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语文(新高考Ⅰ卷)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因为丑中的美并不是美化了丑”错误,原文说的是“丑中的美不一定美化了丑”;且选项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答案:A
解析:“主要是为了证明生活丑成为审美对象不会改变原有的丑恶性质”错误,材料一中援引该事例主要是为了证明生活中的丑通过艺术家成功的审美化处理,可以转化成艺术美。
3.答案:C
解析:“不属于‘化丑为美’的审美化处理”错误,小说《变形记》是以主人公突然变成一只令全家人都讨厌的大甲虫的荒诞设定说开来的,这样的设定丝毫没有妨碍作品真意的表达,这就正好说明生活之丑是可以转化成艺术美的,属于“化丑为美”的审美化处理。
4.答案:①欧米哀尔这位老妇人在现实中表现为“丑”,但可能有性格,有个性,能体现艺术上的“真”,符合罗丹提出的“内在真实”标准。②生活中的丑可以转化成艺术美,现实中老妇人丑陋衰老的身体经过艺术家成功的审美化处理,“丑”便化成了美,由客观性的存在变成主客观相统一的意识形态式的存在,具有了艺术美。
解析:由材料一第三段“在实际事物中,所谓丑的……而在现实中明白地显现为‘丑’的东西也许是真的”可概括出答案①。由材料一第三段结尾“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它由客观性的存在变成主客观相统一的意识形态式的存在,其意义其价值就不同了”可概括出答案②。
5.答案:①“审丑精神”是中国艺术中的一种文化心理或艺术精神,其本质是化丑为“中和”之美。“网络审丑”并非艺术层面的“审丑”,而是刻意放大生活中的丑,这种丑无法转化为“中和”之美。②材料二提到直面真实的目的是实现事物的表里相符,实现文学艺术的价值;“网络审丑”虽能暴露现实、直面丑陋,但暴露的是一些畸形低俗的东西,毫无艺术价值可言。③材料二强调对艺术中“丑”的描摹引人深思,意味深长。“网络审丑”为了吸人眼球和博取流量,对丑的暴露只是一种格调不高的肤浅娱乐,缺少细腻的艺术处理,更无谈高超的艺术思维。
解析:结合材料二开头“中国文化贯穿着一种独有的审丑精神……而非那种纯粹的西方式的形式之美”可知,“网络审丑”并非艺术层面的“审丑”,“怪咖呕像”“沙雕视频”“直播卖丑”等现象往往裹挟着巨大的流量,刻意放大生活中的丑,这种丑无法转化为“中和”之美。结合材料二中间“唐代文学家中亦有主张直面真实……这样才可表里相符、辞能达意,实现文学的价值”可知,“网络审丑”虽能暴露现实、直面丑陋,但“怪咖呕像”“沙雕视频”“直播卖丑”暴露的是一些畸形低俗的东西,毫无艺术价值可言。结合材料二结尾“除了画家刻意以丑怪来形容人事,宋诗词所表达的丑怪更加集中和意味深长……体现了一种儒道佛相融之后的泯灭美丑的达观境界……古荒冷僻的事物被重新编织,进入一个新的时空就可以‘以丑为美’了。这自是一种很高超的艺术思维”可知,“网络审丑”为了吸人眼球和博取流量,对丑的暴露只是一种格调不高的肤浅娱乐,缺少细腻的艺术处理,更无谈高超的艺术思维。
6.答案:D
解析:A项,“故事在……三人之间展开,还有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章道遵”错误,章扬也没有出场,故事只在沈君默和刘政和二人间展开。B项,“章道遵任职时因收贿而被撤职查办”错误,章道遵是告老还乡,不是撤职查办。C项,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关于章扬先祖,“官方史书上称他为能臣、廉吏”,野史言他任上受贿但没有佐证的史料,据此不能断定章扬写文章宣扬先祖德行是沽名钓誉和弄虚作假;根据“他虽未读过此书,但害怕书中有什么不利先祖的文字”可知,“明知先祖有污点”说法错误。
7.答案:C
解析:“也表现了他对沈君默的嘲讽”错误。结合沈君默的话“刘馆长,章扬的为尊者讳,可笑。他的先祖却敢自揭其短,倒是令人钦佩”可知,这里刘政和的“一丝冷笑”表现的是对章扬行为的不屑,没有表现对沈君默的嘲讽。
8.答案:①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②传承并坚守古籍修复手艺。③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④乐于奉献,不计名利。
解析:①由原文“无论古籍损坏到什么程度,他都能令其起死回生”可知,沈君默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②由原文“沈君默的爷爷、父亲都是干这个行当的……整整四十二年”可知,沈君默传承并坚守祖传的古籍修复手艺。③由原文“我调查过,你曾向章扬提出申请要修复这本古籍”等可知,作为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沈君默曾主动申请修复《归隐录》,被拒后有了机会仍然坚持修复,以还原历史的真相为己任,可见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④由原文“我没什么条件……不拿任何补贴”可知,沈君默退休后仍然接受延聘修复《归隐录》,正常上班,只领退休金,不要补贴,可见其乐于奉献,不计名利。
9.答案:①“史证”既是褒奖沈君默、刘政和为人正派、秉公行事,给自己的历史留下了光荣的“史证”;又是讽刺章扬心术不正、假公济私,给自己留下了并不光彩的“史证”。以“史证”为题,突出人物形象。②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沈君默修复《归隐录》,让史证昭然于世,得以还原章道遵有关历史真相。③“史证”为题,凸显了小说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的主题。
解析:①从人物看,由原文“刘政和原供职于历史研究所……为人谦和,腹笥丰盈,而且不徇私情”“还原历史的真相,是我们的责任……这个节操,我还是有的”“我自个儿的归隐录,今天就是开篇第一章”等可知,沈君默、刘政和为人正派,坚持原则,秉公行事,保持节操,给自己的历史留下了光荣的“史证”;由原文“前任馆长章扬升迁为文化局副局长……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你曾向章扬提出申请要修复这本古籍,他说这书没什么价值,不批准”“章扬的为尊者讳,可笑”可知,章扬想私自借走《归隐录》,并拒绝沈君默修复它,不想还原历史的真相,可见其假公济私,心术不正,给自己留下了并不光彩的“史证”。以“史证”为题,突出人物形象。②从情节看,通读全文可知,文章结合刘政和谈及的《归隐录》的馆藏本、野史的相关内容,沈君默自家的收藏残页,以及最后沈君默答应延聘并精心修复的《归隐录》,让史证昭然于世,得以还原章道遵有关历史真相。以“史证”为题,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③从主题看,沈君默、刘政和坚持还原历史真相,章扬掩饰历史真相,以“史证”为题,褒前者,贬后者,凸显了小说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的主题。
10.答案:BDG
解析:“……者……也”是判断句,故应在B、D处断开。“恶有拒而不入者哉”为反问句,“恶”是句首虚词,故应在G处断开。
11.答案:A
解析:“意思相同”错误,“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是本来,与原文中“固”意思不同。
12.答案:D
解析:“太宗始终认为……一同被处死”错误,由原文“太宗谓侍臣曰……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可知,太宗最初对此表示疑问,并非“始终认为”。
13.答案:(1)景公大白天披散着头发,驾着六匹马拉的车,驰出宫中的小门,守门人击打他的马,让他返回。
(2)每当见到有人陈述事情,一定给予和悦的脸色,希望听到直言规劝,了解政治教化的得失。
14.答案:①臣子进谏要权衡时势,敢于直言。②君主纳谏要营造宽松的环境,广开言路,善于反思。
解析:由材料一“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下无直辞,上有隐君”可知,臣子进谏要权衡时势,敢于直言。由材料二“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明主思短而益善”可知,君主纳谏要营造宽松的进谏环境,广开言路,善于反思。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主有过失不劝谏就危及君主,君主不纳谏而坚持劝谏就会危及自身。明智的人揣测君主的心理,权衡时势,调和事情的缓急,处置适宜,向上不敢危及君主,向下不危及自身。所以对国家来说国家不受危害,对自身来说自己不会危险。
景公大白天披头散发,驾着六匹马拉的车,驰出宫中的小门,守门人击打他的马,让他返回,说:“你不是我的国君。”景公感到羞惭而不上朝,晏子进宫请见,景公说:“我靠您和各位大夫的辅助,能够统领百姓并守住国家,现在被守门人羞辱,使国家蒙受耻辱,我还能够跟诸侯平起平坐吗?”晏子回答说:“您不要厌恶这件事。我听说,下面没有直言,上面就有昏庸的君主;百姓有很多因忌讳而不敢直说的话,君主就有骄横的行为。现在国君有错误的行为,而守门人有直言规劝的话,这是国君的福分,所以我前来庆贺。请赏赐他,来显明国君好善;礼遇他,来显明国君接受谏言。”于是景公下令加倍给守门人钱财并免征赋税,当时朝野平安无事。
景公说;“处理朝政严酷,那对国家有什么妨害呢?”晏子回答说:“处理朝政严酷,那么臣下就不敢说话,臣下不敢说话,那君王就听不到什么了。臣下不说话,就叫作哑,君主听不到,就叫作聋;上聋下哑,那不是妨害治理国家是什么呢?治理天下的人不是只采用一个人的意见,当然也有接受了而不用的,但哪里有拒绝而不采纳的呢?”
材料二:
唐太宗仪表威武庄重,进见的百官,都手足无措。太宗知道他们这样后,每当见到有人上奏事情,一定给和悦的脸色,希望听到直言规劝,了解政治教化的得失。他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凭借忠臣。”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只有君臣相合,像鱼和水一样,那么天下才可以安定。”王珪回答说:“木头经过墨线的比量就能锯直,君主听从规劝就会圣明。陛下广开言路,采纳我等粗浅的见解,我处在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意竭尽自己愚妄无知的能力。”太宗称赞,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内廷商议国家大事时,必须让谏官跟随进入,参与听闻政事。
贞观二年,太宗对侍臣说:“圣明的君主因为反思短处而更加贤明,昏庸的君主因为掩饰短处而永远愚昧。隋炀帝喜欢夸耀自己,掩饰短处拒绝纳谏,也确实很难去冒犯违逆他。虞世基不敢直言,或许算不上大罪。等到炀帝被杀,虞世基该一同被处死吗?”杜如晦回答说:“虞世基身为宰相,处于能够进言的地位,竟然没有一句谏诤的忠言,也的确应该一同被处死。”太宗说:“你说得对。隋炀帝难道不是因为手下没有忠臣,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罪恶累积灾祸满溢,灭亡才降临到他头上的吗?”
15.答案:B
解析:B.“这些清冷景象把国破之愁写得可见可感”错误。“故国”应是“故乡”之意,诗句表达的不是“国破之愁”,而是思乡之情。
故选B。
16.答案:①诗人所见“晚树疏蝉”“日带残云”,一派萧索清秋之景,置身景中,虽尽力排愁遣恨而不得。
②诗人以“只共酒淹留”来借酒消愁,写出的正是归乡不得的落寞和不得志的愁苦。
③“须向烟霞老始休”又写诗人归隐山林之意,恰是对失意人生的逃避和无奈之举。
解析:诗人一开始就写到看到晚树与疏蝉而起别愁,这样萧索凄清的景色勾起了自己的愁绪,想起了遥远的故乡。
第二联以景入诗,江天落日、云水相连,进一步通过写景来烘托愁绪,诗人先要排遣愁绪,结果是“无穷恨”,虽尽力排愁遣恨而不得。
结合注解可知,诗人进士落第,常年留寓长安,既有不得志的抑郁愁苦,也有常年不得归乡的落寞。颈联写诗人久客他乡而熟悉人情的淡薄,因此“只共酒淹留”想要借酒消愁。
最后写到年龄渐大,无奈只能“须向烟霞老始休”,流露出归隐之意,这是逃避现实之举,是对失意人生的逃避和无奈之举。
17.答案:(1)地崩山摧壮士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2)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3)示例一: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示例二: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解析:易错字:崩,摧,倚,傲,膝。
18.答案:甲:淋漓尽致 乙:岌岌可危
解析:甲处,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是在形容热带森林里的那些稀有树种对于“双标”体现的程度非常彻底,故可填写“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乙处,根据前句“它已经处于消失的边缘”可知,这里描述的是该物种已经濒危,故可填写“岌岌可危”。岌岌可危: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19.答案:示例:它可能不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他树,而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种树的生长才成为稀有树种的。
解析:根据画横线的句子中的关联词“因为”和“不是……而是……”可以看出,句中包含两重关系,第一重是因果关系,第二重是并列关系。题干要求改写为以“它”开头的单句,因此句子的主干应该是“它成为稀有树种”,接着把其余内容补充进去,依旧要保留原句中的逻辑关系不变,确保改写后的句子语法正确、语意完整、逻辑通顺。
20.答案:语句②,可改为:科学家丹尼尔·詹曾和约瑟夫·康奈尔就各自独立发现了这个现象。语句⑥,可改为:从而抑制了该成年树木周围同种树的生长。
解析:语句②多层状语语序不当,将“独立各自”修改为“各自独立”。语句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此处和前句语义上是因果关系,不是递进关系,可将“而且”修改为“从而”或“因而”。
21.答案:A:遇不到其他树种 B:喜欢和同类保持距离 C:可以说是非常“双标”
解析:A处,结合上下文可知,此处和后句构成转折关系,后句说“会遇见好几种之前没有见过的树种,并且很难再遇见之前见过的那些树”,此处表达的意思应该与之相反,再结合前文“遇见的好像都是那几种杉树和松树”可知,此处可填写“遇不到其他树种”。B处,所在位置是第二段段首,应该是该段的总起句。根据第二段主要内容以及第三段开头承接上文的内容“热带森林中的大树排斥周围同类的生长”可知,此处可填写“喜欢和同类保持距离”。C处,从所在的句子看,此处是对热带森林中的大树“社恐”“社牛”现象的总结,再结合下句中出现的“这种‘双标’”可知,此处应提到“双标”,可填写“可以说是非常‘双标’”。
22.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热带森林中的大树以人类的社交行为特征,新颖有趣。②“社恐”和“社牛”是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情感体验,将其与自然现象关联,可以激发读者对自然界的同理心。③使用流行语使语言更加鲜活、现代,有助于拉近与年轻读者的距离,使文章更具时代感。
解析:题干已明确了“社恐”“社牛”的内涵,在文中将其用于表述热带森林中大树的行为,从修辞上看,这是拟人手法,能起到新颖有趣的效果,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社恐”“社牛”是当代社会中很多人能够理解的情感体验,将其用于自然界的现象上,会让读者感同身受,便于读者理解。另外,“社恐”“社牛”属于流行语,这样的语言使文章显得更加鲜活,更富有时代气息,能够拉近与年轻读者的距离。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共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时髦”这一词语的解释,第二则材料批判了“追赶时髦”的行为,引发考生对“时髦”这一话题的思考。习惯追求时髦的人往往受人瞩目,走在时尚前沿,但这种跟风也在渐渐剥夺我们的独特性。材料引导我们思考时尚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提醒我们要警惕追逐时尚可能对个性产生的消极影响,强调在时尚与个性的抉择中,要保持一颗独立而鲜活的个性之心。在构思时,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从时髦的本质与代价入手,分析盲目追求时髦的危害;也可以从时髦与个性的关系出发,探讨如何在追求时髦的同时保持个性。在文章的结构上,建议先进行简要的引言,明确指出文章的主题和观点。然后结合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观点。最后总结强调理性看待时髦的重要性。在语言表达上,注意清晰、准确、有逻辑,同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立意](1)时髦并不可怕,而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2)合理追求时髦可以有效激发创造力;(3)杜绝盲目追求时髦,勇敢承担社会责任。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语文(新高考Ⅰ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们通常将丑看成审美的对立面,这是不妥的,丑在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是美的对立物,没有丑就没有美,反过来也一样。其次,美与丑是相对的。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对饥饿来说是好的东西,对热病来说却常常是坏的东西。在赛跑当中是美的东西,在拳击中却是丑的东西。”这就是说,美与丑其实也没有绝对界限,它们的区分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美与丑也是相互渗透的,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美中有丑不一定减损美,有时反增加美的魅力,如《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容貌美丽,但她也有缺点:发音不清晰,经常将“二哥哥”说成“爱哥哥”。这缺点也可以说是丑,但它不仅没有损害史湘云的美,反而增加史湘云的可爱与活泼。丑中也可能有美,丑中的美不一定是美化了丑,在更多的情况下,它倒揭示了丑的复杂性。艺术中,这类丑中有美的人物也不少。如《巴黎圣母院》中的神父,他有光环,也有迷惑人的地方。另一方面,当人们一旦认识到这种美是丑的掩饰时,倒益增对其的厌恶。
生活中的丑可以转化成艺术美。这种转化,关键在艺术家的审美化处理,而且是成功的审美化处理。生活丑成为审美对象不是说它原来的丑恶的性质变了,比如不能说上了舞台的伊阿古变成好人或可爱的人了,他还是坏人。但是,舞台的坏人是演员扮演的,不是真的坏人,他对现实生活构不成实际的伤害;演员扮演的坏人,是演员依据现实真实与艺术规律所创造的角色。他演得像真的坏人,说明他创造的成功;如果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是正确的、深刻的,富有创造性的,那么,演员创造的坏人形象,必然比现实中的坏人形象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他的表演是创造性的,是既符合生活真实,也符合艺术规律的,并且是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的,这就创造了一种魅力。这种魅力正是艺术美。
丑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因素。有些艺术家特别喜欢在艺术中表现丑,如法国大雕塑家罗丹。他的雕塑作品《欧米哀尔》就是典型的例子,作品表现的是一位裸体的皮肤干瘪的风尘老妇人,如果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人,你会为她的丑陋而惊骇,但现在罗丹将她表现为艺术品。他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为什么呢?按罗丹的看法,在实际事物中,所谓丑的,就是毁形的、不健康的,或是令人想起疾病、衰弱和痛苦的东西,或是不道德的、犯罪的人,总之是令人可厌、可恶的。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的确不美。但是这些东西可能有性格,有个性。罗丹衡量美丑的重要标准是“内在真实”,在他看来,现实中明白地显现为美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的,而在现实中明白地显现为“丑”的东西也许是真的。同时,罗丹认为艺术家具有化生活丑为艺术美的本领。他说:“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使它变形……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便化成美了——这是点金术,这是仙法!”这种化丑为美,其实并没有改变丑在现实中的性质,但是因为经过艺术家的成功的艺术处理(这种处理是在深刻独到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它由客观性的存在变成主客观相统一的意识形态式的存在,其意义其价值就不同了。
(摘编自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
材料二:
中国文化贯穿着一种独有的审丑精神,成为中国艺术的一种文化心理或艺术精神。中国神祇大多更像是怪物,狰狞丑陋:九天玄女是人头鸟身的上古玄鸟,还有人首牛身的蚩尤,虎齿豹尾的西王母,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不胜枚举。它们虽狰狞可怖,但经过重组变形,对立而不相抗,天下宇宙因“中”而能“和”,“中”就成了中国艺术的基本法则,而这些狰狞的图案所反映的正是化丑(恶)为“和”之美、“中和”之美。所以化丑为美就可理解为化丑为中和之美,而非那种纯粹的西方式的形式之美。庄子在《德充符》《人间世》等篇中刻意描写畸形丑人,后世唐宋人物画中的罗汉画则以这种包孕高尚德性的丑怪人物形象再现。唐代画面多怪异形象,但笔法劲道圆柔。如唐梁令瓒的《五星及二十八宿神形图》畸形怪诞,绝非和谐之美。唐代文学家中亦有主张直面真实,对于现实中的美与丑,必须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可隐瞒掩盖。这样才可表里相符、辞能达意,实现文学的价值,如韩愈在《答尉迟生书》中说:“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可掩。”他自己的诗文便是这一理路的体现。其他如孟郊尚苦寒,贾岛喜酸涩,卢仝显粗硬,李贺崇奇诡等,都超出了美的规囿。迄宋,除了画家刻意以丑怪来形容人事,宋诗词所表达的丑怪更加集中和意味深长。苏轼有诗云:“如今老且懒,细事百不欲。美恶两俱忘,谁能强追逐。”(《寄周安孺茶》)体现了一种儒道佛相融之后的泯灭美丑的达观境界。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小令也很说明问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荒冷僻的事物被重新编织,进入一个新的时空就可以“以丑为美”了。这自是一种很高超的艺术思维。
(摘编自王洪岳《论中国古代艺术的审丑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作品中“丑中有美”的人物不在少数,因为丑中的美并不是美化了丑,有时它还能揭示丑的复杂性。
B.演员如果能正确深刻且富有创造性地理解角色,那么他们所创造的坏人形象必然比现实中的人物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C.中国神话里蚩尤人首牛身,西王母虎齿豹尾,面貌狞恶而不失“中和”之美,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心理。
D.苏轼的《寄周安孺茶》体现出一种儒释道融汇的泯灭美丑的境界,彰显了宋代诗词中丑怪表达的意味深远。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论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二段援引舞台上演员扮演坏人的事例主要是为了证明生活丑成为审美对象不会改变原有的丑恶性质。
B.材料二中指出马致远具有高超的艺术思维,将一组组冷僻孤清的意象重新组合,经过艺术处理,实现了化丑为美。
C.材料一与材料二围绕“美与丑”的相关话题展开论述,前者更多涉及西方艺术,后者更侧重于中国古代艺术。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生活中的“丑”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审美对象,能不能化丑为美,还得看艺术家的审美造诣。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装扮不合时宜、好逸恶劳、作风不正,作者把落后人物的“丑”集于一身,使其具有典型性,内涵丰富。
B.《祝福》中的“善女人”柳妈询问祥林嫂的过去,这种看起来的“善”,实则是人性之“丑”的掩饰,更增加读者对柳妈的厌恶。
C.《变形记》中作者让格里高尔异化成丑陋的甲虫,以甲虫的脆弱、封闭等特征隐喻现代人的心理,不属于“化丑为美”的审美化处理。
D.“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等诗句不避讳现实中的“丑”,经过诗人艺术地处理,将生活中的苦难酿成了文学经典。
4.在生活中,欧米哀尔这类人往往被认为丑陋异常,为什么雕像《欧米哀尔》却具有不朽的艺术美?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其原因。(4分)
5.随着自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互联网上兴起了一种独特的“网络审丑”现象,“怪咖呕像”“沙雕视频”“直播卖丑”等现象往往裹挟着巨大的流量。你对这种“网络审丑”现象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二进行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史证
聂鑫森
湘楚市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沈君默,满六十岁这一天,一上班就拿着申请退休报告,疾步走向馆长刘政和的办公室,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
沈君默个子不高,微胖,慈眉善目,满脸是笑,远看近看都像一尊佛。他不留胡须,下巴总是泛着青光,也不留头发,一年四季都是光头。他说搞古籍修复,图的是一个干净,以免工作时为掉落的一根两根须发分神。这辈子他修复过多少珍本、善本?数不清。无论古籍损坏到什么程度,他都能令其起死回生。
沈君默的爷爷、父亲都是干这个行当的,他是从十八岁一直干到六十岁,整整四十二年。儿子沈小默从大学的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特招进馆跟着他参师学艺,一眨眼也三十出头了。
沈君默有孙了,刚刚四岁。有人问:“你孙子长大了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干祖传的手艺。”
修复一本破损的古籍,就有十几道工序:拆解、编号、整理、补书、拆页、剪页、喷水、压平、捶书、装订……不光是补虫眼、溜口(补书口),这很容易。难的是把经水浸后整本书页粘在一起的古籍,如“旋风装”“蝴蝶装”等,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逐页分离修复,而且要修旧如旧,非高手不可为。
沈君默来到长廊尽头的馆长室门前,正要举手叩门,门却忽地敞开,走出笑吟吟的刘政和。“沈先生,我在等着你哩,请进!托朋友从杭州买来的龙井‘明前茶’,已经给你沏上了。”
“谢谢。”
刘政和原供职于历史研究所,调到博物馆来不到三个月。为人谦和,腹笥丰盈,而且不徇私情,全馆上下对他印象颇佳。前任馆长章扬升迁为文化局副局长,在刘政和上任几天后,忽然来馆里检查工作,顺带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立马回绝,说:“章局长,这是不行的,你可以到这里来读,古本书是严禁外借的。你是这里出去的,应该知道这个规矩,请海涵。”章扬哈哈一笑,说:“我是想试试你,果然坚持原则。”
沈君默和刘政和,在一个古拙的茶几边坐下来,玻璃杯里的龙井茶飘出清雅的香气。
“沈先生,请尝尝。”
“好。嗯,不错,是正宗的龙井村那块地方的货色。”
“沈先生,我知道你口袋里肯定揣着退休的申请报告。可你不能走啊,我想延聘你一段日子。”
“唉,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再说,馆里有我的学生、我的儿子,在修复古籍上可以独立操作了。”
“恕我直言,他们比你还差点儿火候。馆里有一大册本地前代名人写的《归隐录》,年代久远,水浸、虫蛀,不但粘连在一起,还破损厉害,你不想修复?”
沈君默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不……想,想也是白想。”
刘政和解开中山装的领扣,喉结上下蠕动,目光变得锐亮。大声说:“我调查过,你曾向章扬提出申请要修复这本古籍,他说这书没什么价值,不批准。还说,库里要修复的古籍多着哩,你为什么要单挑这本?你怎么回答?”
“我不能说。”
“我现在来替你说。我在历史研究所厮混多年,读过不少书,尤其是有关乡邦历史的书。《归隐录》的作者,叫章道遵,字守真,清道光朝的吏部官员。官方史书上称他为能臣、廉吏,风头很健,五十四岁时,皇帝忽然下诏,允其多病之身告老还乡。他回乡后,意气消沉,关门谢客,写了这本《归隐录》,没有付梓刻印,只是聘人手抄了十本,故传世稀少。他是六十岁时辞世的。”
“对。”
“但在当时的野史中,也有人说到他任吏部要职时,暗中收贿,在老家置办田产、房产。但没有佐证的史料,他的形象依旧光彩照人。因章道遵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敬儒知耻,我揣测是不是《归隐录》中,有关于这方面的文字。”
“当然有!”沈君默蓦地站起来,大声说。
“你读过这本书?”
“我家有《归隐录》的半本残页,是我爷爷之前收藏的,中间有数则写他忏悔平生有过的不洁言行,以及皇上对他的宽宥,让他体面地回乡养老。”
刘政和喝一大口茶,拍了拍脑门,说:“我明白了,为什么章扬不让你修复此书,为什么我任职之初他要借此书回家研究。他虽未读过此书,但害怕书中有什么不利先祖的文字。因为,章道遵是章扬的先祖,章扬曾写过文章力赞先祖的德行。”
“刘馆长,章扬的为尊者讳,可笑。他的先祖却敢自揭其短,倒是令人钦佩。”
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缓缓地说:“恕我直言,你也把我小看了。我想延聘你修复《归隐录》,你愿意吗?”
沈君默低头不语。
“你在想,博物馆隶属于文化局,章扬是分管我的领导,我定然不敢同意,是不是?”
“是。”
“还原历史的真相,是我们的责任。文天祥《正气歌》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个节操,我还是有的,有什么可怕的。你有什么条件,请讲。”
“我没什么条件。我到退休年纪了,请批准;延聘多长时间,由你定。我照常上班,每月拿退休金,不拿任何补贴。”
“我都依你。来,让我们以茶当酒,碰个杯,祝诸事顺吉!”
“好!我自个儿的归隐录,今天就是开篇第一章。”
半年过去了,《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的有关部门。为此,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请贵宾手中的请柬,都是刘政和用漂亮的小楷所书。
贵宾中只有章扬没有到场。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围绕要不要修复《归隐录》设置情节,故事在沈君默、馆长刘政和、文化局副局长章扬三人之间展开,还有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章道遵。
B.章道遵任职时因收贿而被撤职查办,回到故里著《归隐录》,自揭其短,引此复杂人物入文,便于展开情节,又有讽刺现实、劝善惩恶之意。
C.章扬是一个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官员形象,明知先祖有污点,仍然不顾事实,写文章力赞先祖的德行,甚至千方百计阻挠修复《归隐录》。
D.新任馆长是一个既有责任感又有原则性的官员形象,他不看顶头上司的眼色行事,延聘古籍修复师沈君默修复《归隐录》,还原历史真相。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沈君默申请退休,“咄咄怪事”一语强化了悬念设置,随着情节发展,悬念逐步得解:原来他急于退休是无心继续工作,担心刘政和也不准他修复《归隐录》。
B.小说在沈君默见到刘政和前后各有一处插叙,分别交代沈、刘二人的有关情况,这样安排情节如同电影里的回闪镜头,既保证故事相对完整,又保证行文紧凑。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这一表情的变化,既表现出他对章扬“为尊者讳”行为的不屑,也表现了他对沈君默的嘲讽。
D.小说以“贵宾中只有章扬没有到场”一语结束,这一补笔让章扬这一人物形象更为清晰,他确实担心先祖正面形象受损,同时也反衬修复《归隐录》的意义。
8.作为古籍修复师,沈君默身上体现了怎样的工匠精神?试作归纳。(4分)
9.小说以“史证”为题,有哪些含义和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出正闺①,刖跪②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公曰:“寡人以子大夫之赐,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今君有失行,而刖跪有直辞,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于是令刖跪倍资无正,时朝无事。
景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国家哉?”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
(节选自《说苑 正谏》,有删改)
材料二: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王珪对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对曰:“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
(节选自《贞观政要 求谏》,有删改)
[注]①正闺:官中的小门。②刖跪:断脚的人。古代受刖刑的人多被役看守宫门,文中即指守门人。
10.材料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3分)
夫治A天下者B非用C一士之言也D固有E受F而不用G恶有距H而不入者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固,文中指坚持,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相同。
B.藉,文中指凭借,与《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的“藉”意思不同。
C.刍荛,指割草砍柴或割草砍柴的人,多用于自谦,文中指粗浅鄙陋的见解。
D.矜,文中指夸耀,与李密《陈情表》中“犹蒙矜育”的“矜”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公行为不当,刖跪规劝,景公感到羞惭而不去上朝,晏子却认为刖跪敢于直言是国君的福分。于是景公下令加倍赏赐刖跪,并免除了他的赋税。
B.在晏子看来,国君治理朝政严酷,臣下就不敢进言,那么君王就听不到;在下位的不敢说话,在上位的听不到,上聋下哑,会妨害国家治理。
C.王珪认为,君主听从规谏就会圣明,现在太宗广开言路,他愿意竭尽所能。太宗赞同并下令,宰相进宫商量国家大事,让谏官跟随,参与政事。
D.隋炀帝昏庸,虞世基身为宰相,不敢直言进谏,没有尽到一个臣子应该尽的责任。太宗始终认为,虞世基罪恶深重,应该和隋炀帝一同被处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
(2)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14.如何“进谏”和“纳谏”?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自遣
赵嘏①
晚树疏蝉起别愁,远人回首忆沧洲。
江连故国无穷恨,日带残云一片秋。
久客转谙时态薄,多情只共酒淹留。
到头生长烟霞者,须向烟霞老始休。
[注]①赵嘏:进士落第,留寓长安多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选用的意象内涵丰富,其中“沧洲”一词既可指代家乡,又可指隐居之地。
B.颔联以景入诗,江天落日、云水相连,这些清冷景象把国破之愁写得可见可感。
C.颈联写诗人久客他乡而熟悉人情的淡薄,在平实的叙事中道尽了万般无奈之情。
D.尾联写诗人想要徜徉在山林烟霞之中,这是古代很多失意士人的一种人生选择。
16.诗题“自遣”是自行排遣宽慰之意,但诗人虽竭力排愁遣恨却并未顺遂。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善用典故,“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五丁开山的典故,交代蜀道的来历;“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太阳神的典故,写蜀道的高危难行。
(2)“寄傲斋”是北宋文人唐庚的书斋名,“容安馆”是当代学者钱钟书的书斋名,这两个名字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露”由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具有鲜明的时令特征,也常常用来寄托人们内心的情感。古代提及“露”的诗文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如果到大兴安岭中的某处针叶林里散一会儿步,你很快就会发现:不管朝哪个方向走,走多远,遇见的好像都是那几种杉树和松树,几乎A________________。但如果到赤道附近的某片热带雨林中逛一逛,你可能每走一段路都会遇见好几种之前没有见过的树种,并且很难再遇见之前见过的那些树——仿佛错过了,就是永远。
热带的树,B________________。①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②科学家丹尼尔·詹曾和约瑟夫·康奈尔就独立各自发现了这个现象。③他们认为,有些树距同种成年树木越近,④针对其种子和幼苗的特异性天敌就越多。⑤这些特异性天敌通常会让该成年树木周围的种子和幼苗在发育为成年树木之前就得病死掉或被吃掉,⑥而且抑制了该成年树木周围同种树的生长。后来,其他研究者补充道,除了特异性天敌,大树间对同物种特需营养物质的竞争,以及它们的自毒作用(植物分泌一些特殊的物质来抑制同类植物的生长),也有可能降低成年大树附近同类种子和幼苗的成活率。
热带森林中的大树排斥周围同类的生长,但相比之下,它们对和自己不同种的大树就多了一些包容。也就是说,面对同种树它们过于“社恐”,但对于异种树,它们又表现得有些“社牛”,C________________。将这种“双标”体现得[甲]( )的,大概是热带森林里的那些稀有树种了。如果在环境恶劣的高纬度地区,一个物种数量稀少,那或许就意味着它已经处于消失的边缘,[乙]( )了。但是在热带森林里,如果一种树的种群密度很小、数量稀少,那可能只是因为它对同种树过于排斥。换句话说,它成为稀有树种,可能不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他树,而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种树的生长。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以“它”开头的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社恐,指社交恐惧;社牛,指在社交场合表现得自信、活跃。文中使用“社恐”“社牛”这样的现代流行语来描写热带森林中大树的生长特征,有怎样的文学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时髦:(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新颖入时。(《现代汉语词典》)
②有人说:时髦,就是上当的意思。不停地追赶时髦,是摧毁一个人独特性的最迅速有效的方法。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