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课件
第四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时空观念
公元前
2070年
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1年
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770年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奴隶社会建立
奴隶社会发展
奴隶社会鼎盛
春秋:奴隶社会走向瓦解
战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1.知道夏、商、西周的建立与发展,了解夏、商、西周的兴衰过程。(历解释、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分封制的利弊,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感悟王朝更替的规律。(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日夏后,姓姒(si4)氏。”这是《史记·夏本纪》中对禹建立夏朝的描述。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王朝的产生。后继的商朝和西周,国家的地域更为广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夏、商、西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
目录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商朝的统治
西周的兴衰
壹
贰
叁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壹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今河南登封)
夏朝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禹继位之后,征伐作乱的三苗,稳定统治。他还“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以提高自己的威望。相传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加强王权和国家统一。
夏朝建立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在禹之后,继承王位的是谁?由此开创了哪一制度?
世袭制
禹
益
启
禅让制
世袭制
世袭制:王位和财产按照血缘关系世代继承
公天下
家天下
禅让制:首领之位传给贤德之人。
“天下为公”的“公”是指天下是公众的,传贤不传子。
“天下为家”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世代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乃召六卿(官吏)申之。……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史记·夏本纪》
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乃召汤而囚困之夏台(牢狱),已而释之。
——《史记·夏本纪》
制定刑法
建立军队
设置监狱
设置官职
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统治措施
夏朝是存在的吗?
考古发现
信息
绿松石龙形器
青铜爵
遗址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
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
和等级界限
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获取历史信息。
二里头遗址
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生活区、墓葬群。
绿松石铜牌
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到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夏朝灭亡
我是太阳
你这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愿和你一起灭亡
不修德行、不爱惜人民、统治残暴
鸣条之战 灭国
商朝的统治
贰
夏桀为虐政淫荒,……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史记 殷本纪》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亳(今河南郑州)
商朝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商朝的周围聚居着请多民族,形成许多方国,即文献中记载的“多方”“邦方”。商王通过一系列战争征服了这些方国。方国除对商王表示臣服外还要承担朝贡、纳税,以及随商王征代等义务。
商王汤任用贤才(伊尹),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商朝建立
对外征战,扩张范围。
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商朝是怎样走向灭亡的?
滥用酷刑
(纣)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为长夜之饮。
——《史记·殷本纪》
戴枷奴隶陶俑
穷奢极欲
残害奴隶
统治者不修德行,失去民心
约BC1046年
西周
武王
牧野之战
帝辛,商朝亡国之君,后世称商纣王。在位时,奢侈暴敛,严刑峻法,并连年征战,引起奴隶、平民反抗,致使阶级矛盾激化。曾征服东夷,获大批战俘。又杀反对他的大臣比干等,囚西伯昌(即周文王)。后与周武王会战于牧野,兵败自焚。
商朝统治与灭亡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
西周的兴衰
叁
周朝
背景: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①周人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
②周文王在吕尚等人辅佐下,积极作灭商的准备。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③商纣王的昏庸统治,导致民不聊生。
西周建立
利簋(ɡuǐ)及铭文拓片
利簋腹内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跟随打下江山的亲友、伙伴要给予什么奖励?
50多万平方公里
100多万平方公里
250多万平方公里
观察夏商西周的疆域图,发现了什么变化?
1.王朝面积太大,怎么管理比较好?
2.商朝遗留下来的贵族、民众该怎么处理?
分封制
①目的:
②标准:
③分封对象:
④权利:
⑤义务:
⑥特点: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⑦实质:
有一定独立性
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统治)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宗亲、功臣等
管理土地和民众,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向周王进献贡赋、军队服从周王调遣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确立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为之后的分裂割据局面埋下隐患
分封制
奴隶
周王
(封者)
诸侯
(受封者)
授予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分封制的作用?
材料:“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作用:
积极: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消极:诸侯具有较大独立性,容易威胁周天子的统治。
分封制
礼乐制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包括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这些礼仪相配套的乐舞。例如,青铜鼎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区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乐舞也有不同的标准,天子用八横八纵共64人的规模,诸侯用六横六纵共36人的规模,大夫用四横四纵共16人的规模。
相关史事
西周灭亡
周厉王
“国人暴动”
召公、周公“共和执政”
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
周平王
东迁洛阳
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归纳三代王朝兴盛和灭亡的相似之处,并说说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开国君王:夏禹、商汤、周武王姬发
夏桀把人当坐骑
商纣王炮烙之刑
开国君王
重用贤才,励精图治,顺应民心
末代君王
昏庸残暴,荒淫无道,失去民心
启示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1.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 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任用贤才,广纳谏言。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掘了一座商朝大型墓葬,从出土青铜器铭文可知,墓主名叫妇好。妇好具有多重身份,既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又是一位女将军,还是大祭司。下面是与妇好有关的出土文物,查找资料,了解妇好的生平事迹。
朝代 夏 商(殷商) 周(西周)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重大事件
亡国之君
灭亡原因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禹
汤
周武王
镐京
阳城
亳(bó)
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家天下”
盘庚迁殷
分封制
周厉王国人暴动
商纣王
夏桀
周幽王
教训/启示:
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肆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所体现的两种制度更替是( )
A.禅让制替代世袭制 B.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C.分封制替代禅让制 D.世袭制替代分封制
B
2.《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尚书·多士》记载:“殷革夏命。”而20世纪50年代末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中晚期,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这说明( )
A.三重证据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B.考古发现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佐证
C.考古发现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D.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
B
3.归纳总结是历史学科的必备能力之一。根据下面三幅图可得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昏庸残暴
B.长期对外征战
C.诸侯的实力强大
D.治国理念落后
A
4.利簋(如下图)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器内底部铸铭文4行32字,记载了“武王征商”这一重大事件。下列与之相关的一项是( )
A.阪泉之战 B.盘庚迁殷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C
5.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地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每一个这类新国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展。”从材料可知分封制( )
A.只适用于王室宗亲 B.扩大了西周统治范围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最早出现在成王时期
B
6.鼎和簋是周朝重要的青铜礼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材料说明周朝( )
A.青铜器种类繁多 B.统治者生活奢侈
C.继承制度完备 D.社会等级森严
D
同学们下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