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第5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
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1.课外阅读。
迟来的荣誉
在现代社会,看电视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可以说,电视机是很多家庭的重要“成员”。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电视的发明者是谁呢?
1983年,美国邮政总局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票面上是一名男子的肖像,他就是电视的发明者之一——菲洛 法恩斯沃思。
法恩斯沃思从小就(痴迷 着迷)物理学,喜欢钻研电学知识,动手制作各种电器。11岁时,他看到妈妈洗衣服很辛苦,就设计了一套装置,把手摇把式洗衣机改装成为自动式的。其他大大小小的发明更是多得数不清。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开始设想发明电视。经过13年的刻苦钻研,他终于在1927年的9月7日传送出一幅黑色三角形的图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子电视图象。法恩斯沃思从中受到巨大的(鼓励 鼓舞)。他再接再厉,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法恩斯沃思兴奋地从实验室里抱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传送电子影像的电视机。
消息传出后,美国无线电公司和电器公司立刻(敏感 敏锐)地觉察到,这项发明将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于是,他们马上派人前去请教。法恩斯沃思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且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了电视的原理和技术。
不久,电视机就批量生产了,投入市场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可是在所有的有关电视机的广告和订货合同上,在发明者一栏,
填的都是“美国无线电公司”,根本没有提到法恩斯沃思的名字。
法恩斯沃思的亲朋好友都愤愤不平,为他感到委屈。他们决定诉诸法庭,为法恩斯沃思讨回一个公道。
官司最终打赢了,法恩斯沃思却显得很平淡,他说:“我发明电视的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生活,给大家带来快乐。现在,愿望已经实现了,我感到很满足。我的名字是否被人知道并不重要。”
看着法恩斯沃思坦然的表情,大家都被他宽广的心胸深深地感动了。
为了表达对这位品德高尚的发明家的崇敬,1990年,在美国国会的圆形塑像厅里举行了隆重的法恩斯沃思塑像的揭幕仪式。
(1)请在文中括号内选出恰当的词语,打“√”。
(2)法恩斯沃思为什么能够发明电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官司打赢后,法恩斯沃思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法恩斯沃思从小就痴迷物理学,喜欢钻研电学知识,动手制作各种电器。他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想发明电视机,在经过13年的刻苦钻研之后,他终于发明了电视。
法恩斯沃思显得很平淡。因为法恩斯沃思发明电视机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名利。如今他的愿望实现了,他感到很满足,对官司的输赢并不在意,所以显得很平淡。
【解析】(1)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选取的词语意义要与文章内容、情感相符合。本题中的“痴迷”更能体现对物理学喜欢的意思,“鼓舞”意思是鼓动;激发。更能体现电子电视图象的发明对法恩斯沃思的激发作用。“敏感”意思是反应很快速,对一件事或某种东西非常敏锐,察觉快速,可很快判断或反应过来。“敏锐”意思是反应灵敏;目光尖锐。依据语境,“敏锐”更能体现商家的目光尖锐。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关键句“法恩斯沃思从小就痴迷 物理学,喜欢钻研电学知识,动手制作各种电器。”“早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开始设想发明电视。经过13年的刻苦钻研,他终于在1927年的9月7日传送出一幅黑色三角形的图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子电视图象。”答题。
(3)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熟读文章,根据法恩斯沃思的语言“我发明电视的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生活,给大家带来快乐。现在,愿望已经实现了,我感到很满足。我的名字是否被人知道并不重要”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1)痴迷 鼓舞 敏锐
(2)法恩斯沃思从小就痴迷物理学,喜欢钻研电学知识,动手制作各种电器。他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想发明电视机,在经过13年的刻苦钻研之后,他终于发明了电视。
(3)法恩斯沃思显得很平淡。因为法恩斯沃思发明电视机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名利。如今他的愿望实现了,他感到很满足,对官司的输赢并不在意,所以显得很平淡。
2.课外阅读。
从小就爱问“为什么”
爱迪生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留下了2000多项发明,至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之相比。
那么,爱迪生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呢?在他身上,可以发现远大的事业心、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他曾说过:“所谓天才那是假话,艰苦的工作才是实在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可见他的成功与他强烈的事业心、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同时也离不开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小时候良好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8岁时在学校读书,因爱提问题惹恼了老师,只上了3个月的学就被学校以“头脑愚笨不堪教化”而赶出了校门,从此再也没有进过任何学校接受正规化教育。开始时,爱迪生是在母亲指导下自学;12岁时,他为了能到一家大型图书馆读书学习和免费阅读报刊,在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从此便开始了他边谋生一边学习的生涯。
遇事爱问“为什么”,这是爱迪生的一大特点,也是他走向成功的开始。
在一般孩子的眼里,大自然是供他们游玩的场所,但在爱迪生眼里,它是一个个问题的迷宫。如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声越来越大,闪电越来越密,等等,他便在心里琢磨: _______________ ?
这是怎么回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爱迪生从小就爱动脑筋,发现什么不明白的事情,碰上他觉得应该明白的事情的道理,他的问话就会多起来,而且这些话中都是一个内容:为什么?正是这种从小就爱思考、动脑筋、永不满足的性格,使他逐渐走上了科学的发明创造之路,并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爱迪生走向成功的开始是 ____
A.他有远大的事业心。
B.他从小就爱动脑筋。
C.他遇事爱问“为什么”。
D.他有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为什么下雨之前就会打雷打闪呢
雷的声音和闪电的亮光是怎么来的呢
C
(2)联系短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3)第3自然段中列举了爱迪生“8岁时”和“12岁时”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爱迪生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
一个人成功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长期坚持不懈地勤奋努力。
【解析】(1)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爱迪生从小就爱动脑筋,发现什么不明白的事情,碰上他觉得应该明白的事情,总是爱问个“为什么”,正是这种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再加上他远大的事业心、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才使他成为人类科学技术史上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故应选C。
(2)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在一般孩子的眼里,大自然是供他们游玩的场所,但在爱迪生眼里,它是一个个问题的迷宫。如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声越来越大,闪电越来越密,等等,他便在心里琢磨: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下雨之前就会打雷打闪呢?雷的声音和闪电的亮光是怎么来的呢?
(3)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爱迪生8岁时,在学校读书,
因爱提问题惹恼了老师,从此被赶出了校门。12岁时,他为了能到一家大型图书馆读书学习和免费阅读报刊,在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从此便开始了他一边谋生一边学习的生涯。这些事例说明了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
(4)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真正的“天才”,所谓的“天才”其实是远大的事业心、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换来的。这正说明了一个人成功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长期坚持不懈地勤奋努力。
故答案为:
(1)C;
(2)
这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下雨之前就会打雷打闪呢 雷的声音和闪电的亮光是怎么来的呢
(3)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
(4)一个人成功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长期坚持不懈地勤奋努力。
3.课外阅读。
李时珍解剖穿山甲
我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医药学家李时珍,对科学研究态度十分严谨,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观察、实践,把它解决。
有一次,他看到古代著名药学家陶弘景的书上说:河边有一种叫穿山甲的动物,它最喜欢吃蚂蚁。便想:蚂蚁那么小,穿山甲是怎样吃它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来到小河边,找到一只穿山甲仔细观察。原来,穿山甲身上披着一块块的鳞片,既能张开又能合拢。当它发现蚂蚁时,全身的鳞片都张开,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蚂蚁闻到就往鳞片下钻。等蚂蚁爬满了,它就突然把鳞片合拢,然后钻到水里,把鳞片张开,不一会,
蚂蚁全浮到水面上来。穿山甲就可以饱餐一顿了。观察后他还不放心,为了进一步证实穿山甲的确爱吃蚂蚁,他特地又到河边捉了一只穿山甲,把它的肚子切开观察,果然装了一升多的蚂蚁。
李时珍就是这样对待科学的 由于他亲自观察实践 修正补充了大量材料 才写出了完善的医药学著作 本草纲目
(1)给短文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
(2)李时珍为什么要观察穿山甲吃蚂蚁?这说明他对待科学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横线画出穿山甲吃蚂蚁的过程,从中可体会到李时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他看到古代著名药学家陶弘景的书上说:河边有一种叫穿山甲的动物,它最喜欢吃蚂蚁。便想:蚂蚁那么小,穿山甲是怎样吃它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来到小河边,找到一只穿山甲仔细观察。体现了李时珍十分严谨的态度。
当它发现蚂蚁时,全身的鳞片都张开,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蚂蚁闻到就往鳞片下钻。等蚂蚁爬满了,它就突然把鳞片合拢,然后钻到水里,把鳞片张开,不一会,蚂蚁全浮到水面上来。穿山甲就可以饱餐一顿了。从中体会到他对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仔细观察,小心求证。
(4)李时珍为什么要解剖穿山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你体会到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短文是按照 ____ 的方法安排材料的。
A.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
B.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最后总结
【解析】(1)本道题考查了学生给学生加标点符号的能力。要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加标点。“某某说”在引语中间,它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它后面要用逗号它后面一般应该用冒号,说的话用引号。书名要用书名号《》。即李时珍就是这样对待科学的,
为了进一步证实穿山甲的确爱吃蚂蚁。
对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实践把它解决
B
由于他亲自观察实践,修正补充了大量材料,才写出了完善的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
(2)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阅读文章可知,他看到古代著名药学家陶弘景的书上说:河边有一种叫穿山甲的动物,它最喜欢吃蚂蚁。于是他找到一只穿山甲仔细观察。通过这个地方体现了李时珍十分严谨的态度。
(3)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文段可知,”当它发现蚂蚁时,全身的鳞片都张开,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蚂蚁闻到就往鳞片下钻。等蚂蚁爬满了,它就突然把鳞片合拢,然后钻到水里,把鳞片张开,不一会,蚂蚁全浮到水面上来。穿山甲就可以饱餐一顿了。“这句话是穿山甲吃蚂蚁的过程,
从中可体会到李时珍对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仔细观察。
(4)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文段”我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医药学家李时珍,对科学研究态度十分严谨,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观察、实践,把它解决。“可知,为了进一步证实穿山甲的确爱吃蚂蚁才解剖穿山甲。这里可以体现出李时珍对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实践把它解决。
(5)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通过阅读”我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医药学家李时珍,对科学研究态度十分严谨,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观察、实践,把它解决。“可知,短文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最后总结。
故答案为:
(1)。.,《》。
( 2)他看到古代著名药学家陶弘景的书上说……找到一只穿山甲仔细观察。十分严谨的态度。
(3)当它发现蚂蚁时,全身的鳞片都张开,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蚂蚁闻到就往鳞片下钻。等蚂蚁爬满了,它就突然把鳞片合拢,然后钻到水里,把鳞片张开,不一会,蚂蚁全浮到水面上来。穿山甲就可以饱餐一顿了。从中体会到他对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仔细观察,小心求证。( 4)为了进一步证实穿山甲的确爱吃蚂蚁。对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实践把它解决。
(5)B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地平线
贾平凹
小时候,我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完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散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时,发现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
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位老人迎面走来,胡子在胸前飘着。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我问。
“天边?”
“就是那有一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不太懂了,以为他骗我,就又对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又失败了: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咀嚼着老人的话,出神地想着。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所以跑了这么一程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我。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有改动)
(1)文中表示“不受任何拘束,形容自由自在”意思的词语是 __________
无拘无束
。
(2)短文从下列角度描述了“我”眼中的“地平线”,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描述。
①形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衬托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地平线”指的是 __________ 。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体会?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线。
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有树丛在那里伏着、一片矮屋。
人生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无拘无束:不受任何拘束,形容自由自在。
(2)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内容,锁定文章范围,寻找可用信息。阅读第1自然段“天和地已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可知地平线的形态,“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可知地平线的颜色,“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
地平线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艰难险阻,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不动摇,脚踏实地,理想就在眼前。
就看见远远的地方,有树丛在那里伏着。”可知地平线衬托物。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地平线”本义是天与地相接的那道白线,文中指人生的目标。因为“我”不断追求人生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4)考查扩展写话。学习了《地平线》这篇短文后,感触很深,我深刻体会到:地平线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艰难险阻,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不动摇,脚踏实地,理想就在眼前。
故答案为:
(1)无拘无束;
(2)①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线。 ②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③有树丛在那里伏着、一片矮屋。
(3)人生目标年龄变大,思想变成熟(阅历丰富起来) 人生的目标;
(4)地平线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艰难险阻,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不动摇,脚踏实地,理想就在眼前。
5.现代文阅读
非雪天不能读书
①读书不分四时。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而我半生读书,都似乎与杏花、春雨、莲叶无缘,飘满记忆中的是山乡茅屋的一天风雪。
②我年少时插队山区,那里地旷人稀,劳动很紧张,每年繁忙的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常常是忙得两头摸黑。虽然有时雨天不出工,但能够留给我读书的时间毕竟太少,也太零碎。
③只有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的日子,会有整把整把的时日供我闭户读书,我可以在火炉里煨上几只红薯,让书香伴着火苗。书读足了,就从灰烬里拨出几只又香又烫的红薯来吃,
吃完后又翻开喜爱的书来读。这种时日,我往往将平日里想读而无暇读的书堆满一床,逐本读过去,或者将一年中零零散散读过的书全翻出来,恣意地重读一遍。
④雪夜读书对我也是欢乐的事。一炉红火,满室雪光,四野静谧的落雪声,我时而默诵,时而低吟,一直到雄鸡初啼才恋恋不舍地吹灯睡觉。现在回想起来,我生平所读的书,在那些雪天里读的最多,也记忆最深。
⑤我常常思忖:为什么我一回忆起读书的生活,总是想到那些苦寒的雪天?难道我就没有杨柳岸边书相伴的日子吗?难道我今天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读书不值得留恋吗?可是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早期的锐志没有了,更常常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许多书买来,
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现在我似乎懂了:人的一生,可用来读书的日子数来不少,但真正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却不多。读书,是需要一点生存压力的。清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写道,年轻时因家贫,他如饥似渴地借书读,做官后,生活安顺,书也“俸去书来”容易得到了,反而“素蟫(yín)灰丝,时蒙卷轴”,读书的时间反倒不多了。
⑥袁枚说的是书非借不能读,而我则想说书非雪天不能读。寒冬,是时令的雪天;艰难逆境,是人生的雪天;清静寡欲,是情志的雪天。雪天读书,正如旅人在风雪之夜里对家园的思念,更有一番神思的投入和彻骨的深味。
(1)第①段中“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这句话,是由杨万里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 ”转化而来的。
(2)第③段中“奢侈”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导致作者“许多书买来,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____ 。
A.因为很少翻书,银白的蠹鱼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
B.因为经常翻书,银白的蠹鱼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
接天莲叶无穷碧
“我”难得的可以读书的日子
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没有了早期的锐志,且常常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
A
C.因为很少翻书,银白的蠹鱼和虫丝,有时沾满了书本
(5)综合全文,文章中的“雪天”,既指 _____ 的雪天,也指 _____ 的雪天和 _____ 的雪天。
(6)对文章题目“非雪天不能读书”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A.自己下乡时,生活艰苦,只有雪天时才能尽情读书。
B.读书,是需要生存压力的,在艰难逆境时读书,记忆更深刻,效果更好。
C.在雪天里读书,更有情趣,所以印象也更深刻。
(7)作者在苦寒的雪天里挑灯夜读,并把这说成是“奢侈的日子”。你喜欢在课余时间读书吗?请简要说说你在课余时间里是怎样读书的。
时令
人生
情志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了诗句,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2)考查了词语的理解,结合句子:有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的日子,
我喜欢在课余时间读书。平时学校里的课业比较繁重,没什么时间阅读。我一般都是在周末看书。有时自己买书,有时跟同学借书,有时也到图书馆去看,一看就是大半天。
会有整把整把的时日供我闭户读书,“奢侈”的本义是花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文中指可以有很多的时日闭门读书,享受读书带给我的无限乐趣。
(3)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结合句子:可是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早期的锐志没有了,更常常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许多书买来,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从这句话可知答案。
(4)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学生回答此类题目可以进行查阅资料或者联系上下文即可。“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的含义是因为很少翻书,银白的蠹鱼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
(5)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寒冬,
是时令的雪天;艰难逆境,是人生的雪天;清静寡欲,是情志的雪天。从这句话可知答案。
(6)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题目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短文写了读书不分四时。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而我半生读书,都似乎与杏花、春雨、莲叶无缘,飘满记忆中的是山乡茅屋的一天风雪。因此对于作者来说在雪天里读书,更有情趣,所以印象也更深刻。
(7)本道题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即可。即:我喜欢在课余时间读书。平时学校里的课业比较繁重,没什么时间阅读。我一般都是在周末看书。有时自己买书,有时跟同学借书,有时也到图书馆去看,一看就是大半天。
故答案为:
(1)接天莲叶无穷碧。
(2)“我”难得的可以读书的日子。
(3)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没有了早期的锐志,且常常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
(4)A
(5)时令;人生;情志
(6)C
(7)我喜欢在课余时间读书。平时学校里的课业比较繁重,没什么时间阅读。我一般都是在周末看书。有时自己买书,有时跟同学借书,有时也到图书馆去看,一看就是大半天。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太空医院(节选)
王亚法
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置身在一个奇异的环境里了。我不安地躺着,想起来了——
昨天,也许是今天上午吧,我工作的加油站突然发生了火灾。一条火舌在玻璃门外舔了一下,只听得轰隆一声,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努力思索着,想从记忆的仓库里,再拣出些零乱的回忆来。可是干裂的嘴唇发出了火灼般的疼痛,我口渴,想呼喊。说来也奇怪,天花板上的一只方瓶慢慢转动了,从瓶里冒出一根细长的塑料管,
朝我嘴里伸来。顿时,一股清甜的饮料注进我的嘴里,我感到浑身舒服。我是在梦境里吗?我不由得怀疑起自己来了。
这时,我听到一个温和的声音:“别动,你的伤口还没长好呢!”
我困惑地转过头,一个戴着口罩的白衣大夫飘飘悠悠地移到我身边。他笑吟吟地开口了:“你现在不能起床,如果觉得不舒服就想着翻个身吧。”
简直开玩笑,我挣扎一下都不行,哪能那么容易翻身?
“如果你要朝哪个方向翻的话,就在脑子里想一下。”他说。为了跟他讲话方便些,我想朝右边翻个身。真奇怪,我刚想完,忽然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把我推了一下,我很容易地翻了过去。
“请问,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我迷惑地问。
“哈——哈——”他笑了起来,“这里是‘太空医院’。”
“太空医院?”我喃喃地重复了一遍。
突然,一个奇怪的景象使我大吃一惊。原来我并不是躺在床上,而是被几根很细的尼龙丝扎住四肢,直挺挺地悬挂在空中。这时,我相信,我的确是在太空医院里,这里没有地球的吸引力,一切东西都失去重量,在空间飘游着。
我正想着,那股神奇的力量又推了我一下,这是怎么回事?我可没有想过翻身呀,我怀疑着,只觉得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我转过头一看,原来是天花板上的另一只小方瓶里伸出的一根带针头的注射器,在给我打针呢。
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又睡着了。当我醒来的时候,
那个戴口罩的白衣大夫已经站在我的身边。他从包裹里拿出一把特殊的小刀,在我面前晃了一下,说:“不要怕,不疼的。”说着,轻轻地在我的脖子到肚脐的地方划了一刀。这时候,我浑身感到像松了绑那样轻松。
“你现在可以把身上的这层乳白色的保护膜撕掉了。”他指指我胸前,我低头一看,哈,被刀划破的地方,像解开了纽扣的衣服一样,敞开着。
“大夫,这是啥东西?”我把脱下来的“衣服”递给他时问道。
“这是在抢救的时候,给你涂的保护膜,这东西不但能防止细菌感染,而且能促使伤口生长新的皮肤。”
“可是,为什么我躺着的时候,脑子想翻身就能翻身呢?
”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他认真地说:“这就叫生物电流控制。人的大脑在思考时,放出的微弱电流,即生物电流会发生变化。天花板上的这些仪器,能听从你大脑发出的生物电流的指挥。你想干什么,只要和它内部储存的信息相一致,它就开始工作,比如:喝水呀,翻身呀……”他又从包裹里取出一套干净衣裤,说:“你进院五天了,根据你的情况可以出院了。”
这时候,广播告诉我们,来自地球的交通飞船,马上就要停靠了,让回地球的人做好准备。
播音刚完,医院花园的一边,打开了一扇圆形的门。白衣大夫拉着我的手,一直把我送到门口。
(有删改)
(1)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字能换成括号里的字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戴着口罩的白衣大夫飘飘悠悠地移(走)到我身边。
(2)这篇短文主要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太空医院有哪些神奇之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不能。“移”是改变原来的位置,突出了太空医院的神奇。
·
我”烧伤后来到太空医院接受治疗,伤好后乘船返回地球的奇特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作者关于太空医院的想法将来能实现吗?为什么?
①生物电流控制仪器。人脑思考时,生物电流发生变化,仪器能听从生物电流的指挥进行工作。②没有地球的吸引力,真空环境,绝对没有细菌,特殊的保护膜能促进伤口快速长出新皮肤,防止细菌感染,且无痛苦,是治疗烧伤病人最理想的场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一个戴着口罩的白衣大夫飘飘悠悠地移到我身边。”这句话表达的是白衣大夫在太空医院轻缓地浮动,而是用脚走。“移”是改变原来的位置,突出了太空医院的神奇。故不能改为“走”。
作者关于太空医院的想法,将来有可能实现。因为太空环境具有超低温、强辐射和高真空等特点,科学家们正通过对生物电流的研究为人类造福。空间站是建立太空医院的理想场所,宇航科学家预测,21世纪后半叶随着月球城市的建成,将会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太空医院。
(2)考查概括短文内容的能力。结合短文内容可知,本文讲述了“我”烧伤后来到太空医院接受治疗,伤好后乘船返回地球的奇特经历。
(3)考查筛选和提取短文关键信息的能力。由“‘如果你要朝哪个方向翻的话,就在脑子里想一下。’他说。为了跟他讲话方便些,我想朝右边翻个身。真奇怪,我刚想完,忽然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把我推了一下,我很容易地翻了过去”可知,太空医院神奇之一是生物电流控制仪器。人脑思考时,生物电流发生变化,仪器能听从生物电流的指挥进行工作。由“生物电流控制仪器。人脑思考时,生物电流发生变化,仪器能听从生物电流的指挥进行工作”“说着,轻轻从我的脖子到肚脐眼的地方划了一刀。这时候,我浑身感到像松了绑那样轻松”可知,太空医院神奇之二是没有地球的吸引力,真空环境,绝对没有细菌,
特殊的保护膜能促进伤口快速长出新皮肤,防止细菌感染,且无痛苦,是治疗烧伤病人最理想的场所。
(4)考查思维拓展能力。此题答案不唯一,结合短文主旨展开描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可。比如:作者关于太空医院的想法,将来有可能实现。因为太空环境具有超低温、强辐射和高真空等特点,科学家们正通过对生物电流的研究为人类造福。空间站是建立太空医院的理想场所,宇航科学家预测,21世纪后半叶随着月球城市的建成,将会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太空医院。
故答案为:
(1)不能。“移”是改变原来的位置,突出了太空医院的神奇。
(2)我”烧伤后来到太空医院接受治疗,
伤好后乘船返回地球的奇特经历。
(3)①生物电流控制仪器。人脑思考时,生物电流发生变化,仪器能听从生物电流的指挥进行工作。②没有地球的吸引力,真空环境,绝对没有细菌,特殊的保护膜能促进伤口快速长出新皮肤,防止细菌感染,且无痛苦,是治疗烧伤病人最理想的场所。
(4)作者关于太空医院的想法,将来有可能实现。因为太空环境具有超低温、强辐射和高真空等特点,科学家们正通过对生物电流的研究为人类造福。空间站是建立太空医院的理想场所,宇航科学家预测,21世纪后半叶随着月球城市的建成,将会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太空医院。
二.文言文阅读
7.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__________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这篇短文选自《 ______________ 》。 _____ 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请将短文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3)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在音节下面标出)
思援弓缴(jiǎo zhuó)而射之。 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yú yǔ)? ____
专心致志
孟子 告子上
孟子
·
zhuó
·
yú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_______
②非然也 _______
(5)根据下面的意思,在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抄写在横线上。
只听弈秋讲课。 _______________
(6)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的意图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告子上》,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题考查课文的背诵,解答时需要回顾所学完成作答。此处应该填写“专心致志”,注意不要把“致”写作“至”。
·
下棋。
·
这样。
惟弈秋之为听
(3)本题考查字音。根据语境判断字音,“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线,箭射出去,可以靠它收回来,代指箭。读“zhuó”。“为是其智弗若与?”意思是: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与”读“yú”,是语气词。
(4)本题考查重点字词的理解翻译。①句意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奕:下棋。
②句意为: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5)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为“只听弈秋讲课”。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
本文通过两个学棋者的表现与结果,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
答案:
(1)孟子 告子上 孟子;
(2)专心致志;
(3)zhuó yú;
(4)①下棋。 ②这样;
(5)惟弈秋之为听;
(6)本文通过学下棋这件小事,意在说明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
8.课外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语
楚人有涉江者 ____ 遽契其舟 _____________
舟已行矣 ___________ 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渡。
立刻,马上。
走,前进。
迷惑、糊涂。
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考查了对于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结合译文及对文章的理解完成。
(2)考查了对于文中句子的理解,结合译文及对文章的理解完成。
故答案为:
(1)渡。立刻,马上。 走,前进。 迷惑,糊涂。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①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②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科学精神》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细 读文章,抓 住论说文的 具体事例。 1.抓住关键词,找出具体的 事例。有的文章有多个事例 还会分段说明,通过自然段 就能找到具体事例。 《学弈》一文中,我们抓住“其一人”和“一人”这两个关键词就能找到文中讲到的两个事例。《两小儿辩日》 一文中,连续四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一儿曰”,抓住这个关键词,我们就能找到两小儿的观点和说明 各自观点的事例。
2.从事例中提炼重点词语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具体事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我们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紫罗兰遇酸变红”“大陆海岸线左右吻合”“睡觉时眼珠转动”。作 者用这三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的观点。
技法二: 用心体会论说文对比论述方法的处。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相反的事例来论述观点的。 《学弈》一文中,作者用了正反两个例子,“其一人专 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说明了专心致志的人学得好,三心二意的人学得不好,从而论证了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技法三:理清具体事例的叙说顺序。 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时,叙述顺序要根据论说的需要来定。运用多个事例论述一个观点时,叙述顺序往往一致。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文中的三个事例,都是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小”“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 结合“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所谓的“真 理”。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观点 /为了说 明……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 作者从……这×个方面说明了……观点。/为了说明……观点,作者列举了……这×个事例。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而总结出了什么观点 文章是按照……的顺序来描写……的,总结出了 … … 的 观 点 。
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列举了……的事例,说明了……观点。
【精选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
1.课外阅读。
迟来的荣誉
在现代社会,看电视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可以说,电视机是很多家庭的重要“成员”。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电视的发明者是谁呢?
1983年,美国邮政总局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票面上是一名男子的肖像,他就是电视的发明者之一——菲洛 法恩斯沃思。
法恩斯沃思从小就(痴迷 着迷)物理学,喜欢钻研电学知识,动手制作各种电器。11岁时,他看到妈妈洗衣服很辛苦,就设计了一套装置,把手摇把式洗衣机改装成为自动式的。其他大大小小的发明更是多得数不清。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开始设想发明电视。经过13年的刻苦钻研,他终于在1927年的9月7日传送出一幅黑色三角形的图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子电视图象。法恩斯沃思从中受到巨大的(鼓励 鼓舞)。他再接再厉,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法恩斯沃思兴奋地从实验室里抱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传送电子影像的电视机。
消息传出后,美国无线电公司和电器公司立刻(敏感 敏锐)地觉察到,这项发明将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于是,他们马上派人前去请教。法恩斯沃思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且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了电视的原理和技术。
不久,电视机就批量生产了,投入市场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可是在所有的有关电视机的广告和订货合同上,在发明者一栏,填的都是“美国无线电公司”,根本没有提到法恩斯沃思的名字。
法恩斯沃思的亲朋好友都愤愤不平,为他感到委屈。他们决定诉诸法庭,为法恩斯沃思讨回一个公道。
官司最终打赢了,法恩斯沃思却显得很平淡,他说:“我发明电视的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生活,给大家带来快乐。现在,愿望已经实现了,我感到很满足。我的名字是否被人知道并不重要。”
看着法恩斯沃思坦然的表情,大家都被他宽广的心胸深深地感动了。
为了表达对这位品德高尚的发明家的崇敬,1990年,在美国国会的圆形塑像厅里举行了隆重的法恩斯沃思塑像的揭幕仪式。
(1)请在文中括号内选出恰当的词语,打“√”。
(2)法恩斯沃思为什么能够发明电视?
法恩斯沃思从小就痴迷物理学,喜欢钻研电学知识,动手制作各种电器。他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想发明电视机,在经过13年的刻苦钻研之后,他终于发明了电视。
(3)官司打赢后,法恩斯沃思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
法恩斯沃思显得很平淡。因为法恩斯沃思发明电视机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名利。如今他的愿望实现了,他感到很满足,对官司的输赢并不在意,所以显得很平淡。 。
【分析】文章记叙了法恩斯沃思喜欢钻研电学知识,动手制作各种电器,在经过13年的刻苦钻研之后,终于发明了电视的故事。表达作者对这位品德高尚的发明家的崇敬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选取的词语意义要与文章内容、情感相符合。本题中的“痴迷”更能体现对物理学喜欢的意思,“鼓舞”意思是鼓动;激发。更能体现电子电视图象的发明对法恩斯沃思的激发作用。“敏感”意思是反应很快速,对一件事或某种东西非常敏锐,察觉快速,可很快判断或反应过来。“敏锐”意思是反应灵敏;目光尖锐。依据语境,“敏锐”更能体现商家的目光尖锐。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关键句“法恩斯沃思从小就痴迷 物理学,喜欢钻研电学知识,动手制作各种电器。”“早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开始设想发明电视。经过13年的刻苦钻研,他终于在1927年的9月7日传送出一幅黑色三角形的图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子电视图象。”答题。
(3)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熟读文章,根据法恩斯沃思的语言“我发明电视的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生活,给大家带来快乐。现在,愿望已经实现了,我感到很满足。我的名字是否被人知道并不重要”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1)痴迷 鼓舞 敏锐
(2)法恩斯沃思从小就痴迷物理学,喜欢钻研电学知识,动手制作各种电器。他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想发明电视机,在经过13年的刻苦钻研之后,他终于发明了电视。
(3)法恩斯沃思显得很平淡。因为法恩斯沃思发明电视机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名利。如今他的愿望实现了,他感到很满足,对官司的输赢并不在意,所以显得很平淡。
【点评】学生解答时,关键是要仔细的阅读相关段落,根据要求搜寻信息,寻找文章的关键句,用简短的语言概括答案。
2.课外阅读。
从小就爱问“为什么”
爱迪生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留下了2000多项发明,至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之相比。
那么,爱迪生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呢?在他身上,可以发现远大的事业心、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他曾说过:“所谓天才那是假话,艰苦的工作才是实在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可见他的成功与他强烈的事业心、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同时也离不开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小时候良好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8岁时在学校读书,因爱提问题惹恼了老师,只上了3个月的学就被学校以“头脑愚笨不堪教化”而赶出了校门,从此再也没有进过任何学校接受正规化教育。开始时,爱迪生是在母亲指导下自学;12岁时,他为了能到一家大型图书馆读书学习和免费阅读报刊,在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从此便开始了他边谋生一边学习的生涯。
遇事爱问“为什么”,这是爱迪生的一大特点,也是他走向成功的开始。
在一般孩子的眼里,大自然是供他们游玩的场所,但在爱迪生眼里,它是一个个问题的迷宫。如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声越来越大,闪电越来越密,等等,他便在心里琢磨: 这是怎么回事 ? 为什么下雨之前就会打雷打闪呢 ? 雷的声音和闪电的亮光是怎么来的呢 ?
爱迪生从小就爱动脑筋,发现什么不明白的事情,碰上他觉得应该明白的事情的道理,他的问话就会多起来,而且这些话中都是一个内容:为什么?正是这种从小就爱思考、动脑筋、永不满足的性格,使他逐渐走上了科学的发明创造之路,并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爱迪生走向成功的开始是 C
A.他有远大的事业心。
B.他从小就爱动脑筋。
C.他遇事爱问“为什么”。
D.他有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2)联系短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3)第3自然段中列举了爱迪生“8岁时”和“12岁时”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
(4)你是怎样理解爱迪生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的?
一个人成功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长期坚持不懈地勤奋努力。
【分析】本文主要讲述的是爱迪生从小就爱动脑筋,发现什么不明白的事情,碰上他觉得应该明白的事情,总是爱问个“为什么”,正是这种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再加上他远大的事业心、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才使他成为人类科学技术史上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解答】(1)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爱迪生从小就爱动脑筋,发现什么不明白的事情,碰上他觉得应该明白的事情,总是爱问个“为什么”,正是这种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再加上他远大的事业心、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才使他成为人类科学技术史上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故应选C。
(2)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在一般孩子的眼里,大自然是供他们游玩的场所,但在爱迪生眼里,它是一个个问题的迷宫。如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声越来越大,闪电越来越密,等等,他便在心里琢磨: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下雨之前就会打雷打闪呢?雷的声音和闪电的亮光是怎么来的呢?
(3)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爱迪生8岁时,在学校读书,因爱提问题惹恼了老师,从此被赶出了校门。12岁时,他为了能到一家大型图书馆读书学习和免费阅读报刊,在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从此便开始了他一边谋生一边学习的生涯。这些事例说明了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
(4)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真正的“天才”,所谓的“天才”其实是远大的事业心、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换来的。这正说明了一个人成功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长期坚持不懈地勤奋努力。
故答案为:
(1)C;
(2)这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下雨之前就会打雷打闪呢 雷的声音和闪电的亮光是怎么来的呢
(3)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
(4)一个人成功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长期坚持不懈地勤奋努力。
【点评】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地理解。
3.课外阅读。
李时珍解剖穿山甲
我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医药学家李时珍,对科学研究态度十分严谨,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观察、实践,把它解决。
有一次,他看到古代著名药学家陶弘景的书上说:河边有一种叫穿山甲的动物,它最喜欢吃蚂蚁。便想:蚂蚁那么小,穿山甲是怎样吃它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来到小河边,找到一只穿山甲仔细观察。原来,穿山甲身上披着一块块的鳞片,既能张开又能合拢。当它发现蚂蚁时,全身的鳞片都张开,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蚂蚁闻到就往鳞片下钻。等蚂蚁爬满了,它就突然把鳞片合拢,然后钻到水里,把鳞片张开,不一会,蚂蚁全浮到水面上来。穿山甲就可以饱餐一顿了。观察后他还不放心,为了进一步证实穿山甲的确爱吃蚂蚁,他特地又到河边捉了一只穿山甲,把它的肚子切开观察,果然装了一升多的蚂蚁。
李时珍就是这样对待科学的 由于他亲自观察实践 修正补充了大量材料 才写出了完善的医药学著作 本草纲目
(1)给短文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
(2)李时珍为什么要观察穿山甲吃蚂蚁?这说明他对待科学持怎样的态度?
他看到古代著名药学家陶弘景的书上说:河边有一种叫穿山甲的动物,它最喜欢吃蚂蚁。便想:蚂蚁那么小,穿山甲是怎样吃它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来到小河边,找到一只穿山甲仔细观察。体现了李时珍十分严谨的态度。
(3)用横线画出穿山甲吃蚂蚁的过程,从中可体会到李时珍 当它发现蚂蚁时,全身的鳞片都张开,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蚂蚁闻到就往鳞片下钻。等蚂蚁爬满了,它就突然把鳞片合拢,然后钻到水里,把鳞片张开,不一会,蚂蚁全浮到水面上来。穿山甲就可以饱餐一顿了。从中体会到他对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仔细观察,小心求证。 。
(4)李时珍为什么要解剖穿山甲?
为了进一步证实穿山甲的确爱吃蚂蚁。 从中你体会到他 对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实践把它解决 。
(5)短文是按照 B 的方法安排材料的。
A.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
B.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最后总结
【分析】本题考查《本草纲目》反映的李时珍的科学成就及背景、李时珍在药物学方面取得的成果及科学探究方法、李时珍的优秀品质,需结合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来解答
【解答】(1)本道题考查了学生给学生加标点符号的能力。要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加标点。“某某说”在引语中间,它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它后面要用逗号它后面一般应该用冒号,说的话用引号。书名要用书名号《》。即李时珍就是这样对待科学的,由于他亲自观察实践,修正补充了大量材料,才写出了完善的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
(2)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阅读文章可知,他看到古代著名药学家陶弘景的书上说:河边有一种叫穿山甲的动物,它最喜欢吃蚂蚁。于是他找到一只穿山甲仔细观察。通过这个地方体现了李时珍十分严谨的态度。
(3)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文段可知,”当它发现蚂蚁时,全身的鳞片都张开,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蚂蚁闻到就往鳞片下钻。等蚂蚁爬满了,它就突然把鳞片合拢,然后钻到水里,把鳞片张开,不一会,蚂蚁全浮到水面上来。穿山甲就可以饱餐一顿了。“这句话是穿山甲吃蚂蚁的过程,从中可体会到李时珍对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仔细观察。
(4)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文段”我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医药学家李时珍,对科学研究态度十分严谨,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观察、实践,把它解决。“可知,为了进一步证实穿山甲的确爱吃蚂蚁才解剖穿山甲。这里可以体现出李时珍对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实践把它解决。
(5)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通过阅读”我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医药学家李时珍,对科学研究态度十分严谨,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观察、实践,把它解决。“可知,短文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最后总结。
故答案为:
(1)。.,《》。
( 2)他看到古代著名药学家陶弘景的书上说……找到一只穿山甲仔细观察。十分严谨的态度。
(3)当它发现蚂蚁时,全身的鳞片都张开,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蚂蚁闻到就往鳞片下钻。等蚂蚁爬满了,它就突然把鳞片合拢,然后钻到水里,把鳞片张开,不一会,蚂蚁全浮到水面上来。穿山甲就可以饱餐一顿了。从中体会到他对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仔细观察,小心求证。( 4)为了进一步证实穿山甲的确爱吃蚂蚁。对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实践把它解决。
(5)B
【点评】完成此题目一般分为以下几步:
1、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
2、了解短文后题目,带问题读短文,可边读边做。
3、深入了解主题,完成拓展题目。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地平线
贾平凹
小时候,我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完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散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时,发现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位老人迎面走来,胡子在胸前飘着。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我问。
“天边?”
“就是那有一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不太懂了,以为他骗我,就又对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又失败了: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咀嚼着老人的话,出神地想着。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所以跑了这么一程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我。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有改动)
(1)文中表示“不受任何拘束,形容自由自在”意思的词语是 无拘无束 。
(2)短文从下列角度描述了“我”眼中的“地平线”,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描述。
①形态: 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线。
②颜色: 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③衬托物: 有树丛在那里伏着、一片矮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地平线”指的是 人生目标 。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体会?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地平线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艰难险阻,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不动摇,脚踏实地,理想就在眼前。
【分析】本篇记叙文以“我”追逐地平线为线索组织材料,有条不紊地表达了“现实和理想之间永远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但还是有相接点,也就是说理想有实现的可能”这个观点,意在鼓舞大家要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就会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解答】(1)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无拘无束:不受任何拘束,形容自由自在。
(2)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内容,锁定文章范围,寻找可用信息。阅读第1自然段“天和地已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可知地平线的形态,“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可知地平线的颜色,“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有树丛在那里伏着。”可知地平线衬托物。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地平线”本义是天与地相接的那道白线,文中指人生的目标。因为“我”不断追求人生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4)考查扩展写话。学习了《地平线》这篇短文后,感触很深,我深刻体会到:地平线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艰难险阻,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不动摇,脚踏实地,理想就在眼前。
故答案为:
(1)无拘无束;
(2)①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线。 ②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③有树丛在那里伏着、一片矮屋。
(3)人生目标年龄变大,思想变成熟(阅历丰富起来) 人生的目标;
(4)地平线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艰难险阻,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不动摇,脚踏实地,理想就在眼前。
【点评】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5.现代文阅读
非雪天不能读书
①读书不分四时。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而我半生读书,都似乎与杏花、春雨、莲叶无缘,飘满记忆中的是山乡茅屋的一天风雪。
②我年少时插队山区,那里地旷人稀,劳动很紧张,每年繁忙的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常常是忙得两头摸黑。虽然有时雨天不出工,但能够留给我读书的时间毕竟太少,也太零碎。
③只有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的日子,会有整把整把的时日供我闭户读书,我可以在火炉里煨上几只红薯,让书香伴着火苗。书读足了,就从灰烬里拨出几只又香又烫的红薯来吃,吃完后又翻开喜爱的书来读。这种时日,我往往将平日里想读而无暇读的书堆满一床,逐本读过去,或者将一年中零零散散读过的书全翻出来,恣意地重读一遍。
④雪夜读书对我也是欢乐的事。一炉红火,满室雪光,四野静谧的落雪声,我时而默诵,时而低吟,一直到雄鸡初啼才恋恋不舍地吹灯睡觉。现在回想起来,我生平所读的书,在那些雪天里读的最多,也记忆最深。
⑤我常常思忖:为什么我一回忆起读书的生活,总是想到那些苦寒的雪天?难道我就没有杨柳岸边书相伴的日子吗?难道我今天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读书不值得留恋吗?可是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早期的锐志没有了,更常常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许多书买来,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现在我似乎懂了:人的一生,可用来读书的日子数来不少,但真正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却不多。读书,是需要一点生存压力的。清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写道,年轻时因家贫,他如饥似渴地借书读,做官后,生活安顺,书也“俸去书来”容易得到了,反而“素蟫(yín)灰丝,时蒙卷轴”,读书的时间反倒不多了。
⑥袁枚说的是书非借不能读,而我则想说书非雪天不能读。寒冬,是时令的雪天;艰难逆境,是人生的雪天;清静寡欲,是情志的雪天。雪天读书,正如旅人在风雪之夜里对家园的思念,更有一番神思的投入和彻骨的深味。
(1)第①段中“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这句话,是由杨万里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 ”转化而来的。
(2)第③段中“奢侈”在文中的意思是 “我”难得的可以读书的日子 。
(3)导致作者“许多书买来,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没有了早期的锐志,且常常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
(4)第⑤段“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
A.因为很少翻书,银白的蠹鱼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
B.因为经常翻书,银白的蠹鱼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
C.因为很少翻书,银白的蠹鱼和虫丝,有时沾满了书本
(5)综合全文,文章中的“雪天”,既指 时令 的雪天,也指 人生 的雪天和 情志 的雪天。
(6)对文章题目“非雪天不能读书”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自己下乡时,生活艰苦,只有雪天时才能尽情读书。
B.读书,是需要生存压力的,在艰难逆境时读书,记忆更深刻,效果更好。
C.在雪天里读书,更有情趣,所以印象也更深刻。
(7)作者在苦寒的雪天里挑灯夜读,并把这说成是“奢侈的日子”。你喜欢在课余时间读书吗?请简要说说你在课余时间里是怎样读书的。
我喜欢在课余时间读书。平时学校里的课业比较繁重,没什么时间阅读。我一般都是在周末看书。有时自己买书,有时跟同学借书,有时也到图书馆去看,一看就是大半天。
【分析】短文写了读书不分四时。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而我半生读书,都似乎与杏花、春雨、莲叶无缘,飘满记忆中的是山乡茅屋的一天风雪,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解答】(1)考查了诗句,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2)考查了词语的理解,结合句子:有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的日子,会有整把整把的时日供我闭户读书,“奢侈”的本义是花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文中指可以有很多的时日闭门读书,享受读书带给我的无限乐趣。
(3)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结合句子:可是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早期的锐志没有了,更常常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许多书买来,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从这句话可知答案。
(4)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学生回答此类题目可以进行查阅资料或者联系上下文即可。“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的含义是因为很少翻书,银白的蠹鱼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
(5)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寒冬,是时令的雪天;艰难逆境,是人生的雪天;清静寡欲,是情志的雪天。从这句话可知答案。
(6)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题目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短文写了读书不分四时。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而我半生读书,都似乎与杏花、春雨、莲叶无缘,飘满记忆中的是山乡茅屋的一天风雪。因此对于作者来说在雪天里读书,更有情趣,所以印象也更深刻。
(7)本道题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即可。即:我喜欢在课余时间读书。平时学校里的课业比较繁重,没什么时间阅读。我一般都是在周末看书。有时自己买书,有时跟同学借书,有时也到图书馆去看,一看就是大半天。
故答案为:
(1)接天莲叶无穷碧。
(2)“我”难得的可以读书的日子。
(3)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没有了早期的锐志,且常常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
(4)A
(5)时令;人生;情志
(6)C
(7)我喜欢在课余时间读书。平时学校里的课业比较繁重,没什么时间阅读。我一般都是在周末看书。有时自己买书,有时跟同学借书,有时也到图书馆去看,一看就是大半天。
【点评】完成此题一般分为以下几步:
1、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
2、了解短文后,带问题读短文,可边读边做。
3、深入了解主题,完成拓展。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太空医院(节选)
王亚法
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置身在一个奇异的环境里了。我不安地躺着,想起来了——
昨天,也许是今天上午吧,我工作的加油站突然发生了火灾。一条火舌在玻璃门外舔了一下,只听得轰隆一声,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努力思索着,想从记忆的仓库里,再拣出些零乱的回忆来。可是干裂的嘴唇发出了火灼般的疼痛,我口渴,想呼喊。说来也奇怪,天花板上的一只方瓶慢慢转动了,从瓶里冒出一根细长的塑料管,朝我嘴里伸来。顿时,一股清甜的饮料注进我的嘴里,我感到浑身舒服。我是在梦境里吗?我不由得怀疑起自己来了。
这时,我听到一个温和的声音:“别动,你的伤口还没长好呢!”
我困惑地转过头,一个戴着口罩的白衣大夫飘飘悠悠地移到我身边。他笑吟吟地开口了:“你现在不能起床,如果觉得不舒服就想着翻个身吧。”
简直开玩笑,我挣扎一下都不行,哪能那么容易翻身?
“如果你要朝哪个方向翻的话,就在脑子里想一下。”他说。为了跟他讲话方便些,我想朝右边翻个身。真奇怪,我刚想完,忽然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把我推了一下,我很容易地翻了过去。
“请问,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我迷惑地问。
“哈——哈——”他笑了起来,“这里是‘太空医院’。”
“太空医院?”我喃喃地重复了一遍。
突然,一个奇怪的景象使我大吃一惊。原来我并不是躺在床上,而是被几根很细的尼龙丝扎住四肢,直挺挺地悬挂在空中。这时,我相信,我的确是在太空医院里,这里没有地球的吸引力,一切东西都失去重量,在空间飘游着。
我正想着,那股神奇的力量又推了我一下,这是怎么回事?我可没有想过翻身呀,我怀疑着,只觉得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我转过头一看,原来是天花板上的另一只小方瓶里伸出的一根带针头的注射器,在给我打针呢。
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又睡着了。当我醒来的时候,那个戴口罩的白衣大夫已经站在我的身边。他从包裹里拿出一把特殊的小刀,在我面前晃了一下,说:“不要怕,不疼的。”说着,轻轻地在我的脖子到肚脐的地方划了一刀。这时候,我浑身感到像松了绑那样轻松。
“你现在可以把身上的这层乳白色的保护膜撕掉了。”他指指我胸前,我低头一看,哈,被刀划破的地方,像解开了纽扣的衣服一样,敞开着。
“大夫,这是啥东西?”我把脱下来的“衣服”递给他时问道。
“这是在抢救的时候,给你涂的保护膜,这东西不但能防止细菌感染,而且能促使伤口生长新的皮肤。”
“可是,为什么我躺着的时候,脑子想翻身就能翻身呢?”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他认真地说:“这就叫生物电流控制。人的大脑在思考时,放出的微弱电流,即生物电流会发生变化。天花板上的这些仪器,能听从你大脑发出的生物电流的指挥。你想干什么,只要和它内部储存的信息相一致,它就开始工作,比如:喝水呀,翻身呀……”他又从包裹里取出一套干净衣裤,说:“你进院五天了,根据你的情况可以出院了。”
这时候,广播告诉我们,来自地球的交通飞船,马上就要停靠了,让回地球的人做好准备。
播音刚完,医院花园的一边,打开了一扇圆形的门。白衣大夫拉着我的手,一直把我送到门口。
(有删改)
(1)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字能换成括号里的字吗?为什么? 不能。“移”是改变原来的位置,突出了太空医院的神奇。
一个戴着口罩的白衣大夫飘飘悠悠地移(走)到我身边。
(2)这篇短文主要讲 我”烧伤后来到太空医院接受治疗,伤好后乘船返回地球的奇特经历 。
(3)太空医院有哪些神奇之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生物电流控制仪器。人脑思考时,生物电流发生变化,仪器能听从生物电流的指挥进行工作。②没有地球的吸引力,真空环境,绝对没有细菌,特殊的保护膜能促进伤口快速长出新皮肤,防止细菌感染,且无痛苦,是治疗烧伤病人最理想的场所。
(4)你觉得作者关于太空医院的想法将来能实现吗?为什么? 作者关于太空医院的想法,将来有可能实现。因为太空环境具有超低温、强辐射和高真空等特点,科学家们正通过对生物电流的研究为人类造福。空间站是建立太空医院的理想场所,宇航科学家预测,21世纪后半叶随着月球城市的建成,将会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太空医院。
【分析】本文记叙了“我”——一个烧伤病人第一次来到太空医院接受治疗的经过,说明了太空医院非常神奇,反映了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解答】(1)考查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一个戴着口罩的白衣大夫飘飘悠悠地移到我身边。”这句话表达的是白衣大夫在太空医院轻缓地浮动,而是用脚走。“移”是改变原来的位置,突出了太空医院的神奇。故不能改为“走”。
(2)考查概括短文内容的能力。结合短文内容可知,本文讲述了“我”烧伤后来到太空医院接受治疗,伤好后乘船返回地球的奇特经历。
(3)考查筛选和提取短文关键信息的能力。由“‘如果你要朝哪个方向翻的话,就在脑子里想一下。’他说。为了跟他讲话方便些,我想朝右边翻个身。真奇怪,我刚想完,忽然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把我推了一下,我很容易地翻了过去”可知,太空医院神奇之一是生物电流控制仪器。人脑思考时,生物电流发生变化,仪器能听从生物电流的指挥进行工作。由“生物电流控制仪器。人脑思考时,生物电流发生变化,仪器能听从生物电流的指挥进行工作”“说着,轻轻从我的脖子到肚脐眼的地方划了一刀。这时候,我浑身感到像松了绑那样轻松”可知,太空医院神奇之二是没有地球的吸引力,真空环境,绝对没有细菌,特殊的保护膜能促进伤口快速长出新皮肤,防止细菌感染,且无痛苦,是治疗烧伤病人最理想的场所。
(4)考查思维拓展能力。此题答案不唯一,结合短文主旨展开描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可。比如:作者关于太空医院的想法,将来有可能实现。因为太空环境具有超低温、强辐射和高真空等特点,科学家们正通过对生物电流的研究为人类造福。空间站是建立太空医院的理想场所,宇航科学家预测,21世纪后半叶随着月球城市的建成,将会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太空医院。
故答案为:
(1)不能。“移”是改变原来的位置,突出了太空医院的神奇。
(2)我”烧伤后来到太空医院接受治疗,伤好后乘船返回地球的奇特经历。
(3)①生物电流控制仪器。人脑思考时,生物电流发生变化,仪器能听从生物电流的指挥进行工作。②没有地球的吸引力,真空环境,绝对没有细菌,特殊的保护膜能促进伤口快速长出新皮肤,防止细菌感染,且无痛苦,是治疗烧伤病人最理想的场所。
(4)作者关于太空医院的想法,将来有可能实现。因为太空环境具有超低温、强辐射和高真空等特点,科学家们正通过对生物电流的研究为人类造福。空间站是建立太空医院的理想场所,宇航科学家预测,21世纪后半叶随着月球城市的建成,将会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太空医院。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7.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这篇短文选自《 孟子 告子上 》。 孟子 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请将短文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3)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在音节下面标出)
思援弓缴(jiǎo zhuó)而射之。 zhuó
为是其智弗若与(yú yǔ)? yú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下棋。
②非然也 这样。
(5)根据下面的意思,在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抄写在横线上。
只听弈秋讲课。 惟弈秋之为听
(6)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的意图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分析】参考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解答】(1)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告子上》,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题考查课文的背诵,解答时需要回顾所学完成作答。此处应该填写“专心致志”,注意不要把“致”写作“至”。
(3)本题考查字音。根据语境判断字音,“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线,箭射出去,可以靠它收回来,代指箭。读“zhuó”。“为是其智弗若与?”意思是: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与”读“yú”,是语气词。
(4)本题考查重点字词的理解翻译。①句意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奕:下棋。
②句意为: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5)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为“只听弈秋讲课”。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本文通过两个学棋者的表现与结果,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
答案:
(1)孟子 告子上 孟子;
(2)专心致志;
(3)zhuó yú;
(4)①下棋。 ②这样;
(5)惟弈秋之为听;
(6)本文通过学下棋这件小事,意在说明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8.课外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语
楚人有涉江者 渡。 遽契其舟 立刻,马上。
舟已行矣 走,前进。 不亦惑乎 迷惑、糊涂。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及译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题后,再根据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考查了对于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结合译文及对文章的理解完成。
(2)考查了对于文中句子的理解,结合译文及对文章的理解完成。
故答案为:
(1)渡。立刻,马上。 走,前进。 迷惑,糊涂。
(2)①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②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点评】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科学精神》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细 读文章,抓 住论说文的 具体事例。 1.抓住关键词,找出具体的 事例。有的文章有多个事例 还会分段说明,通过自然段 就能找到具体事例。 《学弈》一文中,我们抓住“其一人”和“一人”这两个关键词就能找到文中讲到的两个事例。《两小儿辩日》 一文中,连续四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一儿曰”,抓住这个关键词,我们就能找到两小儿的观点和说明 各自观点的事例。
2.从事例中提炼重点词语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具体事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我们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紫罗兰遇酸变红”“大陆海岸线左右吻合”“睡觉时眼珠转动”。作 者用这三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的观点。
技法二: 用心体会论说文对比论述方法的处。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相反的事例来论述观点的。 《学弈》一文中,作者用了正反两个例子,“其一人专 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说明了专心致志的人学得好,三心二意的人学得不好,从而论证了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技法三:理清具体事例的叙说顺序。 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时,叙述顺序要根据论说的需要来定。运用多个事例论述一个观点时,叙述顺序往往一致。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文中的三个事例,都是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小”“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 结合“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所谓的“真 理”。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观点 /为了说 明……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 作者从……这×个方面说明了……观点。/为了说明……观点,作者列举了……这×个事例。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而总结出了什么观点 文章是按照……的顺序来描写……的,总结出了 … … 的 观 点 。
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列举了……的事例,说明了……观点。
【精选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
1.课外阅读。
迟来的荣誉
在现代社会,看电视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可以说,电视机是很多家庭的重要“成员”。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电视的发明者是谁呢?
1983年,美国邮政总局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票面上是一名男子的肖像,他就是电视的发明者之一——菲洛 法恩斯沃思。
法恩斯沃思从小就(痴迷 着迷)物理学,喜欢钻研电学知识,动手制作各种电器。11岁时,他看到妈妈洗衣服很辛苦,就设计了一套装置,把手摇把式洗衣机改装成为自动式的。其他大大小小的发明更是多得数不清。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开始设想发明电视。经过13年的刻苦钻研,他终于在1927年的9月7日传送出一幅黑色三角形的图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子电视图象。法恩斯沃思从中受到巨大的(鼓励 鼓舞)。他再接再厉,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法恩斯沃思兴奋地从实验室里抱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传送电子影像的电视机。
消息传出后,美国无线电公司和电器公司立刻(敏感 敏锐)地觉察到,这项发明将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于是,他们马上派人前去请教。法恩斯沃思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且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了电视的原理和技术。
不久,电视机就批量生产了,投入市场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可是在所有的有关电视机的广告和订货合同上,在发明者一栏,填的都是“美国无线电公司”,根本没有提到法恩斯沃思的名字。
法恩斯沃思的亲朋好友都愤愤不平,为他感到委屈。他们决定诉诸法庭,为法恩斯沃思讨回一个公道。
官司最终打赢了,法恩斯沃思却显得很平淡,他说:“我发明电视的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生活,给大家带来快乐。现在,愿望已经实现了,我感到很满足。我的名字是否被人知道并不重要。”
看着法恩斯沃思坦然的表情,大家都被他宽广的心胸深深地感动了。
为了表达对这位品德高尚的发明家的崇敬,1990年,在美国国会的圆形塑像厅里举行了隆重的法恩斯沃思塑像的揭幕仪式。
(1)请在文中括号内选出恰当的词语,打“√”。
(2)法恩斯沃思为什么能够发明电视?
(3)官司打赢后,法恩斯沃思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
2.课外阅读。
从小就爱问“为什么”
爱迪生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留下了2000多项发明,至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之相比。
那么,爱迪生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呢?在他身上,可以发现远大的事业心、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他曾说过:“所谓天才那是假话,艰苦的工作才是实在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可见他的成功与他强烈的事业心、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同时也离不开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小时候良好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8岁时在学校读书,因爱提问题惹恼了老师,只上了3个月的学就被学校以“头脑愚笨不堪教化”而赶出了校门,从此再也没有进过任何学校接受正规化教育。开始时,爱迪生是在母亲指导下自学;12岁时,他为了能到一家大型图书馆读书学习和免费阅读报刊,在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从此便开始了他边谋生一边学习的生涯。
遇事爱问“为什么”,这是爱迪生的一大特点,也是他走向成功的开始。
在一般孩子的眼里,大自然是供他们游玩的场所,但在爱迪生眼里,它是一个个问题的迷宫。如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声越来越大,闪电越来越密,等等,他便在心里琢磨: ? ? ?
爱迪生从小就爱动脑筋,发现什么不明白的事情,碰上他觉得应该明白的事情的道理,他的问话就会多起来,而且这些话中都是一个内容:为什么?正是这种从小就爱思考、动脑筋、永不满足的性格,使他逐渐走上了科学的发明创造之路,并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爱迪生走向成功的开始是
A.他有远大的事业心。
B.他从小就爱动脑筋。
C.他遇事爱问“为什么”。
D.他有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2)联系短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3)第3自然段中列举了爱迪生“8岁时”和“12岁时”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4)你是怎样理解爱迪生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的?
3.课外阅读。
李时珍解剖穿山甲
我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医药学家李时珍,对科学研究态度十分严谨,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观察、实践,把它解决。
有一次,他看到古代著名药学家陶弘景的书上说:河边有一种叫穿山甲的动物,它最喜欢吃蚂蚁。便想:蚂蚁那么小,穿山甲是怎样吃它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来到小河边,找到一只穿山甲仔细观察。原来,穿山甲身上披着一块块的鳞片,既能张开又能合拢。当它发现蚂蚁时,全身的鳞片都张开,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蚂蚁闻到就往鳞片下钻。等蚂蚁爬满了,它就突然把鳞片合拢,然后钻到水里,把鳞片张开,不一会,蚂蚁全浮到水面上来。穿山甲就可以饱餐一顿了。观察后他还不放心,为了进一步证实穿山甲的确爱吃蚂蚁,他特地又到河边捉了一只穿山甲,把它的肚子切开观察,果然装了一升多的蚂蚁。
李时珍就是这样对待科学的 由于他亲自观察实践 修正补充了大量材料 才写出了完善的医药学著作 本草纲目
(1)给短文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
(2)李时珍为什么要观察穿山甲吃蚂蚁?这说明他对待科学持怎样的态度?
(3)用横线画出穿山甲吃蚂蚁的过程,从中可体会到李时珍 。
(4)李时珍为什么要解剖穿山甲?
从中你体会到他 。
(5)短文是按照 的方法安排材料的。
A.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
B.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最后总结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地平线
贾平凹
小时候,我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完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散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时,发现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位老人迎面走来,胡子在胸前飘着。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我问。
“天边?”
“就是那有一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不太懂了,以为他骗我,就又对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又失败了: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咀嚼着老人的话,出神地想着。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所以跑了这么一程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我。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有改动)
(1)文中表示“不受任何拘束,形容自由自在”意思的词语是 。
(2)短文从下列角度描述了“我”眼中的“地平线”,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描述。
①形态:
②颜色:
③衬托物: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地平线”指的是 。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体会?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5.现代文阅读
非雪天不能读书
①读书不分四时。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而我半生读书,都似乎与杏花、春雨、莲叶无缘,飘满记忆中的是山乡茅屋的一天风雪。
②我年少时插队山区,那里地旷人稀,劳动很紧张,每年繁忙的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常常是忙得两头摸黑。虽然有时雨天不出工,但能够留给我读书的时间毕竟太少,也太零碎。
③只有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的日子,会有整把整把的时日供我闭户读书,我可以在火炉里煨上几只红薯,让书香伴着火苗。书读足了,就从灰烬里拨出几只又香又烫的红薯来吃,吃完后又翻开喜爱的书来读。这种时日,我往往将平日里想读而无暇读的书堆满一床,逐本读过去,或者将一年中零零散散读过的书全翻出来,恣意地重读一遍。
④雪夜读书对我也是欢乐的事。一炉红火,满室雪光,四野静谧的落雪声,我时而默诵,时而低吟,一直到雄鸡初啼才恋恋不舍地吹灯睡觉。现在回想起来,我生平所读的书,在那些雪天里读的最多,也记忆最深。
⑤我常常思忖:为什么我一回忆起读书的生活,总是想到那些苦寒的雪天?难道我就没有杨柳岸边书相伴的日子吗?难道我今天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读书不值得留恋吗?可是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早期的锐志没有了,更常常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许多书买来,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现在我似乎懂了:人的一生,可用来读书的日子数来不少,但真正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却不多。读书,是需要一点生存压力的。清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写道,年轻时因家贫,他如饥似渴地借书读,做官后,生活安顺,书也“俸去书来”容易得到了,反而“素蟫(yín)灰丝,时蒙卷轴”,读书的时间反倒不多了。
⑥袁枚说的是书非借不能读,而我则想说书非雪天不能读。寒冬,是时令的雪天;艰难逆境,是人生的雪天;清静寡欲,是情志的雪天。雪天读书,正如旅人在风雪之夜里对家园的思念,更有一番神思的投入和彻骨的深味。
(1)第①段中“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这句话,是由杨万里的诗句“ ”转化而来的。
(2)第③段中“奢侈”在文中的意思是 。
(3)导致作者“许多书买来,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的原因是什么?
(4)第⑤段“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很少翻书,银白的蠹鱼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
B.因为经常翻书,银白的蠹鱼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
C.因为很少翻书,银白的蠹鱼和虫丝,有时沾满了书本
(5)综合全文,文章中的“雪天”,既指 的雪天,也指 的雪天和 的雪天。
(6)对文章题目“非雪天不能读书”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己下乡时,生活艰苦,只有雪天时才能尽情读书。
B.读书,是需要生存压力的,在艰难逆境时读书,记忆更深刻,效果更好。
C.在雪天里读书,更有情趣,所以印象也更深刻。
(7)作者在苦寒的雪天里挑灯夜读,并把这说成是“奢侈的日子”。你喜欢在课余时间读书吗?请简要说说你在课余时间里是怎样读书的。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太空医院(节选)
王亚法
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置身在一个奇异的环境里了。我不安地躺着,想起来了——
昨天,也许是今天上午吧,我工作的加油站突然发生了火灾。一条火舌在玻璃门外舔了一下,只听得轰隆一声,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努力思索着,想从记忆的仓库里,再拣出些零乱的回忆来。可是干裂的嘴唇发出了火灼般的疼痛,我口渴,想呼喊。说来也奇怪,天花板上的一只方瓶慢慢转动了,从瓶里冒出一根细长的塑料管,朝我嘴里伸来。顿时,一股清甜的饮料注进我的嘴里,我感到浑身舒服。我是在梦境里吗?我不由得怀疑起自己来了。
这时,我听到一个温和的声音:“别动,你的伤口还没长好呢!”
我困惑地转过头,一个戴着口罩的白衣大夫飘飘悠悠地移到我身边。他笑吟吟地开口了:“你现在不能起床,如果觉得不舒服就想着翻个身吧。”
简直开玩笑,我挣扎一下都不行,哪能那么容易翻身?
“如果你要朝哪个方向翻的话,就在脑子里想一下。”他说。为了跟他讲话方便些,我想朝右边翻个身。真奇怪,我刚想完,忽然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把我推了一下,我很容易地翻了过去。
“请问,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我迷惑地问。
“哈——哈——”他笑了起来,“这里是‘太空医院’。”
“太空医院?”我喃喃地重复了一遍。
突然,一个奇怪的景象使我大吃一惊。原来我并不是躺在床上,而是被几根很细的尼龙丝扎住四肢,直挺挺地悬挂在空中。这时,我相信,我的确是在太空医院里,这里没有地球的吸引力,一切东西都失去重量,在空间飘游着。
我正想着,那股神奇的力量又推了我一下,这是怎么回事?我可没有想过翻身呀,我怀疑着,只觉得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我转过头一看,原来是天花板上的另一只小方瓶里伸出的一根带针头的注射器,在给我打针呢。
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又睡着了。当我醒来的时候,那个戴口罩的白衣大夫已经站在我的身边。他从包裹里拿出一把特殊的小刀,在我面前晃了一下,说:“不要怕,不疼的。”说着,轻轻地在我的脖子到肚脐的地方划了一刀。这时候,我浑身感到像松了绑那样轻松。
“你现在可以把身上的这层乳白色的保护膜撕掉了。”他指指我胸前,我低头一看,哈,被刀划破的地方,像解开了纽扣的衣服一样,敞开着。
“大夫,这是啥东西?”我把脱下来的“衣服”递给他时问道。
“这是在抢救的时候,给你涂的保护膜,这东西不但能防止细菌感染,而且能促使伤口生长新的皮肤。”
“可是,为什么我躺着的时候,脑子想翻身就能翻身呢?”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他认真地说:“这就叫生物电流控制。人的大脑在思考时,放出的微弱电流,即生物电流会发生变化。天花板上的这些仪器,能听从你大脑发出的生物电流的指挥。你想干什么,只要和它内部储存的信息相一致,它就开始工作,比如:喝水呀,翻身呀……”他又从包裹里取出一套干净衣裤,说:“你进院五天了,根据你的情况可以出院了。”
这时候,广播告诉我们,来自地球的交通飞船,马上就要停靠了,让回地球的人做好准备。
播音刚完,医院花园的一边,打开了一扇圆形的门。白衣大夫拉着我的手,一直把我送到门口。
(有删改)
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字能换成括号里的字吗?为什么?
一个戴着口罩的白衣大夫飘飘悠悠地移(走)到我身边。
(2)这篇短文主要讲 。
(3)太空医院有哪些神奇之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你觉得作者关于太空医院的想法将来能实现吗?为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7.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这篇短文选自《 》。 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请将短文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3)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在音节下面标出)
思援弓缴(jiǎo zhuó)而射之。
为是其智弗若与(yú yǔ)?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5)根据下面的意思,在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抄写在横线上。
只听弈秋讲课。
(6)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的意图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8.课外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语
楚人有涉江者 遽契其舟
舟已行矣 不亦惑乎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