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考向核心卷 福建专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地理考向核心卷 福建专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30 19:53:41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地理(福建专版) 分值: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虽横贯其中部,但气候比较“清凉”,该国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极大。下图为肯尼亚等高线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图示肯尼亚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造成肯尼亚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极大的因素有( )
①海拔
②海陆分布
③水热条件
④交通条件
⑤纬度位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正式开站,科考人员在这个南极新家度过了龙年春节。下表示意我国五个南极考察站的经纬度信息(各考察站在日常生活中均使用当地的区时)。据此完成3~4小题。
科考站点 长城站 中山站 昆仑站 泰山站 秦岭站
经纬度 (62°13′S,58°58′W) (69°22′S,76°22′E) (80°25′S,77°07′E) (73°51′S,76°58′E) (74°56′S,163°42′E)
3.当我国龙年零点钟声敲响时,已进入农历新年的南极科考站点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为保障电力供应,秦岭站安装的是双面均能发电的太阳能电池板,主要是考虑当地( )
A.日照时间长 B.地面冰雪多 C.天气变化大 D.太阳辐射强
碳循环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草地生态系统碳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主要包括植被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下图示意某年山东泰山北坡某暖性草丛生态系统净碳排放量、植被呼吸碳排量、土壤呼吸碳排量和植被光合固碳量月平均值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依次为( )
A.草丛生态系统净碳排放量、植被呼吸碳排量、土壤呼吸碳排量、植被光合固碳量
B.草丛生态系统净碳排放量、土壤呼吸碳排量、植被呼吸碳排量、植被光合固碳量
C.植被光合固碳量、植被呼吸碳排量、草丛生态系统净碳排放量、土壤呼吸碳排量
D.土壤呼吸碳排量、植被光合固碳量、植被呼吸碳排量、草丛生态系统净碳排放量
6.图中各类数值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风向
自20世纪80年代起,江苏南部的沈巷村因周边工业区的扩展而逐渐变为城中村,居民开始出租空闲房间和摆摊经营。随着富裕村民陆续外迁,租户则成为照看房屋与商铺的“二房东”。下图示意20世纪80年代至今,沈巷村布局与经营组织自发演变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7~9小题。
7.从阶段Ⅰ到阶段Ⅱ,沈巷村出租屋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 )
A.交通线路增多 B.外来人口流入 C.老旧民房改造 D.生态村居建设
8.与阶段Ⅱ相比,阶段Ⅲ流动摊贩与商铺数量的变化说明经营者考虑更多的是( )
A.提高交易价格 B.降低经营成本 C.方便组织经营 D.方便村居管理
9.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沈巷村民居经营组织方式的自发演变有利于( )
①实现村居成员协同共建
②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③形成经济利益共享模式
④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广东北依南岭、南临南海,纵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地势北高南低,热量丰富,雨量丰沛。下图为广东省气候带分区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广东省广泛分布的自然土壤具备的特性是( )
A.土质疏松,养分充足 B.质地黏重,土呈酸性
C.土色发黑,手感黏湿 D.多锰元素,胶结性差
11.广东省发育该类型土壤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植被 D.水文
12.广东省南部I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 )
A.常绿阔叶林 B.季雨林 C.落叶林 D.常绿硬叶林
2023年7月28日—8月2日,中纬度大陆高压与副热带高压连通,在河北北部形成稳定的高压坝,致使台风“杜苏芮”残涡北上西行受阻,停滞时间长,随后台风“卡努”远距离向北输送水汽,致使华北地区出现暴雨天气,极值点临城梁家庄(海拔648.6m)累计降水量突破1000mm。此次暴雨导致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造成388.8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58.11亿元。左图为7月29日3时至7月30日21时梁家庄附近风向、风级随海拔变化图,右图为梁家庄地形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小题。
13.从水循环角度,指出此次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为( )
①台风挟带与远距离输送的太平洋水汽
②来自北部高压坝南下的水汽
③夏季当地地表水的蒸发产生的水汽
④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水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据图推测梁家庄降水强度最大的时间段是( )
A.7月29日3时至29日9时 B.7月30日3时至30日15时
C.7月29日9时至30日3时 D.7月30日9时至30日21时
斜温层是大体积流体内一层很明显的薄层。在该层内的温度随深度变化较该层之上或之下温度变化均快。斜温层的厚度及其变化与季节和气候变化、纬度和局部环境条件(如潮汐和水流等)有很大关系。下图示意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海水斜温层的厚度变化。据此完成15~16题。
15.图中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斜温层厚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潮水涨落 B.季节更替 C.信风强弱 D.海陆轮廓
16.若赤道西太平洋斜温层厚度增加时,则该海域及其沿岸( )
A.渔业增产 B.均温变高 C.降水减少 D.海侵减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安徽省芜湖市不仅无为板鸭闻名省内外,羽毛羽绒产业也发展迅速。无为市境内的董桥村被誉为“中国羽毛第一村”。董桥村羽毛产业从起步到工业化生产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手提肩挑、走街串巷收购鹅、鸭毛并销往本县及江浙一带的小本购销;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全国各地收购羽毛,运回初加工后再销往全国各地,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的销售网络;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部分人积累资金和技术回乡投资办厂,开始了工业化生产的道路。近年来,当地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扶持下,规划建设了羽毛羽绒产业专业园区,开启了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首先把“产业兴旺”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使董桥村民分享到更多的产业红利。下图示意无为市的地理位置。
(1)指出当地羽毛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6分)
(2)分析董桥村羽毛产业三个发展阶段各自特点的成因。(6分)
(3)简述产业园区的建立对促进当地乡村振兴的积极意义。(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的南部山脉之间,有一个半圆形的“岩石碗”,这个“碗”就是图拉罗萨盆地,此地受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在盆地中部形成了一片由石膏【主要化学成分为硫酸钙(CaSO4)】物质组成的白色沙漠,这里的钙元素早期存在于海洋中,后来形成石膏并以晶体的形式沉淀下来。下图示意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图拉罗萨盆地位置。
(1)说明图拉罗萨盆地的形成过程。(6分)
(2)简述图拉罗萨盆地中块状石膏物质转化为沙丘的主要外力作用。(6分)
(3)推测白色沙漠的环境特征。(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三七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但具有连作障碍(即连续在同一地块上栽培同种作物或近缘作物引起的作物生长发育异常现象),种植一茬三七之后土地需要休养生息。云贵高原某坡地以华山松为天然林地,林下多灌木。当地农户在林下整地,清除小型灌木、杂草后种植三七。为研究三七种植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在当地选取自然条件相似的若干块样地开展对照实验,研究不同坡度、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总产沙量,实验结果见图1该科研小组建议当地农户采用等高起垄的方式种植三七(如图2)。
(1)根据实验结果论证林下整地种植三七对水土流失的影响。(6分)
(2)分析采用等高起垄方式种植三七的益处。(6分)
(3)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试对该地三七种植提出合理改进意见。(4分)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地理(福建专版)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第一步,调用所学知识。人口分布受自然(如地形、气候、水源)和人文(如经济、教育)因素影响。第二步,分析选项。图中①地位于赤道附近海拔1000—2000m的高原上,气候适宜,且靠近维多利亚湖,生态环境较好,环境承载力高,人口密度应最大,A正确;②地靠近山顶,海拔较高,热量低,且地表坡度较大,人口密度应较小,B错误;③地常年气温较高,且距离首都内罗毕等大城市较远,人口密度应较小,C错误;④地深居内陆,降水量小,气候条件差,人口密度应较小,D错误。故选A。
2.答案:B
解析:该国首都内罗毕位于海拔1000—2000m的高原上,由上题分析可知,人口密度较大的①地同样位于此海拔范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肯尼亚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常年高温,海拔1000—2000m的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且因为当地气温较高,水汽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才会凝结,因此较高海拔处降水也较多,①③正确;一般而言,海陆分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表现为距离海洋越近,人口越多,但肯尼亚人口密集区位于内陆地区,②错误;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经济较发达,对人口吸引力较强,人口较密集,④正确;肯尼亚纬度跨度较小,全境位于低纬度地区,纬度位置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⑤错误。综上,B正确。故选B。
3.答案:A
解析:我国采用的是东八区区时,我国龙年零点钟声敲响时,东八区区时为0时,从东八区向东到东十二区为新的一天。长城站(58°58′W)位于西四区,中山站(76°22′E)位于东五区,昆仑站(77°07′E)位于东五区,泰山站(76°58′E)位于东五区,秦岭站(163°42′E)位于东十一区,当我国龙年钟声敲响时,只有秦岭站进入农历新年,A正确。故选A。
4.答案:B
解析:南极地区地面冰雪多,反射率高,安装双面均能发电的太阳能电池板,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太阳能,B正确;日照时间长主要影响太阳能电池板的旋转角度(依据太阳方位旋转),A错误;秦岭站安装双面均能发电的太阳能电池板是为了保障电力供应,与天气变化关系不大,C错误;极地地区太阳高度小,且存在极夜,太阳辐射并不强,D错误。故选B。
5.答案:A
解析:第一步,解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碳循环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主要包括植被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第二步,调用所学知识,理清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结合所学碳循环(碳收支)的相关知识可知,该区域草丛生态系统中碳收入主要包括植被呼吸碳排量和土壤呼吸碳排量等(植被、土壤向草丛生态系统中排放CO2),碳支出主要包括植被光合固碳量等(草丛生态系统中的CO2被植被吸收固定)。由此可知,草丛生态系统净碳排放量可能为正值,也可能为负值,而其他三个量应均为正值。第三步,仔细读图,分析变化得出答案。读图可知,甲曲线上的点有正值也有负值,故甲应为草丛生态系统净碳排放量,CD错误。该草丛生态系统净碳排放量为负值时,植被光合固碳量应较大,所以丁为植被光合固碳量;山东泰山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在一年内生长变化差异大,因此植被呼吸碳排量月变化较大,故乙应为植被呼吸碳排量,丙应为土壤呼吸碳排量。故选A。
6.答案:B
解析:第一步,分析题干,寻找解题突破口。由上题分析可知,草丛生态系统净碳排放量随其他三类数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本题分析的应是影响其他三类数值变化的因素。第二步,结合材料并调用知识,判断影响各类数值变化的主导因素。由图可知,植被和土壤呼吸碳排量最小值出现在冬季,春季出现小高峰,盛夏出现大高峰,之后大致呈降低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冬季气温低,植被和土壤中微生物呼吸活动受到抑制,碳排量小;随着气温升高,植被和土壤呼吸碳排量在春季达到全年第一个高峰期(小高峰),之后呈降低趋势(补充:这可能与降水有关,降水使土壤通透性变差且降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植被呼吸);盛夏时节气温高,植被和土壤呼吸碳排量达到了全年第二个高峰期(大高峰),之后随着气温降低,植被和土壤呼吸碳排量减小。植被光合固碳量主要受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等的影响,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和叶绿体超微结构来影响植被光合作用。综合判断,气温是图中各类数值变化的主导因素,B正确。第三步,逐一分析,排除错误选项。光照主要影响植被光合固碳量,对植被和土壤呼吸碳排量没有直接影响;降水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植被和土壤呼吸碳排量及植被光合固碳量,但影响程度弱于气温;风向对植被和土壤呼吸碳排量及植被光合固碳量无影响。排除ACD。故选B。
7.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村民出租的空闲房间和摆摊点位增多,整个沈巷村出租屋空间变化主要是因为周边工业区的发展,由于工业活动增多,外来人口流入增多,对空闲房间的需求增多,B正确;从阶段Ⅰ到阶段Ⅲ,交通线路变化不大,A错误;并无材料表示该村进行了老旧民房改造,且老居民房改造并不是出租屋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C错误;并无材料表示该村进行了生态乡村建设,且生态乡村建设对出租屋空间变化影响小,D错误。故选B。
8.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阶段Ⅲ流动摊贩数量减少,商铺数量增加,经营者提高交易价格不利于商品的竞争,A错误;经营者需要缴纳商铺的租金,经营成本提高,B错误;商铺利于组织经营,提高经营者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和创造利润,C正确;方便村居管理不是经营者主要考虑的因素,D错误。故选C。
9.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80年代至今沈巷村民居经营组织方式的自发演变有利于实现村居成员协同共建,有利于形成经济利益共享模式,①③正确;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与政府规划调整有关,与沈巷村民居经营组织方式的自发演变无关,②错误;沈巷村民居经营组织方式的自发演变无法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④错误。综上,①③正确,B正确。故选B。
1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特征是富含铁铝氧化物,为酸性红壤,土壤较贫瘠,且淀积层一般因机械淋溶而黏粒含量相对较高,质地也比较黏重、紧实。广东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符合红壤的特性,B正确,AD错误;黑土一般发育在我国东北地区,C错误。故选B。
11.答案:A
解析:广东大部分位于热带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淋溶作用较强,对当地酸性红壤的形成起主导作用,A正确;地形、植被和水文情况复杂多变,在同一地区可能差距也较大,对土壤的影响并不是主导作用,BCD错误。故选A。
12.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广东省南部I区为北热带,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B正确。故选B。
13.答案:B
解析:从水循环的角度来说,水汽来源可以从本地来源和外部输入两个角度来分析。材料“台风‘卡努’远距离向北输送水汽”表明这是外部输入的因素,①正确;夏季气温高,当地地表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产生大量的水汽进入大气,为当地降水提供了一定的水汽来源,这是本地来源,③④正确;一般在稳定的高压坝的控制下,气流下沉,水汽含量较少,②错误。综上,B正确。故选B。
14.答案:C
解析:具体分析如下。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一般在大洋表层由于对流和风浪会引起海水的强烈混合,水温均匀,垂直梯度小,深层海水受外部条件影响小,水温变化也很小,而处于表层和深层之间的斜温层水温变化显著。如下图分析。
因此图中斜温层厚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信风强弱,C正确;潮水周期性的涨落不会对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斜温层厚度变化产生主导作用,A错误;赤道太平洋两侧终年高温,无明显的季节变化,B错误;海陆轮廓对水温年际变化影响小,D错误。故选C。
16.答案:B
解析:若赤道西太平洋斜温层厚度增加时,说明出现拉尼娜现象,赤道太平洋西岸暖海水堆积,均温变高,B正确;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C错误;斜温层厚度增加,海水堆积加强,海侵增强,D错误;冷海水上泛减弱,渔业减产,A错误。故选B。
17.答案:(1)羽毛原料丰富;交通较为便利;发展历史早;具有熟练技艺的劳动力丰富;土地成本低;周边市场需求大。(任答3点,得6分)
(2)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资金不足,生产规模小交通条件差,购销范围小。
第二阶段:交通条件改善,资金增多,生产能力增强,购销范围扩大至全国。
第三阶段:资金和技术条件改善,市场需求增大,交通条件完善,加上政策的扶持,工业生产规模扩大。(6分)
(3)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乡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带动养殖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任答3点,得6分)
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当地的特点,从原料供应、陆路交通、产业集群、市场需求、劳动力数量和土地价格角度分析说明产业发展的优势即可。
(2)首先将不同时期的生产方式特点和生产能力进行对比,再结合时间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主要是从资金、交通、技术和市场的变化等进行分析。
(3)产业园区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带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改变农村生产结构,促进区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等。
18.答案:(1)此地海洋经地壳抬升变成陆地;板块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图拉罗萨盆地所在地区下陷成盆地。(6分)
(2)图拉罗萨盆地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块状石膏物质崩解破碎成白色沙粒;图拉罗萨盆地风力较强,风力作用搬运沙粒至盆地中部;随着沙粒堆积最终形成沙丘。(6分)
(3)环境特征:干旱。(2分)具体表现为:太阳辐射强,降水少,蒸发旺;地表水资源贫乏;生物种类稀少且具有耐旱特征;土壤发育差,沙漠广布。(任答2点,得4分)
解析:(1)任何地貌的形成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有些地貌的形成是以内力作用为主,有些地貌的形成是以外力作用为主。本题所涉及的地貌(盆地)的形成是以内力作用为主。答题的要点主要来自对材料的提取和解读。分析过程如下表。
材料信息 解读信息 答案要点
这里的钙元素早期存在于海洋中,后来形成石膏并以晶体的形式沉淀下来 这里原为海洋,现在为陆地,其演化过程为海洋→陆地,经历了海变陆的过程,确定为地壳抬升,而不是地壳下沉 海洋经地壳抬升变成陆地
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的南部山脉之间,有一个半圆形的“岩石碗”,这个“碗”就是图拉罗萨盆地 现在该地为盆地,承接上面的分析,地壳在抬升过程中,可能不是整体的抬升,而是存在局部差异的,结合盆地地形的特征——周围高,中间低,推测在地壳抬升过程中,可能在盆地处出现了断层,盆地处应该是地堑,从而确定答题的要点 板块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图拉罗萨所在地区下陷成盆地
(2)结合外力作用的具体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分析,可知本题所涉及的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搬运和堆积。晶体石膏最终演化为沙丘,颗粒变小,岩石发生机械破碎,然后在风力作用下,风化的碎屑物质向某一地方搬运堆积形成沙丘。
(3)本题考查对白色沙漠的环境特征的推测,需要让学生学会对限制条件进行拆解,即从“沙漠”和“白色”分别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沙漠”的环境特征——干旱;其次从“白色”分析可能出现的环境特征,该地主要由石膏物质组成,土壤发育条件差,受其影响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发育差。
19.答案:(1)论点:种植三七会加剧水土流失。(2分)论据:与自然林地相比,种植三七的林地的总产沙量大,说明种植三七会加剧水土流失;三七具有连作障碍,保持空地状态的时间较长,易造成水土流失。(4分)
(2)垄平行于等高线,有助于拦截地表径流,涵养水源;设置排水渠,多雨时可方便排水,减轻地表流水侵蚀;松针覆盖,既能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又能保护林下土层;垄沟利于集中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层厚度,改善三七生长环境,提高三七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户经济收入。(任答3点,得6分)
(3)为三七种植林地搭建大棚;保持空地状态未种植三七时,铺垫更多的松针等覆盖物;及时对排水渠进行清淤;加大良种培育力度,克服三七连作障碍。(任答2点,得4分)
解析:(1)第一步,审题干。
要求论证农户采用的林下整地方式种植三七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首先要表明论点,其次要提供论据。
第二步,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归纳出论点。
结合图示信息,对比自然林地、林下整地、无大棚三七种植林地、有大棚三七种植林地四种土地覆盖类型的总产沙量,三种坡度情况下都是自然林地总产沙量最小、林下整地的总产沙量最大,可推测出种植三七会加剧水土流失。
第三步,提供论据。
论据从两方面提出,一是种植三七的林地的总产沙量大;二是三七具有连作障碍,一茬收获之后需要保持一段时间的空地状态,这会加剧水土流失。
(2)从拦截水流、方便排水、减轻侵蚀、减少蒸发、便于管理、增加土层厚度等方面分析,等高起垄、开挖排水渠、覆盖松针等措施对种植三七的改善作用,并落脚到最终目的,即三七产量、品质的提高和农户经济收入的提升。
(3)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可采取搭建大棚(快解:图中数据显示有大棚三七种植林地比无大棚三七种植林地的总产沙量小)、增加空地状态下松针等覆盖物的厚度、及时对排水渠进行清淤等,也可以通过育种,逐渐克服三七的连作障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