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地理(重庆专版) 分值: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世纪以来,东北三省人口变动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1949年后,东北三省以其高水平的工业化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流出趋势显著。下图示意1990—2020年东北三省人口流动情况。据此完成1~3小题。
1.1949年后,影响东北三省人口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 B.国家政策调整
C.交通条件改善 D.资源总量变化
2.据图判断图示时段东北三省的人口流动特征是( )
A.人口流出率持续增大 B.人口流入率持续增大
C.2015—2020年人口流出量最大 D.人口净流入变化趋于平缓
3.应对人口变化趋势,东北三省应( )
A.大量开发矿产资源 B.吸引邻国人口迁入
C.大力振兴区域经济 D.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区域发展影响巨大。“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外溢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下图示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据此完成4~5小题。
4.关于中心城市“外溢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利于中心城市产业优化升级 B.促进了城市群的形成
C.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进程加快 D.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
5.“虹吸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有( )
①外围城市就业形势趋好
②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
③促进外围城市经济发展
④不利区域中心城市环境改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3年7月28日—8月2日,中纬度大陆高压与副热带高压连通,在河北北部形成稳定的高压坝,致使台风“杜苏芮”残涡北上西行受阻,停滞时间长,随后台风“卡努”远距离向北输送水汽,致使华北地区出现暴雨天气,极值点临城梁家庄(海拔648.6m)累计降水量突破1000mm。此次暴雨导致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造成388.8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58.11亿元。左图为7月29日3时至7月30日21时梁家庄附近风向、风级随海拔变化图,右图为梁家庄地形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6~7小题。
6.从水循环角度,指出此次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为( )
①台风挟带与远距离输送的太平洋水汽
②来自北部高压坝南下的水汽
③夏季当地地表水的蒸发产生的水汽
④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水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据图推测梁家庄降水强度最大的时间段是( )
A.7月29日3时至29日9时 B.7月30日3时至30日15时
C.7月29日9时至30日3时 D.7月30日9时至30日21时
由中国承建运营的蒙内(蒙巴萨至内罗毕)铁路是肯尼亚在近100年间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为当地创造了约4.6万个工作岗位,对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超过1.5%。下图为非洲部分区域图。据此完成8~9小题。
8.从铁路布局推测图示区域铁路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农矿产品输出 B.加速区域城市化
C.加强人员对外交流 D.完善区域铁路网
9.蒙内铁路在建设期间对肯尼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促进人口向外流动 B.缩小南北地区差距
C.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D.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宙、代、纪、世、期是国际上统一规定的相对地质年代单位。每个年代单位有相应的时间地层单位,表示一定年代中形成的地层。地层系统中的“系”与地质年代中的“纪”时间相对应。地层埋藏史展示了地层自开始沉积至某一地质历史时期或至今的埋藏深度变化情况,下图示意鄂尔多斯盆地某地的地层埋藏史。据此完成10~12小题。
10.白垩纪以来,该地经历的地壳下沉次数为( )
A.1 B.2 C.3 D.4
11.地壳下沉对该地侏罗系地层的影响有( )
A.温度下降 B.裂隙发育 C.不断增厚 D.侵蚀变薄
12.温度与裂隙呈正相关关系,而裂隙发育有利于石油聚集,则该地最有利于形成石油矿藏的地质时期是( )
A.三叠纪 B.侏罗纪 C.白垩纪 D.古近纪
白鹤每年在鄱阳湖(115°48'E~116°44'E,28°25'N~29°45'N)越冬,上饶市余千县政府购买了约66.7公顷未收割稻田,南昌市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种植了约66.7公顷莲藕供白鹤等越冬水鸟食用。根据鄱阳湖洲滩植物的生长周期变化,将越冬期分为三个阶段:越冬前期(10月—11月)、越冬中期(12月至次年1月)、越冬后期(2月—3月)。下图示意白鹤在越冬期不同阶段的生境利用情况。据此完成13~15小题。
13.影响白鹤在越冬期不同阶段生境利用情况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体的温度和深度 B.食物的质量和口感
C.水体的面积和水质 D.食物的种类和数量
14.当地购买未收割稻田及种植莲藕的主要目的是( )
A.错季销售,增加收入 B.增加食物,保护白鹤
C.改良土壤,提高产量 D.吸引白鹤,发展旅游
15.越冬后期,自然湿地吸引更多白鹤前来的原因可能是( )
A.降水增多,水位上升 B.水位下降,草滩出露
C.气温回升,植物返青 D.植物枯黄,种子成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史基浦机场航空城是全球最早规划建设的航空城,距离阿姆斯特丹城西南部15千米。围绕史基浦机场,当地政府逐步建设航空商业城,使得史基浦机场航空城逐步发展成为集航空枢纽、物流中心、区域经济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多元综合体,被誉为“欧洲商业界的神经中枢”。下图为史基浦机场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为进一步扩大史基浦机场的影响力,史基浦集团在机场和阿姆斯特丹中心城区之间建立了走廊发展带。下图为史基浦机场走廊发展带示意图。
(1)解读史基浦机场被誉为“欧洲商业界的神经中枢”的原因。(6分)
(2)在史基浦机场客货流带动下,该地形成以高端商务为引领的多种产业集群,列举这些企业的类型,并简析这些企业集聚于此的原因。(6分)
(3)简述史基浦机场走廊发展带商务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机场走廊发展带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北方农牧交错带称为“生态脆弱带”,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遏制荒漠化东移及南下的生态屏障。气候、战争、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着不同时期北方农牧交错带北界的变迁。
材料二:黄土高原北部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在这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融合带。下图为不同时期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北界变迁示意图。
(1)描述公元前2世纪中期至现代北方农牧交错带北界的分布特点。(6分)
(2)简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北界变迁产生的影响。(6分)
(3)谈谈你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是遏制荒漠化东移及南下的生态屏障的理解。(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L湖位于美国科罗拉多高原,海拔约2900米,包括高湖和低湖两部分,湖水主要由源自冰川的G河补给,湖盆由地质历史时期冰碛物围合而成。某研学小组对L湖开展了研究。下图示意L湖周边水系和地貌。
活动一: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L湖畔有两期冰碛物,早期冰川的规模较大。
(1)早期冰川规模较大,但目前早期冰碛物出露较少,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活动二: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到,在冰期向间冰期转化期间,低湖湖水常突然溢出豁口,快速补给S河,对汇流处下游的水文特征产生显著影响。
(2)说明低湖湖水快速溢出对S河汇流处下游水文特征的影响。(9分)
活动三:地质历史时期,L湖水位变化较大。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利用沉积物(湖相沉积和陆相沉积)性质,探究高湖和低湖是否曾经合并为一个湖泊。
(3)指出如何利用沉积物性质探究两湖是否曾经合并为一个湖泊。(4分)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地理(重庆专版)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1949年后,东北地区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其高水平的工业化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东北地区大量人口迁入,东北地区人口流出趋势显著。综上,影响东北三省人口变化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程度,A正确。故选A。
2.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一定要注意看图例。由图可知,东北三省人口流入率波动上升,人口流出率变化要看绝对值,东北三省人口流出率波动(2010—2015年略有减少)上升,AB错误;2015—2020年人口流出率最大,但人口流出率=流出人口数量/人口总量,缺少图示各时段人口总量数据,无法判断人口流出量的变化,C错误;由图可知,2005—2020年东北三省人口净流入率曲线较为平直,即人口净流入率变化较小,人口净流入变化趋于平缓,D正确。故选D。
3.答案:C
解析:第一步,结合材料解读题干。由文字材料和图示数据可知,东北三省人口流出趋势显著,故本题问的是东北三省应对人口持续变少最应该采取的措施。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流动的根本因素,故东北三省最应该大力振兴区域经济,以吸引人口回流,C正确;大量开发矿产资源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A错误;吸引邻国人口迁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不利于本地可持续发展,B错误;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对减少人口外流作用较小,D错误。故选C。
4.答案:B
解析: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心城市把部分人口、产业等转移到周边地区进而集中资源发展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因而“外溢效应”有利于中心城市产业优化升级,A错误;“外溢效应”使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缩小了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差距,促进了城市群的形成,使得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得以实现高度同城化和一体化,B正确;郊区城市化是指人口与经济活动从城市中心区域向广阔的郊区甚至小城镇或乡村迁移,引起城市郊区迅速发展成为新型城区,而老的中心城区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外溢效应”不会使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进程加快,C错误;“外溢效应”使得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化升级,高素质人才被留下,并不会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D错误。故选B。
5.答案:C
解析:“虹吸效应”使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产业、资金等流向中心城市,外围城市就业形势变差,①错误;中心城市通过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产业、资金等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可以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②正确;“虹吸效应”是将外部资源集中起来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外围城市经济发展会变缓,③错误;“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大量人口、产业等进入中心城市后,区域中心城市的环境会变差,④正确。综上,C正确。故选C。
6.答案:B
解析:从水循环的角度来说,水汽来源可以从本地来源和外部输入两个角度来分析。材料“台风‘卡努’远距离向北输送水汽”表明这是外部输入的因素,①正确;夏季气温高,当地地表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产生大量的水汽进入大气,为当地降水提供了一定的水汽来源,这是本地来源,③④正确;一般在稳定的高压坝的控制下,气流下沉,水汽含量较少,②错误。综上,B正确。故选B。
7.答案:C
解析:具体分析如下。
8.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图示区域铁路多由内陆地区延伸至沿海地区,且铁路沿线多矿产,可推测图示区域铁路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农矿产品输出,A正确;农矿产品输出属于初级产品出口,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不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能加速区域城市化,B错误;图示区域内铁路大多连接内陆与沿海,主要运输农矿产品,对人员对外交流影响较小,C错误;图示区域铁路布局分散,相互连接较少,区域铁路网还没有形成,D错误。故选A。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为当地创造了约4.6万个工作岗位,对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超1.5%”可知,蒙内铁路的建设直接带动了肯尼亚社会经济的发展,D正确;蒙内铁路在建设期间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对促进人口向外流动的影响较小,A错误;在蒙内铁路建设期间,该铁路还未竣工,无法缩小肯尼亚南北地区差距,B错误;铁路建设必然会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不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C错误。故选D。
10.答案:B
解析:地壳下沉在地层埋藏史上表现为埋藏深度增加。读图可知,白垩纪以来,即距今约1.5亿年以来,该地地层埋藏深度增加的时期有距今约1.5亿年至距今约1亿年间和第四纪,共2次,B正确。故选B。
11.答案:B
解析:地壳的沉降会使岩层变形,使其发生断裂,B正确;地层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读图可知,地层埋藏深度增加,会导致温度上升,A错误;侏罗系地层在该地质时期结束后不再增厚,后形成的沉积地层是白垩系地层,C错误;地壳下沉会使地层埋藏深度增加,使其更难以受到外力侵蚀,D错误。故选B。
12.答案:C
解析:温度与裂隙呈正相关关系,即温度越高,裂隙越多。读图可知,该地地层温度最高的时期是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当时的三叠系地层温度达到140℃,裂隙发育最多,最有利于形成石油矿藏,C正确。故选C。
13.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白鹤越冬前期主要在藕塘,中期主要在稻田,后期在自然湿地的数量增加。前期和中期稻田和藕塘食物都是充足的,白鹤先在藕塘后在稻田,说明主要是食物种类不同,越冬后期自然湿地占比增加,主要是因为春季随着气温回升,自然湿地食物明显增多,而藕塘和稻田的食物逐渐减少,D正确;冬季藕塘、稻田和自然湿地的水体性质差异并不明显,AC错误;食物的质量和口感不是影响其觅食的主要原因,B错误。故选D。
14.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购买未收割稻田及种植莲藕是为了保障白鹤等越冬鸟类的食物供应,且种植莲藕的主体是“白鹤保护小区”,B正确。故选B。
1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越冬后期为2月—3月,此时鄱阳湖气温逐渐回升,植物开始返青,有利于白鹤前来觅食,C正确;此时鄱阳湖还没有进入雨季,但此前已经是枯水期,湿地的水位已经足够低,不会再明显下降,AB错误;此时不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D错误。故选C。
16.答案:(1)史基浦机场临近阿姆斯特丹,处于欧洲中心位置,航空运输发达;距离欧洲主要商业中心飞行时间较短,有利于发展跨洋航线与地区航线的客货中转业务;具有吸引商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等经济要素聚集的天然区位优势。(6分)
(2)企业类型:航空物流、金融咨询、航空科技、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等。(2分)
原因:物流便捷,供应链完整,协作条件好,可获得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4分)
(3)沿交通线分布,呈分散带状布局。(2分)
影响:依托交通走廊,建立与机场紧密联系的商务区,促进经济要素的流动,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依托发达的航空运输,以周边交通站点为节点,加快站城一体化开发建设。(4分)
解析:(1)史基浦机场被誉为“欧洲商业界的神经中枢”的原因,主要结合其交通运输、地理位置等优势进行分析。史基浦机场临近阿姆斯特丹,位于欧洲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大西洋沿岸,背靠欧洲大陆,到达欧洲主要商业中心的飞行时间短,有利于发展跨洋航线与地区航线的客货中转业务,具有吸引物流、资金及信息流的天然区位优势。
(2)服务业可分为生活性服务业(餐饮娱乐、文化与旅游、家庭健康、养老服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根据材料“史基浦机场航空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集航空枢纽、物流中心、区域经济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多元综合体”,可知史基浦机场附近的企业类型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在史基浦机场客货流的带动下,该地区可以发展航空物流、金融咨询、航空科技、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产业。该地形成以高端商务为引领的多种产业集群,有利于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缩短原材料、零部件等的运输时间,降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还有利于加强企业间的生产协作及信息交流,促进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产生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3)史基浦机场走廊发展带商务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可结合图文材料从分布是否均匀、位置特征(沿河、沿海岸线、沿交通线)等进行分析。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扩大地区影响力。史基浦机场航空城依托交通走廊,建立与机场紧密联系的商务区,促进了区域间经济要素的流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依托当地发达的航空运输业,以周边交通站点为节点,各种运输方式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实现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开发建设。
17.答案:(1)处于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历史上有明显的北进和南退。(6分)
(2)气候变暖湿,则宜农土地北扩,北方农牧交错带北界北移(农耕活动向北扩展);气候变冷干,则宜农土地南退,北方农牧交错带北界南移(畜牧活动向南推移)。(6分)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过渡地带,生态脆弱,敏感性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严重;土地荒漠化问题的潜在风险大;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可以阻止荒漠化的东移及南下。(任答3点,得6分)
解析:(1)据图可知,公元前2世纪中期到现代北方农牧交错带北界基本处于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北方农牧交错带北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历史上有明显的北进和南退。
(2)本题考查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北界变迁的影响,需要考虑气候变暖湿和气候变冷干两方面的影响,分析如下。
角度 分析
气候变暖湿 湿润半湿润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当气候变暖湿,热量和水分条件变好,则宜农土地北扩,农耕活动会向北扩展,北方农牧交错带北界北移
气候变冷干 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气候变冷干,热量和水分条件变差,不适宜种植业发展,则宜农土地南退,农耕活动向南退缩,畜牧活动向南推移,北方农牧交错带北界南移
(3)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敏感性强,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且该地带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带,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严重,土地荒漠化问题的潜在风险大,所以需要重点防范;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护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有利于保护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植被和生态环境,可以阻止荒漠化的东移和南下。因此北方农牧交错带是遏制荒漠化东移及南下的生态屏障。
18.答案:(1)早期冰碛物历史久远,受破坏程度大;晚期冰碛物覆盖在早期冰碛物之上;湖水泛滥、山体崩塌留下的砾石堆积体覆盖早期冰碛物。(6分)
(2)径流量增大,水位上升;流速加快,冲刷能力增强,含沙量增大;来自较高海拔的水量补给增加,水温降低,结冰期延长。(9分)
(3)在高湖和低湖交界地带开挖剖面,剖面自上向下不存在(颗粒较细、有水生生物化石等的)湖相沉积层,则指示两湖从未合并过;若存在湖相沉积层,则指示两湖曾经合并过。(4分)
解析:(1)第一步,获取图示信息。L湖畔有早期冰碛物、晚期冰碛物和砾石堆积体,晚期冰碛物和砾石堆积体分布在早期冰碛物周边。
第二步,解读信息。早期冰川规模大但早期冰碛物出露少,说明部分早期冰碛物被晚期冰碛物和砾石堆积体覆盖,且冰碛物形成时间越早遭受的破坏越强。
第三步,组织答案。从早期冰碛物形成时间、晚期冰碛物和砾石堆积体覆盖方面回答。
(2)第一步,调用所学知识。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径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位、流速等。
第二步,获取图文材料信息并简单解读。文字材料:L湖海拔约2900米,气温低;湖水主要由源自冰川的G河补给,水温低;低湖湖水常突然溢出豁口,水量大而排水口小,会形成突发性洪水。
第三步,具体分析。突发洪水能增大S河水量,加快河水流速,增强冲刷能力,导致S河含沙量增大。低湖湖水来自冰川,水温低,会使S河下游结冰期延长。
(3)第一步,解读地图信息。图中高湖和低湖并未合并。
第二步,剖析设问。若要探究两湖是否曾经合并为一个湖泊,可在两湖交界处开挖剖面,判断沉积物性质。
第三步,调用所学知识。湖相沉积物和陆相沉积物性质不同,判断两湖是否合并过,关键看两湖交界地带的剖面中有无湖相沉积层。湖相沉积物颗粒较细,可能有水生生物化石等,若剖面中没有湖相沉积层,则说明两湖从未合并过,若剖面中有湖相沉积层,则说明两湖曾经合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