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 同步检测试题(学生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 同步检测试题(学生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0 18:19:5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同步检测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分。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对________进行的改造( )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交通运输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择A项。
2.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方面的史论,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土地改革 消灭了私有制
B 三大改造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C 一五计划 完全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D 大跃进运动 遵循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CD搭配错误。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3.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 土地改革 B. 三大改造 C. 艰辛探索 D. 改革开放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互助”“合作”,联系所学可知,该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三大改造。故选B。
4.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1956年”“制度初建”“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中共八大召开
C. “一五”计划完成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造。切入点为“1956年”“制度初建”。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故选择A项。
5.北京同仁堂创办于1669年,是中国中药名牌老店。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同仁堂在生产、销售、开发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国家对同仁堂的改造形式是(  )
A. 强制没收 B. 互助合作 C. 自主经营 D. 公私合营
【答案】D
【解析】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同仁堂”就是实行的公私合营的方式。
故选D。
6.61岁的郭承志珍藏着一张1956年聊城市福利事业公司发的“公私合营股票”,上面写着:“兹有照相业私方郭兆仁于1956年1月向聊城市福利事业公司投资,经资产估价定股为人民币四千三百六十元九角七分……由聊城市福利事业公司按季付息。特此凭证,发给投资人郭兆仁。”此股票的历史价值在于其见证了(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答案】C
【解析】据“1956年”“兹有照相业私方郭兆仁于1956年1月向聊城市福利事业公司投资,经资产估价定股为人民币四千三百六十元九角七分……由聊城市福利事业公司按季付息。特此凭证,发给投资人郭兆仁。”此股票的历史价值在于其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7.创建于济南的老字号瑞蚨祥,在1954年底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实现公私合营。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
A. 成立合作社 B. 赎买政策 C. 无偿没收 D. 政企分开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用赎买的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本题以创建于济南的老字号瑞蚨祥,在1954年底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实现公私合营为依托,考查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8.1956年底,中国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这一转变得益于(  )
A. 公私合营 B. 土地改革 C. 三大改造 D. 对外开放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 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掌握。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重点识记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掌握。
9.所有加入“高级社”的社员都处在一个起点上,没有人再从合作社那儿收到土地和农具的租借费。富农和中农的财产实际上已被充公。在推进这一工作过程中,政府再一次举起了阶级斗争的旗帜。“社”指的是( )
A. 农业生产合作社 B.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 人民公社 D. 商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它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故选择A项。
10.1955年河北省有两个农民群体进入毛泽东的视线,日理万机的毛泽东甚至为报道这两个农民群体的新闻稿撰写按语。这两个农民群体被毛泽东关注的原因应当是他们( )
A.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B. 报名参加抗美援朝
C.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解析】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故选择C项。
11.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一个村的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一些富裕户讽刺地说:“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18户农民誓不向困难低头,坚持“非叫鸡毛上天不行”。他们经过一年齐心协力的苦干,实现了“鸡毛也能绕天飞”的奇迹。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B.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效果 D. 包产到户改革的成就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依据材料“1953年春”“组织起来”“农民”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材料中的“奇迹”体现出当时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故选B项。
12.1954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到4.17万多个,当年产值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到1956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已有10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这表明( )
A. 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B. 公私合营取得显著成效
C. 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 D. “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分析材料信息,据材料信息“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得出手工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并得到人民的积极响应, 说明它适应生产发展。故选C。
1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答案】C
【解析】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C。
1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做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
A. 开国大典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B.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C. 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D.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答案】C
【解析】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了国家主人。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题主要考查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的意义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开始的标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的相关史实。
15.1953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改造的方式是( )
A. 让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B. 将土地分给农民个人
C. 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B、C、D三项不合题意, 故选A。
16.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这种政策”指( )
A. 生产合作社 B. 兼并 C. 赎买政策 D. 没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故选C。
17.下表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成分的变化。该表说明我国( )
项目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 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C. 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D.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分析,到1956年资本主义经济为0,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成为国家经济主体,这主要是因为三大改造的实行,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识记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8.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资本主义经营模式下,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这证明了(  )
A. 手工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
B. “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 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解放生产力
D.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答案】C
【解析】由“公私合营”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因“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资本主义经营模式下,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证明的是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解放生产力。故C正确。
手工业改造采取手工业合作社的方式。故A错误。
B项所述与“实行公私合营后”不符排除。
D项题干无体现,排除。
故选C。
1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B。
20.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如图是1949-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示意图,其中1952年和1956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952年和1956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1953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业走合作化的道路,都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内容与影响。
21.“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
A. 背景 B. 目的 C. 内容 D. 作用
【答案】A
【解析】“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1954年起,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本题以题干信息为依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2.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这两件大事相关的年份分别是( )
A. 1949年、1951年 B. 1950年、1953年
C. 1951年、1954年 D. 1949年、1956年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压迫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此题选D。
2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重要创举是( )
A.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B. 对民族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C. 全行业公私合营
D. 保护富农的经济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民族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C.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创举”,也就是说这是我们独创的而不是学习借鉴他人的,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就已经实施过,不是我们的创举。故排除AC。
D.保护富农不是三大改造的内容。故排除D。
B.在改造的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故B正确。
故选B。
24.“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里“幸福的年代”的含义是(  )
A.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
B. 土地改革,使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C. 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D. 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答案】A
【解析】A.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B.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在1952年底。
C.大跃进运动发生在1958年。
D.改革开放发生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故选A。
25.穿越历史时空,来到1953年的我国的一个农村。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 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B.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C. 地主阶级被消灭 D.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答案】D
【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经济经济已经取代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穿越历史时空,来到1953年的我国的一个农村。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本题以穿越历史时空,来到1953年的我国的一个农村为依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动下……(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何时开始的?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拥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2) 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目的是什么?
(3)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4)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小题1】1954年;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小题2】农业、手工业;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小题3】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小题4】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史实。掌握三大改造的目的、方式、意义。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三大改造的目的、方式、意义。
2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于人民群众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建国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数量上仍居多数,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更占绝对优势……(这些现象)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中国选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制度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材料二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制度?据材料概述这一政治制度的两大优势。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村个体经济的手段分别是什么?这一“根本改变”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的共同目的。
【答案】【小题1】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行使权力),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小题2】手段:公私合营;农业合作化。性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小题3】共同目的: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史实。
2. 本题主要考查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的相关史实。
28.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三大改造时期的歌谣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民族资本家荣毅仁
史料中的歌谣反映了什么?对“荣毅仁”所说的话你有何认识?
【答案】 这段歌谣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互帮互助为基础,经历了从互助组到合作社的变化过程。
荣毅仁的话反映了部分民族资本家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支持态度,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给整个中国带来光明前途。
【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主要考查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认真阅读史料解答问题即可。
29.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两幅图片分别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由图1到图2可以看出土地所有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土地实行由“分”到“合”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1)图1:土地改革时期;图2:三大改造时期。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进一步提高生产力,解决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3)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制定农村政策;党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可知图1、图2分别出现于土地改革时期和三大改造时期,据此回答第(1)(2)问。第(3)问,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制定农村政策;党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等。/ 让教学更有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同步检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对________进行的改造( )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交通运输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方面的史论,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土地改革 消灭了私有制
B 三大改造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C 一五计划 完全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D 大跃进运动 遵循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 A B. B C. C D. D
3.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 土地改革 B. 三大改造 C. 艰辛探索 D. 改革开放
4.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1956年”“制度初建”“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中共八大召开
C. “一五”计划完成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5.北京同仁堂创办于1669年,是中国中药名牌老店。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同仁堂在生产、销售、开发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国家对同仁堂的改造形式是(  )
A. 强制没收 B. 互助合作 C. 自主经营 D. 公私合营
6.61岁的郭承志珍藏着一张1956年聊城市福利事业公司发的“公私合营股票”,上面写着:“兹有照相业私方郭兆仁于1956年1月向聊城市福利事业公司投资,经资产估价定股为人民币四千三百六十元九角七分……由聊城市福利事业公司按季付息。特此凭证,发给投资人郭兆仁。”此股票的历史价值在于其见证了(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7.创建于济南的老字号瑞蚨祥,在1954年底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实现公私合营。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
A. 成立合作社 B. 赎买政策 C. 无偿没收 D. 政企分开
8.1956年底,中国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这一转变得益于(  )
A. 公私合营 B. 土地改革 C. 三大改造 D. 对外开放
9.所有加入“高级社”的社员都处在一个起点上,没有人再从合作社那儿收到土地和农具的租借费。富农和中农的财产实际上已被充公。在推进这一工作过程中,政府再一次举起了阶级斗争的旗帜。“社”指的是( )
A. 农业生产合作社 B.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 人民公社 D. 商业生产合作社
10.1955年河北省有两个农民群体进入毛泽东的视线,日理万机的毛泽东甚至为报道这两个农民群体的新闻稿撰写按语。这两个农民群体被毛泽东关注的原因应当是他们( )
A.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B. 报名参加抗美援朝
C.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一个村的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一些富裕户讽刺地说:“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18户农民誓不向困难低头,坚持“非叫鸡毛上天不行”。他们经过一年齐心协力的苦干,实现了“鸡毛也能绕天飞”的奇迹。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B.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效果 D. 包产到户改革的成就
12.1954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到4.17万多个,当年产值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到1956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已有10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这表明( )
A. 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B. 公私合营取得显著成效
C. 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 D. “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1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做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
A. 开国大典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B.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C. 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D.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15.1953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改造的方式是( )
A. 让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B. 将土地分给农民个人
C. 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16.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这种政策”指( )
A. 生产合作社 B. 兼并 C. 赎买政策 D. 没收
17.下表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成分的变化。该表说明我国( )
项目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 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C. 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D.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18.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资本主义经营模式下,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这证明了(  )
A. 手工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
B. “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 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解放生产力
D.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20.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如图是1949-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示意图,其中1952年和1956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
A. 背景 B. 目的 C. 内容 D. 作用
22.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这两件大事相关的年份分别是( )
A. 1949年、1951年 B. 1950年、1953年
C. 1951年、1954年 D. 1949年、1956年
2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重要创举是( )
A.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B. 对民族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C. 全行业公私合营
D. 保护富农的经济
24.“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里“幸福的年代”的含义是(  )
A.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
B. 土地改革,使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C. 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D. 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25.穿越历史时空,来到1953年的我国的一个农村。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 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B.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C. 地主阶级被消灭 D.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动下……(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何时开始的?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拥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2) 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目的是什么?
(3)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4)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于人民群众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建国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数量上仍居多数,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更占绝对优势……(这些现象)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中国选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制度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材料一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制度?据材料概述这一政治制度的两大优势。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村个体经济的手段分别是什么?这一“根本改变”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的共同目的。
28.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三大改造时期的歌谣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民族资本家荣毅仁
史料中的歌谣反映了什么?对“荣毅仁”所说的话你有何认识?
29.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两幅图片分别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由图1到图2可以看出土地所有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土地实行由“分”到“合”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