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32张PPT) 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32张PPT) 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0 22:3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东汉的兴衰
第十三课
课件
时空观念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
207年
公元前
202年
25年
184年
公元前138年
秦统一六国
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灭亡
西汉建立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东汉建立
黄巾起义
1.时空观念: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史实。
2.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黄巾起义。
3.家国情怀: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认识到重视民生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东汉雕塑,被称为“汉代第一俑”,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说唱者表情夸张,仿佛表演正到精彩之处。说唱表演在东汉日臻成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
目录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东汉中后期政局的动荡
黄巾起义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西汉衰亡
汉武帝
汉昭帝
汉废帝
汉宣帝
汉元帝
汉成帝
汉哀帝
汉平帝
汉孺子
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饥馑仍臻[zhēn]。流散冗食,馁[něi饥饿]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
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
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
汉武帝病逝后,继任皇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他们依赖外戚,扰乱朝政。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皇帝的母族、妻族
王莽改制
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9年,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
公元12年 ,王莽下诏 :“诸名食王田 ,皆得卖之”。
一刀平五千
大泉五百,一个
值五百个五铢钱
大泉五十,一个值五十个五铢钱
国宝金匮直万
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食货志》
王莽改制
东汉建立
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15年后,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1)时间:
公元25年
(2)都城:
洛阳
(3)君主:
刘秀(光武帝)
东汉建立
(4)东汉统一:刘秀用了10多年时间削平群雄,完成统一。
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领域 具体措施 作用
经济
政治
民族
①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减免田租
③减轻刑罚,释放囚犯
增加了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缓和了阶级矛盾。
合并郡县,整顿吏治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允许北方各族内迁
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
光武中兴
(1)农业: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王景受命治理黄河。
(2)手工业:
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东汉经济
西汉VS东汉
请回顾所学,归纳“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谈谈封建社会能够出现治世共同之处及启示。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措施 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轻徭薄赋:“以德化民”;提倡节俭。 释放奴婢,轻徭薄赋,合并郡县,裁剪官员,惩处贪官污吏;缓和民族矛盾。
影响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共同之处与启示 共同之处: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关注民生。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皇帝 即位年龄 寿命
和帝 10 27
殇帝 1 2
安帝 13 31
顺帝 11 30
冲帝 2 3
质帝 8 9
桓帝 15 36
灵帝 12 34
少帝 14 14
献帝 9 54
幼主继位
外戚专权
皇帝长大
渴望亲政
宦官专权
依靠宦官
诛杀外戚
皇帝早逝
谁帮忙管理国家?
皇帝身边有谁能依靠?
东汉政治特征: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幼年即位
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什么现象?
城堡庭院深邃
楼台重叠错落
外有高墙边有角楼
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
亭上四角有张弩控娴的武士守卫,中间有人扬袖起舞,还有人抚琴伴歌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肥沃)田满野,奴婢千群……琦赂(珍贵的财物)宝货,巨室不能容……”
——《后汉书·仲长统传》
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他们经济实力强,拥有私人武装,成为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东汉坞堡
东汉绿釉陶水亭
东汉中期以后,还出现了什么现象?
▲东汉车马出行壁画(局部)
东汉中期以后,还出现了什么现象?
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
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黄巾起义爆发了。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
朝政腐败
人民苦难深重
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黄巾起义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
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土地兼并,加剧阶级矛盾
时间:
领导人:
组织:
特点:
口号:
影响:
184年
张角
太平道
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199年)
三国鼎立形势图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州牧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割据势力,加速东汉瓦解。
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东汉灭亡。
知识拓展:州牧割据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1.汉代某皇帝统治时期,陆续下诏“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这些措施使社会逐步安定。该皇帝统治的时期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B
2.光武帝刘秀在位时,为了促进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采取了多项措施。下列哪项措施缓和了民族矛盾( )
A.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B.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
C.减轻刑罚,赦免囚犯
D.允许北方各族内迁
D
3.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A
4.下图所示政治局面出现在( )
A.秦朝末期
B.东汉中后期
C.西汉末期
D.东晋中后期
B
5.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是( )
A.大泽乡起义 B.楚汉之争
C.黄巾起义 D.六镇兵变
C
6.横向联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大泽乡起义与黄巾起义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斗争
B.都直接推翻了当时的政权
C.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都建立了封建政权
A
同学们下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