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提高鉴赏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并运用于写作中。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2、体味本篇散文比喻、叠字、通感、动词等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掌握鉴赏散文语言表达艺术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课前听音乐《荷塘月色》。
听完这首音乐后,发挥想象,结合第一课时所学内容,描绘你脑海中的荷塘与月色。这节课我们从语言表达艺术的角度来赏析这篇经典散文。
二、 呈现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三、朗读课文
学生展示配乐朗读
全班同学集体诵读
四、鉴赏文段
1、朗读第四段,赏析自己喜欢的语句。
2、答题模板: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喻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之情。
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把······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之情。
③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觉转移为······觉,两种感觉相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又叫“移觉”,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
3、示范: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③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⑤叶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⑥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补充: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又叫“移觉”,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4、朗读第五段,思考本段语言有什么精妙之处。
5、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将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
③、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④、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鉴赏动词:
①“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幽静之美。
②“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了雾的轻飘含蓄之态。
③“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月光的朦胧淡雅。
④“笼”—描写的是一种自然的、不着外力的状态,写出了轻柔的雾在无风的环境里几近静止的状态。
⑤“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五、总结方法
赏析散文的语言:四看
1、看词:是否运用了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使得语言生动准确、凝练传神,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形成音乐美和绘画美。
2、看句式:整句与散句交错运用,或典雅精致或灵活多变。
3、看手法:修辞或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的运用。
4、看风格:朴素、清新、华丽、幽默、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有地方色彩等。
六、链接高考
1、《又见鹭鸶》
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赏析“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
失意下的气急败坏”的语言特色。(4 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写鹭鸶起飞落水时不“得意”也不“失意”的状态,赋予鹭鸶以人的感情,形象地表现了它优雅大度的姿态。
(2)句式整齐,用了两组对比的句式,突出了鹭鸶优雅大度的特征,也使得整个句子韵律和谐。
2、《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 ······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①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老腔的声音比作“渭水波浪的涛声”、“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等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腔撼人肺腑的神韵以及老腔与关中乡村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震撼。
②“这是······”“亦或是······”“也像是······”等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极具气势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无限遐想和难以言喻的震撼。
七、布置作业
1、将本节课所学鉴赏散文语言的技巧积累到积累本。
2、赏析第六段。
3、完成学案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