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0 18:4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乐清市 2024-2025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
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
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
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
“和而不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样态,符合天之“道”。宇宙是一个和合相生的整体,在天地间
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中,“量子求和”是万物演化的构成性本质。现代物理学证明,量子是万象宇
宙的最小“构件”,所有的物质与生命都是量子的聚合体,而量子世界里每个粒子具有无数条路径穿越
“设定”测试通道实现其“求和”式聚合的特性,量子纠缠的“远距相关、瞬间同步”正是其“求和”本
质的昭示。
“和而不同”是社会融合发展的文化基因,符合人之“道”。世界是一个和合共生的家园,在人类社
会的历史发展中,“类群求和”是呈现“战争-竞争-竞合-和合”演进轨迹的总体性规律。人类作为具有
“类群”规定性的“类存在”,在共时态上是“共生”“共建”“共享”的,在历时态上是有着从暴力转
向非暴力的“和合性”趋向的。数千年文明史,已使人类一步步从相互残杀与争斗中超拔出来,不断构建
起“地球村”中和合共生、和衷共济的多种样式的命运共同体。
“和而不同”对“量子求和”规律的昭示与“类群求和”价值的彰显,既表达了中国人追求“保合太
和”“万国咸宁”的社会理想,也表达了中华文明对于其他文明形态的包容性与互鉴性。中国人历来重视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承认文明的共生多样;也历来重视“合羹之美,在于合异”,提倡文明的交流
互鉴。在与世界共处中,中华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内敛与防御,“重和”多于“尚争”,追求“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用“挑战-应战”模式解释了数十种文明兴衰
之因,发现正是“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中华文明“有挑战又能应战”式的绵延与昌盛。
(摘自余潇枫《“和而不同”:中国式全球化的探索》)
材料二:
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叙事逻辑作为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继承和创新,开辟了“后形而上
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向度。
第 1页共 8 页
当代西方世界历史理论仍然受制于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坚持“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
在当代集中体现在“零和博弈”理论中。与此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的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最
大的特点在于承认矛盾并扬弃矛盾。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坚持对立性是以统一性为前提,而
统一性则以对立性为前提,两者互为前提。这在中国哲学中的表述是“求同存异”。正是这一辩证法的
“对立统一”原理,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但是,各个国家或民族之间彼此利益交织在一起,因而每个国家的利
益都是与其他国家利益相关联的。但这种相关并非以“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方式发生;相反,要以求同
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把握,其结果就是“合作共赢”。而所以要超越这种两极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
式,乃是因为人类都有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使人类
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价值承诺。辩证法的合理性也就在于,它扬弃了“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形而
上学对立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无法实现“共生”,必有一方灭亡,因而不符合马克
思世界历史永久和平的叙事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世界各国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是以彼此利
益的相互承认为前提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否定他国的利益,因而是在“个体利益”基础上形成的
“合作共赢”。这是“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生存论向度。
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存在的。然而,在世界历史理论唯物史观范式下,马克思预
见到因为文化交融而最终导致“民族消亡”的前景。如果说国家的消亡是以阶级消亡为前提的,那么,民
族消亡则是以民族文化融合为前提的。“民族的消亡”是指,各个民族之间因为废除了资本逻辑的冲突,
随着文化的交融,而达成了民族之间的真正的和解,从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在唯物史观范
式下,民族消亡是在保持其自身的文化价值观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的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
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废除了以后形成的共同体,而是在尊重各自文化独立性和彼此差异性基础
上构建的共同体,因而是辩证法意义上的“有差别的统一”。
(摘编自吴宏政《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对“量子求和”规律的昭示,对“类群求和”价值的彰显,说明“和而不同”既符合天之“道”,也
符合人之”道”。
B. 对于其他文明形态,中华文明讲求包容性与互鉴性,在与世界共处中,内敛与防御是中华文明的最大
的特征。
C. 因为“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所以要超越“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
对立思维方式。
D. 唯物史观认为,民族消亡终将成为现实,人类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民族文化融合为一,实现
真正的共同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二者论述的出发点不同,前者重文化借鉴,后者重
历史辩证法的遵循。
B. “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与昌盛。数千年文明史也证明,“和而不同”是人类发
展的规律和趋势。
C. 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彼此利益相关,因而不能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去处理,“零和博弈”将
导致人类无法“共生”。
第 2页共 8 页
D. 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存在的,“民族消亡”的唯物史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并不
否认这一点。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一项是( )(3 分)
A.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B. 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的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C. 车前子《苏州慢》:“黛瓦在粉墙头上不露声色地一压,粉墙的白就白得从容、谦虚。”
D. 梁濑溟认为: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4. 为什么说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叙事逻辑开辟了“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
向度?请根据材料二分条概括。(4 分)
5. 西方国际象棋是通过不断地“吃子”,令对方走投无路,而绝对地“获全胜”;中国围棋通过不断地
“占空”,令双方都有活路,而相对的“积小胜”。请结合上述材料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狼①
阎连科
先爷喝了一肚子水,饥饿和口渴都被那泉水压下去,他想我只要立在这沟的脖子里,挺着不要倒下去,
也许我就能活着走出这条沟。太阳最后收尽了它的余红。黄昏如期而至,沟中的天色和这群黄狼的身子一
模一样。静寂在黄昏中发出细微的响动,开始从沟壑的上空降下来。
先爷立在那儿如同栽在那儿的一棵树。
狼群中绿莹莹的一片目光,圆珠子样悬在半空里。死寂像黑的山脉一样压在先爷和狼群的头顶上。先
爷不动。先爷也不再弄出一点响声来。狼群似乎明白先爷刚才那么迅捷,就是为了抢占那段沟的脖颈时,
有条老狼发出了青红条条的叫。随后,狼群便又朝先爷走过来。先爷把提在手里的勾担猛一下顿立在了面
前。
狼群立下了。
僵持像悬桥样搭在先爷和狼王的目光上,他们每眨一下眼,那僵持就摇摇晃晃弄出一些惊心的响动来。
先爷看不见狼身在哪儿,他盯着一片绿珠的狼眼不动弹,只要那些绿珠有一颗移动了,他就把勾担摇出一
些声音来,把那绿珠重逼得退回去。时间和沉默的老牛拉车一模样,在僵持中缓缓慢慢,轧着先爷的意志
走过去。月亮出来了,圆得如狼们的眼,不是十五就是十六。凉风习习,先爷感到他的后背上有蚯蚓的爬
动。他知道,他的后背出汗了。他感到了腿上的酸困麻刺刺地正朝着他上身浸。僵持正比往日的劳累繁重
几倍地消耗着他的体力。他极想看到狼群。因为纹丝不动的站立累得卧下来,哪怕它们动动身子,活动活
动筋骨也行。可是狼们没有。它们成一个扇形在五六步外盯着先爷,如经过了许多风吹雨淋的石头样。先
爷听到了它们眼珠转动的细碎的叽嘎声,看见它们背上的瘦毛在风中摆着有了吱吱的火光。先爷想,我能
熬持过它们吗?先爷说,你死也要熬持过它们呵。先爷想,它们每一只都有四条腿,可你只有两条腿,又
是过了七十的老人哟。先爷说,我的天呀,这才刚刚入夜你就这样给自己抽筋,你不是平白要把自己送到
狼口吗?有一只小狼站立不住了,它没有看狼王一眼就卧了下来。跟着,另一只小狼也卧将下来。狼王对
第 3页共 8 页
小狼看了看,发出了叫声,那两只小狼同时勾回头,哼出了嫩草叶样的回声,狼群就又复归宁静了。乏累
是先从卧的小狼开始的。然而,小狼这一卧,先爷如得了传染样,两腿忽然软起来。他想活动活动腿,可
他只用力把腿上的筋往上提了提,使膝盖骨上下动了动,就又挺挺地立住了。
你不能让老狼们看见你同小狼一样站立不稳了。先爷想,你只消有一点疲累的样子,它们就会有力有
胆地向你逼过来。能够不动地立住你就能活下来,先爷说,晃晃身子你就会永远地死了去。月亮从正东朝
西南移过去,云彩在月亮脸上浮着,他闻到了云彩的焦干味,料定明儿天又是晴空日出,在山顶上称日光
它最少有五钱或是六钱重,先爷把目光朝头顶瞟了瞟,他看见了月亮前边几十步远处有很浓一片云。他想
月亮走到那儿时,云影一定会投到这条沟里一会儿。他如一段树桩样等到了,那云影果真投过来。在云影
黑绸样从他身上掠过时,他静默悄息地把双腿轮流着弯了弯,转眼就感到腿和上身的气脉接通了,一股活
力从身上输到了腿膝上。他把微歪的身子正了正,勾担的钩儿弄出了湿纸撕裂般的响声来。也就这一刻,
云影又朝狼群移过去,他看见那一片绿光如巨大的萤火虫样朝他挪动了。于是他吼了一声,把勾担朝两边
的崖壁上狠命地打了几下。沙石落下的声音,如水流一样在他脚边响动着,待那声音一住,云影滑出沟脖
到了沟口,他便看见有五只狼离他更近了,仅还有四步或是五步远。
庆幸他在云影中把筋骨松了松,使他能弄出那些有力的响动,把狼群的进逼喝止住,使他僵持中的弓
步站立能继续到后半夜。
他想,我七十二了,过的桥都比你们走的路长哩。
他想,只要我不倒在这沟脖,你们就别有胆靠近我。
他想,狼怎么会怕人站着不动的怒视呢?
他想,有半夜了吧,没半夜我的眼皮怎么会涩呢。先爷说,千万不要瞌睡呵,打个盹你就没命了,瞎
子和玉蜀黍棵都还等着你回呢。那卧着的一对小狼把眼闭上了。先爷看见最亮的两对绿珠子扑闪一下灯笼
样灭去了。他把握勾担的右手悄悄沿着勾担往前移了移,挨着左手时,狠命用指甲掐了左手腕,觉得疼痛
从手腕麻辣辣传到了眼皮上,瞌睡像被火烧了一样惊着抖一下,从眼皮上掉在了沟壑的月光里,才又把手
移回来。又有一只半大的狼把身子卧下了,眼皮立刻耷下来盖住了那绿莹莹的光。狼王用鼻子哼一下,那
只狼扑闪扑闪眼,还是把眼皮合上了。
深夜里,时间的响声青翠欲滴。星星在头顶似乎少了几颗,月光显得有了凄苦的凉意。
先爷又有几次眨动眼皮了。他偷偷抬起一只脚,在另一只脚上踩了一踩,才觉得眼皮从生硬中软和下
来了。看一眼头顶的星月,他知道他终是把半夜熬过了。
(有删改)
【注】①本文选自《年月日》,题目是编者加的。《年月日》是中国当代作家阎连科创作的中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农,在村人都去逃荒的大旱之年,一个人留下来同命运抗争的故事。他与瞎
狗相依,与饿鼠争粮,与野狼对峙,在贫瘠的土地上守护着一棵脆弱的玉蜀黍。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在食尽水竭之际遇到群狼,但他不肯束手就擒,于是有了这惊心动魄的对峙。
B. 当群狼袭来时,老人不失时机地选好战斗位置,这为他后续的生还奠定了基础。
C. 紧张和沉着、恐惧和勇敢,这样看似矛盾的情绪,在老人身上化为一体,十分真实。
D. 经过一整夜的对峙,狼群终于都被熬困了,老人以其顽强不屈的生存斗志取得胜利。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有意减缓节奏,在紧张的情节中穿插细致的心理描写,放大了先爷在困境里焕发出的勇气。
第 4页共 8 页
B. 小说对气味、色彩和声音的描绘独具匠心,充满着奇异的形容,极具可视性艺术效果。
C. 小说依托于苦难而荒诞的生存环境,使老人身上征服自然、开拓进取的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示。
D. 小说具有乡土意识,构建了一个闭塞的乡村空间,并对其中的人和动物作出寓言化描述。
8. 有人评价小说的主人公先爷是“东方的圣地亚哥”,请结合课文《老人与海》,分析两篇文本在人物塑
造方式上的相似之处。(4 分)
9. 小说叙述故事穿插运用了“我”“你”“他”三种人称,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
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
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
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
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
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
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材料二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
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
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
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
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情不知 A 其不义也 B 故书其言 C 以遗后世 D 若知其 E 不义也 F 夫奚说 G 书其不义 H 以遗后世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至于:指抵达,到达,与姚鼐的《登泰山记》中"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中的“至于”词义相同。
第 5页共 8 页
B.再拜:指古代礼仪,拜而又拜,表示恭敬之意。再拜礼一般只向地位较高的人,如《鸿门宴》中“再拜
大将军足下”。
C.为:制作的意思,《五石之瓠》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中的“为”,两者意义相同。
D.非:指认为……错误,与《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两者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输》中,墨子为实现政治理想,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去见公输盘,表现了墨子坚持不懈的精神。
B.《公输》中,墨子巧妙地用“智”"仁""忠""强"“知类”等概念层层递进说服公输盘,体现他卓越的论
辩艺术。
C.《公输》中,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成功消除了楚王想要攻城和杀掉自己的想法,最终使楚王放
弃攻宋的计划。
D.《非攻》中,墨子以黑白甘苦作比,批判一些人“杀少谓之不义,杀多谓之义”的看法,展现了义与不
义之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_
(2)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
14.材料二题目“非攻”不能改为“非战”,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应举早行
缪蟾
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著衣裳。
钟声远和鸡声杂,灯影针侵剑影光。
路崎岖兮凭竹仗,月朦胧处认梅香。
功名若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半恋”一句直接表现诗人对家的眷恋和晨起的困倦,表达的感情真实而又生动。
B.“起来”一句写诗人早起穿着颠倒,以调侃的笔写出睡意未足、行程仓促之感。
C.诗歌中间两联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等,写出凌晨时分特定的声音、光影、景物。
D.这首诗在标题和构思上都有模仿《商山早行》的痕迹,表达的情致也基本相同。
16.此诗为状元缪蟾的自述诗,激励着历代学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具有哪些可贵的求学品质。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的思想在《<
论语>十二章》中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6页共 8 页
(2)在《春江花月夜》中,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月光无处不在,门帘怎么卷都卷不去、捣
衣砧怎么拂都拂不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猿啼”在古诗中多为哀音,甚是“凄凉”,如杜甫《登高》里“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猿啼”
也不总是哀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里“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小题。
①记忆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编码、提取、存储的过程。②人的记忆中包含其所知的一切学识、技能以
及经历,③而遗忘则可以发生在记忆形成的任何过程中。④如果要使新获得的记忆变得稳定,就需要不断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地巩固再巩固,重复记忆过程,否则会产生遗忘。⑤正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展现的那样,遗忘的进程是不
均匀的,先快后慢。⑥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遗忘的数量也
就逐渐降低。观察曲线你会发现,所学知识在 20分钟后,忘记了 42%;一天后,忘记了 74%;一个月后
忘记了 79%。如果不是像超忆症患者那样不停地自动重复强迫记忆,可以说没有人能做到不遗忘。既然如
此,世上是否存在“过目不忘”的本领呢?
我们知道,记忆可以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类似于知觉
加工,只保持极短的时间,大部分信息在这一阶段“流逝”;少部分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
并在几分钟内指导决策。随后一些重要的短时记忆被进一步加工,转化为长时记忆,可保存几天甚至几十
年。我们一般认为的“过目不忘”指的都是短时记忆,但 A ,一旦分神或是记忆并未进一
步加强,一段时间过后也会忘得一干二净。
兴趣是我们获得记忆的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够 B ,如果某个信息足够引起人的极
大兴趣或极大震撼,那么短时记忆可能会很快转变为长时记忆。
掌握最佳记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加快记忆的速度,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记忆阶段。记
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此时的记忆速度最快;而随着年龄增长, C ,但提取信息的能力
却更强,也会转变为另一个优势。
而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却是( )。有的人习惯于规律作息,记忆效率在上午八九点钟最高;有的人
习惯于( ),到了夜间思维才活跃兴奋。“ ”不见得人人适用,若是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
第 7页共 8 页
就能( )。
18.文中标明序号的几个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出修改,使其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4 分)
19.选文使用了许多数字以及图表进行说明,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4分)
20.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章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下列熟语填入划波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时光容易过,半点不由人
B.一日之计在于晨
C.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D.早不忙,临时慌
四、写作 (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花好月圆”意即鲜花盛开、月儿正圆,人们常以此寓意完美、圆满,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曾国藩
却认为“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最好的、最完美的状态。《菜根谭》中也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
中大有佳趣。”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8页共 8 页
乐清市 2024 2025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1.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二,唯物史观认为民族消亡是在保持其自身文化价值
观独立性基础上,因废除资本逻辑冲突、文化交融,使民族间矛盾和
冲突消失,并非“民族文化融合为一”,D选项理解错误。A、B、C
选项在材料一、二中均能找到对应依据。
2. 答案:B
解析:材料一指出“和而不同”是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出的规律和趋势,
但“数千年文明史证明”的说法于文无据,B选项错误。A 选项,材
料一从文化借鉴角度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从遵循历史辩证
法角度论述,表述正确;C选项,对应材料二“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
核心利益……要以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把握”等内容,正确;
D选项,材料二明确提到“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
存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文化独立性,该选项正确。
3. 答案:D
解析:材料一观点强调“和而不同”,A选项“若以水济水,谁能食
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说明事物应多样和谐,可支撑;B选
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体现人与人相互依存、和衷共济,符合“和
而不同”;C 选项“黛瓦在粉墙头上不露声色地一压,粉墙的白就白
得从容、谦虚”体现不同事物和谐共处,可支撑。D选项梁漱溟对文
化本义的阐述,未涉及“和而不同”,不适合作为论据。
4. 答案:
坚持辩证法思维方式,承认矛盾并扬弃矛盾,以对立统一原理为认识
论基础。(2 分)
超越两极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以“合作共赢”取代“零和博
弈”,符合人类共同命运和价值追求。(1分)
在尊重各国文化独立性和彼此差异性基础上构建共同体,实现辩证法
意义上的“有差别的统一”。(1 分)
5. 答案:
西方国际象棋“吃子”求“获全胜”,体现“零和博弈”思维,一方
胜利以另一方失败为代价;中国围棋“占空”求“积小胜”,追求双
方都有活路,蕴含“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理念。(3分)
这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强调竞争对抗,中国注重和谐共生。
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倡导中国围棋所蕴含的理念,促进各国相互尊重、
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3分)
6. 答案:D
解析:文中未提及狼群都被熬困,且老人也未取得胜利,只是暂时与
狼群僵持,D 选项表述错误。A 选项,从“先爷喝了一肚子水,饥饿
和口渴都被那泉水压下去……也许我就能活着走出这条沟”可知老
人面临困境与群狼对峙,正确;B 选项,“先爷刚才那么迅捷,就是
为了抢占那段沟的脖颈”表明老人选好战斗位置,正确;C选项,从
老人的心理描写和行为表现可看出其情绪的复杂性,正确。
7. 答案:C
解析:小说中老人是在与恶劣环境和群狼对峙,并非征服自然、开拓
进取,C选项分析错误。A 选项,小说多处描写先爷心理,如“先爷
想,我能熬持过它们吗?先爷说,你死也要熬持过它们呵”,减缓节
奏,突出勇气,正确;B 选项,“月亮出来了,圆得如狼们的眼”“他
闻到了云彩的焦干味”等描写体现对气味、色彩和声音的独特描绘,
正确;D 选项,小说以乡村为背景,对人和动物的描写富有寓意,具
有乡土意识,正确。
8. 答案:
内心独白塑造人物:《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内心多次独白,如“一
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展现其坚毅性格;本文先爷也有
大量内心独白,如“你死也要熬持过它们呵”,突出其顽强求生欲望。
(2分)
环境烘托人物:《老人与海》通过大海的波涛汹涌等环境描写,衬托
桑地亚哥的勇敢;本文中黄昏、月色、凉风等环境描写,渲染紧张氛
围,烘托先爷在困境中的沉着与坚韧。(2分)
9. 答案:
丰富叙事视角:“我”增强故事真实性和亲切感,如“先爷喝了一肚
子水,饥饿和口渴都被那泉水压下去,他想我只要立在这沟的脖子
里” ,让读者身临其境;“你”直接与先爷对话,拉近读者与人物
距离,如“先爷说,你死也要熬持过它们呵”,增强情感共鸣;“他”
客观叙述先爷的行为和经历,如“先爷立在那儿如同栽在那儿的一棵
树”,使叙事更全面。(3 分)
展现人物心理变化:不同人称转换,便于多层面展现先爷的心理活动,
从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到给自己打气鼓励,全方位呈现其在对峙过程
中的心理变化。(3 分)
10. 答案:情不知 A 其不义也 B,故书其言 C以遗后世 D;若知其 E
不义也 F,夫奚说 G 书其不义 H以遗后世哉。(涂对 B、D、F 三处给
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 答案:D
解析:“非”在材料二中是“认为……错误”,是意动用法;《兼爱》
中“亏父而自利”的“亏”是“使……受损失”,是使动用法,两者
用法不同,D 选项错误。A 选项,两个“至于”都表示到达,词义相
同;B 选项,“再拜”解释正确;C 选项,两个“为”都有制作之意,
意义相同。
12. 答案:C
解析:墨子成功消除了楚王攻宋的想法,但文中未提及消除楚王杀掉
自己的想法,C选项概述错误。A 选项,墨子从齐到郢见公输盘,体
现其坚持不懈,正确;B 选项,墨子用“智”“仁”“忠”“强”“知
类”等概念说服公输盘,展现论辩艺术,正确;D选项,《非攻》以
黑白甘苦作比批判错误看法,展现义与不义之辨,正确。
13. 答案:
(1)公输盘理屈,却说:“我知道用来抵御你的方法了,我不说。”
(“诎”通“屈”,理屈,1 分;“所以”,用来……的方法,1 分;
句子大意 2分,共 4 分)
(2)现在做小的错事,就知道是不对的并且指责它;做攻打别国这
样大的错事,却不知道指责它不对,反而称赞它。(“为非”,做坏
事,1 分;“非之”,指责它,1 分;句子大意 2分,共 4 分)
14. 答案:
“非攻”强调反对侵略战争,材料一中楚国攻宋是非正义的侵略行为,
墨子反对;材料二批判的也是这种不义的攻国行为。(1分)“非战”
含义宽泛,包括一切战争,而墨子并非反对所有战争,对于正义之战,
他并不反对。(1分)所以“非攻”不能改为“非战”。(1 分)
15. 答案:D
解析: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为求功名早起赶路的积极进取之情,《商
山早行》更多是羁旅思乡之情,情致不同,D选项错误。A 选项,“半
恋家山半恋床”直接体现眷恋和困倦,正确;B选项,“起来颠倒著
衣裳”写出仓促之感,正确;C选项,“钟声远和鸡声杂,灯影针侵
剑影光”调动听觉、视觉,正确。
16. 答案:
勤奋刻苦:“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著衣裳”,诗人虽眷恋家与
床,但仍早起赶路,为求功名不辞辛劳。(2分)
不畏艰难:“路崎岖兮凭竹仗”,面对崎岖山路,借助竹杖前行,展
现其不怕困难的精神。(2 分)
坚定执着:“功名若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表达对功名的追
求坚定不移,即使霜重路艰也不放弃。(2分)
17. 答案: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渌水荡漾清猿啼 (每空 1分,有错别字该空
不得分)
18. 答案:
第①句,修改为:记忆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
(“提取”与“存储”语序不当,2分)
第⑥句,修改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遗忘的数
量也逐渐减少。(“降低”与“数量”搭配不当,2分)
19. 答案:
使说明更准确:数字具体呈现遗忘进程,如“所学知识在 20分钟后,
忘记了 42%;一天后,忘记了 74%;一个月后,忘记了 79%”,精确
表明遗忘在不同时间的比例,让读者清晰了解遗忘规律。(2 分)
增强直观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以图表形式呈现遗忘进程,直观展示
遗忘先快后慢的趋势,比文字描述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2
分)
20. 答案:
A. 这种短时记忆并不稳定
B. 帮助记忆的转化
C. 记忆速度会逐渐变慢 (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21. 答案:因人而异 挑灯夜战 事半功倍 (每处 1 分,符合语境即
可)
22. 答案:B
解析:“一日之计在于晨”强调早晨对一天的重要性,与“一天中的
最佳记忆时间”相关,且与后文不同人不同最佳记忆时间相呼应,B
选项合适。A 选项“时光容易过,半点不由人”强调时光易逝;C 选
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形容时间过得快;D选项“早不忙,临时
慌”强调做事应提前准备,均不符合语境。
23. 写作:
立意参考:
追求适度之美:“花未全开月未圆”体现适度原则,生活中很多事不
必追求极致圆满,适度才更具美感和可持续性,如人际交往保持适当
距离等。
在不完美中发现美好:不完美是生活常态,“花未全开月未圆”时也
有独特魅力,应学会欣赏和接纳不完美,从中发现美好,培养乐观心
态。
把握发展的节奏:事物发展有过程,“花未全开月未圆”是发展阶段,
我们应遵循节奏,不过分急切,踏实前行,为实现圆满积累力量。
写作提示:文章需明确观点,可结合生活实例、历史故事、名人名言
等论证。若写议论文,要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写记叙文,应通过具
体事件体现观点,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注意字数不少于 800 字,
避免套作、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