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0 12:5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 2023-2024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言文,几千年
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
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
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应该说,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
了一起。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
深度和高度。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
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
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也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
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
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
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
途径。现代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一个人学习了古诗
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
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
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第 1页/共 9页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
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 178亿,同比增长 168%。无独有偶,来自图
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
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
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
国人。
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
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
人、艺术家。现存的 5 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
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唐诗因此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
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
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李白在《行
路难》中感慨“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
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
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
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
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
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
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
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
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第 2页/共 9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因此产生了功利思想,但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须继承和发扬自己民族的
传统文化。
B. 先秦时代的文言文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
C. 现存的唐诗,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这是唐诗受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现了李白对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时的迷茫和他的豪迈自
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词)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文史学家顾随先生针对人们认为学习古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的问题做出了有力的答复。
C. 阅读古诗词,我们往往能从中学习到诗人的自信,乐观,能够感受到希望,未来以及阳光。
D. 中国古典诗词依然热度不减,其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依然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3. 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D. 立身以力学 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4. 著名学者顾随认为,学习古诗文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现代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 学校将举行“走进唐诗”系列活动,让你写一篇推介词。请依据材料二列出推介词的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镇随想
张炜
在川南黔北交界处有一座锁在深山中古老的小镇,名曰“二郎镇”。
踏上这里的街巷,身处有些突兀的静谧,令人忍不住猜想:这里太远了,究竟哪些有情趣的人到过这
样的镇子 这里又为何热闹起来,涌动着不息的人流
古镇有许多时候隐在浓雾中。雾幔扯不掉,它就长时间挂在山的半腰。峰峦秀丽,一色灰白陡立的石
壁,青翠的山顶。一道深水从山间流泻而过,那是声名远播的“赤水河”。镇子建在河边有限的平地和山
阶上,随意自由。
第 3页/共 9页
我漫步其间,想象这座镇子生成的种种缘由。它首先是当地山民的祖居地,因为随便一方水土都会诱
惑生民,成为他们休养生息的地场。最早那一条条蜿蜒小路是山水冲刷出来的,再由人和兽一天天拓宽。
无数生命的痕迹就这样连接起山里山外,沟通了一个越来越大的世界。
在外地人眼里这里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现代人的确陷入了新的窘迫,深刻感受着文
明的挤压和追逐,说不定会逃到这样的深山僻地里躲藏起来。但是在遥远的农耕时代,是否也会有这样的
隐士 他们又为何而来 为避祸,为求悟,为放浪,为修行
山川大地之上,人就像种子一样撒开,然后顽强地生长。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渐渐生出浓烈的情感,
好比母子之情。在深壑高岭之间,一代代人开拓雕琢出一方方小小的田园,上面长出一层嫩嫩的葱绿。
这种人与山的相守多么辛苦,多么寂寞,又多么超然安静。这里的劳作和收获,与大山之外当有许多
不同。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这里的河水格外凌洌清新,粮秣
最为单纯饱满,思悟愈加内向深沉。三者合一,日日演练,于是好酒出世。
饮者说:在漫长而又短暂、悲伤却又欢娱的人生之路上,如果没有了美酒陪伴,那还了得。或许果真
如此,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酒香浓烈,代代不绝,赤水河一带已成为海内外神往之地。
二郎镇人造美酒,技法灵异,如有神授。他们在大山里找到一处奇怪的天然溶洞,它竟然分成上下两
层,阔如神仙厅堂;洞内四季常温,正好用来囤放酒瓮。那一排排黑色陶瓮就安歇在大山腹中,不管世外
风雨吹打,只默默孕育自己。待度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它们才开口吐香,一瞬间醺醉了整个世界。
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踏着百年前的石阶路,一层层往,上蹬去。两旁是木墙青瓦,是来历深长的建
筑。整个一条街巷渍痕斑斑,简直就是一首写在大山深处的七律,或者是李白《蜀道难》那样的长吟。被
乳雾浸染成暗红色的木墙,脚下滑腻的石头,都给人神秘幽深的感觉。攀登时人要大口喘息,这时满鼻满
腔都是酒香。因为镇上人已经酿造了几百年,天长日久,这里的一切都被醇酒给笼罩了,化成了朦胧一体
的美酒世界。外地人在这里一边吃着山菜,一边饮酒思源。
喝过酒再来赤水河边,当地人手指两岸裸出的河道、被流水切割出的道道深痕,言说往昔的争战和大
水故事。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路,首尾不断是盐船,欸乃声声帆影远。不远处的自贡为古老的盐都,赤
水成为要途,所以才有深山里的繁华和忙碌。盐使山地有了重味,酒令劳民多了品咂。
航道,战争,美酒,这三样事物加在一起,就不再是寂寞边地了。人类历史上还少有比这更富戏剧性、
更多蕴含了诗意的天然组合。多少篙橹,多少弹痕,多少沉醉,多少爱与恨。时间就这样弹指而过,一闪
就是百年,连那些活生生的记忆也变成了飘忽的神话。而今这河道上,只有坚硬的石头还在,上面刻满了
细密紊乱的水痕,让后人阅读不尽。
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它是深山溶洞里的珍藏,是秘而不宣的滋味。对于无
法度量的时光而言,我们常常觉得也实在只有痛饮一途了。大山幽处有琉璃,云雾层叠生兰花;鞭马难上
第 4页/共 9页
九重岭,回头一盼是古刹。那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与默默无闻的日月长相厮守吧。
打开一瓶封存五十年的老酒,从中品尝千古赤水。主人解释着“酱香”二字,令人遥想起东方人情有
独钟的“酱”之使用。无酱不炊,颜色深邃,百炼成膏。一个“酱”字贯穿古今,遍布南北,显之美酒,
用于佳肴。一瓶酒即牵出千万条文化的长丝,好比做酱的人挑开了一坨酵豆,低头深嗅无法言说的民间气
息。
人偶有长饮和沉醉,以感受美好和虚幻,眼神明亮,心情舒畅,长于忘却短于记忆。人需要这清纯而
浓烈的液体,这古怪又辛辣的芬芳。
望遍赤水河畔,全是酒坊;探过无尽街巷,无非醺香。我们踩着湿漉漉的石板路,一直登上古镇最高
处。引领者一路指点战争旧痕、盐船泊地、异人事迹。不远处是颜色深沉的芭蕉叶子,它们谦虚地垂着,
和我们一起倾听。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古镇生成情形的想象及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情感深厚的描述,意在表现古镇先祖们奋斗和坚守的
品格。
B. 文章说“现代人陷入了新的窘迫,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意在通过对比表现农耕时代古人的悠闲
和超然。
C. 文章借“饮者”之口点明美酒对于人生的陪伴作用,与后文“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前后呼应,
意脉相通。
D. 文章提及盐船、航道、战争,这些事物和美酒共同增加了边地的历史厚重感,作者也因此说“让后人阅
读不尽”。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一个外来旁观者的视角,用一种探寻者的心理,客观而充满感情地表达出对古镇的感受与思考。
B. 文章“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一段,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写出了古街的风貌,抒发了独特的审美
感受。
C.“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一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回顾历史转到对现实的叙说和
感悟。
D. 文章结尾说芭蕉叶子“谦虚地垂着”,运用拟人手法,凸显了古镇人的内敛、深沉,也使结尾韵味悠长。
8. 本文用词别致,语言典雅,请分别举例说明
9. 文章是如何借“酒”来表现古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第 5页/共 9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
马将佚矣。”定公不说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定公揭席而起,曰:“趣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
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以何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上车执辔,御体正矣,周旋步骤,
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定公曰:“善。可少进。”颜渊曰:“兽穷
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善
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二: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
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汤、武者,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
天下归之。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赏贤使能以次之,爵服赏庆以申重之,时其
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生民则致宽,使民则綦理。辨政令制度,所以接
天下之百姓;有非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是故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
亡而不愉者,无它故焉,道德诚明,利泽诚厚也。
(选自《荀子》,有删减)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定公不说 A以告 B 左右 C曰 D闻君子 E不谮 F 人 G 君子 H亦谮人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趣,赶快,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意思相同。
B. 乡,先前,与《种树郭橐驼传》“故乡人号之‘驼’”的“乡”意思不同。
C. 策,用马鞭赶它,与《马说》“策之不以其道”的“策”意思相同。
D. 豪末,同“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与《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毫末”
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6页/共 9页
A. 颜渊在台上陪侍鲁定公,看东野毕表演驾车,鲁定公对东野毕的驾车技术表示赞叹。
B. 从前舜帝擅长用人,造父擅长用马,与东野毕御马的态度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所以最后结果也不同。
C. 君王要根据时节安排百姓的劳动,减轻百姓的负担,广泛普遍地庇护他们,养育他们。
D. 制定政令制度要从百姓的角度考虑,如果制度不合理,连鳏寡孤独之人也不会执行。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2)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
14. 材料一文末写“善御之谓也”,用自己的话分析“善御”的道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 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②渤澥:渤海的古称。
15.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
理政。
B. 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着看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
C.“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人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
寒。
D. 孟浩然在诗中刻画 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
脱的气质一致。
16. 本诗与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
的?请结合本诗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______,
第 7页/共 9页
______ 。”
(2)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成年后的李密孤苦无依的惨境,
作为成语一直延用至今。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过去的错误选择虽不可挽回,但未来还可补救意思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日三餐,中国人每天都离不开筷子。我们的祖先一开始是用小木棍儿拔食食物中的野菜、树叶,慢
慢地,①,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
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
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把杠杆原理
运用得②。在烹调过程里,筷子可以用来检查、搅拌、品尝食物,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筷子不怕高
热,不怕冰冻,手指不便做的事,它也能做。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
筷子一头方、一头圆。筷尾方,便于持执;筷头圆,便于使用。从寓意上讲,有方有圆,也象征了为
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方,就是方方正正,面对原则问题,做到“肃若秋霜”,③。圆,就是圆润周全,
处理问题能注意方法,灵活机动,不拘泥呆板。“持方行圆”,方圆得宜,就容易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
若相反,就好比倒拿筷子吃饭了,不仅方形的筷尾会让口舌难受,也很有可能握不住筷子而“落地惊神”!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①_____?看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
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
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这是当年毛泽东
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虽然战争是残酷的,②____。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自针
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
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式的画面。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
第 8页/共 9页
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20.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纳闷了——究竟是计算 什么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到家?
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C. 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
D. 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填满了叶与叶
未间的缝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2. 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各种影响:人们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有可能缺少劳动的快乐;人
们在交流频繁的同时,也有可能疏离情感;人们在加快节奏的同时,也有可能远离诗意……科技使人们获得
一些新的东西,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9页/共 9页
1. B
2. B
3. D
4.①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饱读诗书能开阔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品格修
养。
②饱读诗书能够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学习古诗文,能够让我们爱生活、有
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成为一个有气质、有内涵、精神世界充实的人。
5.①唐诗以其特点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
有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
②唐诗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唐诗兴盛的时代也极具魅力。
③唐诗中的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我们能从中读出诗人的乐观心态,并学习这种自
信乐观的心态。
④虽然时代在发展,但唐诗中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
6. B
7. D
8. 用词别致:示例 1:如“品咂山中岁月”中的“品咂”,用于“山中岁月”,使得与滋味不想干的岁月
有了味道。示例 2:如“让后人阅读不尽”中的“阅读”,用于“水痕”,使得水痕有了内容,如同文字。
语言典雅:示例 1:如“首尾不断……效乃声声帆影远”,化用前人诗句,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示例 2:如
“无酱不……用于佳肴”,句式整齐,有文言色彩,凝练厚重,富有古典意味。
9.①文章通过写酿酒的缘由,描绘了古镇偏僻幽美的山水和寂寞宁静的生活状态。
②通过写酿酒条件和技法的独特,展现出古镇特殊的风土人情。
③借饮酒思源,回顾古镇悠远深邃的历史。④借品尝老酒,展现出古镇厚重的文化内蕴。
10. ADG
11. A
12. D
13. (1)舜帝不使民力用完,造父不使马力用完,因此舜帝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匹。
(2)所以君主重视道德声誉来引导百姓,彰明礼制道义来指导百姓,尽力做到忠诚守信来爱护百姓
14.①“善御”指手持马细驾车像纵横编织,车辕两旁的马儿如舞驰骋;②善于驾车是对马不竭尽其力;
③治国时不穷尽民力,使之有所生养。
15. D
16.①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
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 ②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
观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③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
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
17.①.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②. 齐彭殇为妄作 ③. 茕茕孑立 ④. 形影相吊 ⑤. 悟已往之不谏 ⑥. 知来者之可追
18. 登峰造极 炉火纯青 刚正不阿
19. 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方圆不宜”,比作“倒拿筷子”;同时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将人们“倒拿
筷子”的情形进行夸张表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为人处世要“方圆得宜”,这样有利于我们营造和谐
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20. D
21.①改变了句间关系。改句缺少关联词,显得平铺直叙;原句的“不仅……更……”体现了一种递进关系,
重点强调“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②与语境衔接不力。改句把“填满了叶与叶之间的缝隙”放在最后,与前文语境脱离;原句“填满叶与叶
之间缝隙的”与上文话题一致,衔接得当。
22.①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②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
23.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