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课件
第二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元谋人
距今约
170万年
蓝田人
距今约
160万年
郧县人
距今约
100万年
北京人
距今约
70万-20万年
山顶洞人
距今约
3万年
早期农业出现
距今约
1万年
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
7000年
半坡遗址
距今约
6000年
良渚古城遗址
早期国家出现
距今约
5300-4300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时空观念
1.知道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水稻、栗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2.重点掌握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知道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基本概况、区域特征,知道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部分地区出现早期国家。
3.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初步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1. 仔细观察两幅图片,从食物来源的角度分析,两幅图片中描述人类生活有何不同?
2. 这些不同会带来人类生产生活的哪些变化?
目录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壹
贰
叁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壹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粟(小米)
黍(黄米)
稻(大米)
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探究: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有何意义?
材料 种植业……要求从业者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田间劳动……需要的其他资源则需要通过交换获得。……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石器、木器、骨器、陶器等工具和用具增加,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生产者以提高质量,专业生产者的出现,使得交换增多;食物转变为以植物性的粮食为主,原先从动物性食物中补充的盐分,转变为直接用盐来补充,这就需要生产、运输和交换食盐;人群扩大,需要构建共同的信仰、语言平台,构建共同行为的组织关系,这就需要建设神庙、集会场所等公共工程。在经济和信仰的多种需求下,开始出现市场和信仰中心,而这两种场地往往会结合在一起。 ——徐义华《农业的起源及其意义》
农作物的种植
磨制石器
家畜饲养
定居生活
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意义:①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②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北方地区:发现粟和黍(shǔ )
南方地区:发现水稻
观察农耕遗址的位置,有什么分布特点?
重要农耕遗址都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南北方分别出产粟、黍和水稻,南稻北粟的中国史前农业格局由此奠定,延续至今。
1.找到北方粟作农业的代表遗址:半坡
2.找到南方稻作农业代表的遗址:河姆渡
江西万年仙人洞
湖南道县玉蟾岩
浙江浦江上山、义乌桥头遗址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2万年前,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
远古先民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 2 万年前,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此外,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湖南等地,都出土了距今 1 万年以上的陶器。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相关史事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贰
距今时间
生活地区
房屋类型
原始农业 农作物
农 具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长江下游
水稻(大米)
骨耜(磨制石器)
猪、狗
干栏式建筑
①木结构水井;②使用天然漆
③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④会雕刻技术,有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淮河流域
长江中下游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绑藤条的骨耜
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兴盛的区域。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人为什么住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水网密布。
干栏式房屋高于地面,具有较好的通风、防潮、防野兽功能。
将房屋和地面隔开一定距离的干栏式建筑,在今天的我国西南、东南亚仍有存在;南极科考站也这样预防风雪、保温。
河姆渡遗址
舞阳贾湖遗址
区域:
时间:
成就:
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区
距今约9000-7500年
手工业:
能制作精美的石器、陶器和骨器。
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笛子。
②农业和畜牧业初步发展。
③随葬中有部分龟甲上刻画有符号。
贾湖遗址出土的猪下颌骨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叁
黄河中游
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距今约7000-5000年
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故名。按照考古学惯例,把首先发现地作为该文化类型的名称,故名"仰韶文化"。
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定居生活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
①半坡遗址
②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仰韶文化
区域
时间
由来
概况
特征
代表
距今时间
生活地区
房屋类型
原始农业 农作物
农 具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其他
距今约6000年左右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房屋
粟、黍
磨制石器
猪、狗
乐器(陶埙);陶器;纺织制衣(纺轮)
用弓箭、渔叉进行渔猎
半坡遗址
合作探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1.因为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
2.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
今天的黄土高原窑洞
今天的江南水乡吊脚楼
启示:都是人类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结果。
大房屋复原建筑>200平米
公共墓地
①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②大房子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③仰韶文化还发现多处公共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黄河下游
淮河中下游
山东焦家遗址小型墓葬
山东焦家遗址大型墓葬
成套陪葬玉器
成套陪葬陶器
一无所有
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文明社会的步伐。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发现
约6300-4500年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
制陶技术、玉器
新石器晚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私有制产生,社会阶级分化已相当明显。
大汶口遗址
继大汶口文化而起的是距今约4400-3800年的龙山文化,由于阶级分化进一步深入,其社会明显复杂化了,出现了“礼仪”制度更加完备的大型墓葬。
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
蛋壳黑陶杯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
—黑陶高柄杯
龙山文化发展了制陶技术,人们能够制作更为精美的陶器。其中的一种陶杯,表面黑色,通体锃亮,器壁最薄处不足1 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这种陶杯需要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陶
“知识拓展: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的“文化”是什么意思?又是如何命名的?
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考古学上的所谓“文化”。……这是某一个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的文化在物质方面遗留下来可供我们观察到的一群东西的总称。
……这种用小地名来做“文化”名称的办法,被采用得最为普遍,例如我国考古学上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命名”的原来目标,是想用简单的名称来充分表示一种来判断。
——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
课堂小结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农业的兴起
长江、黄河、淮河流域
河姆渡遗址
长江流域
干栏式建筑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种植水稻
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制作陶器和玉器。
仰韶文化:半坡文化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制作彩陶和装饰品
黄河流域
标志:农作物种植、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大汶口文化】
原始农业兴起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重要物质基础
【贾湖遗址】
课后练习
肆
1.《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反映了远古人类居住条件的变化,而促使这一变化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磨制石器的发展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家畜饲养的出现 D.陶器玉器的制作
B
2.“新石器时代的村民们建造了干栏式木屋,制作了雕有几何图案的漆碗、黑陶器皿和简单的乐器骨哨,编制技艺得到高度发展。”材料中的“村民们”应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D
3.下列文物图片最能直接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种植的是( )
A. B.
C. D.
B
4.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处距今5300多年的都邑遗址内,发现了由野猪牙雕刻而成的、外形酷似正在吐丝状态的家蚕以及大量的农作物。这反映了当时( )
A.农耕文明的出现 B.山顶洞人的存在
C.纺织技术的成熟 D.城市功能的完备
A
5.半坡遗址发现有200多个地窖是用来储存粮食和存放生产工具的,其中一个地窖里有高达18厘米的腐朽的粟堆。在半坡遗址,人们还发现了一个拳头大的陶罐,里面储藏了一罐已经碳化的蔬菜种子。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C
6.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的墓葬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这说明当时( )
A.爱美意识形成 B.原始农业兴起
C.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D.出现了贫富分化
D
同学们下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