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
外研版七年级下册 Unit 6 Hitting the road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Topic) Hitting the road
单元内容分析(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materials) 单元内容分析(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materials) 单元整体分析(Unit integral analysis): 一、单元主题与语境 主题:旅行与交通方式(Travel and Transportation) 子话题: 不同交通方式的表达与选择(如by bus, on foot, take a train等)。 旅行计划与路线描述(问路、指路、时间安排)。 旅行经历分享(过去式句型运用)。 主题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多样化的出行方式,培养合理规划行程的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如中外交通规则差异)。 语言能力: 掌握与交通、旅行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如journey, ticket, departure, transfer等)。 熟练运用问路与指路的句型(如:How can I get to... / Go straight and turn left...)。 巩固一般过去时描述旅行经历(如:We took a train to London last week.)。 学习能力: 通过听力、阅读提取关键信息(如交通时刻表、地图标识)。 学会用思维导图归纳旅行计划的要点。 思维品质: 对比不同交通方式的优缺点(环保、效率、成本等)。 培养逻辑思维(如规划合理路线)。 文化意识: 了解国内外常见交通标志与规则差异(如英国靠左行驶)。 认识绿色出行(green travel)的意义。 主要课时划分为: Starting Out&Understanding ideas (1课时) Developing Ideas (2课时) Presenting Ideas&Reflection (1课时) 《英语课程新标准》对初中阶段听、说的技能要求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宏观把握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课标》中规定的各级目标,教师要全面了解各学段的目标,以使自己在教学设计中能更好、更准确地把握。
学情分析(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教师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作学情分析: 针对2025年外研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6 " Hitting the road"的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认知与心理特点 年龄特征: 七年级学生(12-13岁)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直观、互动性强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游戏)兴趣浓厚。 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约20分钟),需通过多模态任务(视频、图片、动手实践)维持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 对“旅行”主题有天然兴趣(关联春游、假期经历),但需引导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语言输出。 2. 语言基础 已有知识: 已掌握基础交通词汇(如 bike, bus)和简单方位表达(left/right)。 学过一般过去时规则动词变化(如 played, walked),但对不规则动词(took, went)掌握不牢。 薄弱点: 方位介词(through, across)易混淆; 长听力语篇(如车站广播)中抓取关键信息能力不足; 问路指路句型缺乏礼貌用语意识(如过度依赖 Where is... 而不会用 Could you tell me... )。
单元教学目标 本模块学习后,学生能够: 一、学习理解 1. 感知与注意 能通过图片、视频识别常见交通方式(如bullet train, ferry, tram)及相关场景(如airport, bus stop)。 在听力材料中捕捉关键信息词(如departure time, platform number, ticket price)。 2. 记忆与归纳 分类记忆交通词汇: 方式类(by bike/taxi, on foot) 地点类(station, harbor, terminal) 动作类(board, transfer, arrive) 归纳方位介词的用法规则(如across强调横穿,through强调穿过内部)。 二、应用实践类目标 1. 描述与阐释 用一般过去时描述个人旅行经历(如:I went to Sanya by plane last winter. It was sunny and warm.)。 结合地图,使用方位介词完整指路(如:Walk past the supermarket, then turn right opposite the bank.)。 2. 推理与判断 分析不同交通方式的优缺点(如:Taking a taxi is faster but more expensive than taking a bus.)。 根据预算和时间限制,为特定旅行场景选择合理交通方案(如:A 3-day trip to a nearby city: choose train or coach )。 3. 表演与创作 角色扮演:模拟“游客问路”和“车站工作人员答疑”场景,要求使用礼貌用语。 编写简短的旅行计划(50词),包含交通、住宿、活动安排(使用连接词first, next, finally)。 三、迁移创新 1. 批判与评价 辩论话题:Should students travel alone 结合交通安全性、独立性培养等角度论证。 评估一份“不合理”旅行计划(如深夜徒步穿越山区),提出改进建议。 2. 想象与创造 设计“未来交通工具”海报,用英语描述其功能(如:It flies in the sky and uses solar energy.)。 创作旅行故事接龙:小组轮流用过去时添加句子,最终形成完整故事。 3. 生活化迁移 跨学科任务: 计算从家到学校的不同交通方式碳排放量(结合科学课知识); 绘制“校园安全出行路线图”,标注英文指示牌(结合美术课)。
单元学习总任务(Module task) Talking about travel plan
各课时教学设计(Teaching plan for lessons)
第二课时 听说课(Developing ideas Listening&speaking)
课题 (Lesson title) 第二课时Developing ideas Listening&speaking 教材分析 (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material ) What: 1. Listening 部分 语篇类型: 日常对话:车站问询(如购票、换乘信息)或路人指路场景 广播通知:机场/火车站广播(航班延误、站台变更等) 核心内容: 交通信息关键词:departure, arrival, transfer, platform, fare 数字与时间表达:Gate 12, leaves at 14:30, 50-minute ride 2. Speaking 部分 功能话题: 问路与指路(Excuse me, where's the nearest... ) 交通方式建议(You'd better take... because...) 交际场景: 游客与本地人对话、朋友间行程讨论 How: 1. 语言特征:真实性+功能性 (1) 听力语篇的实景还原 语境真实:选用车站广播、路人问路等高频生活场景,语料包含背景音效(如机场广播回声、街道嘈杂声),增强代入感。 语言特征: 高频短句:广播中重复出现的"Platform 2 for train to..."强化关键信息记忆; 数字密集:时间(14:50)、票价( 25)、站台号(Gate 3)等训练数字敏感度; 语音现象:连读("change_at Platform 1")、弱读("to_the left")还原自然语流。 (2) 口语对话的功能聚焦 策略性用语: 礼貌模板:问路必含"Excuse me"、"Thank you anyway"等社交套话; 模糊表达:指路时用"about 5 minutes' walk"替代绝对化表述,体现真实交际特点。 空间语言体系化: 方位介词分层:基础层(next to, between)、提高层(diagonally opposite, adjacent to); 路径动词链:"Go straight → Turn left → Pass by → You'll see"形成动作逻辑链。 Why: 1. 语言能力建构 功能语言内化: 从"听懂"到"会说"的闭环:先通过听力输入交通场景表达,再在口语中模仿输出。 真实交际准备: 模拟海外自由行可能遇到的沟通情境(如地铁换乘问询)。 2. 学习策略培养 听力技巧: 预判内容(如看到"Platform"先准备听数字); 忽略冗余信息(如广播中的广告内容)。 口语策略: 沟通失败时的补救措施(如"Pardon " / "Could you say that again ")。 3. 思维品质提升 逻辑思维: 根据多重条件(时间、预算)选择最优交通方案; 创新思维: 设计"无障碍出行路线"(考虑残疾人、老人需求)。 教学目标 (Teaching objectives) 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能够: (1)理解人们可以通过旅行丰富知识、增长见识; (2)运用本课时的核心词汇和句型谈论自己的旅行经历以及从中学到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Key & difficult points) 运用本课时的核心词汇和句型谈论自己的旅行经历以及从中学到的知识。 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 情景教学法(the Situational Method)、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教学过程 (Learning procedures)
教学目标(Objectives) 学习活动(Activities) 效果评价(Assessment) 设计意图(Purpose)
1.理解人们可以通过旅行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学习理解) Before listening 1.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What is the woman doing 2.学生关注Did you know 部分的内容并回答:What is a vlog While listening 1.学生听音频,选择正确的场景。(完成教材活动1) 2.学生再听一遍音频,完成个人网页内容。(完成教材活动2) 3.学生关注Learning to learn部分的内容,学习如何获取具体信息。 4.学生听一段vlog并填写信息。(完成教材活动3) 5.学生关注Learning to learn部分的内容。然后听音频,思考并回答:How does Jack express his surprise (完成教材活动3)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观察其能否参与互动和交流,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 根据学生作答的情况,评价其对听力场景的理解。 根据学生作答的情况,评价其对细节信息的理解是否准确。 根据学生作答的情况,评价其对情感的理解是否准确。 培养"预测-验证"听力策略,强化数字、时间等实景信息捕捉能力。 听懂交通场景关键信息(如站台号、票价、出发时间),准确率
教学目标(Objectives) 学习活动(Activities) 效果评价(Assessment) 设计意图(Purpose)
2.准确掌握Phonetics in use(应用实践) 语音训练 1.学生阅读Phonetics in use部分的内容。 2.学生听录音并跟读附录部分Phonetics in use的相应内容。 3.学生跟读教材的两段听力材料,模仿语音。 根据不同能力水平学生跟读的情况给予指导和鼓励。 攻克易混淆音素,培养语音意识,避免因发音错误导致沟通障碍。
教学目标(Objectives) 学习活动(Activities) 效果评价(Assessment) 设计意图(Purpose)
3.运用本课时的核心词汇和句型谈论自己的旅行经历以及从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创新) After listening 1.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图片所涉及的不同旅行经历。 2.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What’s your favourite kind of travelling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it (完成教材活动4)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了解其对旅行的认知,并评价其能否运用核心词汇和句型谈论自己的旅行经历以及从中学到的知识。 渗透环保理念,培养社会责任感,结合美术学科实现跨学科融合。
作业设计(Homework):
板书设计(Board Plan): 核心词汇 accept, award, share one’s thoughts on..., go to the famous places, talk to local people, learn about, understand, culture, visit, a beautiful place, history, traffic jam, chat, a popular way to…, get around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