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五单元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521年,德国威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答案:A
解析:分析:据题目可知该木板画的左侧耶稣基督在地上为门徒洗脚的画面反映的是耶稣基督对门徒的仁慈,据题目可知该木板画的右侧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则反映了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两图对比是为了显示耶稣的高尚和罗马教皇的炫耀与腐化,结合1521年已经开始宗教改革,故选AB与题意无关,CD与题意相反,故排除。
点评:依据欧洲宗教背景,突出表现改革派与宗教势力之间的矛盾。
2.1520年,马丁 路德发表了《论基督教徒的自由》一文指出:“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而得生’。我们的得救,无需借助机构来实现。”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讲诚信的人一定会因为他的信义而重新被他人认可
B.有信义的人一定会因为其信义获得新生
C.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的事先安排
D.世间俗人直接对话上帝,灵魂就可得到拯救
答案:D
解析:分析:即“因信称义”。 实际上是要求尊重人,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服从教会的说教。因此选D。AB是对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曲解;C是出自加尔文的先定论。
点评: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
3.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票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票,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 )
A.实现信仰自由、精神自由
B.否定教会权威
C.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
D.使教徒脱离教会控制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马丁·路德”、“ 即令没有赎罪票,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等,据此,结合所学可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表述符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改革内容,但不符合题干“直接目的”要求;D项表述本身错误,而且题干材料内容也无从体现。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相关内容——对赎罪券的认识。
4.有历史学家认为:“路德开始是一个改革家,但最终却成为一个革命家。”路德最终成为“革命家”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路德提出因信称义,改良教会
B.路德挑战教皇,建立新教
C.路德领导了德国农民战争
D.路德改革促使民族国家出现
答案:B
解析:分析:A说法错误,“改良教会”符合“路德开始是一个改革家”的理解;C与史实不符,德国农民战争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发生,但是并非路德领导,而且路德本人并不赞同农民战争;D说法错误,路德改革促使民族国家出现是宗教改革的间接影响;马丁·路德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新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因此选B。
点评:本题从宗教层面考查宗教改革对教会的影响力。
5.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答案:D
解析:分析: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说明教皇的权力大于皇帝的权力。宗教改革后“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说明权力已经有了明确划分,这意味着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所以本题选D。
点评: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宗教改革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也适应了加强王权的需要。
6.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所确立的原则是( )
A.“教随国定” B.路德派新教成为将来德国的国教
C.“因行称义” D.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分析:德意志宗教改革是一种互相的妥协,1555 支持宗教改革与反对宗教改革的诸侯之间缔结“奥斯堡和约”,承认区域领主对宗教信仰的主导权.即“教随国定”。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内容。
7.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答案:D
解析:分析:欧洲的宗教改革实质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因此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据此,路德认为: ( )
A.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B.应反对宗教信仰
C.主张政教合一 D.主张君权神授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中“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说明马丁 路德主张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这是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主张是世俗封建君主的权力凌驾于教会之上,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与上述题意不符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9.2012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5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以马丁·路德纪念日为突破口,来谈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对《圣经》的解释权进一步扩大,让每个人对神灵都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实现了个人的独立与平等,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诠释“因信称义”的含义。
10.马丁 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B.马丁 路德完全否定了天主教义
C.马丁 路德只是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不反对信仰《圣经》
D.宗教神权、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中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即可得救,同时坚持简化宗教仪式,反对教会的敛财行为,所以答案选C,A项说法错误,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B、D两项项说法错误,马丁·路德主张王权高于教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信仰即可得救的含义。
11.马丁 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 路德的哪一主张( )
A.教权高于王权 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D.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答案:D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以看出,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是世俗权力至高无上,教权也要服从王权,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下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 )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
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分析:马丁·路德公开抨击兜售赎罪券的行为,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错误,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史实可知,兜售赎罪券,引起了众多的反对,成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
13.宗教改革后,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的教派有( )
①天主教 ②加尔文派 ③路德派 ④英国国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②加尔文派、③路德派、④英国国教都是欧洲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教派,拒绝听命于罗马教廷,因此选D。
点评: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第一次分裂1054年东正教、公教(天主教);第二次分裂16世纪:东正教、新教、天主教。新教形成三大主流教派即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派,结束了天主教在西欧一统天下的局面。路德教派主要分布在德意志北部和东北部以及北欧、美国等地;加尔文派主要分布瑞士、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地。
14.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路德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状况,人要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答案:D
解析:分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1)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2)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3)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4)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因此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答案选D。
点评: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15.中世纪的欧洲流行一句谚语:“德国是教皇的乳牛。”该谚语最能说明( )
A.德国是天主教的信仰区 B.教皇在德国势力相当大
C.德国完全受教皇的控制 D.教皇对德国的剥削沉重
答案:D
解析:分析: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教会通过地产的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德意志尤为严重,因此选D。
点评:在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16.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掀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其宗教观点反映了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
B.其宗教观点用宗教语言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C.其宗教观点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新主张
D.其宗教观点从根本上触犯了德国封建集团的利益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要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腐朽的罗马教廷和教皇的统治,并主张王权高于教权,所以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A B 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特征。
点评:欧洲宗教改革是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爆发的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宗教对欧洲的政治统治现状快速瓦解,最终使教权低于并服务于王权,有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形成。
17.下列属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的是( )
①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③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④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的是加尔文,故④错误。认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 ,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而不是教皇,主张神甫可以娶妻。因此①②③都是正确的。
点评: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是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主城部分,反对教皇的剥削,主张信仰得救,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此外,马丁 路德还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主张神职人员可以结婚。其宗教改革为欧洲的宗教改革解开了序幕。
18.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马丁·路德身上的是( )
A.正在兜售“赎罪券” B. 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 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 与一位修女喜结良缘
答案:A
解析:分析:确认马可路德的改革思想及其德意志改革的导火线。
点评: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19.德国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
A.天主教会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B.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的政治主张
C.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试验 D.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压榨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教会兜售赎罪券是激发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点评: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是德意志首先兴起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
20.有学者指出,“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而导致的信仰虚假和道德堕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其意在说明宗教改革( )
A.破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B.缓和了各国内部的矛盾
C.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到来
D.建立了平民自己的宗教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欧洲宗教改革相关内容——宗教改革的作用。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的表述,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简单理解,具有片面性,排除。进一步分析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评:欧洲宗教改革并非是单纯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也是应该是欧洲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就总体性质而言乃是一场重大的政治和思想解放的社会运动。
二.非选择题
21.材料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欧洲出现了什么重大事件?说出你的依据。
答案:事件:宗教改革。依据:从图中可见天平上《圣经》重于教皇,肯定基督教的最高权威是《圣经》,否定教皇、教会的权威。
材料二 路德认为教权所辖范围仅涉及灵魂,不应涉及金钱、土地以及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预国家事务。在国家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
——邢来顺、李富森《马丁·路德民族思想的研究》
(2)材料二中路德的思想,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哪两对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思想的政治影响。
答案:关系:教权与王权(教会与国家);罗马教廷与德意志教会。影响: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使政教分离;有利于民族教会的建立;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的图片中可以看出,天平上一端是《圣经》,另一端是教会领袖教皇,并且《圣经》重于教皇。这就肯定了基督教的最高权威是《圣经》,否定了教皇、教会的权威。据此判断,该漫画反映的欧洲重大事件应是宗教改革运动。
(2)材料二中“教权所辖范围仅涉及灵魂,不应涉及金钱、土地以及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预国家事务”涉及的是教权与王权的关系。路德主张王权高于教权,这就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使政教分离。材料二中“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 ”涉及的是罗马教廷与德意志教会的关系。路德主张德意志宗教独立,这有利于民族教会的建立,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欧洲宗教改革是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爆发的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宗教对欧洲的政治统治现状快速瓦解,最终使教权低于并服务于王权,有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形成。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16世纪的一幅讽刺画《灵魂的运输车》。它用极富想象力的夸张形式讽刺了教皇制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
材料二: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建议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用德语教学,在全国城镇农村设立公办学校,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
(1)材料一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为此,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改革主张?
答案:反映了基督教成为教皇维护权势、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人们对教会的控制与掠夺强烈不满。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教育有何影响。
答案: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天主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重视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使教育领域出现了世俗化、地方化的倾向。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基督教成为教皇维护权势、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人们对教会的控制与掠夺强烈不满。据此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用德语教学”“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德国是宗教改革的故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符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路德并未采取步骧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堂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
——(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马丁·路德传记》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 路德的主张。
答案:因信称义;简化圣礼;反对教皇对德国掠夺;主张世俗王权统治。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
答案: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改革。
条件: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一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人文主义影响。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主张从材料一中“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符其实的皇权”可概括出反对教皇对德国掠夺、主张世俗王权统治;再联系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路德还主张因信称义、简化圣礼。
(2)第一小问对“平衡自己”的理解从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目的来分析;对“立时钟声大响”的理解从《九十五条论纲》的影响来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条件,联系宗教改革首先爆发与德国的原因来分析即可。
点评: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24.材料一 罗马大主教会拥有庞大的教阶机构和巨额的地产,他们任意扩大什一税的征收范围,出卖教职,无所不为。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这种搜刮日益加剧。16世纪初,德意志是教廷搜刮的主要对象。罗马教廷视德意志为挤不尽的“奶牛”,横征暴敛。……马丁 路德提出“(教会的管辖权)不是神授的权力,而是人的任命或帝王的任命造成的”,后来又号召“把这些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
材料二 就中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而言,它所首先抨击的是久已成为无上权威并且排斥任何不同理解的天主教会正宗教义。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性功绩,就在于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决于人内心的理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
——吴于廑《一份是非杂糅的遗产--〈西欧宗教改革与近代社会思潮〉序》
(1)据材料一、二指出马丁 路德号召人们“把这些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的主要原因。为达到这一目的,马丁 路德提出了哪些主张?
答案: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行大肆搜刮和掠夺,加重了人们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罗马教廷将自己的统治神圣化,大搞精神独裁、专制,压抑了人们的思想。主张:“因信称义”,改革繁琐的教义、宗教仪式等。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实质上反映了哪一阶级的要求?依据材料二分析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有何意义?
答案:实质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意义: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解析:分析:(1)从材料“他们任意扩大什一税的征收范围,出卖教职,无所不为。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这种搜刮日益加剧。16世纪初,德意志是教廷搜刮的主要对象。罗马教廷视德意志为挤不尽的“奶牛”,横征暴敛。”可以看出马丁 路德反对罗马教廷的原因;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内容主要是信仰得救。(2)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马丁 路德代表的是资产经济的利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背后的阶级斗争,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定位这场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阻碍德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德国封建割据的政治局面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分散性。……当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立中央集权政府,尽力抵制罗马教廷的横征暴敛,教廷便把经济损失转嫁到四分五裂的德国身上……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由于教会的经济实力和特权禁锢了德国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在要求政治民主的同时也强烈要求改革教会。——以上材料出自《基督教史》
材料二 我日思夜想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的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三 在德意志皇帝召开的对马丁 路德的听审会上,马丁 路德最后总结说:“皇帝陛下和诸位王公阁下……除非能依据《圣经》的见证判定我的错误,或者根据显而易见的论据,依照《圣经》判定我有罪,而我的良心能坚信这判定合乎上帝的真道,否则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因为违背良心做事,我不平安,也不会接受。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神助我,阿门。”随后德意志皇帝宣布马丁 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
------《马丁 路德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德国的主要原因。
答案:德国的分裂为教廷对德国的掠夺创造了机会,德国受到教会的剥削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2)概括材料二指出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因信称义 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3)材料三马丁 路德称“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指的是什么?指出“不能收回”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九十五条论纲》或(《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圣经》或者上帝是判定是否有罪的唯一证据。
(4)根据材料二、三你认为从改革家身上可以学到怎样的精神?
答案:坚持不移的改革信念;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欧洲的宗教改革,(1)本问是考查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知道,“德国封建割据的政治局面”“ 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涉及的是德国的政局分裂和对欧洲的残酷统治。(2)本问是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观点,从材料中总结即可,“义人靠信仰生活”“ 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涉及的是因信称义和世俗权力来源于神。(3)马丁 路德的主张是其观点《九十五条论纲》,“除非能依据《圣经》的见证判定我的错误”是其依据。(4)材料二中涉及的是信念的坚定,材料三是无畏的献身精神。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况能力。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查综合题,从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提升到改革精神的认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并能准确分析材料内容,总结归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4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