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 2023-2024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书法的基本法则是“立象以尽意”。尽的是什么“意”呢?是“圣人之意”,是天人合一的“天
地宇宙之心”,是书法最高层次的“道”。“中庸”思想是“圣人之意”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是指导书法的
重要理论原则。中庸哲学重视阴阳对立、变化和统一,贵和尚中,相济相成,和而不同。这种思想在书法
理论里体现为形与神、力与韵、正与奇、藏与露、巧与拙等辩证关系。这些关系得到协调、统一才能达到
一种理想的“中和”境界。
“中如”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体标准和书体关系。《书谱》云:“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
济成厥美,各有攸宜。”每一种书体都确立了一种自洽得宜的根本规范和评判基准,而各种书体又组合成了
一个互补互彰、浑然天成的圆融系统。因此,独立性与互济性是理解每种字体以及各种字体之间关系的必
选维度。
“中和”思想还可以让我们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继承与创新。“中”是对立因素或者对立面之间的
正确点、最佳点。“中”因时而变,要“时中”,此是在发展变化着的时代、环境和各种关系中去研究并把
握住彼时地的“中”,必须懂得“通权达变”。我们之所以会迷恋书法,是因为感受到了它的“中和”之
美;但是面对多变的具体作品容易茫然无措、不得要领,这是因为不懂得“时中”之意。
“中和”思想,能够让我们大家创作的书法作品更加丰富而和谐,使我们书法的理论与创作相互促进,
更加和谐。书法家要有“道”的自我期许,要积极地读书阅世,这样就有可能达到艺术的“中和”境界。
(摘编自何学森《中国书法的“中和”之道》)
材料二: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美育历史,有着非常丰厚的美育传统。“中和”之美则是中国古代美育历史之统领性
概念,渗透于五千年的美育传统之中。“中和”之美客观上包含着阴阳相生的观念,一阴一阳,交互作用,
相依相合,生成生命,同时也生成美之力量。清代笪重光在《画签》中说:“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
动时。林间阴影,无处营心。空本唯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遇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
处皆成妙境。”笪重光指出了绘画艺术的动与静、空与实、真与神的阴阳对应关系,水之静时即动时,在静
水之中描绘出暗波汹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通过“实景”暗喻了无画处的妙境。这种虚实、
第 1页/共 10页
动静、有无相生的审美观念在中国艺术的各个层面都有展现,如川剧《秋江》)以老艄公的一支桨的摆动象
征性地展示出渡船在波涛中的波荡起伏,真正做到了“真境遇而神境生”。王国维有言:“‘红杏技头春意
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这一“闹”字,于无声处写出有声,在视觉处写出听觉,
是一种“通感”,“神境”即由此而生。这里的动与静、空与实、真与神的关系,就是一种阴阳相生的关系,
是生命力与神韵差的呈现。
中国古代艺术讲求韵律结构的抑扬顿挫和情感表现,使艺术品整体涌动着一呼一吸的生命节奏,也是
阴阳相生之艺术的体现。例如,杜甫的《春望》,诗中有感情的起伏节奏,以国破城陷,草木凄凄,烽火连
天,家人遥隔的背景,和面对感时的花与恨别的鸟之情景,衬托了诗人情感的起伏节奏。在语言上,则以
“国破”与“城春”、“感时”与“恨别”、“烽火”与“家书”等的工稳对仗,和“深”、“心”、“金”
与“簪”等的韵律安排,洋溢着一呼一吸的生命力。这节奏,其实也是一阴一阳之道的生命律动。阴阳相
生,成为中国古典艺术之境界与神韵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其神妙之所在。
审美与艺术的统一,是中国特有文化传统。中国美学与美育有着特殊的发展历史,西方的美学与美育
基本上以理论形态出现,但中国的美学与美育却基本融解于艺术发展与艺术理论之中,是一种审美与艺术
统一的道路。宗白华曾指出,“在西方,美学是大哲学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属于哲学史的内容。……在中
国,美学思想却更是总结了艺术实践,回过来又影响艺术的发展。”历史证明,中国有着举世公认的优秀传
统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更是绝无仅有。中国书法以其特有的龙飞凤舞、强劲有力的艺术风貌,
深蕴着特殊的感人艺术魅力,为世人所惊叹,以至近来不断有外国艺术家从王羲之和米芾等大书法家的书
法中获得艺术震撼与启发。中国传统艺术均有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和”
之美的特色与韵味。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艺术的重视还表现在,强调传统文人的培养必须通
过艺术的途径。在中国,“诗书琴画”是传统文人必备的基本素养,这是中国古代的美育,是培养“文质彬
彬”的君子的重要途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批判地继承这笔宝贵的遗产,是我们的历史重任。对于中国古代迥异于西方的
“中和”之美、审美与艺术统一的基本特征等,我们需要有很好的研究总结与继承发扬,以便在继承与重
铸中华美学与美育精神上做出新的探索和努力。
(摘编自曾繁仁《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中华美学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法具有的“中和”之美,会因时而变,所以要想得其要领,感受书法的这种美感,需在发展变化中去
研究并把握其变化,否则就容易茫然无措。
B. 包含阴阳相生观念的“中和”之美在五千年的美育传统中,作为统领性概念在中国艺术的各个层面都有
展现,也使艺术具有了“神境”。
第 2页/共 10页
C. 书法理论里“形与神、力与韵”等辩证关系是中庸哲学的“阴阳对立”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旦得到协调
和统一,就会达到“中和”境界。
D. 杜甫《春望》中表现出的情感节奏,是一种阴阳互补、交混融合、产生生命律动的情状,也是本诗艺术
之境界与神韵产生的根本原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强调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材料二强调美育传统和美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但都围绕
“中和”之美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B. 外国艺术家从中国古代书法家书法中受到艺术震撼,是由于他们不仅从中感受到了强劲有力的艺术风貌,
而且感受到了“中和”之美。
C.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传承美育传统,重铸中华美学与美育精神,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需要让他
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D. 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形成了一个互补互彰,浑然天成的圆融系统,我们只有从独立性与互济性两个维度
才能理解其“中和”境界。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中“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让人仿佛听见离人的叹息。
B. 紫禁城的外朝前三殿,太和殿在前,为阳中之阳(太阳),保和殿在后,词阳中之阴(少阳),中和殿居
中,谓中阳(阳明)。
C. 山东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民风淳厚中透着空灵,使山东民间美术形成了厚重内有灵秀、淳朴里
有典雅、美观中有器用的特征。
D. 古典舞《蝶》的演出中,演员富有张力的动作刚健挺拔,并兼有女性的阴柔之美,表现了蝴蝶的坚毅刚
强和对于自然的美好向往。
4. 请结合材料二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说明作者是如何增强阐明事例力度的。
5. 教育部近期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各学校积极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如果你是“中国传统美学”校本课程的设计者,这两则材料对你的设计有何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注
北上[ ]·1900年—1934年,沉默者说
徐则臣
第 3页/共 10页
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十五岁的二蛋跑得上
气不接下气,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二蛋说,如
——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
摔到地上。二蛋把我扶起来,终于理顺了舌头,哑巴爷爷,咱们先回家再说。我把毛驴和褡裤扔给二蛋,
撒开腿就往家里跑。
院子里站满了街坊邻居。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的一领草席上,盖着我们家最白的一块白布。儿子、
儿媳妇、两个孙子跪在尸体旁边,小孙女被儿媳妇揽在怀里,她不知道哥哥和大人们在干什么,只是惊恐
地看着白布呈现出的奶奶的身形。血渗透白布,变成紫黑色,触目惊心。邻居们给我闪开一条路,我两腿
一软,跌倒在地上。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
如玉。
白布,我只掀开了一个角,惨不忍睹。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
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
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如玉的两手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
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直到死。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被八岁的小孙子背着跑回了家。
三个日本兵从东岳庙回来,还要渡河到对岸。翻译问村民河工家住哪儿,直接找到我家门上。如玉正
带小孙女玩沙包。隔壁儿子家的门开着半扇,儿媳妇当时在堂屋做刺绣。防止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
尽快把日本人打发走,如玉决定去给他们摆渡。水不凶猛的时候,如玉经常帮我摆渡,她的两只手因此骨
节粗大,东西抓得牢靠。她把小孙女抱进儿子家的院门,然后关上门,跟着日本人和翻译去了渡口。快到
码头,小孙女追过来了,身后跟着小孙子,他被他娘派出来看着妹妹。儿媳妇根本不知道日本人找上门要
摆渡。
日本人走得快,已经上了船。仁丹小胡子拍起了手,说我小孙女长得像西洋娃娃。后边的日本兵就开
始叫唤,翻译官把他们的要求翻译给如玉听,他们想看看生娃娃的女人,肯定是个漂亮的西洋女人。如玉
让小孙子赶快带妹妹回家,她要往船上走;船动了,事就没了。小孙子背上妹妹往回走,这时候牵狗的日
本兵松开了狗绳,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一闪身堵住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
如玉扑来。
蛮子营最靠边的住家离河边还有一段距离,邻居们听见有人叫了几声又没了声息,就没当回事。等两
个孩子回到家词不达意地叫来我儿子,如玉已经仰面朝天死在荒草里,衣不蔽体,整个人被狼狗撕得稀烂。
为了从狗腿上掰下她的手,如玉的十指的骨节被日本人生生折断。日本人自己把船渡到对岸,缆绳都没系,
跳上岸就跑。船顺水漂流,搁浅在一个弧形的拐弯处。
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天热了,不能再不入土。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
第 4页/共 10页
所有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铺满了花,她的身上盖满了花。我要让她像我第一
次闻见她时那样香,让她带着一身的香味离开这个世界。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问,
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坟墓在河滩上,儿子和蕙嫂他们都不赞同,发大水了容易被冲掉。我说冲
掉了正好顺水漂流,回到风起淀。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马可·波罗说,中国是世界的尽头。
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左轮
手枪还在,三十三年不用还跟新的一样;子弹也一颗颗精神饱满,一点锈迹都没生。吃过晚饭,我把小孙
女抱在怀里,跟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子说,我去看看你们的娘和你们奶奶。我让儿子、儿媳看好三个孩
子,让两个孙子看好妹妹。天太黑,他们以为我去如玉的坟边坐坐。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
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了。站起身时我说,如玉,等等我,到
那边我还要对你好。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
(有删改)
文本二:
北上·2014年,在门外等你
徐则臣
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马福
德对老婆之好,成了传奇和佳话,现在还在蛮子营流传。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
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那天夜里,如果不是有个小日本好
东西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拉肚子,一个活口都不会留下。那小日本在背后给了马福德两枪。蛮子营的老少
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那真是个纯爷们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
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
了马福德的孙女。
(有删改)
[注]2019年,徐则臣的《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叙写了 1901年 2014年这个时间段关于
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史。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开头写二蛋前来给“我”报信,文本二中写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前后呼应,可以看出小说结
构上的巧妙布局。
B. 文本—用较大篇幅描绘如玉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的惨状,突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性。
C. 文本—中“我”“又挖了一个坑”、“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以及挖出手枪等情节都表明
了“我”要去报仇。
第 5页/共 10页
D. 文本—对“我”报仇之前的心理和准备的叙写较简略;文本二对报仇进行了详写,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
最终结局。
7. 关于文中如玉遇害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本兵的狼狗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为了保护小孙女而堵住狼狗的路,日本兵故意使唤着狼狗向如
玉扑来。
B. 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的手始终都没松。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
脱。
C. 二蛋告知如玉的死讯,“我”不相信;但“我”回家时,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她脸上和身上已没有
一块好皮肉。
D.“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我”去了如玉的坟边和她畅
叙往事。
8. 有评论认为徐则臣的《北上》突出表现了一个“情”字,小说《北上》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两
则文本简要分析。
9. 同样是叙述马福德报仇之事,文本一和文本二叙述人称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运用不同人称来叙述呢?请
结合两则文本简要说明。
二、古诗文阅读(共 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衰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公曰:“其事
何如?”孔子对曰:“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智足治千乘,信足守之,灵公爱而任之。又有士曰林国者,
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放之士,灵公贤而尊之。又有士曰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则必
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而客贤,灵公悦而敬之。又有大夫史 ,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
必待史 之入而后敢入。臣以此取之,虽次之贤,不亦可乎?”
子贡问于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乎?”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则贤者矣。
”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
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
”
——《孔子家语·贤君)
文本二:
第 6页/共 10页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
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伊尹曰:“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
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
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年左禹右皋陶,不下
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说苑·君道)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虽有尧 A舜之明 B而股肱 C不备 D则主 E恩不流 F化 G泽 H不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乘,指千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后期,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是中等国家。
B.“灵公爱而任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字意思相同。
C.“则必起而治之”与《庖丁解牛》中“提刀而立” “而”用法不同。
D.“法省易因”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字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庆足在国家有事之时,出来辅佐治理国家。而当国家安定无事时,他就辞去官职而让其他 贤人被容纳,
卫灵公很尊敬他。
B. 孔子教导子贡,把管仲、子产推上关键位置的举贤者一一鲍叔牙和子皮才是真正的贤者,强调了虚己举
贤的重要性。
C. 尹文理想的政治愿景是“无为而治”。“无为”即无所作为,通过“无为”的指引,以“事寡”和“法省”
等方式,实现天下大治的目标。
D. 伊尹认为虞舜不下朝堂而能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是因为身边有贤能之人辅佐,是重用贤能的结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2)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
14. 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你对为君治国之道的认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京口
第 7页/共 10页
陆龟蒙
江干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注]
可怜宋帝 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宋帝: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恢复中原而大举北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伤离情”三字表明诗人来到江干古渡口是来送别朋友的。
B. 颔联“东风、客帆、落叶、夕阳”等意象营造出凄美的氛围。
C. 前四句描绘出一幅春日送别的图景,抒写了惜别和怅惘之情。
D.“可怜宋帝筹帷处”中“可怜”一词是指诗人同情宋武帝的遭遇。
16. 诗的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4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2)《阿房宫赋》中,从“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阿房宫里的宫女有很多原来在六国身份
是很高贵的。
(3)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来形容诸侯的祖辈父辈拥有“尺寸之地”的艰辛。
(4)有关单位提出的国花候选方案之一是“一国四花”,即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请你从中选择
一种花,从古代诗歌中选出最佳展现其风采的两句诗,以表达对此方案的支持。你选出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1(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一个好的午休,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让下午精力充沛。尤其是到了夏季,白
天时间变长,孩子们晚上睡觉时间普遍推后,晚上睡眠时间减少, ① ,下午上课时就很容易昏
昏欲睡。老师们面对无精打采的学生们,要想出各种招数来帮助学生“提神”。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午
休就变得十分重要。
“ ② 。”只有张弛有度,才能保障青少年身体健康成长。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应做好居家的睡
第 8页/共 10页
眠管理,尽量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需的睡眠时间;另一方面, ③ ,减缓学生白天长时间连
续学习产生的疲劳。
近年来,随着教室空间和教育装备的改进,各地已涌现出不少学校午休“躺睡自由”。创造条件让学
生午休躺睡,获得更优质的午休体验,从技术、投入上来看都已经不再是难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
的一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不妨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这一事关下一代身心健康的好事、实事。
18. 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没说你可以走了。你不会真的以为我会让你就这么走掉吧。
B.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C. 近来热播的《长安三万里》堪称天花板级别国漫,很可以看一看。
D. 爱农很少有功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
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人喜槐,不仅仅在于槐能遮阴,更在于对花香的期盼。( ① )清明节过后,锦江两岸万木连绵,
杂树皆吐新绿,一派 A 的景象。黑黝黝的槐树上细碎的白花渐多,被绿叶掩映着。开白花的洋槐花,
为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奉上了一缕清香。母亲曾对我说,老成都到处都是槐树,清明节后她总会提一个小
篮子,用竹竿把一枝枝盛开的槐花打下来,一串一串的,像风铃。
( ② )洋槐树干较细,枝条虬曲,成串的白花如璎珞,如青铜摇钱树上的“挂挂钱”,它们迎风
飘香,又似乎要随风而去,有一种别样的韵致。
槐花产的蜂蜜很甜,产量也高。爱吃的老成都人还会用含苞待放的槐花骨朵制作成各种 B ,
无论是干蒸、包饺子,还是做成槐花炒鸡蛋、槐花饼、槐花麦饭,都让人垂涎欲滴。( ③ )每当槐花盛
开的季节,成都的 C 都弥漫着清甜的花香,仿佛整个城市都被这份美好包围着。
槐花落尽的季节,总有些离愁别绪萦绕心间。一路的槐花飘洒,仿佛是离家的游子在诉说离别的哀愁。
( ④ )远行的路上,游子心中的思念如飘零的槐花,亦如细雨,纷纷扬扬,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沉重
却又充满希望。“槐”与“怀”谐音,更添守望家园的深意。槐树就像是家园的消息树,时刻传递着对游子
的召唤与期盼。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文段中提到,“‘槐’与‘怀’谐音,更添守望家园的深意”。“谐音”作为一种双关手法,在汉语中常
被用来通过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以增添韵味与深层含义。下列诗句中,不包含谐音双关的一项是( )
第 9页/共 10页
A.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
B.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二》
C.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D.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22.“槐花忽送潇潇雨,轻装又来长道。”这两句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波普尔把科学发现归结为“从错误中学习”,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要勇于试错,但不是所有的试错
都值得鼓励。
这句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
1. C
2. D
3. A
4.①引用宗白华的话进行论证,极具权威性;②以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为例进行论证,极具说服力;
③从中西方美学与美育表现形式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中国传统美学的实践性。
5.①选择能体现“中和”之美精神的艺术作品;②指导学生批判地继承传统美学;③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
光来审美;④注重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认识和学习美学。
6. D 7. B
8.①如玉对孙女的守护之情。为了打发日本人,她去给他们摆渡。当日本兵放狗去追小孙女时,她用血肉
之躯拖住了狼狗,保护了后代。②马福德和如玉的生死不渝之情。马福德在如玉墓穴旁挖了一个坑,生死
相依;他为如玉报仇,一口气杀死了十几个日本兵。③马福德对侵华日军的愤恨之情。马福德夜闯日本鬼
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将那条狼狗撕成两半,死后两只眼还大睁着。
9.①文本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马福德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又是事件的亲历者、主人公,给人以真实
感,便于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直接表达马福德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②文本二采用
第三人称,以马福德的后代马思艺为叙述者,这样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便于客观描述,也便于表达马福
德报仇所产生的影响。③这样叙述人称和视角的转化,让文本一与文本二所在的章节紧密联结,构成一个
独立的小故事,便于读者了解马福德的后人在当下的生活。
10. BDF
11. B
12. C
13. (1)最高的境界能宽容忍让民众,高尚的品德能够容纳天下,圣人虽然少有作为,却能把天下治理得
井井有条。
(2)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做官以显示他们的荣耀;软弱无能的人,罢免他们的官职,让他们去从事体力劳
动。
14.①要选贤任能,赏罚分明,使官员各尽其才,各司其职。
②要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减少对百姓的限制与束缚。
③要行宽恕仁爱之道,施恩于民,润泽万物。
15. D
16.①颈联“昔、今”二字,构成鲜明对比,表明作者对古渡口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②
尾联运用了用典、反衬(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以茂盛生长的野草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寄托了作者
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情。
17.①. 加之以师旅 ②. 因之以饥馑 ③. 妃嫔媵嫱 ④. 王子皇孙 ⑤. 暴霜露
⑥.斩荆棘 ⑦. 不要人夸好颜色 ⑧. 只留清气满乾坤
18. B
19.①如果没有充足的午休 ②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③学校也应提供更好的午休环境
20. A.生机勃勃;B.美味佳肴;C.大街小巷
21. C
22. D
2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