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考向核心卷 湖南专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地理考向核心卷 湖南专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30 19:47:48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地理(湖南专版) 分值: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世纪90年代,深圳近郊某工业园附近自发形成美食街,并逐渐发展壮大。美食街西北侧的甲地成为独立于美食街的餐饮门店“飞地”。随着城镇化发展,该工业园已经被纳入中心城区,工厂陆续转型,但保留了工业文化遗产,时尚创意街区应运而生。下图示意该美食街的位置。据此完成1~3小题。
1.美食街兴起初期,该工业园主要为其提供了( )
A.经营空间 B.食材原料 C客源群体 D.市场口碑
2.与美食街相比,甲地发展独立餐饮门店的优势是( )
A.交通条件便利 B.集聚效应明显 C.地租成本较低 D.环境风貌较好
3.转型的工业园促进了美食街进一步发展,其独特魅力在于( )
A.知名厨师云集 B.多元文化交融 C.功能分区典型 D.基础设施完善
根据轨道交通站点客流量特征,轨道交通站点可以划分为就业导向型、职住混合型、居住导向型和娱乐购物型四类,不同类型站点的乘客出行特征和进出站客流量分布特征均有差异。图1示意青岛市不同类型轨道交通站点分布,图2示意青岛市某类型轨道交通站点进站客流量随时间变化情况。据此完成4~6题。
4.图2所示的轨道交通站点类型为( )
A.就业导向型 B.职住混合型 C.居住导向型 D.娱乐购物型
5.属于就业导向型站点分布区域的有( )
①休闲疗养区
②金融商务区
③观光旅游区
④行政办公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为满足高效快捷的通勤需求,青岛市交通部门对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服务的优化措施为( )
A.增加接驳公交发车频次 B.构建公共交通循环线路
C.对接接驳公交运营时刻 D.增设城市干道潮汐车道
上海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于18:40(北京时间)在固定位置,面向同一方向,每隔半个月观测一次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下图为该小组连续观测三次所记录的太阳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7~8小题。
7.该兴趣小组连续三次观测的时间段最可能是( )
A.3月1日至4月15日 B.5月1日至6月15日
C.7月1日至8月15日 D.9月1日至10月15日
8.该小组观测期间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极昼区午夜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B.上海昼夜之差缩小且白昼渐长
C.北极圈内极昼范围会逐渐扩大 D.上海正午时影子先变长再变短
人口老龄化是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南通市的老龄化率达到了22.67%,已然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某机构运用人口统计方法研究总和生育率、预期寿命、人口迁移率等因素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并预测南通市未来人口发展趋势。下表为长期积累效应下的四类因素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率增长的贡献率分解表(%)。据此完成9~10小题。
年份 总和生育率 预期寿命 出生性别比 人口迁移率
1975 0.19 0.17 0.00 0.00
1980 0.36 0.27 0.00 0.00
1985 0.74 0.32 0.00 0.00
1990 1.22 0.38 0.00 0.01
1995 1.71 0.45 -0.01 0.06
2000 2.28 0.52 -0.01 0.14
2005 2.88 0.57 -0.02 0.22
2010 3.63 0.58 -0.03 0.32
2015 4.92 0.57 -0.05 0.27
2020 6.97 0.61 -0.07 0.11
9.总和生育率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率增长的贡献占比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生育观念转变 B.生育率积累性与滞后性
C.经济发展水平 D.计划生育政策的转变
10.人口迁移率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率增长的贡献率的变化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逐渐增加,周边经济发达城市的虹吸效应显著
B.逐渐增加,南通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C.先增加后减少,周边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容量趋于饱和
D.先增加后减少,南通市经济发展相对加快
土壤风蚀是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不仅导致土地退化,而且释放大量矿物粉尘。土壤风蚀的程度与风速、气温、降水、蒸发、积雪等气候要素以及下垫面性质密切相关,这些气候要素可以用风蚀气候因子评价。风蚀气候因子是指气候因素对风蚀作用的影响程度,价值越高,代表风蚀作用越强。下图示意1980—2016年我国北方地区四季土壤风蚀气候因子的变化。据此完成11~13小题。
11.春季和冬季风蚀气候因子差别大的关键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地质 C.降水 D.地势
12.1980—2016年,我国北方地区四季土壤风蚀气候因子的变化最可能是由于( )
A.积雪覆盖减少 B.平均气温上升
C.大陆高压减弱 D.降水强度下降
13.推测我国北方地区风蚀强度最大的地区在( )
A.东北平原北部 B.青藏高原东北部
C.华北平原南部 D.黄土高原东南部
冰川融化使一部分内碛暴露于冰川表面而形成覆盖冰体的表碛。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天山西段某大型山谷冰川时发现,该冰川中下部冰体表碛密布,不同厚度表碛对冰面消融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冰川末端冰面湖发育规模较小。湖岸四周冰川被冰碛覆盖,对冰面湖保持稳定有积极作用。下图为该山谷冰川示意图。据此完成14~16小题。
14.该山谷冰川表碛厚度随海拔升高的变化为( )
A.不断减少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先增后减
15.表碛覆盖湖岸四周的冰川对冰面湖保持稳定的积极作用体现在表碛( )
A.增加湖岸重量,湖泊不易被风浪侵蚀
B.吸收热量多,湖岸冰川升温快,消融量大
C.增大湖面与湖岸间温差,湖陆风显著
D.阻碍地—气热量交换,湖岸冰川保持低温
16.8月,该山谷冰川消融量最大的部位是( )
A.表碛区下部 B.表碛区中部 C.表碛区上部 D.裸冰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阿朗港位于印度,沿海多沙滩,是全球最大的废船拆解基地,约有2万名工人在这里徒手拆解废船,污染物直接排放入海。在阿朗港沿海公路边,密布着大大小小的拆船厂。在拆船厂后面,分布着各类轧钢厂和二手备件市场。2019年11月,印度宣布正式加入《香港国际安全与环境无害化拆船公约》。图1为阿朗位置图,图2为阿朗港废船拆解场景图。
(1)从人文地理角度,说明阿朗港发展拆船业的有利区位条件。(8分)
(2)分析拆船业为印度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分)
(3)简述印度加入《香港国际安全与环境无害化拆船公约》后,拆船业的发展措施。(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耕地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物质基础,在其利用过程中会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但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有固碳作用。全球农业用地释放的温室气体约占人为总排放量的30%。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广布,耕地漏水漏肥,土地生产力较低,人地矛盾突出。2010年以来,贵州省耕地碳排放量先增后降。近年来,贵州省在岩溶地区建设高标准水稻田,兼顾耕地减排增汇与粮食生产。下图示意贵州省的地形。
(1)结合地形特征,简述贵州省2010年以后耕地碳排放量降低的原因。(6分)
(2)从当地农业生产的施肥、翻耕、灌溉、喷洒农药等环节中任选三个,分别说明其耕地碳排放量增加的原理。(6分)
(3)分析贵州岩溶地区建设高标准水稻田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冰川锅穴是一种独特的地貌,一般深数米,直径十余米到数十米不等,边缘陡峭,周壁陡直,底部及侧壁为冰川沉积物,其平面形态近圆形,其形成与冰川运动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材料二:冰川壶穴通常出现在冰川底部或冰川边缘的岩石表面上,其形状类似于壶,具有口小、肚大、底平的特点,其深度可达数米甚至更深。裂隙中的冰川融水长时间冲刷并在冰川底部形成涡流,使冰川底部岩石表面逐渐形成光滑的圆柱形孔洞,即冰川壶穴。图1为冰川锅穴形成过程示意图,图2为冰川壶穴形成过程示意图,图3为冰川锅穴航拍图。
(1)说明冰川锅穴与冰川壶穴在成因上的不同。(8分)
(2)分析冰川锅穴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4分)
(3)从利用现代科技的角度,为提高冰川锅穴研究的精度和效率提出合理措施。(6分)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地理(湖南专版)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深圳近郊某工业园附近自发形成美食街,并逐渐发展壮大,由此推断,美食街兴起初期,该工业园主要为其提供稳定的客源群体,C正确;美食街位于工业园和住宅区的过渡地带,A错误;工业园难以为其提供食材原料,B错误;美食街兴起之初,未建立起市场口碑,D错误。故选C。
2.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地铁站附近,且位于主次干道的交会处,与美食街相比,交通条件更为便利,A正确;美食街集聚效应更明显,B错误;美食街的地租成本较低,C错误;美食街发展时间早,其基础设施等环境风貌较好,D错误。故选A。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随着城镇化发展,该工业园已经被纳入中心城区,工厂陆续转型,但保留了工业文化遗产,时尚创意街区应运而生,转型的工业园保留了工业文化遗产,其独特魅力在于多元文化交融,B正确;知名厨师云集在材料中并未体现,A错误;功能分区典型、基础设施完善是一般美食街也具有的特征,无法体现该转型工业园处美食街的独特魅力,CD错误。故选B。
4.答案:B
解析:
站点类型 客流量特点
职住混合型 进出站客流量在一天中相对较为均衡,不会出现特别明显的集中高峰时段
居住导向型 在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时段会有明显的进出站高峰,上班时间出现进站高峰,下班时间出现出站高峰,一般客流量较大
就业导向型 在早高峰时段以出站为主,晚高峰时段以进站为主
娱乐购物型 在非工作时间客流量较大
读图可知,该轨道交通站点进站客流量较少,只有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有明显增加的客流量,且下班时间的客流量远低于上班时间,说明居住区距离工作区较近,在较短的距离内能够采用步行完成日常出行需求,符合职住混合型的特点,B正确。故选B。
5.答案:D
解析:金融商务区和行政办公区工作岗位较多,属于就业导向型站点分布区域,②④正确;休闲疗养区和观光旅游区一般不是就业集中区域,①③错误。综上,D正确。故选D。
6.答案:C
解析:为满足高效快捷的通勤需求,青岛市交通部门对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服务的优化措施为对接接驳公交运营时刻,这样可以使乘客在乘坐轨道交通后,能够及时换乘接驳公交,减少等待时间,提高通勤效率,C正确;增加接驳公交发车频次会增加公交运营成本,且过多的公交会导致道路拥堵,降低通勤效率,A错误;构建公共交通循环线路仅仅是对交通结构的优化,对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服务的优化作用不大,B错误;增设城市干道潮汐车道提高了特定时段主干道通行效率,但对优化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服务基本无效,D错误。故选C。
7.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观测期间,上海日落时间越来越早,昼长越来越短,且第三次观测时北京时间18:40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第三次观测时上海在地方时18:44日落,据此可推知该小组观测时间段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逐渐向南移动,但并未越过赤道,故7月1日至8月15日之间符合,C正确;3月1日至4月15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跨越到北半球;5月1日至6月15日,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北移动;9月1日至10月15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跨越到南半球,ABD错误。故选C。
8.答案:A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小组观测时间段在夏至日至秋分日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且不断向南移动。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正午的影子越来越长,D错误;极昼区午夜太阳高度也会越来越小,A正确;上海昼变短,夜变长,昼夜之差缩小,B错误;北半球昼长越来越短,北极圈内极昼范围也会越来越小,C错误。故选A。
9.答案:B
解析:南通市的低生育率一旦形成,会导致近期少年儿童人口减少,中长期少年儿童和中青年人口都减少,表现出很强的积累性与滞后性,低生育率对人口老龄化率增长的贡献不断扩大,B正确;近些年随着生育观念转变,出生率进一步降低,这会提高未来老龄化率,但其并非总和生育率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率增长的贡献占比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A错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成本也增加,使得家庭倾向于减少子女数目以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从而导致生育率降低,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不是总和生育率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率增长的贡献占比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C错误;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为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孩子,有利于降低老龄化率,D错误。故选B。
10.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人口迁移率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率增长的贡献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990—2010年受制于交通等不利区位因素,南通市经济发展落后于长三角其他城市,大量年轻人口迁出,人口迁移率加速了南通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2010—2020年,随着南通市交通条件的改善,南通市经济增速加快,使南通市人口流出数量减少,人口迁移率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率增长的贡献率减小,D正确。故选D。
11.答案:A
解析:春季气温回升,地表土壤解冻,变得疏松干燥(我国北方地区春季降水少、蒸发量大),这为风蚀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风蚀气候因子值最大;冬季气温低,地表土壤冻结,且部分地区有积雪覆盖,风蚀气候因子值较小,A正确;地质、地势状况不存在季节差异,不会造成春季和冬季风蚀气候因子产生较大差异,BD错误;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和冬季降水均偏少,C错误。故选A。
12.答案:C
解析:第一步,读图,判断出变化特点。读图可知,1980—2016年我国北方地区四季土壤风蚀气候因子的值总体上减小,且四季风蚀气候因子的差异呈减小趋势。第二步,结合风的形成原因,逐一判断选项。积雪覆盖减少会导致地表裸露土壤增多,土壤抗风蚀能力下降,受风蚀程度加大,A错误;平均气温上升导致积雪减少,冻土冻结期缩短,土壤抗风蚀能力下降,B错误;随着气候变暖,我国北方地区所在的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减小,大陆高压减弱,风速减小,风蚀能力减弱,C正确;降水强度对风蚀强度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13.答案:B
解析: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高原)地势较为平坦,植被覆盖率低,年大风日数多,风蚀强度大,B正确;东北平原北部气候相对湿润,植被覆盖率较高,有助于减轻风蚀的影响,风蚀强度较小,A错误;华北平原南部植被覆盖率较高,风蚀强度较小,C错误;黄土高原降水量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黄土高原东南部降水比青藏高原东北部多,植被覆盖率也较高,D错误。故选B。
14.答案:A
解析:冰川融化使一部分内碛暴露于冰川表面而形成覆盖冰体的表碛,表碛是覆盖在冰川表面的岩石碎屑物。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自上而下冰川消融量增多,冰内物质出露增多;加上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低海拔处堆积,故随海拔升高该山谷冰川表碛的厚度不断减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答案:D
解析:冰面湖位于冰川的末梢,四周的表碛物厚度较厚,阻碍地—气热量交换,湖岸冰川保持低温,融化量较少,使冰面湖面积稳定,D正确;湖岸重量增加,更容易在风浪侵蚀下崩塌,A错误;由于表碛反射率低,吸收热量多,湖岸冰川升温快,消融量大,会使湖面增大,且该地表碛厚,表碛吸收的热量难以传递到冰川并使其消融,B错误;湖陆风显著,加剧对湖岸的侵蚀,不利于冰面保持稳定,C错误。故选D。
16.答案:C
解析:当表碛较薄时,表碛因反射率低,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而升温,会加快下覆冰川消融;当表碛覆盖超过一定厚度,则会发挥阻热效应,抑制冰川消融;上部的表碛较薄,吸收的热量较多且阻热效应弱,冰川消融量最大,C正确,AB错误;裸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且冰面的反射率高,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消融少,D错误。故选C。
17.答案:(1)印度经济发展快,钢铁原材料需求量大;印度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且成本低;位于阿拉伯海沿岸,海上航运便利;腹地较广,便于拆船业产品销售等。(8分)
(2)经济效益:增加国家税收,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资源回收,促进印度钢铁、机械工业发展;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任答1点,得2分)
社会效益: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有利于社会稳定;通过资源回收、加工、外销,扩大国际影响力。(任答1点,得2分)
(3)积极治理拆船业所造成的污染;培训拆船工人的职业技能,提高其技能水平、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拆船业相关环保设备的研发、应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使拆船业向绿色拆解方向转型发展。(任答3点,得6分)
解析:(1)结合材料,从钢铁原材料需求量、劳动力资源、海上交通、拆船业经济腹地等人文因素方面分析阿朗港发展拆船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2)本问须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分析。经济效益方面,可从增加国家税收、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工业及拆船相关产业发展等角度说明;社会效益方面,可从提供就业岗位、扩大国际影响力等角度说明。
(3)第一步,分析设问。印度加入《香港国际安全与环境无害化拆船公约》后,“安全与环境无害化”将是印度拆船业发展需重点关注的内容。
第二步,解读相关材料信息。由“2万名工人在这里徒手拆解废船”“污染物直接排放入海”“在阿朗港沿海公路边,密布着大大小小的拆船厂”等信息可知,印度加入《香港国际安全与环境无害化拆船公约》前,工人的工作环境恶劣,拆船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
第三步,转换信息,总结答案。从治理污染、培训工人技能、研发并应用环保设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等方面为印度拆船业向绿色拆解坊向转型发展提出措施。
18.答案:(1)地势崎岖,耕地破碎,耕作效率低,经济效益低,在城镇化的拉力下,部分耕地撂荒;以山地高原为主,宜林面积广,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面积下降;(适应山地条件的)耕作技术和装备进步,农机具耗能更低,化肥、农药减量增效。(6分)
(2)施肥:肥料在农田分解后排放二氧化碳。
翻耕:翻耕农机作业排放二氧化碳;翻耕导致土质疏松,有机质更容易分解并释放二氧化碳。
灌溉:渍水厌氧环境释放甲烷;抽水过程中消耗能源排放二氧化碳。
喷洒农药:农药杀死害虫和杂草,动植物遗体分解释放二氧化碳。(任答3点,得6分)
(3)稳定与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充分发挥水稻的碳吸收能力,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灌溉水源、化肥农药的利用效率,维护资源安全。(任答2点,得4分)
解析:(1)贵州省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崎岖,耕作效率低,部分耕地撂荒,且部分耕地转化为林地,耕地面积减少,导致耕地碳排放量下降。随着科技进步,近年来适应山地条件的技术和装备研发进步,农机具耗能更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更环保,这也可以降低耕地碳排放量。
(2)农田二氧化碳的释放多数和有机质的分解有关,肥料、死亡的害虫和杂草都会释放二氧化碳;翻耕松土会加速有机质的分解;灌溉过程既可以通过渍水提供厌氧环境释放甲烷,也可在抽水过程中通过消耗能源间接释放二氧化碳。
(3)建设高标准水稻田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可以从国家安全的不同方面分析,如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角度。
19.答案:(1)冰川锅穴:冰川消退时,剩余的冰被埋入冰川沉积物中;这些冰体融化后上覆的堆积物失去支撑,发生坍塌,从而形成洼地。(4分)
冰川壶穴:冰川融水顺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动,形成的涡流不断冲刷冰川底部,导致冰川底部岩石逐渐形成光滑的圆柱形孔洞。(4分)
(2)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冰川锅穴作为冰川地貌遗迹,对重建冰川历史、了解冰川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预测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4分)
(3)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快速获取冰川锅穴的地理位置、形态特征和分布范围等信息,为后续的实地考察提供有力支持;可以借助探地雷达等,深入探测冰川锅穴的内部结构和沉积物特征,为分析其成因和演化历史提供更为详细的数据;可以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冰川锅穴进行三维重建,实现可视化。(6分)
解析:(1)第一步,根据示意图判断冰川锅穴与冰川壶穴的发育位置及形态特点。冰川锅穴主要分布在冰川沉积物较厚的地区,冰川壶穴则主要发育在冰川底部。冰川锅穴呈盆状,冰川壶穴呈圆柱形。
第二步,根据两者的形态特征,联系冰川作用进行分析。由“死冰”到形成冰川锅穴的过程中主要的地质作用为冰川堆积作用,而冰川壶穴的形成与冰川融水顺着裂隙向下流动侵蚀密切相关。
第三步,由冰川堆积与冰川侵蚀作用入手,分析两种地貌的成因差异。冰川锅穴是部分冰川的残体“死冰”散落在冰川前缘的低洼地区,在冰川的运移与堆积作用下,冰川残体“死冰”逐渐被掩埋,随着“死冰”被掩埋的深度加深,在地温的影响下冰体融化,导致上覆的堆积物崩塌,从而形成盆状凹坑,即冰川锅穴;冰川壶穴则是冰川融水沿着表面裂隙下泄,以涡流的形式冲刷冰川底部的岩石,从而形成柱状的侵蚀孔洞,即冰川壶穴。
(2)可以从冰川锅穴作为冰川地貌遗迹的角度出发,说明其在重建冰川历史、了解冰川变化规律方面的意义,得出其预测气候变化对冰川影响的作用。
(3)可以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如探地雷达等)以及三维建模技术等,分别阐述它们在冰川锅穴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和作用。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冰川锅穴的分布范围;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以深入探测冰川锅穴的内部结构和沉积物特征;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可以提高研究的可视化程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