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课件
第三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元谋人
距今约
170万年
蓝田人
距今约
160万年
郧县人
距今约
100万年
北京人
距今约
70万-20万年
山顶洞人
距今约
3万年
早期农业出现
距今约
1万年
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
7000年
半坡遗址
距今约
6000年
良渚古城遗址
早期国家出现
距今约
5300-4300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时空观念
1、知道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了解炎黄联盟的形成、涿鹿之战,知道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
2、知道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禅让制。
3、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区分神话传说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中国有超百万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距今17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已经出现星罗棋布般的古人类活动遗迹;距今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已经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大量使用陶器,文明由此起步;距今5000年至4000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陆续进入文明阶段,各地区开始出现初期的文明......
——苏秉琦《中华文明起源新探》
如何探索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如何形成?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什么?
目录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远古的传说
壹
贰
叁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壹
生产力发展,人口增长,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阶级产生
产生剩余产品
上层:统治者掌握公共权力
下层:被统治
私有财产出现
出现贫富分化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文明起源过程印证:
相关史事: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朝阳,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理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证。
白玉猪龙
早期国家形成
良渚古城与
陶寺古城
贰
时间:
地点:
距今约5300-4300年
浙江余杭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
良渚古城遗址复原图
良渚古城
构成:
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规模:
水利:
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良渚古城
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
社会经济:
阶级分化与国家特征:
城内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随葬品数量的差别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良渚古城遗址中的不同墓葬规格的随葬品
(根据出土文物和姜军《良渚文化综述》整理)
高等级的墓随葬大量玉礼器
第二等级以随葬少量玉礼器和部分陶器为代表。
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
低等级为无随葬品的殉葬墓
良渚古城
良渚文化的玉器上普遍刻画一种神人兽面纹,其主体由天空中飞翔的神兽和骑在神兽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组成,在神人、神兽的周边还有飞鸟。考古发现表明,各地良渚文化玉器上刻画的神人兽面纹的各类元素相当统一。因此,神人兽面纹也被称为良渚文化的“神徽”。这反映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时间:
地点:
距今约4300-4000年
特点:
黄河中游的山西襄汾
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
陶寺遗址阙门复原像
石磐
彩绘龙纹陶盘
玉兽面
陶寺古城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有阶级分化的等级社会。
已会观测天象,确定节气,制定历法。
墓葬遗址分布
目前所能确认的最早的文字,对研究古代文字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朱书扁壶
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目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观象台遗址复原图
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结合图片说说如何理解多元一体呢?
良渚遗址
陶寺遗址
凌家滩遗址
二里头遗址
红山遗址
石家河遗址
三星堆遗址
石峁(mǎo)遗址
殷墟遗址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远古的传说
叁
黄帝
炎黄联盟
华夏族
汉族
炎帝
蚩尤
其他部落
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
人文初祖
河南郑州炎黄二帝雕像
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我们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
小组讨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
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
实质:民主推选
禅让制
贤德
在黄帝之后比较有名的部落首领有哪几个?他们是通过什么
制度产生的?该制度的标准是什么?
尧
舜
禹
部落推举
部落推举
①疏导
②创新、无私奉献、坚持不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gǔn)受舜之命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竭尽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后来人们以此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大禹是如何治水的?他治水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
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三、远古的传说
1.时期
1.良渚古城
2.陶寺都城
3.禅让制
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原始社会末期
2.炎黄 联盟
汉族
华夏族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
国家和文明;
多元一体产生
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出现----国家机器出现----早期国家形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肆
1.北方红山文化有玉龙,中原地区陶寺遗址有彩绘龙纹陶盘,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反映出中华文明( )
A.多元一体 B.均衡发展
C.开放包容 D.领先世界
A
2.良渚古城遗址中(约4500年前)包含的5片墓地,可从丧葬制度与随葬品的数量、器物材质等方面划分出至少4种等级:高级、较高级、中级、低级。基于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物在丧葬时的用玉制度或玉器配制待遇的不同,由此形成了分等级墓地的现象。此现象揭示了( )
A.长江流域农业经济的发达B.已经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C.玉制器皿已得到普遍使用D.手工业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B
3.浙江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被纳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遗址由已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玉器有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D.部落联盟的兴起
B
4.考古学是使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下列考古重大发现中能够证明中华有五千年文明的遗址是( )
A.陶寺古城 B.二里头遗址
C.牛河梁遗址 D.良渚古城
C
5.2024年是中国传统的农历甲辰年,也就是龙年,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龙”形象的塑造。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A.原始先民的华夏认同
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D.手工技艺的高超精湛
B
6.《史记 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在材料所涉及的制度中,继承者需具备的条件是( )
A.血缘关系 B.德才兼备
C.战功显赫 D.家财万贯
B
7.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华人来到陕西省黄帝陵祭拜。华夏儿女祭拜黄帝,主要因为他( )
A.和炎帝一起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
C.教人们建造房屋、制订历法
D.打败蚩尤,统一了黄河流域
A
同学们下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