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说课稿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作业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快乐!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说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模仿创作,接受诗歌美的熏陶。
3.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味,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像诗人一样去热爱生活。
说教法
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生机勃勃的绿的视频。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让学生能够激起对绿色的喜爱和对绿的学习兴趣。
2.师谈话导入: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我们来继续学习诗人艾青的《绿》。
3.教师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1.回顾学习
(1)第1小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抓住“好像”和“到处”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节诗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明确:到处表示整个世界,点明描写春天。
(2)发散思维: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想到哪些事物是绿色的?指名回答。
(3)教师出示图片。(山川绿、竹林绿、湖水绿、乡村绿、田野绿、山坡绿)
2.朗读第2节,深入感受绿的颜色多。
思考:(1)诗中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你还知道哪些“绿”?用铅笔在书上画出各种绿。
明确: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2)这一小节在描写什么内容?怎样具体描写“绿”的?
明确:诗人先罗列各种不同的绿,表现绿的色彩丰富,再用“发黑”“出奇”二词总括绿的整体形象,突出绿的颜色多。
(3)通过这些绿色,你可以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画面。(教师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不同绿色的景物图片,让感觉学生感受绿的美丽和色彩丰富。
(4)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绿的发黑,绿的出奇”。
(5)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满眼满心被绿充斥,被眼前的绿所震撼而产生的一种独特感受。
(6)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小节,读出诗人被绿所震撼的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绿色带给诗人的震撼。
3.齐声朗读第3节,感受绿的事物多。
思考:(1)看到这么多和绿有关的颜色,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对应颜色填空。
(2)这一小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排比,节奏感加强,增强气势,有利表达强烈感情。
(3)“风”“雨”“水”“阳光”怎么会是绿色的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绿已经映入了诗人的心里,他带着一颗诗意的心来看世界,自然连风、雨、水、阳光都是绿的了。
(4)你能展开联想,具体说说下列事物绿的状态吗?(教师出示动态图片并填空,学生感受绿的事物。)
风中的________是绿色的;
雨中的________是绿色的;
水中的________是绿色的;
阳光下的________也是绿色的。
(5)仿写第3小节,教师指名学生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仿写,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中色彩的美丽,学会仿写诗歌,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打下基础。
4.指名朗读第4节,感受静态的绿。
思考:这一节是怎样描写“绿”的?
明确:这一节着力刻画静态下的绿。“集中”“挤”“重叠”“交叉”再次写出了绿的繁多。
5.指名朗读第5节,感受动态的绿。
思考:(1)这一节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明确:这一节写的是风吹过绿树绿草,它们随着风一起摆动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绿仿佛是一群智慧的精灵,能有意识地跟着风的指挥飘动。
(2)说说“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绿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作者心里充满了绿,充满了希望,感觉所有的绿都在春风的吹拂下起起伏伏,富有节奏,所以这一切好似按着节拍飘动。
6.教师播放风随着音乐节奏吹拂草地的视频,学生感悟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加深学生对诗句理解,脑海中创建出风随着音乐节奏吹拂,草地的画面。
7.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绿”?(豆绿、荧光绿、草绿、青绿、碧绿、葱绿)
三、课堂小结
1.主题概括:《绿》这首诗歌,是诗人艾青写的,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树木和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和对未来充满希望。(教师指导学生填空完成主题概括。)
2.教师出示配乐,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
四、拓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诗人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作家宗璞笔下的“绿”也别具特色。阅读下面的片段,说说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1.出示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选自宗璞的《西湖漫笔》
2.阅读与交流。
(1)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西湖灵隐寺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找出文段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示例:这一段文字描写了作者雨中去访灵隐寺一路上感受到的“绿”,具体通过参天的古木、层叠的树木和小径旁的青苔来刻画山路的清幽。在细雨的润泽下,山道上所有的绿色都显得更加鲜亮、纯净。
(3)比较此片段与艾青的《绿》的异同。
明确:①相同之处:都写出了绿色的丰富和范围的广,都体现了对“绿”的喜爱之情,等等。②不同之处:一篇是诗歌,一篇是散文,《西湖漫笔》描绘的景象比较写实,而《绿》更多的是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关于绿的描写,体会其中的异同,能够更加把握诗歌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出示有关绿色的诗句,学生齐读并积累。
说板书设计
10、绿
到处是绿 颜色多
事物多
画面美 静态美
动态美
喜爱与赞美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短语,将文章每一段落的内容,清楚的划分出来,并通过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体会绿的画面美,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说作业
1.选取本课诗歌的其中一小节进行仿写,表达出自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认真预习第11课《白桦》。
预习要求:1.熟读诗歌,做到有感情朗读诗歌。
2.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给诗歌划分结构,知道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使优等生更上一层楼,可以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