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广全实验学校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广全实验学校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1 14:5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沈阳市浑南区广全实验学校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4页,共有33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类历史先后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其中,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主要由于
A.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增加
B.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C.社会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D.专门性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在埃及考古发现中,在属于公元前4000-前3500前的这一时期内的一些墓穴里发现的陶器上,刻有一些符号;在这个时期之末,涅迦达1610号墓中的一个黑顶陶罐上,发现了作为王权标志之一的红冠形象。在涅迦达1540号墓发现的一块陶片上,画着一个象征王权符号的荷鲁斯鹰神的形象。由此可以推断此时期的埃及
A.部落战争频繁 B.社会秩序稳定
C.王权已经萌芽D.贫富分化严重
3.赛会作为古希腊普遍的社会活动形式,蕴含着对荣誉的热爱。通过竞赛将嫉恨、忌妒这些负面的情绪转化为一种激励和鞭策的精神,体育、艺术、政治、哲学领域都是如此。在竞赛中自私得到激发,同时也被约束和限制。这表明,古希腊赛会
A.促进了古希腊城邦的兴起 B.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C.标志着人文主义精神起源D.奠定了近代赛会制基础
4.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
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5.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祇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6.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瘟疫后,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并被判处巨额罚款。但是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并且把国家事务交托给他处理。这一现象说明雅典()
A.平民权力至上 B.民主制度达到高峰 C.实行轮番而治 D.采用直接民主方式
7.亚述帝国组建了包括步兵、骑兵、战车兵、工兵等在内的多兵种部队,使得亚述帝国不断对外扩张,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而且一度征服埃及。由此可知亚述帝国的强大得益于
A.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B.复杂的经济管理系统
C.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D.军队的现代化
8.考古学家曾发现-个古代波斯国王大流士的雕像,虽然波斯国王身穿法老的服装,但騅刻手法明显是希腊的。这说明
A.波斯文明是东西方融合的产物 B.波斯的君主制度源自埃及
C.古代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的交融 D.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特征
9.远征以前,亚历山大认为只有希腊民族才真正具有开化的文明。随着东征,他却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这表明
A.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的民族 B.马其顿顺利征服了波斯帝国
C.亚历山大处事优柔寡断D.东征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
10.“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仪式应出现于
A.古代印度河流域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社会的中国D.古代两河流域
11.某历史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三幅图片,请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帝国扩张与崛起D.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12.罗马帝国时期哈德良皇帝的一段批复明确指出“你们(裁判官、行省总督)最好能够确定证人的诚实信用程度,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尊严,他们的名声,谁似乎闪烁其词,是否自相矛盾或显然的据实以答”。由此可知
A.罗马人自由平等观念普及
B.罗马法注重对证据、证人的判断
C.罗马法注重法官提取证据
D.法官必须依据事实断案
13.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14.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15.中古西欧城市文学中典型代表是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动物故事。狮子代表国王,象征正义和权力;伊桑格蓝狼代表残暴又愚蠢的贵族;骆驼代表邪恶又虚伪的僧侣;主人公列那狐是城市富商的代表,它精力充沛、机智多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封建贵族统治彻底衰落B.社会等级化受到普遍认可
C.阻碍了近代大学的兴起D.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奥斯曼及其后继者的力量大部分来自源源而来的伊斯兰教勇士,他们不断地从中东各地前来与伊斯兰教的基督教敌人作战。而信基督教的农民因受到不法地主和教会官员的残酷剥削,也大为不满,他们接受这些土耳其人,甚至向土耳其人欢呼致贺,把他们当作将自己从无法忍受的命运中解救出来的救助者。”这说明
A.奥斯曼帝国矛盾重重 B.拜占庭帝国内忧外患
C.波斯帝国分崩离析D.罗马天主教众叛亲离
17.8世纪时,阿拉伯人征服了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当时一位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材料表明,阿拉伯帝国扩张的主要动力是
A.解决粮食问题B.经济利益驱使
C.传播伊斯兰教D.传统商路受阻
18.1461年,奥斯曼帝国苏丹允许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建立“米勒特”社区,由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米勒特”意为“奥斯曼帝国境内有特殊信仰的集团或民族。1520年后,天主教和其他宗教社区也逐渐组建了类似的社区。“米勒特”制度的推行
A.适应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政教合一国家的诞生
C.使帝国境内各宗教法律地位平等化D.导致奥斯曼帝国走向分崩离析
19.根据考古发现,在韩国庆州雁鸭池遗址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庆州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中出土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
A.新罗尚没有自己的纪年方式 B.唐与新罗有着友好往来的历史
C.新罗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D.唐与新罗形成明确的宗藩关系
20.在对公元7世纪时南部非洲的卡祖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近似长方形的木麻结构房屋和农作物的痕迹,在其中一间房子里还发现了产自沿海地区的玻璃。这些发现说明
A.南部非洲手工业发达 B.当时居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C.商业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 D.外来文明推动了南部非洲的发展
21.15世纪前后,玛雅人以血缘纽带维系的氏族公社,开始向以村居地缘关系为特征的农村公社转换。社会的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成为职位世袭的统治阶级。而广大的氏族成员则成为以农民、工匠为主体的平民,从社会形态发展的角度看()
A.玛雅人开始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 B.玛雅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C.玛雅文明名不副实D.西班牙人的入侵打断了玛雅人独立发展的进程
22.新航路开辟之前,波兰和匈牙利贵族要求农民提供最低限度的劳动,因为不存在增加产量的诱因。但当面向市场的生产变得有利可图时,贵族很快就做出响应,大幅增加义务劳动的时间。最终,农民被完全束缚在土地上,从而成为没有迁移自由的农奴。据此可知()
A.贵族转变成为新兴资产阶级
B.农奴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C.市场扩大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D.新航路开辟诱发了价格革命
23.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
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D.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
24.中世纪晚期到18世纪之间,欧洲人均肉类消费量是下降的。如谷物衡量德意志工人的工资购买力,在1500到1650年间下降了大约50%,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受到“商业革命”的影响
C.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D.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
25.下表为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数据表(单位,万镑),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 300~400
丁香、靛蓝、肉豆等 35~65 70~100
A.传统商路受阻引发欧洲的商业危机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亚洲各国成为欧洲列强的原料产地D.欧亚贸易格局处于转型之中
26.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据此可以佐证
A.世界市场的成型 B.工业革命的冲击 C.三角贸易的初现 D.殖民体系的确立
27.“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由此不可以得出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B.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孤立隔绝的状态
C.新航路开辟社会根源
D.葡萄牙、西班牙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
28.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年间,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以上。与此同时,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这意味着
A.横跨太平洋的贸易网络形成 B.美洲地区社会发展进程停滞
C.美洲族群混合程度世界最高D.多元文明格局的平衡被打破
29.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A.深信“地圆说” B.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30.英国殖民者于1803年开始向澳大利亚附近的塔斯马尼亚岛移民,当时岛上有4000-5000土著居民。1830年岛上的土著居民只剩下不到300人。1867年最后一名土著居民去世。这一现象在美洲和澳洲等殖民地普遍存在。这一现象
A.反映了土著人医疗水平落后 B.源于欧洲人的野蛮殖民扩张
C.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D.严重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二、主观题(本题共包含3道题,总分值40分,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帝国前期,意大利和行省的手工业也得到显著的发展。在西部,罗马和高卢商人沿莱茵河、多瑙河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在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进行贸易。东部的希腊和埃及商人则驶出红海,经阿拉伯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进行贸易,以金银换取东方的香料、宝石、精致的工艺品和纺织品。在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人开始利用季节风远航印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7世纪初,在穆罕默德的带领下,阿拉伯帝国建立并形成了阿拉伯民族,有统一的宗教和语言。阿拉伯人在吸收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中创造出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在公元750年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其百货齐全的商场里,既有各种本地的产品,也有各国商人运来的中国的丝绸和珠宝、印度的钻石和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阿拉伯手工艺人调配的香水世界闻名,他们打出的刀、剑也非常锋利。此外,在叙利亚、埃及和北非各地也还有许多有名的手工业城镇。
-摘编自禹田《图说世界五千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罗马帝国晚期与阿拉伯帝国信奉的主要宗教,并说明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所起的重大作用。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约在13世纪初期,一个被称为“大津巴布韦”的宏伟石制建筑群出现在今大津巴布韦的尼扬达附近。大津巴布韦的石头城墙厚5米,高10米,里面有很多石头建造的高塔、王宫和公共建筑物,它是位于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之间的庞大王国的都城。15世纪末期是其发展规模最大的时期,大约有1.8万人居住在大津巴布韦石建筑群的周围。居住在大津巴布韦的国王控制着内地与沿海之间的贸易并对贸易征税。他们组织黄金、象牙、奴隶和土特产品从产地运到沿海。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认为非洲本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非洲黑人“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之中”。
-摘编自艾周昌《非洲黑人文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13~15世纪大津巴布韦的社会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黑格尔对“非洲本土”的看法。你是否同意该看法?结合古代非洲文明发展的相关史实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城市建筑水平较高;人口较多,规模较大;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2)黑格尔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落后、野蛮、未开化。
不同意。理由:撒哈拉以南非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东非沿海曾出现桑给巴尔等国家,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西非曾兴起过加纳、马里、桑海等国家,马里城市和文化繁荣,廷巴克图是重要文化中心。南非出现过津巴布韦国家,城市发展,有宏伟的建筑。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著等,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材料二1600-1840年全国人口数量变化图
-据刘逊《前近代中国总量经济研究(1600-1840)-兼论安格斯·麦迪森对明清GDP的估算》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度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广全实验学校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B
  4.D
  5.D
  6.D
  7.C
  8.C
  9.D
  10.B
  11.D
  12.B
  13.A
  14.C
  15.D
  16.B
  17.B
  18.A
  19.B
  20.B
  21.A
  22.C
  23.C
  24.D
  25.D
  26.C
  27.B
  28.D
  29.A
  30.B
  二、主观题
  31.
  (1)相似之处: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工商业发达;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活跃;都是世界性宗教的起源地。(答出两点即可)
  (2)宗教:罗马帝国晚期主要信奉基督教;阿拉伯帝国主要信奉伊斯兰教。
  作用: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32.
  (1)城市建筑水平较高;人口较多,规模较大;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2)黑格尔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落后、野蛮、未开化。
  不同意。理由:撒哈拉以南非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东非沿海曾出现桑给巴尔等国家,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西非曾兴起过加纳、马里、桑海等国家,马里城市和文化繁荣,廷巴克图是重要文化中心。南非出现过津巴布韦国家,城市发展,有宏伟的建筑。
  33. 论题:美洲农作物的传播推动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农作物得以传播到中国。它们传入中国后,传播路径广泛,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这些农作物适应性强,能在贫瘠土地等多种环境生长,且产量相对较高。这使得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其广泛种植促进了土地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能够养活更多人口,从而推动了 1600 - 1840 年中国人口数量的持续上升。
  总结:总之,美洲农作物在明清时期中国的传播,对人口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