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 题 10、绿 课 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2.模仿创作,接受诗歌美的熏陶。3.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味,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像诗人一样去热爱生活。
教学方法 导入法、讨论法、交流法、情境创设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共案 二次备课(手写)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生机勃勃的绿的视频。 2.师谈话导入: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我们来继续学习诗人艾青的《绿》。3.教师板书课题。二、诵读课文,感悟体会1.回顾学习(1)第1小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预设:抓住“好像”和“到处”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节诗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明确:到处表示整个世界,点明描写春天。(2)发散思维: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想到哪些事物是绿色的?指名回答。(3)教师出示图片。(山川绿、竹林绿、湖水绿、乡村绿、田野绿、山坡绿)2.朗读第2节,深入感受绿的颜色多。思考:(1)诗中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你还知道哪些“绿”?用铅笔在书上画出各种绿。明确: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2)这一小节在描写什么内容?怎样具体描写“绿”的?明确:诗人先罗列各种不同的绿,表现绿的色彩丰富,再用“发黑”“出奇”二词总括绿的整体形象,突出绿的颜色多。(3)通过这些绿色,你可以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画面。(教师出示图片。)(4)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绿的发黑,绿的出奇”。(5)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明确:诗人满眼满心被绿充斥,被眼前的绿所震撼而产生的一种独特感受。(6)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小节,读出诗人被绿所震撼的感情。3.齐声朗读第3节,感受绿的事物多。思考:(1)看到这么多和绿有关的颜色,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对应颜色填空。(2)这一小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排比,节奏感加强,增强气势,有利表达强烈感情。(3)“风”“雨”“水”“阳光”怎么会是绿色的呢?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绿已经映入了诗人的心里,他带着一颗诗意的心来看世界,自然连风、雨、水、阳光都是绿的了。(4)你能展开联想,具体说说下列事物绿的状态吗?(教师出示动态图片并填空,学生感受绿的事物。)风中的________是绿色的;雨中的________是绿色的;水中的________是绿色的;阳光下的________也是绿色的。(5)仿写第3小节,教师指名学生分享。4.指名朗读第4节,感受静态的绿。思考:这一节是怎样描写“绿”的?明确:这一节着力刻画静态下的绿。“集中”“挤”“重叠”“交叉”再次写出了绿的繁多。5.指名朗读第5节,感受动态的绿。思考:(1)这一节描绘的是什么景象?明确:这一节写的是风吹过绿树绿草,它们随着风一起摆动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绿仿佛是一群智慧的精灵,能有意识地跟着风的指挥飘动。(2)说说“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绿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作者心里充满了绿,充满了希望,感觉所有的绿都在春风的吹拂下起起伏伏,富有节奏,所以这一切好似按着节拍飘动。6.教师播放风随着音乐节奏吹拂草地的视频,学生感悟诗歌。7.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绿”?(豆绿、荧光绿、草绿、青绿、碧绿、葱绿)三、课堂小结1.主题概括:《绿》这首诗歌,是诗人艾青写的,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树木和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和对未来充满希望。(教师指导学生填空完成主题概括。)2.教师出示配乐,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四、拓展阅读,赏析名段过渡:诗人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作家宗璞笔下的“绿”也别具特色。阅读下面的片段,说说带给你怎样的感受。1.出示阅读片段,指名朗读。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选自宗璞的《西湖漫笔》2.阅读与交流。(1)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西湖灵隐寺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找出文段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示例:这一段文字描写了作者雨中去访灵隐寺一路上感受到的“绿”,具体通过参天的古木、层叠的树木和小径旁的青苔来刻画山路的清幽。在细雨的润泽下,山道上所有的绿色都显得更加鲜亮、纯净。(3)比较此片段与艾青的《绿》的异同。明确:①相同之处:都写出了绿色的丰富和范围的广,都体现了对“绿”的喜爱之情,等等。②不同之处:一篇是诗歌,一篇是散文,《西湖漫笔》描绘的景象比较写实,而《绿》更多的是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等等。3.出示有关绿色的诗句,学生齐读并积累。
板 书 设 计
10、绿到处是绿 颜色多事物多画面美 静态美动态美喜爱与赞美
作业 1.选取本课诗歌的其中一小节进行仿写,表达出自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认真预习第11课《白桦》。预习要求:1.熟读诗歌,做到有感情朗读诗歌。2.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给诗歌划分结构,知道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
教学反思 《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将绿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在本课时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绿色的图片,用图片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读来感悟全诗,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在学习中,先把握整首诗,再进行分节解读。第二小节中的各种绿让学生跟着想象画面与诗歌中的绿色对应起来,第四小节通过几个动词感受绿的各种形态。最后一节重点讲解“跟着节拍”,通过视频播放重点感受绿的动态美。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课前预习有所欠缺,感受不够深刻,要多加练习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