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0 18:0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案
课 题 望天门山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 要求 培养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教 学 目 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 重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 难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 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
教 学 过 程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手写)
一、谈话导入,读懂诗题 1.谈话导入。 (1)课前大家进行了韵味十足的古诗诵读,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顶峰的吗? (2)简介李白。 ①你们学过他的哪些诗? ②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寄情山水,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情怀。25岁那年,李白初出巴蜀,前往洞庭湖游览,接着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去欣赏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课件出示《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诗题) 2.读懂诗题。 (1)学生读诗题,指导正确停顿:望/天门山。 (2)解题。 ①解读“天门山”。 谁能猜猜天门山是怎样的山? 大家猜得对不对呢?请看注释,说说“天门山”在哪里。 ②“望”能换成别的字吗?要点:“望”有往远处看的意思。 激趣:李白“望”到了什么?“天门山”又是怎样的一座山呢?让我们随着李白去“望天门山”,一起去欣赏天门山的美景吧! 二、 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自由读《望天门山》,要求:读通诗句,读好停顿。 学生自由读,教师相机正音。 2.个人展示读,课件相机呈现七言诗2/2/3的节奏划分。提示学生拿起笔在自己的课本上画一画。 3.引导:读古诗,不仅要读出节奏美,还要读出它的韵律美。 4.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楚江开”“日边来”压ɑi韵。 5.学生各种形式地练读。 (1)小组赛读 (2)男女生各读一句,全班齐读后两句。 三 、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1.理清景物,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一首诗就像一幅画。如果这是一幅画,那画里画了什么呢?现在请大家默读,找一找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用你的笔圈出来。 (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2.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1)引导:同学们,前三句诗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天门山、楚江,你眼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眼中的楚江又是怎样的江?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聚焦“断”“开”想象画面。 ①根据“断”的构字特点想象画面。 ②聚焦“开”字想象画面。 引导:假如这是天门山,那么那双把天门山给分开的有力的大手是什么? 启发: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给劈开了,现在把这两个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 指导朗读:高高的天门山被浩荡的长江水冲断了,一分为二,形成了水冲山断的画面。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学生读,教师指导,全班读。 (3)理解“至此回”。 ①引导:一个“断”,一个“开”,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李白还看到了楚江的什么气势? ②理解“回”。 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回”字,这个“回”字很有意思,是个象形字,本身就像旋转的漩涡,老师这里有“回”字的两种解释。(出示课件) 诗句中的“回”字是哪一种意思,谁来说?(是“回旋,回转”的意思) ③出示天门山的图片,了解“至此回”的原因。 ④说说读第2句诗时你脑海里的画面。 ⑤有感情地读。 四、 品词入境,感悟诗情 1.品“出”“来”,想象画面。 (1)诗人乘船离天门山越来越近了,他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想象第3、4句诗的画面。 (3)相机质疑:两岸的青山是怎么“出”的?孤帆是怎么“来”的? 引导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形。 (4)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 2.由“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链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体会诗人的不同心境。 3.总结。 (1)回顾学法: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2)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感受到了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汹涌的江水回旋奔流的画面,也感受到了诗人李白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 五、 积累背诵,指导书写 1.背诵积累。 (1)齐读全诗,男女生比赛读。 (2)填充诗句,指导背诵。 2.指导书写。 (1)出示“断、楚、至、孤、帆”5个字,学生观察字形。 (2)重点指导书写“断”“楚”。 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 “断”字强调笔顺:左半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的捺变成点。 “楚”字上半部分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的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展。 3.指导默写整首诗。指导古诗书写格式:第一行居中写古诗题目;第二行居中写朝代和诗人的名字;四句诗分行居中写,标点符号占一格。 4.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李白的其他山水诗。
板 书 设 计
作业 基础作业1.背诵本首古诗2.五个生字写六个组两个词 拓展作业:收集积累李白的其他山水诗
教学 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我把古诗教学放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展开。开课前让学生朗读熟悉的古诗,由古诗说到唐诗,由唐诗聊到李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中。每首古诗的学习,我都会找到一个链接点,链接相关古诗或诗句,让学习古诗的过程丰满起来。如由“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链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体会诗人的不同心境。在对比阅读中升华美,感受祖国山河秀美迷人。古诗教学之后,告诉学生古诗王国里山水诗还有很多,鼓励他们继续去领略祖国山水的壮丽和古诗的魅力。整个思路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 在本首教学,我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能力。授古诗学习的方法——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在后面两首古诗的学习中,便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该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其次,教学环节衔接语处理的不够自然。 改进措施: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所想的画面,或者可以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画出自己读古诗后心中的天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