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0 14:0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泰州市 2023—2024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一)(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
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
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庭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
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
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
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是要死的,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育去
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
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
地的因缘固定了。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
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毕竟不是
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
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
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
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
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
找耕地。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有删改)
材料二:
在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过程中,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渐渐地被解构、重塑抑或稀释,进而
演化成为陌生人社会。然而,我国乡村社会形态的变迁并不是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简单的
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在“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乡村社会形态——笔者称之为
“虚拟型熟人社会”。
第 1页/共 9页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大量中青壮年为了寻求生计,逐步涌向城市社会。学术界大多认为这一现象
证明乡村社会走向衰败,并作出“乡村社会没有未来”的学术判断。但在互联网实践与乡村社会交融发展
的今天,工作和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村民,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在线上平台实现虚拟交流,最大限度
地实现了留守村民与打工村民的“数字关联”。村庄治理主体可以把乡村公共议题发布在互联网平台上,
不同时空下的本村村民便可以就议题展开对话、讨论与协商后作出决定。
互联网实践不但有效解决村庄公共事务,也为强化公共舆论约束机制带来新的契机。在传统乡村熟人
社会里,村民之间互动而形成的乡村社会舆论是村民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数字时代,即使大量青壮年村
民常年不在乡村社会生活,公共舆论同样能够基于互联网实践来约束村民之间的交往行为,给破坏乡村道
德舆论的村民带来沉重的道德压力。
互联网实践把基于血缘、地缘而组建的乡村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复制到数字平台上,为传统熟人社会的
“互帮互助”精神注入动力,呈现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新形态。比如,个别村民在城市打拼多年,结识了
不同的企业老板或工友,有机会获得老板或工友会在微信群等数字平台里发布一些用工信息,为留守在乡
村的村民找工作提供渠道。此外,由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乡村社会中婚丧嫁娶事宜大多数都会在村微信
群通知,虽说打工村民不能到场,但是可以通过“微信红包”等方式来表达对“办大事”村民的祝贺。这
种交往方式虽说少了传统熟人社会的亲密性接触,但却维持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
互联网实践还赋予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乡村记忆以新的展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瞬间切换,重
构熟人社会的乡村记忆因子。比如,乡村社会可以在数字平台上举办具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使得乡村记忆
在“线下”和“线上”双向建构。打工村民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的赋权对特色民俗互动进行重构,并与村庄
建立起新的联络机制,使得乡村记忆的传承得以继续。在乡村记忆演绎的过程中,村民能够平等地参与、
观赏及评论乡村社资料图片会的特色民俗活动,也有助于形成乡村记忆的共同意识,进而强化村民对乡村
社会的认同感。
(选摘自郭明《虚拟型熟人社会:一个新乡村社会形态》,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血缘是由生育所发生的、由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所决定的亲子关系。
B. 局部区域内土地资源开发受限是导致乡土社会社群分裂的重要原因。
C. 虚拟型熟人社会是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D. 互联网实践将熟人社会的自然和社会边界完整地移植到数字平台上。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系家族注重的亲戚更多的是由生育构成的父子之间的关系,而非婚姻夫妻双方之间的关系。
B.“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儿歌中“外婆桥”取代了村落的概念,以血缘投射出地域的意义。
第 2页/共 9页
C. 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数字化沟通缺乏面对面的沟通的特性,更能促使村民发表正义的言论。
D. 用工信息共享、微信红包祝福少了亲密性接触,对“互帮互助”精神的维系不过是杯水车薪。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陈涉世家》)
B. 绵侯服以守业,传龟组而罔替。(梁肃《述初赋》)
C.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徐应秋《玉芝堂谈荟》)
D.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缘屋栋。(释深《偈颂六首其一》)
4. 材料二中,作者从哪几个维度勾勒了虚拟型熟人社会的新实践图景?
5.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虚拟型熟人社会”与“传统熟人社会”的不同之处。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恩土豆
董祖斌
老家一带,每家每户、每顿每餐都会吃土豆,做饭都会将土豆与苞谷面、大米混着做“洋芋饭”。因
此每户人家做饭之前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标志性劳动,就是刮土豆皮。有苦中作乐的老乡看见乡邻在刮土
豆皮,开玩笑道:“又在杀鱼(洋芋)?”高山之上,水塘都少,鱼自然是稀罕之物,村民如此自嘲,瞬间,
日子变得烂漫和充满希望,我仿佛在炊烟中,看见无数张笑脸在温暖那时寂寞、清贫的山村。
土豆在乡村每一个主妇的手中变得风味不同,盐多酱少、辣重姜轻,留下各式各样的对家的牵挂与记
忆、留恋与思念,无论是打工求学还是工作远在天涯,游子永远记得桌上那一盘母亲炒的土豆片的味道。
我的母亲制作土豆食品也有绝招,炕土豆、炒土豆丝、煽土豆片、四季豆煮土豆、苞谷面与土豆、大
米与土豆做成的饭,都堪称一绝。尤其是切土豆丝,她可以一边和客人说着话,一边刀锋不停。切出来的
土豆丝泡在清水中,比粉条还细,柔韧如丝,炒出来味道可口,几乎是全家人争箸之物。
而奇怪的是,我们一家人吃土豆却还喜欢刚刚煮熟、呼之为“夹生洋芋”的那种,父亲尤擅此道,估
计我们就是受了他的影响。无论是烧土豆还是煮土豆,几乎从夹生开始,只有母亲因为牙齿不好,需要吃
煮烂的,可是往往等不到煮烂,我们就已经一卷而空了。无独有偶,后来我工作了,即使是在火锅店吃饭,
发现和我一样喜欢吃这种“夹生洋芋”的人也不在少数,那种口感、咀嚼的愉悦等的确有其独特体会。
我小时候放牛,对土豆也心存感恩。牛是喜欢“偷嘴”的动物,田边地头种植的作物可能比杂草味道
要好一些,于是,牛总是趁我们不注意就跑进田地“偷嘴”。那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为牛嘴一动,捞
走的可是那一棵作物的“年成”,田地的主人家会闹,会给大人告状,很多时候遇到较真的人,还得秋后
“赔付”,大人生气,自然会对我们放牛的孩子“棍棒加身”。因此,每次放牛在玉米田、稻谷田、小麦
第 3页/共 9页
田、蔬菜田等位置,我们都得时刻警惕,只有在土豆田边,我们才最省事,因为我们发现,牛居然不吃土
豆苗!这算是无形中土豆给我们的一份“帮助”!当然,也因为这个,土豆苗也不能作为猪草,猪也不吃,
土豆这种“个性”倒是让它地下的果实更加珍贵!似乎有种倔强在这里面!
大集体年代,粮食有些紧张,多以苞谷面为主,土豆是家家户户的好食品。几个大的哥哥放学后都会
跟着父母去队里参加劳动,挣工分。经常听母亲讲一个故事,说三哥某一次参加劳动,蹲在大人队伍里捡
拾土豆,看着地里一层金黄的土豆,笑成了一朵花。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却被母亲和一帮干活的姐们看着,
也开心高兴。三哥胖乎乎的圆脸对着圆溜溜的土豆,构成一幅劳动,收获、希望、吉祥的最美画面,就像
杨柳青的年画。
我的记忆中,小时候还是有很多饥饿的桥段的。记得一个下午,我们姐弟几人放学跑回家里,饥肠辘
辘地四处寻找吃的,自然一无所获。却突然发现我们家火炕边周围有一圈烧土豆的皮。后来才得知,当天,
社员们吃午饭,没有做饭,每人发一个大土豆,就在我家火塘上烧熟了当作午饭。由于土豆个大,要烧熟
必须把表面烧得有些炭化才行。而炭化后,剥开的时候会带着一些熟的土豆下来,大人觉得土豆皮带着烧
糊的一部分,于是丢掉了;我们却在火塘边发现这些尚有“内容”的土豆皮,望着里面一层白白的土豆,
动了心思。几双小手纷纷开始捡拾那些厚的、大的土豆剥皮,稍微把外面黑色炭化的部分剔掉一些,忙不
迭地喂进嘴里。这样居然还觉得比较幸运,算是过了一回“土豆瘾”,又填饱了肚子。那些年,到了腊月
份,几乎家家户户都不会再有土豆吃,所以,那顿土豆皮至今觉得回味悠长。只是,那天晚上被父母一顿
训斥,吓得不敢再作声。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在城市里谋生奔波又已经二三十年,离开土地似乎有了些时日,土豆虽然还是出
现在每餐的饭桌上,可不完全是老家的那个味道了。这些土豆据说有的来自东北,个大得不敢相信,就是
不太可口。老家土地里长出的土豆,母亲在柴灶上炒出的味道几乎寻不见了,我们的手也因为不再拿牛粪
变得脆弱和苍白。而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一辈居然连土豆苗和大蒜苗也不能一下子分辨出来,内心慢慢感
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一种对土地、对土豆的淳朴记忆与情感似乎正在城市的水泥钢筋中逐渐被蚕食殆尽。
很多时候,看革命战争片子,看那些革命志士在艰苦卓绝的年代拿着一个土豆啃着,眼睛里的光芒与
希望却闪亮不减;现在又看见随着货车四处打工的人群,在矮小的工棚或简陋的栖居地用一口锅炒着土豆,
忽然之间就对这种镜头产生莫名的感动。每一个执着的生命,都是一个土豆,平凡而实在,绵延着生命与
历史,也续写着文化与一个民族的血脉。长在田野,埋在土里,融在血中。
感恩土豆,让我获得土壤般的质感,铸成我的血肉也铸成我的品性,依恋且深埋于大地。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炒的土豆片”不仅有着独特的味道,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使得在外游子念念不忘,难以割舍。
第 4页/共 9页
B.“我”爱吃“夹生洋芋”可能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因为早年粮食不足,土豆往往未熟透便被一抢而空。
C. 于“我”而言,土豆不仅能满足“我”饮食上的需求,更是“我”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的独特载体。
D. 因为现在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城市之中,没有农村生活的经验,难以分辨出土豆苗,“我”对此感到失落
与愤怒。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我”的母亲所做的土豆食品,通过食品种类的铺排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厨艺之高超。
B. 在描写“牛不吃土豆苗”的情节时,连用多个感叹号来展示“我”对于发现这一现象的激动,情感溢于
言表。
C. 文章善用对比,将城市与乡村、过去与现在的土豆不断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土豆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D. 文章结尾对土豆的感恩中,以小见大,暗示了“我”对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批判和担忧。
8. 作者在描写“我们姐弟吃土豆”这一情节时,生动形象,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
9. 文章最后一段说:“感恩土豆,让我获得土壤般的质感,铸成我的血肉也铸成我的品性,依恋且深埋于大
地。”综观全文,土豆在文中具有什么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与奢也宁俭。”
【注】
昔者管仲相齐桓,霸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而仲尼 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夏禹卑宫
室,恶衣服,后圣不循。由此言之,治之盛也,德优矣,莫高于俭。
(选自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
【注】仲尼:孔子
材料二: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
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
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
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
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
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第 5页/共 9页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
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
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
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
恶之大也。”
(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有删改)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器皿非满 A案 B不敢 C 会宾友 D 常量 E月 F营聚 G 然后敢 H 发书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治,安定太平,与《屈原列传》中“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治”含义相同。
B. 固,简陋,与《过秦论》中“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的“固”含义不同。
C.“以约失之者鲜矣”中的“鲜”字与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寡廉鲜耻”中的“鲜”字含义相同。
D.“今人乃以俭相诟病”与“乃作(怀沙》之赋”(《屈原列传》)两句中 “乃”的用法和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光出身卑微,家风清廉,不喜奢华浪费,他以自己考取科举后,不戴花而被人劝说这一细节为例,
说明要节俭,现身说法,亲切动人。
B. 司马光的心里以节俭朴素为美,虽然人们都讥笑他,但他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而认为今人把古人看重
的节俭美德丢掉是不对的。
C. 司马光的父亲在担任群牧司判官的时候,非常注重节俭,而近来士大夫宴请宾客追求物质的华贵并成为
风尚,遭到居高位的人的指责。
D. 司马光引用御孙的话并加以解说,指出人们生活俭朴了,那么私心杂念也就少了;相反,人们生活奢侈
了,私心杂念也就多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仲尼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起书怀①
第 6页/共 9页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②父老望和銮③。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罢官后病了二十多天,客居成都浣
花村。②京华:京城,这里指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③和銮:古代车上的铃铛。
14. 下列对这首诗 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病骨支离”有衰颓之意,言所病之重;“纱帽宽”是自我调侃患病消瘦,连帽子也显大。
B. 颔联抒情含蓄委婉,“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意相近,警策精粹。
C. 颈联宕开一笔,蕴含着对朝廷寄希望于天地神灵保佑江山社稷的讽刺,对当前国家政局的深切担忧。
D. 尾联写诗人自己挑灯夜读《出师表》,以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自勉,表达了发奋勤学矢志报国的情怀。
15. 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和《书愤》尾联在感情上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 (8 分)
16. 默写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激流、瀑布喧嚣、石头滚滚的景象。
(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聊而可悲,表
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
(4)杜甫《客至》“_____,_____”两句,着意描画,使人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
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
三、语言文字运用(21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①种子是农业之母,②关乎到国家的粮食安全,③乃至国家的兴盛。④保护好
种质资源,⑤就是更好地促进人类的未来。
“⑥冷藏舱内整齐地码放着几十万个密封管,⑦这些管子收藏了地球上几十万份植物种子,⑧‘方舟
号’准备将这个种子库带到遥远的移民星球上去。”⑨科幻小说《微纪元》提到了“种子”和“种子库”,
专业术语为“种质资源”和“种质库”。
第 7页/共 9页
那么种质资源与我们日常所说的种子有何异同?
种质和种子虽只一字之差,却不能混为一谈。就农作物而言,种质是指特定作物品种的遗传物质,凡
带有整套遗传物质且具有利用价值的资源统称种质资源。种子是最常见的种质资源,但 A 。一
些具有可再生能力的离体植物组织也属于种质资源,比如马铃薯的茎尖。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像马
铃薯、甘薯这些没有种子的作物,保存的是它们的试管苗。
如果将育种比作绘画,那么 B 。颜料种类单一无法画出色彩绚丽的画作,种质资源匮乏则
难以培育出形形色色的优良品种。一个国家掌握的种质资源越丰富多样,在育种领域所能取得的成就越高。
17. 文中前两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地唤起
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不同的变相,因为道旁树
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
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①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
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不但不须游伴,你也不必带书。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
源不是可以②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
书,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斯市夕照的红潮,
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
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自己心灵上不长疮,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
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
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方向。
19. 句式的灵活使用可以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请从句式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20. 颜色词的使用可以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的妙处。
2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
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二)、课内文言知识考查
2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謇朝谇而夕替(废弃) 日月忽其不淹兮(久留)
第 8页/共 9页
B. 何方圜之能周兮(合) 忍尤而攘诟(容忍)
C. 伏清白以死直兮(同“服”,保持) 偭规矩而改错(错误)
D. 高余冠之岌岌兮(加高) 岂余心之可惩(因受创而改变)
23. 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不是
B.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爽快
C.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拖延
D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嫁妆
2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怨灵修之浩荡兮
B.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长太息以掩涕兮
C.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忍尤而攘诟
D.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驰椒丘且焉止息
四、写作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诵读和欣赏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所选的诗词名作,结合已经学过的古诗词,联系当代文化生活中
有关古诗词诵读的现象,想一想: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在当代社会生
活中,你能看到哪些古诗词的“渗透”?你感觉古诗词的学习到底对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有哪些帮助?……
围绕这些问题,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主题,举办一次班级研讨会。结合学习古诗词的
心得,提炼观点,推选代表在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及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9页/共 9页
1. B
2. D
3. A
4.①村民的“数字关联”,②舆论约束,③互帮互助的方式,④乡村记忆的传承。
5.①生活地域不同:传统熟人社会集中生活在某个地域中;虚拟型熟人社会分散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中;②
社会稳定性不同:传统熟人社会稳定性强;虚拟型熟人社会流动性大;③社会运行逻辑的形态不同:传统
熟人社会直接的亲密接触;虚拟型熟人社会采用信息共享、在线红包等方式。④乡村记忆的展现形式不同:
传统熟人社会是“线下”的;虚拟型熟人社会是“线下”和“线上”双向建构。
6. D
7. D
8.①采用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饥饿时争抢土豆皮的情景;②巧妙地穿插了孩子们的心理活动,
使得情节更加生动有趣;③对土豆的颜色等细节进行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土豆的吸引力。
9.①(土豆)是“我”与家庭,故乡的情感纽带;②代表着乡村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在城市中生活的“我”
通过对土豆的怀念表达了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③也表达了土豆对“我”品性和生命的滋养作用;④
传递了对朴素、简单生活的珍视。
10 BDG
11. D
12. C
13. (1)可是孔子却说他不懂得礼,是他过分奢侈,自比于君的缘故。
(2)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像云那样集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
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14. A
15. 同——对诸葛亮北伐功业的景仰;异——《书愤》尾联抒发了诗人对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的愤
懑以及自己不得实现收复失地宿志的悲愤;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虽然被罢官后久病多日依然渴望北伐收复失地
的执着。
16. ①. 忧劳可以兴国 ②. 逸豫可以亡身 ③. 飞湍瀑流争喧豗 ④. 砯崖转石万壑雷
⑤. 矮纸斜行闲作草 ⑥. 晴窗细乳戏分茶 ⑦. 盘飧市远无兼味 ⑧. 樽酒家贫只旧醅
17.②删去“到”;⑤“促进”改为“保护”;⑨“了”改为“的”。
18. A.种质资源不仅仅局限于种子 B.种质资源就是颜料
19. 示例一: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两个短句、两个长句分别形成对偶。短句
干脆利落表达了置身自然的内心感受,长句悠闲舒缓地表达了大自然带给心灵的长久的滋养。
示例二: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音节和谐。整句结构相同长短一致,对偶典雅、浅易,十分
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整齐中寓疏落荡漾之致,显出了大自然带给心灵的长久的滋养。
20.①颜色词“黄”“紫”“青”,形象地描写出大地上生长的黄麦、紫藤和青草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②
三种色彩浓淡相宜,构成排比,极富画面感和意境美,③写出了田园里色彩悦目但又恬淡舒心的特点,表
达出置身自然的快乐之情。
21. 选①处。“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连用的两个逗号,隔开“流”字,突出强调了“流”的动作;
且形式上给人一种不断流淌的生动感,表达了山中漫游的快乐和闲适之情。
选②处。“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中间可以不用停顿,与本句前
半截语势形成对比;这里用逗号将四个状语分隔开,既可舒缓语气,又能突出强调置身大自然给我们带来
的思想上的触动。
22. C
23. B
24. A
25.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