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共35张PPT)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共35张PPT)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0 22:2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六课
课件
时空观念
公元前
2070年
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1年
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770年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奴隶社会建立
奴隶社会发展
奴隶社会鼎盛
春秋:奴隶社会走向瓦解
战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1)通过《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分布,知道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时空观念)
(2)通过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知道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了解都江堰工程,认识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这是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书影,战国时期因此书而得名。其编
者西汉学者刘向在该书的“书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
休。”
随着频繁的战争,当时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战国策》书影
目录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战国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近 300 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
西周


东周
前1046-前771
春秋
前770-前476
战国
前475-前221
《春秋》为鲁国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记述了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齐国由田氏大夫取代
卿大夫夺权
周王室统治完全崩溃,分封制进一步被瓦解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诸侯国数量减少
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说说其变化之处。战国初年诸侯国发生的两大事件有何共同点?说明了什么?
形成
根据战国形势图,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记忆)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战役 交战双方 军事策略 结果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围魏救赵
减灶计
长平之战
反间计
孙膑/庞涓
齐、魏
孙膑/庞涓
齐、魏
赵、秦
白起/廉颇、赵括
齐胜魏败
魏大败,齐强盛
秦国大胜,
加速统一进程
参战兵力多
战争规模大
交战区域广
持续时间长
战争案例
战争特点
争城以杀,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孟子
战国中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并且命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乘。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战国形势图
春秋争霸形势图
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积极影响:
①促进民族交融。
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国走向统一。
③促进各诸侯国的政治改革。
战争影响
商鞅变法

生产力水平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力
各诸侯国统治者
渴望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变法改革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目的:
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根本原因: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背景
各国变法
李悝(kuī)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识读地图,阅读教材,简述出现了哪几次著名的变法?
战国中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并且命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乘。自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军事实力增强、涌现出廉颇、李牧、赵奢等诸多名将,成为战国后期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劲敌。
商鞅变法
人物:
时间: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商鞅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秦孝公
《求贤令》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商鞅变法
领域 内容 作用
政治 ①确立 ,由国君 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 。
③改革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①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②鼓励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
③统一 。 军事 奖励 ,对有军功者 并 。
县制
直接派官吏
世袭特权
户籍
耕织
免除徭役
度量衡
军功
授予爵位
赏赐土地
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
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途径参政,提高军队战斗力
“富国”
“强兵”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后……
十年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百年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公元前260年)
百三十年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
——《阿旁宫赋》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公正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论功行赏。
变法影响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
双镰铁范
铁锄
铁犁铧
农业: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青铜冰鉴
战国时期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
手工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彩绘首鸟纹矢箙面板
手工业
商业: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魏·安邑
铜桥足布
楚·“匡”
仿贝铜钱
秦·文信
铜钱
燕·明刀
韩·唐是
方足布
赵·武平
尖足布
齐·齐返邦大刀
铜刀币
商业
水利工程都江堰 时间
地点
人物
构成
作用
战国后期 公元前256年
秦国蜀郡,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蜀郡太守李冰(李太守)
防洪、灌溉、水运
渠首(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和灌溉网,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都江堰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 《华阳国志·蜀志》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李冰(生卒不详)石像
都江堰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名称
兼并战争
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争特点
著名战役
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目的
时间、人物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时间:公元前256 人物:秦国李冰
地点:成都的岷江
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感觉数据已经添足于优彩,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A
2.“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下列历史事件与此描述的时间段相吻合的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三家分晋 D.文景之治
C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到:“孝公继位之后,用了卫鞅,把全国的人,都驱到“农战”一途,于是秦国的国势,就骤然强盛起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B
4.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这个强大的政策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C.奖励耕织 D.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D
5.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
A.推动了民族交流交融 B.稳定了周朝分封制度
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D.维护了旧贵族的利益
C
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A.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B.筒车的发明
C.使用耒耜 D.磨制石器的推广
A
7.战国时期,小农家庭一般是五口人、占地百亩。男耕女织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一个标准的小农经济家庭生产模式。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推动小农经济发展的是( )
A.确立县制 B.建立户籍制
C.奖励军功 D.统一度量衡广
B
8.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哪项工程的评价( )
A.灵渠 B.龙首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C
同学们下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