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 2023-2024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数: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世界文学”,其实是关于你我究竟应该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也就是说,读者在刚接触世界
文学时不要把自己束缚在某个书单上,强迫自己“非要看完”某些作品,而应尽可能地让自己沉浸在感兴
趣的作品中。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能够引起自己阅读兴趣的下一部作品已了然于心。这样一来,
你的阅读视野开始真正面向世界。
第一,多读古典文学作品。古典文学作品,经历了时间考验,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仍然具有重要的价
值。其中很多作品具有突出的现代性,能够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第二,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作品,多具有多层次和多义性,应该用多种方法阅读。如陀思妥
耶夫斯基的小说具有某种多义性。《罪与罚》讲述的是一个叫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年轻人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
的老太婆的故事,如果读者把重点放在犯罪和刑侦的情节中,就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犯罪小说来阅读;如果
将重点放在作品的其他方面,这个作品就既可以是“都市小说”,又可以是“社会风俗小说”,还可以看
作是“心理小说”或“宗教小说”,甚至是一部“思想小说”。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非常善于表现多
层次的复杂内容。
第三,不同的年龄要读不同的书,但必须从小读书,古典文学作品更要反复研读。年龄不同,对作品
的解读就会不同,因此读书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书籍。古典作品需要反复研读。因为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
有一个显著特征——常读常新,当你尝试再次阅读时,就会发现它不同的一面和别样的精彩。所以,对于
这些作品不要以为读一遍就看懂了,就束之高阁。
(摘编自沼野充义《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人关于阅读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好读书,不求甚解”被后人视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法的
主张,也多用来解释泛读。“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与扬雄“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诸
葛亮“观其大略”一脉相承。宋人陆九渊也有类似观点,“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
明,勿耻不知”。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的“泛读”方法,已成为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之一。
第 1页/共 9页
朱熹对此多有质疑,他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又说“今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以
刻苦者迫切而无从容之乐,平易者泛滥而无精约之功”。他强调读书方法在“熟读精思”。“熟读”要能做
到“熟读成诵”,这是“精思”的前提;“精思”应到“文字里面猛滚一番”,在文字不通的地方下死功夫,
做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直至融会贯通,这便是“精读”。
宋以前,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大多散存于文人的各类著述当中。宋人张洪把朱熹有关读书的言论整理
成集,即《朱子读书法》。元、明、清时这类著述屡见不鲜,如元代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明代胡承
诺的《读书说》,清代魏际瑞的《读书法》等。当时对“治学”“读书”“阅读”并没有区分,很多论“读
书法”的著述,实则是论“治学法”,多是在论“治学之法”时兼及“阅读之法”。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法
“撮其枢要,厘为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著紧用力,曰居
敬持志”。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读书方法有的应归于阅读态度或习惯,如“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主要是《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
摩。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
内容大大扩展。近现代有不少专门论及读书法的著作,虽然大多是谈论如何治学或如何阅读整本书,但也
有不少明确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比如:陈莘《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粗读、熟读。
晚清至 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该书中的“读书”是
指狭义的阅读书籍,不再是泛指“治学”。作者也认为读书方法有“精读”“阅读”(即泛读)两种,但
他没有像朱熹一样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精读和阅读,是读书方法的两个方式,须双方兼顾,不能偏废
的”。马雪瑞提出长短不同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
他认为“精读”适用于短篇文章,“阅读”适用于长篇文章,这显然过于绝对化。
在我国近现代阅读史上,阅读材料的最大变化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出现。相对“四
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报刊杂志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导致人
们阅读方法的改变。近代主张“浏览”“速读”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材料发生变化的必然。今天,除了传
统的纸质媒介外,各种电子阅读媒介花样迭出,且不断更新,阅读方法也需跟进。
(摘编自靳彤《中国文人阅读方法的演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阅读“世界文学”,是需要讲究一下阅读方法的,例如有时阅读兴趣比阅读“任务”显得更有意义。
B. 陶渊明、扬雄、诸葛亮关于读书方法的表述看似不同,实则一样,都不过分深究字句之意,采用泛读法。
C. 朱熹否定陆九渊等人的读书方法,认为泛读不如“熟读精思”,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方法整理为六条。
D. 元、明、清时没有区分“治学”“读书”“阅读”,他们关于“读书法”的著述,实际上多是谈论“治
学”之法。
第 2页/共 9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阅读方法,不过二者阐述的重心与写作目的并不相同。
B. 《诗》、诸子及史籍等内容深湛,当用精读法;集部著作浩如烟海,适于泛读。
C. 马雪瑞认 ,短篇文章应该“精读”,而长篇文章应“阅读”,这值得我们借鉴。
D. 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会催生“浏览”、“速读”法。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 鲁迅先生曾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
然后专。”
C.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D. 歌德说:“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
士比亚……”
4. 经典名著《红楼梦》被指定为高中整本书阅读用书。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应该如何阅读这部经典著作。
5. 请简要梳理并概括材料二中所涉及的阅读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激情
爱丽丝·门罗
那年夏天,格雷斯在小塞博湖北边伯莱瀑布旁边的一家旅馆里找了个活儿。她在铺设干净餐具准备接
待下一拨客人时,感觉到有人想和她说话。那是莫里。他说:“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愿意有空的时候跟我一
起出去走走?”
格雷斯在摆银餐具,几乎连眼皮都没抬。她说:“被人激将来的吧?”因为他的声音既高又紧张,站在
那里直僵僵的,好像来得挺勉强似的。这儿的姑娘都知道,有时一伙从度假村来的年轻人会互相激将,看
谁有本事把一位女招待约出去。
“什么?”他显然受到了伤害,这时格雷斯停下手里的活儿,抬眼看他。她似乎在一瞬间就把莫里整
个人都看了个透。这个真正的莫里,胆怯却很热诚,天真但是很有决心。
“好吧。”她怏怏地说道。她的意思可能是说,好吧,别生气,我知道这不是激将,我知道你不会那样
干的。也可以理解为,好吧,我答应一起出去就是了。她自己也不太清楚究竟是哪一种意思。可是他把话
理解成同意了,当下便安排起来——连声音都没有压低,也没有注意到周围的用餐者朝他投来的目光——
第 3页/共 9页
说是第二天下班以后就来接她。
他真的带她去看电影了。他们看的片子是《新娘的父亲》。格雷斯一点也不喜欢这部影片。她讨厌里面
的那些像伊丽莎白·泰勒的女孩子,她讨厌被宠坏的富家小姐,她们什么负担都没有,只会撒娇发嗲、索
钱要物。莫里说那不过是一出逗趣的喜剧罢了,但她说问题不在这里。她也分析不清楚问题关键到底在什
么地方。换了别人都会认为,那是因为她当女招待,穷得上不起大学,如果她结婚也想摆这样的排场,那
真得节衣缩食省上好多年,自己来负担这笔费用才行。(莫里也是这么想的,不过他对于她能这样想却没一
点看不起的意思,相反倒几乎是怀着敬意呢。)
她无法解释,自己也不太明白,她所感觉到的并不完全是妒忌,而是一种愤怒。并非因为她不能那样
散漫地花钱购物,那样穿衣打扮。而是因为人们都认为女孩子就应该这样。那就是男人——一般人,所有
的人——认为她们应该是的样子。漂亮、当成宝贝似的供着哄着宠着,自私而又蠢笨。女孩子似乎就应该
这样,那才有人为之神魂颠倒。这以后呢,又会当上母亲,一心都扑在孩子们的身上。自私倒不自私了,
但还是一样无知。永远都是如此。
她正为此而怒气冲冲,但是身边却坐着一个爱上了她的男孩,因为他相信——顷刻之间就相信——她
在思想与心灵上都是既成熟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而且还把她的贫穷视为一圈有思想性的浪漫光环。(他
自然知道她穷,不仅是因为她在干着的活儿,而且也因为她说话有很重的渥太华峡谷的乡音,这一点当时
连她自己都还未能察觉到。)
他尊重她对影片的看法。现在既然听了她结结巴巴、充满火气的分析,他倒也打算试着讲讲自己的想
法了。他说,他现在认识到,人性中,再没有比妒忌更为幼稚、更为女人气的了。这一点他算是明白了。
他反对妒忌,就跟她不能容忍轻浮、不满足于像一般的女孩子一样。她是不同凡俗的呀。
格雷斯一直记得那天晚上自己穿的是什么衣服。一条深蓝色的舞裙,一件白上衣。显然,在表现出来
的她与希望别人认定的她之间,是存在着差别的。但她身上绝无那会儿时兴的那种小巧精致或是精心修饰
的痕迹。衣裙边上有些破损,事实上,还使她带点儿吉卜赛风格呢,何况还有最不值钱的镀银手镯,以及
那一头又长又卷、野性十足的深色头发,若是上班端盘子,她是得把头发用网罩套起来的。
不同凡俗呀。
格雷斯是由她的舅舅舅妈带大的,严格地说应该是舅公舅婆。她母亲在她三岁时就去世了,她父亲另
行建立起了家庭。带大她的那对老夫妻对她很好,甚至很以她为骄傲,只是不太清楚应该怎么管她,因为
他们不善于与别人交流。舅公以编结藤椅为生,他教会了格雷斯该怎么编,以便自己眼力不济时最终有人
把这门手艺接过去。
她二十岁,中学刚毕业。照说她应该早一年毕业的,可是她做了个奇怪的选择。她住着的是个很小的
镇子,可那里却有一所能让学生受五年教育的中学,使你够资格去参加政府规定的一种考试,当时是称作
第 4页/共 9页
高级注册考试的。这样,学生就不必去学所有的中学科目。她在该校念的一年学期结束时——那应该是她
最后的一年,也就是十三年级——格雷斯试着去参加了历史、植物学、动物学、英语、拉丁语和法语的考
试,得到了本来无此需要的好成绩。可是到九月份她又回来,说她还想学物理、化学、三角、几何与代数,
虽然这些科目一般认为都是女学生最不易学好的。那一学年结束时,她已经学了十三年级所有的科目,除
了希腊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德语,但她在的那所学校里都没有教这些科目的老师。她在三门数学课
与自然科学课程上成绩也都不错,虽然不如上一年那么突出。她也曾想过,那么,是不是可以自学希腊语、
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德语呢,这样,就可以试着参加明年的相关考试了。可是学校的校长跟她谈了一次
话,告诉她这样做达不到什么目的,因为她反正也没有可能上大学,更何况大学课程也是不需要如此完备
的一份“拼盘”的。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她有什么计划吗?
没有,格雷斯说,她只是想把义务教育能免费提供的东西全都学到手罢了。以后仍然是去干她编藤椅
的手艺活。
(有删改)
文本二:
门罗,1931年生于加拿大,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在爱丽丝·门罗的作品中,外
部世界的宁静总是显而易见的,它打开了通往内心世界的大门,而内心世界恰恰相反。门罗写的是真正的
救赎——因为她展示了有多少不同寻常的东西可以融入到被称为‘平凡’的拥挤的空虚之中。……爱丽丝·
门罗以一种毫不妥协的方式证明,爱很少能拯救我们,也很少能带来可靠的幸福,而且很少有事情能像我
们自己的梦想一样毁灭我们。”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雷斯和莫里的相遇在平淡中有一丝浪漫色彩,让读者对二人后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和好奇。
B. 格雷斯看完电影后认为社会对女孩子形象的规训和固化,是一种“自私而又蠢笨”的行为。
C. 格雷斯面对莫里的搭讪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戒备心,这与她的家庭组成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D. 格雷斯以后仍然去编藤椅,可以看出她虽然对自己的命运有思考,当时却并没办法去改变。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理描写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塑造格雷斯的形象时就恰当地运用了这种方法。
B. 本文描摹的对象都是小镇、小人物,和汪曾祺的作品相似,用对生活的敏感捕捉幽微的瞬间。
C. 作者在对格雷斯上学 叙述中表达了对女主人公的温情,比如校长关心询问格雷斯未来的计划。
D. 本文语言简朴传神,不在表层给人以冲击力,而靠语言的质地和韵味带给读者无限的回味思考。
8. 文中两个画线处反复表述“不同凡俗”,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内涵。
9. 本文题为“激情”,却被收录进作者的短篇小说集《逃离》,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的意图。
第 5页/共 9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藉。大将军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
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材料二:
何充字次道,庐江人。丞相王导妻之姊子,故少与导善,早历显官。明帝亦友昵之。成帝即位,迁给
事黄门侍郎。平苏峻乱,稍迁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荐徵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顗等以为佐吏。王
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
社稷无虞矣。”由是加吏部尚书。及导薨,转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录尚书事。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
【注】
权侔人主,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将为外物所攻,谋立康帝 ,即帝母弟也。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
长君,帝从之。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
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
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
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建元初,出为骠骑将军、假节,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以避诸庾。
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
翼甚恨之。充居宰相,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
戚,谈者以此重之。然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于时郗愔及弟昙奉天
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谢万讥之云:“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
空,谥曰文穆。
(节选自《晋书·何充传》)
【注】康帝,即后来的晋康帝,当时身份是琅邪王。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 A琅邪 B践阼 C如 D孺子 E何 F社稷 G宗庙 H将其危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善,文中指友好、亲善,与《离骚(节选)》“谣诼谓余以善淫”中的“善”意思不同。
B. 稍,文中指逐渐,与《苏武传》“稍迁至栘中厩监”中 “稍”意思相同。
C. 重,文中指敬重,与《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重”意思不同。
第 6页/共 9页
D. 数,文中指计算,与《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中的“数”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将军王敦特意在众人面前夸赞担任庐江太守的哥哥王含政绩斐然、广受赞誉,作为下级的何充对此却
持有异议。
B. 何充在东阳太守任上有很多有益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成就,颇受王导和庾亮的赏识,在二人力荐之下,
得到提拔重用。
C. 外戚庾冰兄弟权倾朝野,为了继续保有自己的地位,他们希望让太后的弟弟康帝即位,并最终实现了这
一目标。
D. 何充担任宰相,才能度量出众,一心为公,正直无私,深受人们赞誉,但又笃信佛教,花费无度,受到
他人讥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2)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
14. 后世评价何充“抗直不谄”,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
陆游
辙迹当年遍九州,晚归始解卧林丘。
爱身每戒玉抵鹊①,养气要如刀解牛。
柔橹摇残天镜月,短筇②领尽石帆③秋。
尽言未办常扃户④,竟是吾身得自由。
[注]①玉抵鹊,亦作“玉抵禽”。用玉石投掷禽鸟,意谓物多则贱。此处转喻肆意挥霍。②短筇:
竹子做成的手杖。③石帆,指石帆山。④扃户,指闭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晚年怀念过往,回忆自己的人生足迹,走向归隐山林的人生归宿。
B.“玉抵鹊”“刀解牛”运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晚归生活的状态和认识,启迪深远。
C. 颈联精于炼字,“摇残”“领尽”等词语用语精准,描绘出空旷悲凉的意境。
D. 全诗叙议结合,描写形象,以境寄情,首尾呼应,体现出整饬谨严的章法。
16. 本诗作于陆游晚年安居绍兴故园之时。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人写了哪些人生感悟。
第 7页/共 9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动作和细节,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中用对仗与互文的手法,写杭州西湖歌乐昼夜不停、人们快
乐生活的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兰(兰草、兰花),是中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用它来表情达意,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时云翳飘拂,一时晴光潋滟, ① 。碧波之上,观山水之变,体会节气
的须臾转换,时空像风一样被触及,清欢中生出了一股莫名的惆怅。
招鸟岛、云起岛、小瀛洲栖满了夜鹭、白鹭、苍鹭、池鹭,它们鸣啭、起落。榕树、黄槿、水翁树,
枯枝搭的鸟窝 ② ,落羽杉上,纷纷扬扬落满鸟影。这里是一个鸟的天堂。
我曾在泰山看到过两个巨大的鸟巢,即便最大最厚的鸟巢也是简陋的,会漏下天光,无法遮风挡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类的房屋,星湖周围,城市扩张,楼宇一个年代比一个年代建筑得豪华。人类不
仅要求遮蔽风雨,还追求豪华时尚,甚至攀比,连墙也用木头和皮革包裹起来了。相比鸟儿只取几根凋落
的枯枝,我们向大自然的索取是不是过多了?我们消耗着地球的资源,也耗上了自己一生的精力,房屋早
成了人的囚笼。鸟巢千万年不曾变化,鸟儿不为巢所累,它们 ③ ,在天地间飞翔。它们成了这个世
界自由的象征。
都市中的星湖,鸟与人类共居的景象,诗化了多少人的晨昏与梦境。我欲做一个鸟儿的梦——洪荒之
梦,在星移斗转间,不沾半点红尘,体悟自然的禅意,只作濠濮间想。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选项中的破折号与文中尾段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B. 发现他 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 鸟声“呀——呀——”在那个宁静的夜晚凄厉地呼叫。
D. 她的坚强……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20. 文中画波浪线 句子使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分别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 8页/共 9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指纹,是手指上的各种皮肤纹路的总称。 A ,因此经常被用来核实一个人的身份。今天的地球上
大概有八十多亿人,而法证科学认为,在其中找不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指纹。 B ,指纹上每一根纹线的
粗细、长短、形状、倾斜角度都不尽相同;纹线之间还会形成平行、交叉、穿插等情形。因此,按照排列
组合的原理,这些纹线能形成的组合数量,就非常庞大了。可以说,即使地球上的人口再增大十倍, C
。
①通过指纹鉴别来判断身份,②主要是去比对纸上的指印和印在某个物体表面上的指印。③通常一般
都是用手指蘸染印泥或墨水盖在纸上,④印出来的指印清晰、规整,比对起来也相对简单。⑤在放大镜的
帮助下,先在指印上找到几个特征点,⑥比如两根纹线是否交叉,是否朝着同一个方向倾斜,是弯折还是
直线等,⑦再去看看需要对比的指纹上有没有类似的特征点。⑧通常来说,有 10个特征点一致,就能确认
是同一个人的指印。⑨今天的指纹鉴别,原理与之类似,⑩但是使用仪器来完成,速度更快、准确率更强。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
22. 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青春年华:有时间、有书香、有朝气、有梦想,今日的莘莘学子也终将
成为明日家庭的脊梁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中坚力量。对此,某高中生有一天自问道:“我的学
生时代该如何度过?”苦思冥想之后,他(她)竟然从自家房子里找到了所有的答案!
(1)屋顶:要高瞻远瞩。(2)地板:要脚踏实地。(3)时钟:要珍惜光阴。(4)日历:要与时俱进。
(5)钱包:要居安思危。(6)镜子:要自我反省。(7)台灯:要照亮别人。(8)大床:要敢于梦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其中两点或三点为基础写一篇不少于 900 字的文章。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第 9页/共 9页
1. C
2. C
3. D
4.①《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经典著作,具有多层次和多义性,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
法;
②反复研读,以求能进一步发现它不同的一面和别样的精彩。
5.①宋以前,陶渊明、扬雄、诸葛亮等主张泛读法;
②宋朝时,以朱熹为代表,他强调读书重在“熟读精思”;
③晚清至 1949年期间,马雪瑞主张,泛读与精读要兼顾;
④近代则主张“浏览”“速读”的阅读方法。
6. B
7. C
8.①第一处“不同凡俗”是莫里内心对格雷斯与一般女孩子的轻浮和不满足截然不同的赞美。
②第二处“不同凡俗”是格雷斯对自己当天晚上的穿着打扮与时兴不同的自得和欣喜。
③两处“不同凡俗”都意在表明格雷斯与世俗不同,与后文作者回溯她曾经的人生选择相呼应。
9.①人物形象:从格雷斯在看完电影后的思考及对自己学业上的要求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不安于现状、不
安于平淡生活、内心有激情的人。
②环境:从格雷斯的舅公和校长身上可以看出小镇的封闭,宁静平淡的生活下是对自我意识的压抑,让格
雷斯想逃离。
③情节:莫里喜欢格雷斯却并不了解她的内心,两个人的相遇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激情,无法给格雷斯带
来真正的救赎,带她逃离。
④主题:作者用“激情”让读者思考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和生活的意义,以及当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发生冲
突时该如何面对,是否逃离。
10. CFH
11. D
12. C
13. (1)旁边的人都替何充感到不安,何充却十分安定淡然,神情和平时一样。
(2)从前汉景帝也打算传位给其弟梁王(刘武),百官都以为毁乱典章制度,不能接受。
14.①不阿附上司王敦,敢于当众提出异议;
②不畏权贵,在立储问题上坚持父子相传,坚持立太子;
③他当面表明不支持康帝即位,让刚登基并向他示好的晋康帝尴尬羞愧。
15. C
16.①淡泊宁静:“晚归始解卧林丘”,人生短暂,人到晚年,无须太看重名利,学会放
下无法实现的抱负,回归淡泊。
②修身养性:“爱身每戒玉抵鹊,养气要如刀解牛”,爱惜身体,不可肆意挥霍健康;注意修身养性,懂得
养身之道。
③热爱生活:“柔橹摇残天镜月,短筇领尽石帆秋”,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经常泛舟远足,以排遣烦闷,
保持心情畅快。
④超脱世俗:“尽言未办常扃户,竟是吾身得自由”,安贫乐道,说多做少,闭门不出,也可以让身心自由,
获得自我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
17. ①.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②.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③. 羌管弄晴 ④. 菱歌泛夜 ⑤. 昆山玉碎凤凰叫
⑥. 芙蓉泣露香兰笑
18.①变幻莫测 ②比比皆是 ③四海为家
19. A
20.①把人类的房屋和鸟巢对比,突出了人类房屋和鸟巢的不同特点,批判了人类消耗资源和精力的做法。
②“房屋早成了人的囚笼”使用比喻的手法,把房屋比喻成囚笼,生动形象地说明物质追求对人的约束和
限制,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
21. A指纹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 B这是因为人类的指纹非常复杂 C也不一定能找到完全相同的指纹
22.③可修改为:通常都是用手指蘸染印泥或墨水盖在纸上。
⑩可修改为:但是使用仪器来完成,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
2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