战友的思念 对敌人刻骨的仇恨
(3)语言 动作 甘于奉献、勇于牺牲
(4)首尾呼应。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者对董存瑞的敬仰之情,让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董存瑞为了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精神永远流传 示例:我想到了邱少云,他为了不暴露部队,被大火活活烧死,他和董存瑞一样,都是“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人。
二.古诗词赏析
7.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1)诗歌的第一、二两句运用了 _____ 的修辞手法,我是从 ____ 、 ____ 看出来的。
(2)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____ 。
A.披着威武的鞍具(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原野上吃草。
B.披着威武的鞍具(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3)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____ 。
A.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了自己热望建功立业却又不被赏识的愤懑之情。
B.希望自己像马一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解析】(1)考查了修辞。大漠沙如雪,
比喻
如
似
B
A
燕山月似钩。从把“沙”比作“雪”。把“月”比作“钩”,从比喻词“如、似”可知,是比喻句。
(2)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诗句理解。从“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可知,这首诗中的马披着威武的鞍具(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故选B。
(3)考查了思想感情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从“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一句中的“何当”可知,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了自己热望建功立业却又不被赏识的愤懑之情。故选A。
故答案为:
(1)比喻 如 似
(2)B
(3)A
8.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 ____ 朝诗人 _____ 。“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____
A.千锤/万凿/出深/山。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D.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吟颂、吟唱(古代诗歌的一种)
A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四两句描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精神,表达了诗人 _______________ 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 _____ ,“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视死如归、不怕牺牲 坚守高尚节操
坚守高尚节操
石灰
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不是。他想借这首诗明志,告诉世人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解析】(1)考查了文学常识,结合阅读积累及课内学习完成。
(2)考查了诗歌的朗读。
这是一首七言诗,一般停顿规律为“二二三”,且“深山”是一个词,中间不能分开。所以A错误。
(3)考查了对思想感情的辨析。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
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表达坚守高尚节操的决心。
(4)考查了对写作手法的辨析。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拟人化手法,这种修辞方式,把一些抽象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把石灰人格化。对石灰赋予人的思想感情。拟人化,写出了吟咏事物的特有属性,和人的思想感情相吻合。全诗语言简谱。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却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5)考查了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辨析,结合诗歌的写作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
故答案为:
(1)明 于谦 吟颂、吟唱(古代诗歌的一种);
(2)A;
(3)仁人志士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 视死如归、不怕牺牲 坚守高尚节操;
(4)石灰 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5)不是。他想借这首诗明志,告诉世人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理想信念》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关
注细致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1.关注特定场合下的外貌描写和神态变化来体会人物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是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是神态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坚贞不屈的品质,虽然受尽折磨,但是崇高的信仰从未动摇。
2.赏读人物的动作描写,深入理解动词含义,从而体会人物品质。 《金色的鱼钩》一文中,“他坐在那里捧着擔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中的“捧”“嚼”“硬咽”等动作,表现了老班长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品质。
3.深情朗读语言描写,结合说话时的情景来体会人物品质。 《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临终前对“我”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不顾自己生死的高尚品质。
4.细品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包括人物内心的独白)来体会人物品质。 《金色的鱼钩》一文中,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老班长的 心理活动,而是以“我”的心理活动——“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来表现老班长一心为革命,一心为战友的高尚品质。
技法二:查
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查阅时代背景。 《为人民服务》一文是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 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主席针对这一情况,借悼念张思德同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查阅作者和主人公的生平事迹。
事迹。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通过查阅资料就能知道这篇 回忆录是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回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展现了李大钊的光辉形象,感人肺腑。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从中你体会到了……(谁)……的品质? “……”一句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从中我体会到了……(谁)……的品质。
要想更好地了解……(谁),我们可以查找哪些方面的资料? 我们可以查找时代背景/……(谁)的生平事迹或经典语录等。
【精选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1928年初,夏明翰不幸被捕。
在刑堂上,敌人满脸杀气地问:“你姓什么?”
夏明翰若有所思地说:“姓冬!”
“胡说!”敌人拍着惊堂木,“你明明姓夏,为什么乱讲?”夏明翰从容不迫地说:“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就当然应该说‘姓冬’!”
敌人无言以对,硬着头皮继续问:“多少岁?”
“共产党万万岁!”
“籍贯?”
“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夏明翰越说越激昂,“我们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红旗一定插遍全球。”
敌人慌了,急欲收场,便匆忙问道:“有无宗教信仰?”
“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们心里假善良,手里拿屠刀!”
敌人别有用心地说:“那你们没有信仰啰?”
“怎么没有信仰?”夏明翰大声宣布,“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
夏明翰入狱后,敌人企图从他口中得到党的机密,特派人到狱中“规劝”,遭到夏明翰严厉痛斥,敌人又对他施以各种酷刑,可是软硬兼施,均告无效。1928年3月20日,便对夏明翰下了毒手。
临刑前,敌人问他有无遗言,夏明翰厉声喝道:“给我拿纸笔来!”
他接过纸 , 饱蘸浓墨 , 写下了使革命者振奋 、 反动派丧胆的五言就义诗 :“ 砍头不要紧 , 只要主义真 。 杀了夏明翰 , 还有后来人 。” 面对敌人的枪口 , 他高呼着 :“ 共产主义万岁 ! 共产党万岁 !” 的口号 , 英勇就义了 。
(1)读下面的词语,体会不同的感彩,并解释加点的词语。
满脸杀气 若有所思
从容不迫
无言以对
别有用心
严厉痛斥 软硬兼施 英勇就义
①从容不迫: 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②别有用心: 意思是心中另有算计。
(2)在短文最后一段中加上标点符号。
(3)用“∥”把短文分成三部分,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1被捕;2~13斗争;14~15就义。
(4)你是怎样理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两句诗的?
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真理、为理想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可以看出一个革命者对人民、对革命的耿耿丹心。
【分析】本文主要写夏明翰被捕以后,在刑堂上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表现了夏明翰忠于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可以做此类题可以联系上下文内容解释,也可以查工具书解释。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沉着冷静。别有用心:意思是心中另有算计。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句子的一般停顿用逗号,并列词语间用顿号。说的话用冒号、引号。一句话结束句末用句号。表示强烈的感叹用感叹号。即:他接过纸,饱蘸浓墨,写下了使革命者振奋、反动派丧胆的五言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面对敌人的枪口,他高呼着:“共产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了。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短文第1自然段中“1928年初,夏明翰不幸被捕。”可知,第一部分可概括为:被捕。根据短文中第2~13自然段中“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就当然应该说‘姓冬’!”“多少岁?”“共产党万万岁!”“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我们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红旗一定插遍全球。”“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们心里假善良,手里拿屠刀!”“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可知,第二部分可概括为:斗争。根据短文中第14~15自然段中“给我拿纸笔来!”“他接过纸,饱蘸浓墨,写下了使革命者振奋、反动派丧胆的五言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面对敌人的枪口,他高呼着:“共产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了。”可概括为:就义。
(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结合短文中“他接过纸,饱蘸浓墨,写下了使革命者振奋、反动派丧胆的五言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面对敌人的枪口,他高呼着:“共产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了。”可知,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真理、为理想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可以看出一个革命者对人民、对革命的耿耿丹心。
故答案为:
(1)①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②意思是心中另有算计。
(2)他接过纸,饱蘸浓墨,写下了使革命者振奋、反动派丧胆的五言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面对敌人的枪口,他高呼着:“共产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了。
(3)1被捕;2~13斗争;14~15就义。
(4)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真理、为理想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可以看出一个革命者对人民、对革命的耿耿丹心。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文本,明确主旨,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并能灵活运用,要结合全文内容来体会作答。
2.课外类文阅读。
热血铸就的囚歌
皖南事变后,叶挺即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关他的那间囚室既黑暗,又潮湿,冰凉的地上,铺着几把发霉的稻草,上面尽是臭虫和跳蚤,让他受尽了折磨。
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国民党挖空了心思。一天,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派了一辆豪华的小轿车,把叶挺接到司令部参加宴会。宴会开始后,顾祝同向叶挺敬酒,劝叶挺发表宣言,声明新四军违犯了军令,只要这样做就可以让他出狱,甚至可以做官。
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民认罪才对。”叶挺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句句话如同利剑刺得顾祝同瞠目结舌。后来蒋介石亲自出马,劝叶挺投降,被叶挺严词拒绝。
最后,叶挺被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受尽折磨和迫害。叶挺身居囚室,不能 驰骋抗日战场 ,不能 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 ,却被逼写什么声明和宣言,他一时热血沸腾,拿起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著名的《囚歌》。
(1)短文中画“ ”的句子属于 环境 描写,其作用是 衬托叶挺在恶劣的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精神 。
(2)文中提到的诱骗叶挺投降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结合短文的第2自然段写写一写。
第一,派了豪华小轿车接叶挺接参加宴会;第二,顾祝同向叶挺敬酒,诱骗他发表宣言可以出狱,甚至做官。
(3)用“ ”在短文中画出一处描写叶挺言行的语句,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他怎样的精神品质,用三个四字词语来概括。
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民认罪才对。”我从中体会到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大义凌然的精神品质。
(4)发挥想象,在文中的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内容。
【分析】这篇短文主要写了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被敌人囚禁在上饶集中营,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国民党挖空了心思劝叶挺投降,都被叶挺严词拒绝。最后,叶挺被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受尽折磨和迫害,写下了著名的《囚歌》。
【解答】(1)此题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这句话在短文第一自然段,描写的对象是“囚室”,其特点是“黑暗”“潮湿”“冰凉”,这属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在文中一般起到温染氛围、衬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结合句子的“受尽了折磨”及下文可知,
这里的环境描写衬托了叶挺在恶劣的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精神。
(2)此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根据题干的提示,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这段话共有三句,第一句总起全段,后面两句具体写了国民党反动派是如何诱骗叶挺投降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即:第一,派了豪华小轿车接叶挺接参加宴会;第二,顾祝同向叶挺敬酒,诱骗他发表宣言可以出狱,甚至做官。
(3)此题考查赏析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并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首先要明确题目的要求,意思从文中找出描写叶挺言行的语句,二是赏析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注意是用三个四字词语来概括。文中有许多描写叶挺言行的句子,要找出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句子
来进行赏析。如:文中句子“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民认罪才对。’”这句话就是对叶挺言行的描写,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大义凌然的精神品质。
(4)此题考查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语境。仔细读句子,有“却”字可知这句话前后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却”字后面的内容可知这里需要填入的是叶挺被囚禁在狱中不能投身革命的内容。联系两个“不能”填写处合理的答案即可。如:不能驰骋抗日战场,不能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
故答案为:
(1)环境 衬托叶挺在恶劣的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精神;
(2)第一,派了豪华小轿车接叶挺接参加宴会;第二,顾祝同向叶挺敬酒,诱骗他发表宣言可以出狱,甚至做官。
(3)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民认罪才对。”我从中体会到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大义凌然的精神品质。
(4)驰骋抗日战场 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
【点评】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是阅读题的常见问题,在回答问题之前要仔细阅读短文,充分理解短文内容,然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①1953年,23岁的袁隆平从农学院毕业,来到湖南一所偏远的农校,开始了他热爱的农业教学和研究。1959年至1961年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闹饥荒。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他下决心研究出高产的水稻种子,让人们吃饱饭。可是,到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种子呢?只能向大自然这个神奇宝库求助了。袁隆平不顾风吹日晒,常常只带点馒头和水,蹲在稻田里寻找长势特别好的水稻。
②1961年7月的一天,在观察了上万株水稻后,袁隆平发现了一株有230粒稻谷的稻子!他给它取名“鹤立鸡群”,但是“鹤立鸡群”的种子长出的稻株高高矮矮,参差不齐,这是为什么呢?袁隆平反复琢磨,查找各种资料。有一天,他灵感突现,意识到那株“鹤立鸡群”是天然杂交水稻。“天然杂交水稻属于偶然现象,我可以研究人工杂交水稻!”想到这里,袁隆平充满了干劲儿。
③ 大自然中存在天然杂交水稻,那 一定存在天然雄性败育株(指雄蕊不能发育的植株)。 找到它, 能解决水稻杂交的难题。 ,天然雄性败育株长什么样?当时全世界都没有相关记载,只能靠专业判断和想象。
④1964年6月下旬,正是早稻吐穗扬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妻子在农校周边的稻田里开始了寻找之旅。因为在强光下观察效果最好,所以袁隆平总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走进蒸笼一样的稻田。他肩上斜挎着一只标本夹,右手一只镊子,左手一个放大镜,一朵一朵地观察稻花。汗珠不断从他黑瘦黑瘦的脸上滚落下来,身上的白衬衫被汗水浸透,他不时用衣袖胡乱擦把脸,又低头沉入放大镜下的微观世界。
⑤一天,两天、三天……十三天过去了,袁隆平大海捞针般的寻觅毫无进展,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好不容易走到田头的树下,靠在树干上就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妻子埋怨他:“你不要命了!”他笑着说:“命还是要的,这条命要跟时间赛跑呢。再不抓紧,过几天扬花季节就要结束了。”
⑥十六天后,袁隆平在勘察第6400株稻穗时,终于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败育株。为了拥有更多的样本,便于总结规律,袁隆平继续寻找……
⑦1965年夏天,袁隆平在对8500多株水稻进行认真观察后,又找到了5株天然雄性败育株,他把这些稻株视如珍宝。春天来了,他在试验田里亲自耕耘,亲自播种,陪伴秧苗茁壮成长。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袁隆平感到欣喜,他相信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进行人工杂交制种,可以获得很高的产量和效益。
⑧1970年10月,在海南的一处荒野里,袁隆平的助手找到了1株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袁隆平立即展开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后来,这株在杂交育种方面价值更高的野生水稻被命名为“野败”,它成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突破口。1973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解决了全世界许多人吃不饱饭的问题。人们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在第③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因为……所以……;只有……才……;因此
B.如果……就……;即使……也……;但是
C.既然……就……;只要……就……;可是
D.虽然……但是……;不仅……还……;于是
(2)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 发现“鹤立鸡群”并进行研究 ; ② 寻找天然雄性败育株,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 ;③找到“野败”,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其中,详写的是 ② (填序号)。
(3)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描写中,可以体会人物的品质。仔细阅读第④⑤自然段,填写表格。
描写方法 关键词句 人物的精神品质
外貌描写 黑瘦黑瘦 吃苦耐劳
动作描写
用衣袖胡乱擦把脸,又低头沉入放大镜下的微观世界;拖着疲惫的身子;晕了过去;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
不顾自己的身体,潜心研究,无私奉献
神态描写
笑着
以苦为乐
语言描写
命还是要的,这条命要跟时间赛跑呢。再不抓紧,过几天扬花季节就要结束了
把研究杂交水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袁隆平生前有两个梦想,课后请查找资料,写一写这两个梦想是什么。
①禾下乘凉梦。②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分析】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袁隆平从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到终于研制成功的艰辛历程,赞美了袁隆平为了杂交水稻事业奉献一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关联词。“大自然中存在天然杂交水稻”与“一定存在天然雄性败育株(指雄蕊不能发育的植株)”构成因果关系,应选“既然……就……”或者“因为……所以……”,排除B、D两项。“找到它”与“能解决水稻杂交的难题”构成条件关系,应选“只要……就……”,排除A项。“天然雄性败育株长什么样?当时全世界都没有相关记载,只能靠专业判断和想象”,此处是对前面内容的转折,应选“但是”。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和详略安排的把握。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应的是第②段内容,可概括为“发现‘鹤立鸡群’并进行研究”;第二阶段对应的是③到⑦段的内容,可概括为“寻找天然雄性败育株,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阶段对应的是第⑧段的内容。观察全文可知,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写第二阶段的内容,所以详写的是第二阶段(②)。
(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并分析人物品质。④⑤自然段中描写袁隆平动作的句子有“不时用衣袖胡乱擦把脸,又低头沉入放大镜下的微观世界”“拖着疲惫的身子”“靠在树干上就晕了过去””他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袁隆平不顾自己的身体,潜心研究,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笑着”是对袁隆平神情的描写,属于神态描写。本来寻找天然雄性败育株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他还能“笑着”,说明他有以苦为乐的精神品质。第⑤自然段中描写袁隆平语言的句子是“命还是要的,这条命要跟时间赛跑呢。再不抓紧,过几天扬花季节就要结束了”,表现了袁隆平把研究杂交水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
(4)本题考查课外积累。查找资料可知,袁隆平的两个梦想分别是“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故答案为:
(1)C;
(2)发现“鹤立鸡群”并进行研究 寻找天然雄性败育株,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 ②;
(3)用衣袖胡乱擦把脸,又低头沉入放大镜下的微观世界;拖着疲惫的身子;晕了过去;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 不顾自己的身体,潜心研究,无私奉献 神态描写 以苦为乐 命还是要的,这条命要跟时间赛跑呢。再不抓紧,过几天扬花季节就要结束了 把研究杂交水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①禾下乘凉梦。②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点评】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站在最前沿
滂沱大雨日夜不停,越来越大的洪水,淹没了田地和庄稼。雷锋看着这没完没了的雨水,非常着急。
8月3日,运输连准备参加抗洪抢险。当时雷锋正患有肠胃不适的症状,连长分配他留守,好让他休息一下。
命令刚传达完,雷锋跑到连部找连长,急呼呼地说:“连长,你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把我留下?”连长向他解释了半天,他还是不同意, 恳求 (请求 恳求)说:“洪水正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我能眼睁睁地看着吗?我想跟队伍一块走。”经过再三研究,连里同意让他也去参加抗洪。
来到上寺水库,成千上万人组成的抗洪大军与洪水展开了 激烈 (激烈 猛烈)的战斗。暴雨仍然下个不停,水库的水位不断上涨,眼看就要漫过大堤,情况万分紧急。防汛指挥部决定开掘洪道,并且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部队。
雷锋虽然身体不好,但在这紧急的情况下,他完全忘了自己的病痛,和战友们一起,顶着暴风雨,踩着没膝深的烂泥,猛力地挖着。他挥舞着手里的铁锨,由于用力过猛,铁锨头掉进泥里去了,他干脆用手挖,一口气干了很长时间,手指火辣辣的疼,但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糟糕!手指流血了。身旁的战友催他去上药,他说:“没关系,小意思。”继续用手挖起来。
连长来到雷锋身边,拍拍他的肩膀说:“小雷,快到广播室去,把咱连的好人好事宣传宣传。”
雷锋飞快地跑进广播室,喇叭里立刻传出他的声音:“同志们,听我言,英雄好汉出在运输连……”他的声音在狂风暴雨中回荡, 激励 (激励 鼓励)着奋战中的抗洪大军。
猛兽般的洪水终于在英雄的人民面前驯服了。雷锋在这场战斗中表现的那种不避艰险,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
(1)选择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在抢险过程中,雷锋是怎样做的?用“ ”在文中画出来。
(3)短文反映出雷锋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短文反映出雷锋具有不避艰险、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分析】本文通过描述雷锋在抗洪抢险过程中的表现,展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使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雷锋依然坚持参与抗洪,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在抢险过程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和健康状况,投身于挖掘洪道的工作,手指受伤后也毫不在意,坚持继续战斗。雷锋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其他抗洪队员,最终他们成功制服了洪水。这篇文章歌颂了雷锋以及所有抗洪勇士的英勇无畏和自我牺牲精神。
【解答】(1)考查了选词填空。恳求:恳切地请求。请求: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结合语境,应选“恳求”。激烈:指剧烈;强烈(指言论、动作等)。猛烈:指气势雄壮,力量大。强烈:指强硬激烈。结合语境,应选“激烈”。激励:激发鼓励。鼓励:激发;勉励。结合语境,应选“激励”。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雷锋虽然身体不好,但在这紧急的情况下,他完全忘了自己的病痛,和战友们一起,顶着暴风雨,踩着没膝深的烂泥,猛力地挖着。他挥舞着手里的铁锨,由于用力过猛,铁锨头掉进泥里去了,他干脆用手挖,一口气干了很长时间,手指火辣辣的疼,但他一点儿也不在乎。糟糕!手指流血了。身旁的战友催他去上药,他说:‘没关系,小意思。’继续用手挖起来。”可知在抢险过程中,雷锋是怎样做的。
(3)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阅读全文可在,本文通过描述雷锋在抗洪抢险过程中的表现,展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使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雷锋依然坚持参与抗洪,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在抢险过程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和健康状况,投身于挖掘洪道的工作,手指受伤后也毫不在意,坚持继续战斗。雷锋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其他抗洪队员,最终他们成功制服了洪水。这篇文章歌颂了雷锋以及所有抗洪勇士的英勇无畏和自我牺牲精神。据此作答即可。示例:短文反映出雷锋具有不避艰险、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故答案为:
(1)恳求 激烈 激励;
(2)雷锋虽然身体不好,但在这紧急的情况下,他完全忘了自己的病痛,和战友们一起,顶着暴风雨,踩着没膝深的烂泥,猛力地挖着。他挥舞着手里的铁锨,由于用力过猛,铁锨头掉进泥里去了,他干脆用手挖,一口气干了很长时间,手指火辣辣的疼,但他一点儿也不在乎。糟糕!手指流血了。身旁的战友催他去上药,他说:“没关系,小意思。”继续用手挖起来。”
(3)短文反映出雷锋具有不避艰险、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爱国将领邓世昌(节选)
邓世昌是清末的一位爱国将领,他为保卫祖国的海防献出了生命。
1894年9月17日中午,我方舰队在黄海海面与日本舰队相遇,展开了一场激战。
战斗打响后,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战舰冒着密集的炮火,纵横海面,频频开炮,屡中敌舰。“致远”在4艘敌舰的包围之中,顽强作战,不断炮击敌舰。不久,“致远”舰上的炮弹打光了,邓世昌命令用步枪射击。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战,“致远”舰弹孔累累,水线以下也多处受伤,船身倾斜,眼看就要沉没。邓世昌怒视着在海面横冲直撞的“吉野”号,对大副说:“日本舰队全仗‘吉野’横行,如果撞沉它,我军一定能取得胜利。”他登上舰桥,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我舰船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撞沉‘吉野’,与它同归于尽。”全舰官兵齐声高呼,表示拥护。邓世昌登上驾驶台,两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猛冲过去。
敌人发现“致远”向“吉野”冲来,立刻集中火力,轰击“致远”。“致远”的甲板起火了,但是它在继续前进,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冲向“吉野”。敌舰上的士兵见了,惊恐万状,纷纷跳水逃命,“吉野”的舰长也吓得手足无措。可是,一颗日本鱼雷击中了“致远”,顿时全舰爆炸起火,不久它就沉没了。
落水以后的邓世昌,仍然高呼杀敌不止。随从把救生圈抛给他,他拒绝了。全舰200多名将士,除27人遇救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邓世昌的英雄行为大大激发了海军将士的爱国热情,他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有删改)
(1)短文哪些内容表现出了邓世昌的英勇?请概括出两条。
在战斗中,当“致远”号的炮弹打光时,邓世昌命令用步枪继续射击,即使武器简陋,也决不放弃抵抗。当“致远”号受到重创,无力再战时,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与敌人同归于尽,显示出了他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决心。
(2)下列对短文结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事情的经过。
B.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突出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对中国人民的影响。
C.按“分一总”的结构,先详细记叙事情的经过,以突出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D.按“总一分”的结构,赞美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3)当邓世昌落水后,他拒绝了随从抛给他的救生圈。你是怎样理解邓世昌这一行为的?
邓世昌在落水后拒绝了随从抛给他的救生圈,这一行为表明他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被救回安全地带。这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职责的坚守以及对自己行动的高度自觉。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去鼓舞和激励其他的将士继续战斗,显示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分析】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清末爱国将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迹。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邓世昌决定驾舰冲向敌人的“吉野”号,准备与其同归于尽,最终不幸被敌人的鱼雷击中,壮烈牺牲。邓世昌的英勇行为和他的牺牲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并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解答】(1)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清末爱国将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迹。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邓世昌决定驾舰冲向敌人的“吉野”号,准备与其同归于尽,最终不幸被敌人的鱼雷击中,壮烈牺牲。结合文章内容,邓世昌的英勇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在战斗中,当“致远”号的炮弹打光时,邓世昌命令用步枪继续射击,即使武器简陋,也决不放弃抵抗。当“致远”号受到重创,无力再战时,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与敌人同归于尽,显示出了他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决心。
(2)考查了对文章结构的理解。本文先介绍了邓世昌是一位清末的爱国将领,然后详细叙述了他在黄海海战中的英勇事迹,最后总结了他的英雄行为对国民的激励作用和他的英雄形象永存中国人民心中。这种结构是典型的“总一分一总”结构,突出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对中国人民的影响。故乡B。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开放探究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及自己的理解作答,合理即可。示例:邓世昌在落水后拒绝了随从抛给他的救生圈,这一行为表明他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被救回安全地带。这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职责的坚守以及对自己行动的高度自觉。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去鼓舞和激励其他的将士继续战斗,显示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故答案为:
(1)在战斗中,当“致远”号的炮弹打光时,邓世昌不仅没有放弃,反而命令用步枪继续射击,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当“致远”号受到重创即将沉没时,邓世昌决定撞向敌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B;
(3)邓世昌在落水后拒绝了随从抛给他的救生圈,这一行为表明他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被救回安全地带。这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职责的坚守以及对自己行动的高度自觉。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去鼓舞和激励其他的将士继续战斗,显示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1948年5月25日,这是一个董存瑞用生命擎起的日子,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那一天,董存瑞所在的爆破组的任务是炸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碉堡和炮楼。董存瑞带领战士向敌人的炮楼冲去,一鼓作气把四个炮楼和五个碉堡炸上了天,隆化中学的“铜墙铁壁”被撕开了个大口子,但还有一座旱桥上的桥形碉堡在不停地吐着火舌,挡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
李振德抱着炸药包冲向碉堡。他机智地跃进,眼看就要冲出火力网了。不料,一颗子弹打到了雷管,“轰——”李振德牺牲了。
“老李!”董存瑞伤心极了。他对指导员说:“我来!隆化不解放,就是我没完成任务。”指导员沉思了一会儿,答应了。董存瑞郑重地交给指导员一个小包,说:“如果我牺牲了,这就是我最后一次交党费。”“不!”指导员眼里含着眼泪,“你的党费还没交到头,我等你回来。”
董存瑞抱起炸药包,和郅顺义一前一后配合着前进。密集的子弹从耳边飞过,董存瑞带着愤怒,带着仇恨,带着一腔热血,冲出了火力网,到了桥下。这里桥底光滑得很,炸药包放低了炸不着桥上的碉堡,放高了又没有支撑点,董存瑞急得团团转。眼看总攻的时间就要到了,头顶是敌人狂扫的机枪,远处是心急如焚的战友,一分一秒是那么珍贵。董存瑞使劲用枪把在桥墩上凿啊凿,想凿出个洞来,但混凝土桥墩非常结实,怎么凿也无济于事。
总攻的号角吹响了。董存瑞毅然举起炸药包,用他的血肉之躯做成了支撑点,坚定地拉响了导火索。随着一声巨响,火光四溅,浓浓的黑烟弥漫天空。为了战斗的胜利,董存瑞献出了他年仅19岁的生命。
中国人民永远铭记这个日子——1948年5月25日。朱总司令亲自为董存瑞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我们永远怀念这位英雄。
(1)短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根据短文补全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旱桥上的碉堡挡住了部队 →目睹战友牺牲,董存瑞决定自己上→ 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 → 董存瑞举起炸药包,拉响导火索
(2)短文画“ ”的句子运用了 排比 的修辞手法。
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补全下面的句子。
战斗结束了,战士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怀着 对战友的思念 ,怀着 对敌人刻骨的仇恨 ,来为牺牲的战友们送行。
(3)读文中几处画“ ”的句子,这几句话主要从 语言 、 动作 两方面对董存瑞进行了描写。我们从中感受到董存瑞是一个 甘于奉献、勇于牺牲 的人。
(4)短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说说短文这样写的好处。
首尾呼应。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者对董存瑞的敬仰之情,让文章主题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朱总司令的题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董存瑞为了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精神永远流传 。
读到朱总司令的题词,你想到了什么?
我想到了邱少云,他为了不暴露部队,被大火活活烧死,他和董存瑞一样,都是“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人。
【分析】这篇短文记叙的是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使战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他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那年他才十九岁。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个日子——1948年5月25日。朱总司令亲自为董存瑞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我们永远怀念这位英雄。
【解答】(1)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文章第一自然段为总起段,告诉读者们1948年5月2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告诉了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董存瑞。根据题目提示,旱桥上的的碉堡挡住了部队:可以定位到第二自然段。目睹战友牺牲,董存瑞决定自己上:可以定位到第三至第四自然段。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可以定位到第五自然段。董存瑞举起炸药包,拉响导火索:可以定位到第六自然段。
(2)考查修辞手法。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三个“带着”构成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董存瑞的愤怒与对敌人的仇恨。仿写时,抓住排比的特点,从关键词“牺牲的战友们”入手,写出战士们的伤心、愤怒与痛惜等等即可。
(3)考查对句子的鉴赏能力。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可以定位到第四自然段,通过对董存瑞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来他很勇敢,敢于担当,是一个爱国爱党、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人。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可以定位到第六自然段,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手法,关键词“吹响”“举起”“拉响”等等,可以看出来董存瑞很勇敢,不怕牺牲。
(4)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首尾呼应,又叫首尾照应。即开头提到的内容,在结尾要作出解释、说明、交代、回应等。它不同于前后照应,前后照应不仅仅局限于首尾内容,前后内容也可呼应。作用:一是结构,能使结构更加完整和严谨;二是内容,能使含义更加深刻,使情感更加强烈,使主题更加突出,从而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提高表达效果。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1948年5月25日,这是一个董存瑞用生命擎起的日子”与“中国人民永远铭记这个日子——1948年5月25日”相呼应,使文章含义更加深刻,对董存瑞的怀念与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5)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及课外知识积累。第一问,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句子的意思,“含身为国,永垂不朽”意思是为了祖国舍弃自己的生命,这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不会磨灭,会永远流传。第二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为了中国解放这一伟大事业,牺牲的先烈还有很多,例如马本斋、黄继光、邱少云等。
(1)旱桥上的碉堡挡住了部队 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 董存瑞举起炸药包,拉响导火索
(2)排比 对战友的思念 对敌人刻骨的仇恨
(3)语言 动作 甘于奉献、勇于牺牲
(4)首尾呼应。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者对董存瑞的敬仰之情,让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董存瑞为了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精神永远流传 示例:我想到了邱少云,他为了不暴露部队,被大火活活烧死,他和董存瑞一样,都是“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人。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7.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1)诗歌的第一、二两句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我是从 如 、 似 看出来的。
(2)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B 。
A.披着威武的鞍具(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原野上吃草。
B.披着威武的鞍具(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3)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A 。
A.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了自己热望建功立业却又不被赏识的愤懑之情。
B.希望自己像马一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分析】李贺的《马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解答】(1)考查了修辞。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从把“沙”比作“雪”。把“月”比作“钩”,从比喻词“如、似”可知,是比喻句。
(2)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诗句理解。从“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可知,这首诗中的马披着威武的鞍具(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故选B。
(3)考查了思想感情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从“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一句中的“何当”可知,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了自己热望建功立业却又不被赏识的愤懑之情。故选A。
故答案为:
(1)比喻 如 似
(2)B
(3)A
【点评】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8.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明 朝诗人 于谦 。“吟”是 吟颂、吟唱(古代诗歌的一种) 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A
A.千锤/万凿/出深/山。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D.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 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四两句描写了 视死如归、不怕牺牲 坚守高尚节操 的精神,表达了诗人 坚守高尚节操 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 石灰 ,“志”是 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不是。他想借这首诗明志,告诉世人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分析】《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情。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解答】(1)考查了文学常识,结合阅读积累及课内学习完成。
(2)考查了诗歌的朗读。
这是一首七言诗,一般停顿规律为“二二三”,且“深山”是一个词,中间不能分开。所以A错误。
(3)考查了对思想感情的辨析。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表达坚守高尚节操的决心。
(4)考查了对写作手法的辨析。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拟人化手法,这种修辞方式,把一些抽象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把石灰人格化。对石灰赋予人的思想感情。拟人化,写出了吟咏事物的特有属性,和人的思想感情相吻合。全诗语言简谱。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却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5)考查了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辨析,结合诗歌的写作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
故答案为:
(1)明 于谦 吟颂、吟唱(古代诗歌的一种);
(2)A;
(3)仁人志士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 视死如归、不怕牺牲 坚守高尚节操;
(4)石灰 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5)不是。他想借这首诗明志,告诉世人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