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2024)
期中真题汇编08 古诗文鉴赏
一、诗歌鉴赏
(2024八下·天河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024八下·荔湾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八下·宣化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③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④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⑤。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②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③宜:和顺、亲善。④蕡(fén):草木果实累累的样子。⑤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5.依据你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经》经常使用① 手法。《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雎鸠和鸣联想到② ;《桃夭》用盛开的桃花,比喻③ 。
6.《诗经》前六篇中,五篇是围绕婚姻和家庭生活的,说明古人非常重视它。请你从两首诗中任选一篇,结合内容说一说在古人眼中什么样的女子是理想的伴侣。
(2024八下·从江期中) 古代诗文阅读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①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途中见杏花
[唐]吴融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应怜:应当怜惜。②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7.上面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情景是( )(3分)
A.黄莺归巢图 B.红杏爬墙图 C.春色满园图 D.暗香浮动图
8.两首诗均是写赏春,人物心境却不尽相同。请你参照第一首诗的分析示例,分析第二首诗中诗人的情感。(4分)
示例:第一首诗中诗人轻轻地敲打柴门,柴门却久久不开。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伸到墙外来了。表现了诗人的欣喜激动。
(2024八下·新邵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交代了时令和环境:写梅子成熟时节,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B.后两句意为从漫长夏日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只是看着儿童追逐柳絮。
C.诗人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意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D.“无情思”意为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写出了诗人孤苦无依的状态。
10.诗中的“闲”字用得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024八下·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社日:古时祭土地神、 五谷神的日子。
11.请你展开想象,说说诗中画线的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2.这首诗中所描绘的丰收景象似曾相识,你能想到陆放翁写过的两句诗。
(2024八下·余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中秋月①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②,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该诗是苏轼任职徐州时与其弟苏辙中秋相聚所作。②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
B.这首诗写法上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惆怅。
C.全诗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D.首句中“溢”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冰清玉洁的光亮美。
14.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024八下·黎川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感遐①(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旗蕤②,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③。
谁知林栖者④,闻风坐⑤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英人折?
【注释】 ① 此诗为张九龄被贬后所作。②葳蕤:枝叶茂盛。③自尔为佳节:兰、桂自 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④林栖者:隐居者。⑤坐;因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兰叶”“桂华”“林栖者”“风”等意象。
B.诗中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
C.这首诗情由物生,物人合一,表现诗人虽避受排挤但洒脱、淡泊的心态。
D.全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
16.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画面。
17.(2024八下·廉江期中)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乙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甲诗(节选)部分抒发了诗人 的博大胸怀,乙词的下阕借梅花表现出词人 的高洁人格。
(2024八下·金溪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 溪 韦应物①
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
落花飘旅衣,归流澹②清风。缘源③不可极,远树但青葱。
【注释】①韦应物:唐代诗人,著名山水田园诗人。②澹:水波荡漾。③源:水流始出的地方。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清新淡雅,以“游”统摄全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划舟游溪的所见之景。
B.颔联“绿蒲垂钓”,趣味盎然,突出了诗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闲适之情。
C.颈联一“飘”一“澹”用词精妙,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落花与流水的静态美。
D.尾联是全诗的之笔,意味深远,富有哲理,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
19.“诗中有画”是本诗的特点,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2024八下·泊头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峡口①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释】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西陵峡口,长江出蜀的险隘处。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20.下列有关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诗人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B.甲诗颈联两句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平和转为沉重,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
C.乙诗通过首句中“花飞尽春”场景,暗含“飞花”意象,描写了暮春时节花随风降,春将离逝的场景。
D.乙诗选材一般,写法却匠心独运,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客中送客,自难为情,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送客的惆怅心情。
2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地点和季节。“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2.“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2024八下·赵县期中)阅读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风 泽陂①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②如之何?寤寐无为③,涕泗④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莲。有美一人,硕大⑤且卷⑥。寤寐无为,中心悁悁⑦。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⑧。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注】①泽:池塘。陂(bēi):堤岸。②伤:因思念而忧伤。③无为:没有办法。④涕:眼泪。泗(sì):鼻涕。⑤硕大:高大,修长。⑥卷(quán):头发卷曲而美好的样子。⑦悁悁(yuān yuān):忧伤愁闷的样子。⑧俨:庄重威严,端庄矜持。
23.请解释“寤寐”的意思。
24.诗歌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25.发挥联想与想象,描述画线句的景色。
(2024八下·卢龙期中)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渭城朝雨浥轻尘,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客舍青青柳色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尽一杯酒,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西出阳关无故人。
26.请你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7.老师请你朗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你会选择下面哪种语调朗读?请阐述理由
A.舒缓、感慨 B.低沉、哀伤 C.高昂、豁达
(2024八下·临海期中)诗歌鉴赏。
丹阳①送韦参军②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释】①丹阳:地名,今属江苏镇江。②参军:古代官名。
28.诗歌前两句点明了送行的时间、地点和友人出行的方式,诗人巧妙地运用拆字法,明写秋而隐写 ,耐人寻味。
29.“寒鸦飞尽水悠悠”与《诗经 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都有“悠悠”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情感相同吗?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八下·广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盂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0.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联所展示的景象。
31.诗的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八下·信丰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洞霄宫
林逋①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释】①林逋是杭州孤山的隐士,来此游览,写下他的观感。此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山写起“不可尽”写出山之大,“秋”点明时令。
B.颈联写鸟飞到树荫下,落日照着山林,乱蝉声噪,时间流转,层次分明。
C.尾联遐思悠悠,意境优美,空山寂静,无人与作者享受秋夜雨打芭蕉的情韵。
D.全诗饱含作者对洞霄宫美景的喜爱,也流露出作为隐土的清高和傲骨。
33.请分析颔联写景有怎样的特点。
(2024八下·南昌期中)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①
[宋]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②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③聊逸豫④,功名得丧归时数⑤。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释】①庆历六年,范仲淹被贬为邓州知州,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②浦:水滨。③山翁:作者自称。④逸豫:安逸享乐。⑤时数:时运。
3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
B.“寻芳去”是说虽然“罗绮满城”,但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赏景。
C.下阕“莫怪”两句以美景衬悲情,抒发了词人被贬谪之后的无奈与不甘。
D.下阕“莺解新声蝶解舞”很好地呼应了上阕“浦映芦花花映浦”的风光。
35.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本词上阕使用“桃源路”的典故,含义深刻:一是指百花洲中的风景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村那样美丽;二是表现了
(2024八下·丰城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蝶恋花 [宋]赵令畤
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香,日日红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
3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前三句描绘了早春时花团锦簇的景象。
B.“新酒又添残酒困”和“今春不减前春恨”,直接抒情,由惜春转向怀人。
C.词中以惜花托出别恨,以暮色渲染出音讯断绝的愁苦、郁闷。
D.全词情景交融,细腻地营造出清丽哀愁的词境。
37.“斜阳只与黄昏近”这句运用了 手法,写出了 。
(2024八下·会昌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去蜀①
杜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注释】①公元765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诗人失去在蜀地的依靠,结束相对安定的生活,被迫携家眷离开成都。
3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了在蜀地长达数载的生活,暗含不舍之情。“客”是客居、旅居的意思。
B.颔联用设问表达在兵荒马乱之时举家迁居的无奈与悲凉。“如何”意为“为何”。
C.颈联上句的“黄发”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所传达的感情相同。
D.颈联下句用“白鸥”这一意象表达离开蜀地后人似白鸥、转徙江湖的悲苦之情。
39.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望岳》有何不同?请你具体分析。
(2024八下·东坡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①,海色明徂徕②。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东部。②徂(cú)徕(lái):山名,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
40.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B.颔联中“何时”“重”两词表达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
C.颈联“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
D.这首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乐观开朗的感情。
41.“蓬”,常出现在古诗中,有其特定含义。试结合此诗和“征蓬出汉塞”一句,谈谈你对“飞蓬”的理解。
(2024八下·成都期中)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 题。
落 花
〔唐〕严恽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释】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
4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3.“为谁零落为谁开”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两个“零落”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
(2024八下·浏阳期中)古诗鉴赏。
早梅
[唐]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①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②,杳杳③山水隔。寒英坐销落④,何用⑤慰远客?
【注释】①楚:此处指柳宗元被贬之地水州,古属楚地。②万里赠:捐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③杳杳:遥远。④寒英:梅花。坐:此处意为即将。销落:凋谢,散落。⑤何用:用什么。
4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首联“发”字形象地写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给人生机蓬勃的感受。
B.“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喻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
C.颔联“朔吹”“繁霜”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反衬出早梅不同凡花的风骨。
D.本诗前四句咏物,后四句议论,首联写梅花的内在气质
45.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述。
(2024八下·新田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6.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达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点出主题,诗人和友人都留下不舍的眼泪。
D.这首诗通过写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4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
(2024八下·宁远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首诗语言简练,用整齐的四言,节奏铿锵,读来给人激昂慷慨的振奋之感。
B.诗中“同”“偕”二字反复出现,表现了同仇敌忾的决心和共赴疆场的团结。
C.临战才修理戈矛、甲兵,说明战前的准备不足,这是一场王仓促发动的战争。
D.从“同仇”到“偕行”,诗从战前统一思想写到战斗逐步展开,运用了赋的写法。
49.这首诗每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有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0.(2024八下·汝城期中)阅读【甲】【乙】两诗,完成小题。
【甲】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③。之子于归④,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茂盛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③华:同“花”。④归:出嫁。⑤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⑥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再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请结合【甲】【乙】两诗的内容,简要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2024八下·黎川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感遐①(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旗蕤②,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③。
谁知林栖者④,闻风坐⑤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英人折
【注释】 ①此诗为张九龄被贬后所作。②葳蕤:枝叶茂盛。③自尔为佳节:兰、桂自 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④林栖者:隐居者。⑤坐;因而。
5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兰叶”“桂华”“林栖者”“风”等意象。
B.诗中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
C.这首诗情由物生,物人合一,表现诗人虽避受排挤但洒脱、淡泊的心态。
D.全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
5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画面。
(2024八下·石家庄期中)下面是小明在预习《关雎》时做的批注,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2]。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3]。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4]。 批注: [1]本诗开头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2]诗中加点字“流”“采”“芼”三个字,写出了姑娘____的姿态。 [3]是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描写,极其生动形象。 [4]全诗采用了____的手法,回环咏唱,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53.请你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解开小明批注[1]的疑惑。
54.请补全小明批注[2][4]中的缺漏之处。
(2024八下·来凤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5.下列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八月湖水平”写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了洞庭湖水面平静的景象。
B.“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观景而无船和浆,比喻想从政而无人引荐。
C.“端居耻圣明”写诗人因处在太平盛世而无法做官,只能闲居家里,所以对当时社会感到羞耻。
D.前四句紧扣“望”字来写,全是写的实景,后四句抒情,紧扣“赠”字来写。
56.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2024八下·湖北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57.【勾连】化用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他人作品中的相关语句分解、重组到自己作品中的一种方法。前两句化用了《诗经》中的“ , ”。
58.【对比】同是送别诗,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后两句简要分析。
(2024八下·张湾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木瓜
《诗经·国风》
投①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②。匪③报也,永以为好也!
授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授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①投:赠送。②琼琚(jū):美玉。下“琼瑶”“琼玖”同。③匪:非。
59.本诗与《蒹葭》一样都采用了 的形式,诗中“投我以木瓜(木桃、木李),报之以琼琚(琼瑶、琼玖)”三章仅二字之差,写出了他人赠予食物,“我”回赠美玉的情形,形成了一种 的美感。
60.这首诗和《蒹葭》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2024八下·郧西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选自《樊川诗集注》)
61.除了外形,诗人还写到了有关“鹭鸶”的哪些内容?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62.下面是一位同学对“诗歌末句描写飘落的‘梨花’有何妙处”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不当和不完整之处,请结合诗意进行修改和补充。
飘落的“梨花”既暗示了春季,又表达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修改:
补充:
(2024八下·南城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螺川①早发
[清]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②。
【注释】①螺川: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②孤亭:这里指螺山。
6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螺川风光,为后文写离情别意打下基础。
B.颔联中“梦”“星”既说明行舟时辰之早,又体现了诗人是在睡眼朦胧中离别螺川的。
C.颈联承上联扩大视野,放眼天际水涯,写舟中近看的赣江秋晓。
D.这首诗融情入景,描景成画,意境清峭。
64.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诗歌尾联写船行之后,诗人回首眺望的情景,写出了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 之情。
(2024八下·成都期中)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信笔
陈长生
软红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
65.诗歌空缺处填入下面选项中的哪个字更符合诗意,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未
B.渐
C.已
66.诗歌末句写“风筝吹落”有何妙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八下·凉州期中)诗歌鉴赏。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①压酒②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卖酒女。②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③觞:古代盛酒的器具,酒杯。
67.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令人陶醉的环境氛围,其中的“香”字既是描写柳花微妙的香味,写出了春之气息,又是 ,还暗指了 。
68.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的。
(2024八下·于都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灯火雨中船
吴文英
灯火雨中船。客思绵绵。离亭①春草又秋烟。似与轻鸥盟②未了,来去年年。
往事一潸然。莫过西园。凌波③香断④绿苔钱。燕子不知春事改,时立秋千。
【注释】①离亭:道旁供人歇息的亭子。②鸥盟:与鸥为盟,指隐居江湖。③凌波:喻美秀人步履的飘逸。④香断:指所恋亡故。
6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灯火雨中船”一句先带进词人身处的独特环境中:雨中灯火明灭的小船里,坐着因客居他乡而思绪万千的主人公。
B.“离亭”一句,写春草掩映离亭,被雨丝笼罩,仿佛是处在一重秋烟里。
C.下阕追忆往事,因不忍忆起往事,故劝自己“莫过西园”。
D.全词结构严密,脉络清晰,语言明快,富有艺术魅力。
70.本词善以景语写情语,试以其中一句为例,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2024八下·鄞州期中) 《诗经》里的一首首诗流淌着古人的情思意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相关问题。
周南①芣苢②
采采芣苢③,薄言④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⑥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⑦之。
采采芣苢,薄言祜⑧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⑨之。
【注释】:①周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一篇。本诗应是周代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时期作品。②芣(fú)苢(yǐ):车前草。这首诗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③采采:茂盛的样子。④薄言:发语词,无实义,⑤有:藏。一说为“若”字之误;若,择取。⑥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⑦捋(luō):用手握物而脱取。⑧祜(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⑨襭(xié):兜入衣襟扎并将衣襟系在腰间带子上。
71.这首诗采用了 的形式,即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只是有几个动词不同,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
72.《诗经》是可以吟唱的,你会为《芣苢》选取怎样的情感基调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A慷慨激昂 B哀伤忧郁 C.轻快活泼
(2024八下·杭州期中)在研读古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春题湖上》一诗很感兴趣,请仔细阅读
春题湖上①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①白居易为躲避朝廷党争而自请外任,来到杭州作刺史,本诗作于任期将满时。
73.《古代汉语词典》中,“重”有“chóng”和“zhòng”两种读音,你认为《春题湖上》颔联中加点的“重”字,应该是哪个读音,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74.在尝试分类辑录古诗的过程中,同学们确定以下几个专题,你认为把《春题湖上》放入哪一个专题最合适?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A.离愁别绪
B.壮志难酬
C.白描勾勒
D.取景设色
(2024八下·邯郸期中)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76.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2024八下·遵义期中)阅读
古从军行①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②。行人刁斗③风沙暗,公主琵琶④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生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⑤入汉家。
【注释】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初年。②交河:古县名。③刁斗:古代军中钢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④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⑤蒲桃:即葡萄。
77.下列情境在诗歌中没有出现的一项是( )
A.琵琶幽怨 B.大雪荒漠 C.夜雁悲鸣 D.阵阵叹息
78.本诗情感丰富,除了借古讽今,借汉武帝来讽刺当时玄宗皇帝用兵,讽刺当今皇帝好大喜功,还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2024八下·江安期中)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孟浩然
挂席①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②,始见香炉峰③。
尝读远公④传,永怀尘外踪⑤。
东林精舍⑥近,日暮但闻钟。
【注释】①挂席:与“扬帆”同义。②郭:外城(古代城市建筑分内、外城)。③香炉峰:庐山最有名的一峰。④远公: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隐居修行。⑤尘外踪:远离尘俗的踪迹。⑥东林精舍:慧远隐居时居住的寺庙。
79.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B.颔联“始见”二字描摹出诗人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幽怨神态。
C.颈联诗人借写高僧惠远,点明庐山绝弃尘俗,令人始终心怀向往。
D.尾句“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
80.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中的“泊舟”“日暮”等照应了题目。
B.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全诗主要写诗人“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D.全诗按照“眺望香炉峰—乘船远航—泊舟浔阳”的顺序叙事描写。
(2024八下·冠县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①斜日塞天昏②,一半山川带雨痕③。
新水④乱侵⑤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注释】①晚虹:傍晚雨停后出现的彩虹。②昏:水汽上升面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③雨痕;雨水冲洗后留下的痕迹。④新水:雨水。⑤乱侵:到处流淌,
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
8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正面点题,时间地点都十分明确,重点照应了“初睛”,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三四句写雨水在长满青草的路上到处流淌,附近散落着的村庄,绿杨簇拥,炊烟袅袅。
C.诗人用白描手法,勾勒出雨后初晴景象,全诗着笔由近及远,景物富于变化,极有层次。
D.诗人行走塞路,所见之景赏心悦目,充满诗情画意,与其他边塞诗相比,可谓别具一格。
82.本诗描绘景物时,使用的色彩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2024八下·环翠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83.根据本诗和所学过的《关雎》《蒹葭》探究《诗经》中诗歌句式的特点?
84.这首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哪些情感?
答案解析部分
1.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被吞没一般。狂风大作,波涛奔腾,古老的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
2.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1)本题考查描绘画面。描绘画面,首先要反复朗读有关内容,结合作者的情感理解画面内容,体会作者所描绘画面的意境;其次,根据有关内容在大脑里构建画面,使画面生动、鲜活;第三,描述画面,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准确、形象地把画面内容描述下来。需要注意的是:描述画面不等于把有关的句子翻译出来,要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及其修饰语,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这些连缀成画面(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情感的把握。把握诗歌的可结合背景:这里的背景,一指诗歌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作者的人生经历;可分析诗(词)眼,透视诗歌的主旨、情感。诗眼是解读诗歌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歌,如果能抓住诗(词)眼,就容易体会作者的情感。可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主旨、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因此体会诗歌的意境、意象也能把握诗歌的情感;还可以借助典故,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句子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1.“气蒸云梦泽”中“气蒸”指水汽蒸腾弥漫,“云梦泽”是古代大湖,展现湖水浩瀚;“波撼岳阳城”中“波撼”以夸张手法写波涛汹涌,仿佛撼动城池,凸显动态气势。两句结合,既描绘了湖面水汽蒸腾的广阔,又通过“撼”字强调波涛的磅礴力量,整体构成雄浑壮阔的画面。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茫茫一片,波涛汹涌似乎要撼动岳阳城。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故答案为: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被吞没一般。狂风大作,波涛奔腾,古老的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
2.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丞相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将想渡过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找不到船与桨类比成自己想做官而无人引荐,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含蓄委婉的向张丞相表明心志,表明自己出仕的志愿;后句写自己因不能为国效力而苦恼,写自己希望得到张丞相的引荐;“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在此指张丞相;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表现了诗人想得到张丞相的帮助和引荐,一展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据此表述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3.首联描绘了一幅长安城雄伟壮丽、地势险要,遥望蜀州风烟渺茫的离别景色图,营造了开阔而略带伤感的送别氛围。
4.颈联表达了诗人虽处分离但友情不受地域限制,心灵相通的豁达与深情。
5.比、兴(赋比兴,也可);对美丽贤淑好姑娘的爱慕之情;即将出嫁的美丽新娘
6.示例一:《关雎》:“窈窕淑女”说明女子美丽贤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句可见女子勤劳;使男子“求之不得,寤寐求之”等句,从侧面看出女子对待爱情谨慎的态度。该女子内外兼修,是理想中的伴侣。
示例二:《桃夭》: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看出理想中的伴侣是美丽的;同时,又是宜家、宜室、宜人的,能够在婚后生活中做到夫妻和睦、生儿育女、使家族兴旺的女子。该女子是美与善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中的伴侣。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5.这是一道关于《诗经》表现手法及诗歌内容理解的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经》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具体诗歌意象的解读能力。学生需要熟知《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即赋、比、兴。“赋” 是直接铺陈叙述;“比” 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一般用在诗歌开头。要准确理解《关雎》中雎鸠和鸣这一意象所引发的联想,以及《桃夭》中盛开桃花这一意象所比喻的对象。这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对于第一空,《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在《关雎》中,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引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 “兴” 的手法,同时整首诗中也有 “比” 的运用,所以填写 “比、兴(赋比兴,也可)”。在《关雎》中,雎鸠和鸣象征着美好和谐,从而联想到男子对美丽贤淑好姑娘的爱慕之情,所以第二空填写 “对美丽贤淑好姑娘的爱慕之情”。《桃夭》中,用盛开的桃花来比喻即将出嫁的新娘,突出新娘的美丽,故第三空填写 “即将出嫁的美丽新娘”。
故答案为:比、兴(赋比兴,也可);对美丽贤淑好姑娘的爱慕之情;即将出嫁的美丽新娘
6.学生要从《关雎》和《桃夭》两首诗中任选其一进行分析。需紧扣诗歌内容,从诗句所描述的女子形象、行为等方面入手,分析古人眼中理想伴侣的特点。这要求学生对诗歌中的词句有深入的理解,能够挖掘出其背后所蕴含的关于理想伴侣的信息。若选择《关雎》,从 “窈窕淑女” 可知女子美丽贤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描绘了女子采摘荇菜的情景,体现其勤劳;“求之不得,寤寐求之” 等句通过男子对女子的追求,侧面反映出女子对待爱情谨慎,所以得出内外兼修的女子是理想伴侣的结论。若选择《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以盛开的桃花比喻新娘的美丽;“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 表明女子能够使家庭和顺、兴旺,体现出女子不仅美丽,还具有使家庭和睦、家族兴旺的美好品质,所以美与善结合的女子是理想伴侣。
故答案为:示例一:《关雎》:“窈窕淑女”说明女子美丽贤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句可见女子勤劳;使男子“求之不得,寤寐求之”等句,从侧面看出女子对待爱情谨慎的态度。该女子内外兼修,是理想中的伴侣。示例二:《桃夭》: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看出理想中的伴侣是美丽的;同时,又是宜家、宜室、宜人的,能够在婚后生活中做到夫妻和睦、生儿育女、使家族兴旺的女子。该女子是美与善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中的伴侣。
7.B
8.(示例一)第二首诗中诗人在墙外踯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之情。
(示例二)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表达了诗人的流离之苦。
(示例三)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诗人内心深处惦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抓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析词义:因为诗歌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意,扫清诗歌阅读中的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联背景:有些诗歌,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结合背景,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指诗歌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诗(词)眼,透视诗歌的主旨、情感。诗眼是解读诗歌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歌,如果能抓住诗(词)眼,就容易体会作者的情感。如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一词,就能体会到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主旨、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已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因此体会诗歌的意境、意象也能把握诗歌的情感;还可以借助典故,探寻诗歌的主旨、情感。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句子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7.《游园不值》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描绘的画面有:苍苔,柴扉、红杏出墙;
《途中见杏花》这首诗应是吴融遭贬后离开长安的途中所作,见春天的各种生机与朝气,可这些反倒显衬得他越发孤苦。首联:红杏出墙,行人伤春;颔联:抒写忧思;颈联:暮色黄鹂,杏花香寒,尾联:联想京城看花,抒情。
故答案为:B
8.第二首诗有三组画面,第一组是诗人在墙外踯躅,杏花开放;第二组是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诗人飘零在外,无心欣赏;第三组是:京城当年杏花开时的情形,情感各不相同:第一组抒发惜春之情;第二组抒发流离之苦;第三组抒发故国之思。
故答案为: (示例一)第二首诗中诗人在墙外踯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之情。
(示例二)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表达了诗人的流离之苦。
(示例三)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诗人内心深处惦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
9.D
10.“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悠闲自得。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9.D.有误,此诗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现出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诗中选用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心情舒畅,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并不是“写出了诗人孤苦无依的状态”;
故答案为: D。
10. “闲看儿童捉柳花”意为: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闲”字表现的不仅是眼前无事做的状态,更是指内心的安适状态,这个字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情。乡村生活处处充满着美惑,在此能吃到酸酸的梅子,能看到绿意盎然的芭蕉,能享受充足的午睡,能看到无忧无虑的儿童嬉戏玩闹,这一切都体现着生活的美好,处处体现着“闲”的味道,让人心生喜爱之情。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了出来,而且巧妙地呼应了诗题“闲居”。
故答案为: “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悠闲自得。
11.鹅湖山下农田里的稻谷和高粱都长得丰硕、饱满;栅栏里养着猪、卧着鸡,半掩着门。表现出一幅物产丰富、生活富足、安逸的景象。
1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⑴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⑵本题考查诗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1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鹅湖山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田里庄稼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故答案为: 鹅湖山下农田里的稻谷和高粱都长得丰硕、饱满;栅栏里养着猪、卧着鸡,半掩着门。表现出一幅物产丰富、生活富足、安逸的景象。
12.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陆游描写丰收的诗句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故答案为: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3.B
14.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团聚的珍惜、对未来相聚的渴求和即将与亲人分别的忧虑、哀伤。
(1)本题考查古诗词内容理解。读懂古诗词,理解古诗词内容。选择题注意在古诗词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词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译文】
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
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13.B:错误。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是愉悦,不是“惆怅”。
故答案为:B
1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翻译为: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今年相聚, 明年又如何呢,表达对亲人团聚的珍惜,对明年相聚的期盼,对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故答案为: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团聚的珍惜、对未来相聚的渴求和即将与亲人分别的忧虑、哀伤。
15.B
16.春日里白兰草生机勃勃、枝叶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15.ACD.正确;
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生机勃勃,没有“不畏强暴”。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意象画面。“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意为: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晶莹洁净。此句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据此描绘画面。春季到来,兰花草枝叶茂盛,充满生机与活力;秋天到了,桂花开放,香气弥漫远方,桂花与月光交相辉映,更显迷人。
故答案为: 春日里白兰草生机勃勃、枝叶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17.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孤傲、坚贞自守
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甲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这两句诗写出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乙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故答案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孤傲、坚贞自守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8.C
19.野外烟水迷蒙,白鹤声声鸣叫,清幽婉转;天空云散雨停,空旷辽远。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2) 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18.ABD.正确;
C.有误,动态美。
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鉴赏。要求赏析首联诗句,首先要理解首联诗句的意思:郊野的溪水涨满,村烟中,白鹤多,鹤唳传的很远很远。方才还阴云密布,春雨潇潇,现在雨住云退,万里楚天舒。由“烟”“楚天”,再结合下文“玩舟”“垂钓”等词语可知,首联描绘了一副迷蒙辽阔、淡泊闲适的画面。
故答案为: 野外烟水迷蒙,白鹤声声鸣叫,清幽婉转;天空云散雨停,空旷辽远。
20.B
21.用暮春时节的意象,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2.王勃和司空曙都是面临着与朋友离别的情境,都有着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司空曙更显惆怅伤感,而王勃面对友人离去,更多的是表现自己乐观旷达之态。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20.ACD.正确。
B.有误,“情调从平和转为沉重”表述错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近邻。境界又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远离分不开知已,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故答案为: B
2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赏析。“峡口花飞欲尽春”意思是: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峡口表示地点,“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该诗使用“花飞欲尽春”的景象来描摹景物特征,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渲染了哀伤氛围,营造出凄凉的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惆怅寂寥思想感情,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
故答案为: 用暮春时节的意象,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分析。“天涯去住泪沾巾”意思是: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作者送客的惆怅心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故答案为: 王勃和司空曙都是面临着与朋友离别的情境,都有着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司空曙更显惆怅伤感,而王勃面对友人离去,更多的是表现自己乐观旷达之态。
23.“寤寐”的意思是醒和睡,指日夜。
24.诗歌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心爱之人的思念、爱慕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忧伤、痛苦、愁闷等复杂心情。
25.示例:在一片宁静的池塘边,堤岸蜿蜒曲折,岸边生长着茂密的菖蒲,它们翠绿挺拔。水面上,荷花盛开,或含苞待放,或娇艳绽放,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与菖蒲相互映衬。
(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参考译文】
池塘四周有堤坝,中有蒲草和荷花。那边有个俊人儿,让我爱得没办法。日夜思念难入睡,哭得眼泪哗啦啦。
池塘四周堤坝高,中有莲蓬与蒲草。那边有个俊人儿,身材修长容貌好。日夜思念睡不着,内心郁闷愁难熬。
池塘四周堤坝高,中有荷花与蒲草。那边有个俊人儿,身材修长风度好。日夜思念睡不着,伏枕辗转多烦恼。
23.本题考查词语的释义。“寤”:在古汉语中,常用来表示醒着的状态,即清醒、觉悟。“寐”:则是指睡觉、睡眠的状态。组合意义:将“寤”和“寐”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寤寐”这个词,它用来表示从醒到睡,即日夜、昼夜的意思。在在诗歌中,“寤寐无为,涕泗滂沱”描述了主人公因思念而日夜无法安宁,泪水鼻涕不断流淌的情景。它用来强调主人公因思念而日夜无法安宁的情感状态。
故答案为:“寤寐”的意思是醒和睡,指日夜。
24.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诗歌通过对池塘堤岸以及蒲、荷、莲、菡萏等植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优美且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心爱之人的思念、爱慕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忧伤、痛苦、愁闷等复杂心情。
故答案为:诗歌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心爱之人的思念、爱慕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忧伤、痛苦、愁闷等复杂心情。
25.本题考查描述画面。结合那池塘堤岸旁,有青青的菖蒲与荷花。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在一片宁静的池塘边,堤岸蜿蜒曲折,岸边生长着茂密的菖蒲,它们翠绿挺拔。而水面上,荷叶田田,荷花盛开,或含苞待放,或娇艳绽放,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与菖蒲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色。
故答案为: 示例:在一片宁静的池塘边,堤岸蜿蜒曲折,岸边生长着茂密的菖蒲,它们翠绿挺拔。水面上,荷花盛开,或含苞待放,或娇艳绽放,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与菖蒲相互映衬。
26.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劝君更尽一杯酒”,诗人重在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7.示例:我选择高昂、豁达的语调朗读。此句中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展现了诗人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心胸。所以用高昂、豁达的语调朗读最为恰当。
(1)本题考查情感主旨,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本题考查朗读感情基调。朗读感情基调是朗读诗歌总的感彩和分量,它反映了诗歌的色彩和分量。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感彩和分量,如昂扬有力、深沉坚定、悲愤凝重、喜悦明快、豪放舒展、细腻清新、热情颂扬等。
译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
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
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再遇到故旧亲人。
26.根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知,即便与友人相隔天涯,只要有深厚的友谊,距离并不能阻隔彼此的心灵。诗人以乐观的心态看待离别,认为无论身处何处,知己好友犹如近在咫尺,这种宽广的胸怀和积极的情感是对友人的安慰和鼓舞。而根据《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知,王之涣通过劝友人再饮一杯酒,暗示了离别的不舍,而“西出阳关无故人”则点明了友人即将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可能再也找不到像长安这样的故交朋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路途的担忧和深深的祝愿。因此,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主要区别在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侧重于宽慰友人,鼓励其保持乐观态度,而《送元二使安西》则侧重于表达离别的忧伤和对友人的不舍。
故答案为: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劝君更尽一杯酒”,诗人重在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7.在选择朗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的情感和语调时,我们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和它所传达的情感。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是虽然朋友之间相隔千山万水,但只要彼此心灵相通,就如同在身边一样,强调了友情的深厚与超越距离的力量。
A.“舒缓”部分可能适用于表达一种悠长的情感,但“感慨”更多指向对某种经历或情境的深刻体会和叹息,而诗句本身并未流露出过多的感慨之情,更多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
B.这个选项显然与诗句的意境不符。诗句中并没有表达哀伤或低沉的情绪,反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友情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C.这个选项与诗句所传达的情感高度契合。诗句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表述,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刻理解和超越物理距离的乐观态度,体现了豁达的人生观和友情观。
故答案为:示例:我选择C.高昂、豁达的语调朗读。此句中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展现了诗人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心胸。所以用高昂、豁达的语调朗读最为恰当。
28.愁
29.本诗中,天色已晚,寒鸦飞尽,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中的“悠悠”表面是写江水悠悠流淌,实则是写诗人因与友人别离而生的忧思不尽。《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悠悠”指“深思的样子”,表达了女子对恋人深深的思念和爱意,以及久候恋人不至而产生的失落惆怅。
(1)本题考查古诗中拆字法的理解。读懂古诗含义,抓住关键字,用“拆字法”分析理解古诗隐藏的情感。
(2)本题考察古诗对比阅读之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译文】我在丹阳城外送你上船,这一分别,使得我们感受两个不同地方的深秋。
天色已晚我还站在江头遥望江北,寒鸦已经归巢,江水依然无语东流。
28.一别心知两地秋,隐含了“愁”。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因“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 愁
29.寒鸦飞尽水悠悠: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而此时此刻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也“飞尽”了,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无比空阔、无比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直接抒发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你知道吗,这些天来我无时不在想你,眼前总浮现出你的影子。久候恋人不至而产生的失落惆怅。
故答案为: 本诗中,天色已晚,寒鸦飞尽,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中的“悠悠”表面是写江水悠悠流淌,实则是写诗人因与友人别离而生的忧思不尽。《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悠悠”指“深思的样子”,表达了女子对恋人深深的思念和爱意,以及久候恋人不至而产生的失落惆怅。
30.八月时节,洞庭湖水涨得与岸齐平,广阔无垠,仿佛与天空相接,水天一色,难以分辨。湖面上蒸腾的水汽弥漫开来,与远处的云梦泽(古代大泽,位于今湖北、湖南两省交界处)的云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朦胧而壮阔的画面。波涛汹涌,力量巨大,仿佛能够撼动岸边的岳阳城,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无尽的力量。
31.设喻、用典。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希望张九龄能引荐自己。
(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0.这一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前四句,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和磅礴气势。首句“八月湖水平”点明了时间(八月)和景象(湖水涨平),为全诗铺设了宏大的背景。次句“涵虚混太清”则进一步描绘了湖水与天空相接,水天一色的景象,用“涵虚”形容湖水深广,用“混太清”表现水天相接的朦胧美感,既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无垠,又赋予了它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故答案为:八月时节,洞庭湖水涨得与岸齐平,广阔无垠,仿佛与天空相接,水天一色,难以分辨。湖面上蒸腾的水汽弥漫开来,与远处的云梦泽(古代大泽,位于今湖北、湖南两省交界处)的云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朦胧而壮阔的画面。波涛汹涌,力量巨大,仿佛能够撼动岸边的岳阳城,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无尽的力量。
31.本题考查诗句修辞方法辨析和感情的把握。通过了解诗句意思,明确运用的修辞方法,结合诗意的理解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出自典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设喻、用典。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希望张九龄能引荐自己。
故答案为:设喻、用典。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希望张九龄能引荐自己。
32.D
33.①色彩绚丽。“碧”“红”“青”“白”四字,彩绘出鲜艳的生机活泼的秋山秋水。②动静结合。涧水、红叶流是动,青林、白云是静。一动一静,表现了秋色的动人。③俯仰相映。“碧涧流红叶”是向下看,“青林点白云”是向上看。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32.ABC.正确;
D.根据“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可知,诗人通过雨打芭蕉的声音渲染了一种淡淡的忧愁的氛围,诗人想象在这雨夜中,不知有谁能在枕上听闻这芭蕉雨声,流露出一种孤独的心境。而作为隐十的清高和傲骨在诗歌中并没有体现,选项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D
33.考查诗句的赏析。“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的意思是:你看,那碧绿的山润,泉水奔流,带来了片片红叶。青葱的树林上空,朵朵白云萦绕飘荡。在写山时,紧紧把握住“秋”字,首先说碧绿的涧水在山石间奔流,水中漂来了片片红叶,茂密的树林上端,白云在悠闲地飘浮。红叶随着润水流动是动,白云点缀着青林是静。这一联使用了几种亮丽的色彩,碧涧、 红叶、青林、白云,把山林装点得绚丽多彩碧红"青白”四字,描绘出鲜艳的、生机活泼的秋山秋水。水在奔流,云在飘荡,又写出山中的幽阒,体现出诗人面对山景的喜悦心情;从上到下,先写润水,再写红叶,然后是青林和白云,层次清晰。
故答案为: ①色彩绚丽。“碧”“红”“青”“白”四字,彩绘出鲜艳的生机活泼的秋山秋水。②动静结合。涧水、红叶流是动,青林、白云是静。一动一静,表现了秋色的动人。③俯仰相映。“碧涧流红叶”是向下看,“青林点白云”是向上看。
34.C
35.词人想离开官场,退隐田园,过陶洲明式的隐居生活的想法。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所学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此类题目的难点在于不直接提问,文章的主旨、主题、思想是什么?而是结合一定的句子和题目从侧面考查, 所以学生一定要审清题目,明白出题人的意图。其次,建议平时的复习中,应理解性地记忆文章的主旨,要结合文章的情节,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
34.A、无误;
B、无误;
C、在这内句“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妥归时数”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被贬谪的无奈与不甘,而是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他自称“山翁”,用“聊逸豫”来表示自己目前的闲适生活,并用“功名得丧归时数”来表达对功名得失的淡然态度,认为这些都是时运决定的。这两句并没有用美景来衬托悲情,而是将美景与这种超然的人生态度相结合,表达了一种超脱的情怀,有误;
D、 无误。
故答案为:C
3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上阙大意:春天即将结束,满城的人身着罗琦去到那百花洲上游赏美景。洲岸和岸边的野花互相映衬。看不到花的尽处和岸的尽处,恍惚之间好似身处通往理想境界的小路。“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这种美好境界无边无际,走进去好像突然走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去“世外桃源”的路上的境界一般。这上片,字面上的意思是,城里的春天景色即将逝去,没什么好景致,到城外游咏之地寻美景吧;而那里,景致确实很好,真如世外桃源一般。换句话说,对城市的生活已没什么兴趣,必须离开城市,到山林原野之间去,那里远比这表面繁华的城市生活来得好。这表明了范仲淹对官场生活已经厌倦,对表面稳固的朝廷存在着反感,想离开朝廷,离开官场,寻找他途,退隐归田去,希望过陶渊明式的生活。
故答案为:词人想离开官场,退隐田园,过陶洲明式的隐居生活的想法。
36.A
37.借景抒情;眼见日光西斜,黄昏将至,满腹的愁绪至深夜人静之时愈将深重,委婉地抒书写了词人因伤春、怀人而生发的绵绵愁恨。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36.A.有误。根据词意,“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香,日日红成阵”描述的是春将尽时,风中的飞絮卷起,花瓣坠落,芳香四溢,红花日日成阵的情景。这更像是描绘晚春而非早春的景象,因为“寒欲尽”暗示着寒意的消退,春天的尾声;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37.本题考查表现手法。首先,“我们来看一斜阳只与黄昏近”这句词的字面意思。它描述的是夕阳逐渐西沉,与黄昏的界限越来越接近的景象。这种景象本身就带有一种日暮黄昏、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我们需要理解这句词背后的情感内涵。在整首词中,词人通过描绘春将尽时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和对离人的思念。而“斜阳只与黄昏近”这一句,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斜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黄昏则常常与离别、孤独等情感相联系。词人通过描写斜阳与黄昏的接近,实际上是在暗示自己与离人的距离也在逐渐拉远,同时也在表达自己对离人深深的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无奈。因此,“斜阳只与黄昏近”这句词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词人内心的情感。它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因伤春、怀人而产生的绵绵愁恨,使得整首词的情感更加深沉而动人。
故答案为:借景抒情;眼见日光西斜,黄昏将至,满腹的愁绪至深夜人静之时愈将深重,委婉地抒书写了词人因伤春、怀人而生发的绵绵愁恨。
38.C
39.《去蜀》的尾联正话反说:大臣若能担起国家安危重任,我又何必枉自操心、老泪长流呢?寄忧国忧民之思于激愤言辞之中。《望岳》结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抒发了作者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8.ABD.正确。
C.有误,本诗的“黄发”传达了悲愤之情,《桃花源记》的“黄发”传达了惊羡之情。
故答案为:C
3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题。《去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作者因友人离世,生活失去依靠,又预见到蜀中将乱,故决计出峡东归。将离蜀,作诗总结几年的漂泊生涯。此诗表达了诗人在年迈之年、流寓之迹,种种心愿皆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之情。全诗表现了诗人心系国家安危,时刻为其忧心流泪的情况,其中有痛惜,有激愤,有宽慰,包蕴极丰。《望岳》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故答案为:《去蜀》的尾联正话反说:大臣若能担起国家安危重任,我又何必枉自操心、老泪长流呢?寄忧国忧民之思于激愤言辞之中。《望岳》结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抒发了作者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40.A
41.“蓬草”依其断根飞向远方,而且漂泊无依的特点,在古诗文中“征蓬”就象征着天涯游子。游子离开家乡,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断根;游子行无定点,居无定处又如同蓬草的漂泊无依。此诗写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使至塞上》中诗人则用“征蓬”写自己因受排挤孤身在外,飘零无着,借此寄托心曲。
(1)本题考查古诗词内容理解。读懂古诗词,理解古诗词内容。选择题注意在古诗词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词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意象理解。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内容。在古诗中找到对应句,分析意象的特征及表现出的情感等,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译文】
离痛饮后大醉而别还有几日,我们登临遍附近的山池楼台。什么时候在石门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们在那里畅饮开怀?
漾漾的秋波摇荡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徕。我们就如飞蓬一样各自飘远,且来个淋漓痛快饮尽手中杯!
40.A:错误。全诗语言古朴真淳,直抒胸臆,把叙事、绘景、抒情三者融为一体,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充满了深情厚谊与诗情画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不是“绚丽飘逸”。
故答案为:A
41.征蓬出汉塞,翻译为: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诗人以“蓬”自比,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抒发了诗人被排挤的飘零无着,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寂落寞。
“征蓬”指飘蓬,象征着随风远飞的枯蓬, 也象征着那些漂泊不定、 生活不稳定的游子,居无定所,漂泊无依。 这种象征意义在古代诗歌中尤为常见。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翻译为:我们就如飞蓬一样各自飘远,且来个淋漓痛快饮尽手中杯!写好友离别,仿佛蓬草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
故答案为:“蓬草”依其断根飞向远方,而且漂泊无依的特点,在古诗文中“征蓬”就象征着天涯游子。游子离开家乡,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断根;游子行无定点,居无定处又如同蓬草的漂泊无依。此诗写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使至塞上》中诗人则用“征蓬”写自己因受排挤孤身在外,飘零无着,借此寄托心曲。
42.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感伤和落寞抑郁之情
43.“为谁零落为谁开”中的“零落”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科举落第的苦涩之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零落”,写出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在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
(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意象及作者意图。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42.《落花》这首诗通过对落花以及诗人对花的怜惜之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屡试不第的愁苦,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同时,感叹时间流逝,韶华易逝。
故答案为: 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感伤和落寞抑郁之情
43.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中,诗人以“落红(即落花)自喻,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离开朝廷,但并非无情之人,而是像落花一样,即便凋零也愿意化作春泥,继续滋养和保护新生的花朵。此处,“落花”成为了诗人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展现了诗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而在严恽的《落花》中,“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一句,诗人则通过问落花为何凋零、为谁而开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据此可知,两首诗中“落花”意象的用意不同,龚自珍借以表达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严恽则借以抒发对生命无常的哀愁和感慨,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故答案为: “为谁零落为谁开”中的“零落”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科举落第的苦涩之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零落”,写出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在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
44.D
45.眼看梅花即将枯萎凋零,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抑郁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凋落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44.ABC.正确
D.有误,首联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颔联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而非“外在之形“,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
故答案为:D
45.“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 ”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故答案为: 眼看梅花即将枯萎凋零,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抑郁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凋落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46.C
47.诗句一改过去送别诗的黯然情调,表现出昂扬、乐观、豪放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真挚的情感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人要拥有宽广的胸襟。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此类题目的难点在于不直接提问,文章的主旨、主题、思想是什么?而是结合一定的句子和题目从侧面考查, 所以学生一定要审清题目,明白出题人的意图。其次,建议平时的复习中,应理解性地记忆文章的主旨,要结合文章的情节,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
46.A、无误;
B、无误;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
诗人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有误;
D、无误。
故答案为:C
47.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出来的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每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这两句情调从凄侧转为豪迈,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以积极昂扬的情感宽慰和劝勉离别赴任的友人,表现出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故答案为:诗句一改过去送别诗的黯然情调,表现出昂扬、乐观、豪放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真挚的情感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人要拥有宽广的胸襟。
48.C
49.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了反问的语气,一唱三叹,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强化了与子同袍的同甘共苦之情和同仇敌忾、同赴国难的决心和勇气。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情感。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48.C.“临战才修理戈矛、甲兵,说明战前的准备不足,这是一场王仓促发动的战争”错误。诗歌目的是想要展现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将士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便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并非真的是“临战才修理戈矛、甲兵”,也并非“仓促发动的战争”,而是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
故答案为:C。
49.由题干“这首诗每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可知,诗歌三章都以“岂曰无衣”开头,这属于《诗经》常用的手法“重章叠句”。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表达效果,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结合诗句“岂曰无衣”来看,这句话是说“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这是反问句,意思是是“有衣可穿”,“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明确了衣服的来源,强调同甘共苦之情,之后又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表明同甘共苦之情和同仇敌忾、同赴国难的决心和勇气。
故答案为: 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了反问的语气,一唱三叹,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强化了与子同袍的同甘共苦之情和同仇敌忾、同赴国难的决心和勇气。
50.甲诗中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关关鸣叫求偶的睢鸠鸟为“比”的对象,“兴”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抒发了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乙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描写桃花怒放,美丽而繁多为“比”,“兴”起对新娘“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美好祝福。
《关雎》采用了兴的艺术手法,以雎鸠鸟的鸣叫起兴,引出对淑女的美好期待,从而表达了男子对淑女的爱慕和思念。
《桃夭》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全诗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
故答案为:甲诗中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关关鸣叫求偶的睢鸠鸟为“比”的对象,“兴”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抒发了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乙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描写桃花怒放,美丽而繁多为“比”,“兴”起对新娘“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美好祝福。
本题考查对《诗经》中比兴手法的分析理解。《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即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人或物,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再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就兴与诗歌情思的关系来看,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 如:《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兴与诗歌情思没有意义相连时,往往是起到了起韵的作用,比兴的运用,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51.B
52.示例:春日里白兰草生机勃勃、枝叶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