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化学(重庆专版)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陶瓷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滑石是一种硅酸盐矿物;玻璃珠是玻璃制品,属于硅酸盐材料;金代六曲葵花鎏金银盏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综上D选项材质与其他三项材质不同,不能归为一类,答案选D。
2.答案:B
解析:Fe是26号元素,所以基态Fe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则基态核外价层电子排布式为,所以基态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A错误;的电子式为,而与互为等电子体,所以的电子式为,B正确;原子中有7个质子、7个电子,所以原子结构示意图为,C错误;中阴离子为,其中提供空轨道、中C原子提供孤电子对形成配位键,所以中阴离子的结构为,D错误。
3.答案:D
解析:物质的熔、沸点高低顺序一般是共价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二氧化硅是共价晶体、氯化钠是离子晶体、二氧化碳是分子晶体,故熔点高低顺序是,D正确。
4.答案:C
解析:长颈漏斗和大气相通,用手捂广口瓶时,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插入烧杯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不能检验装置的气密性,A错误。NO不溶于水,不与NaOH溶液反应,装置乙中不能产生较大的压强差,不能演示喷泉实验,B错误。为难挥发性酸,加热明矾晶体,只能失去结晶水,可以制备,C正确。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盛水的量气管测量其体积,D错误。
5.答案:D
解析:和分子间形成氢键,使沸点升高,常温下水为液体,氨气为气体,则沸点:,A错误;根据同一周期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第ⅡA族、Ⅴ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同一主族从上往下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故第一电离能:,B错误;氟、氧元素无最高正价,硫的最高正价为+6价,C错误;非简单气态金属性:,氢化物稳定性:,D正确。
6.答案:B
解析:向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水解,此时溶液显酸性,加入银氨溶液不会生成银镜,应该在加入银氨溶液之前,先加入溶液中和至溶液呈碱性,A错误;溴乙烷在的乙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会生成和乙烯,乙烯和会发生加成反应,从而使溴水褪色,B正确;只有含有苯环的蛋白质遇到浓硝酸才会变黄,故加入浓硝酸不变黄,不能说明一定不存在蛋白质,C错误;苯酚和溴水反应生成的2,4,6-三溴苯酚会溶于苯,不能通过过滤除杂,D错误。
7.答案:B
解析:X到Y是X与发生加成反应,Y到Z发生的是消去反应;由分析可知,的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A错误;对X上的醛基加成得到Y,如果断开的是羰基右侧所连碳原子上的碳氢键,则会得到,B正确;Z中双键两端碳原子的H如果在同侧则为顺式结构,在不同侧则为反式结构,Z有顺反异构,C错误;银氨溶液可以检验出X,但是Y上有羟基,Z上有碳碳双键,Y、Z都可以使酸性溶液褪色,不能鉴别Y、Z,D错误。
8.答案:C
解析:若X中有、,则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一氧化氮,一定不是,A正确;稀硝酸会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成硫酸根离子,因此沉淀4一定是纯净物,B正确;X中只含有也会产生上述现象,C错误;若沉淀3为白色沉淀且在空气中久置不变色,可知X中一定有,一定没有,要产生气体X中一定有,D正确。
9.答案:C
分析:放电时Mg转化为Mg2+,所以N电极为负极,M电极为正极,FeS得电子生成Fe和Li2S,电极反应为FeS+2e +2Li+Fe+Li2S,以此解答。
解析:由电池工作原理图可知,放电时M极为正极,充电时M极为阳极,不论充电还是放电,M极电势都高于N极,A正确。放电时,M极为正极,电极反应为,则每生成1 mol Fe外电路转移2 mol电子,B正确。充电时,M极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C错误。半径小,便于移动,迁移速率比快,能够提高电流效率,D正确。
10.答案:C
解析:根据晶胞结构可知,距面心的最近且等距的有4个,面心的原子为2个晶胞共有,则距最近且等距的有8个,距最近且等距的有4个,则配位数为8,配位数为4,A正确;顶点到面心的距离为,晶胞边长为,两个最近的之间的距离为边长的一半,即为,B正确;设晶胞边长为,则晶胞体积为,两个最近的之间的距离为边长的一半,8个形成的立方体的体积为,晶胞与8个形成的立方体的体积比为,C错误;位于顶点和面心,个数为,8个位于体内,1个晶胞中含有4个,晶胞质量为,晶胞边长为,晶胞体积为,晶体密度,D正确。
11.答案:D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100s时处于平衡状态,平衡时,则: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温度T下的平衡常数,0~100 s内的转化率为50%,A正确;0~50 s内的分解速率为,B正确;因为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C正确;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多的反应,在恒容条件下,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中的压强逐渐增大,若改为恒压条件,与恒容条件相比,相当于减小压强,则该平衡正向移动,则平衡时的转化率增大,但平衡常数不变,D错误。
12.答案:C
解析:
原子序数:Z(Cl)>Y(Al)>X(Na),A错误;Z与M形成的化合物是,H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B错误;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NaOH、Al(OH)3、HClO4、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既可以和酸反应也可以和碱反应,则这三种物质之间均能两两反应,C正确;可以形成化合物和,D错误。
13.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M+ZQ(△H>0)是吸热反应,M和Z的能量之和小于Q,M+ZX(△H<0)是放热反应,M和Z的能量之和大于X,XQ(△H>0)是吸热反应,X的能量小于Q。综上所述,X的能量小于M+Z,M+Z的能量小于Q,只有B项符合题意。
14.答案:C
分析:由题中信息可知,图中两条曲线为10 mL溶液、溶液的pH分别随温度与稀释加水量的变化曲线,由于两种盐均能水解,水解反应为吸热过程,且温度越高、浓度越小,其水解程度越大。氯化铵水解能使溶液呈酸性,浓度越小,虽然水解程度越大,但其溶液的酸性越弱,故其pH越大;醋酸钠水解能使溶液呈碱性,浓度越小,其水溶液的碱性越弱,故其pH越小。温度越高,水的电离程度越大。因此,图中的实线为pH随加水量的变化,虚线表示pH随温度的变化。
解析:由分析可知,图中实线表示pH随加水量的变化,虚线表示pH随温度的变化,A说法正确。将溶液加水稀释至浓度为时,若氯化铵的水解平衡不发生移动,则其中的变为原来的,则溶液的pH将增大,但是,加水稀释时,氯化铵的水解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大于原来的,因此,溶液pH的变化值小于,B说法正确。随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变大,因此水的离子积变大,即增大,的水解程度变大,溶液中增大,C说法不正确。时稀释相同倍数的溶液与溶液中均分别存在电荷守恒,,。因此,氯化铵溶液中,,醋酸钠溶液中,。由于时和的电离常数均为,因此,由于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稀释相同倍数后的溶液与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仍相等,由于电离常数相同,其中盐的水解程度是相同的,因此,两溶液中(两者差的绝对值)相等,故,D说法正确。
15.(15分)
答案:(1)增大与酸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焙烧矿渣浸出率(1分)
(2)浸出时间超过,溶液中被消耗、升高,随着水解程度增大,生成的胶体吸附溶液中(2分);还可生成沉淀,附着在焙烧矿渣表面阻碍锌的浸出,使滤渣中锌质量分数升高(2分)
(3)(4分);温度过高,受热分解(2分);(2分)
(4)(2分)
分析:高铁锌焙烧矿渣主要含ZnO、ZnFe2O4、SiO2,加入硫酸酸浸,SiO2与硫酸不反应,过滤除去,得到含有硫酸锌,硫酸铁以及过量硫酸的混合溶液,向混合溶液中加入NH4HCO3、ZnO,发生反应3Fe2(SO4)3+5ZnO+2NH4HCO3+5H2O2NH4Fe3(SO4)2(OH)6+5ZnSO4+2CO2↑,过滤,除去黄铵铁矾,将硫酸锌滤液经过一系列处理,得到ZnSO4·7H2O;
解析:(1)“酸浸”前要将焙烧矿渣进行粉碎处理的原因是:矿渣粉碎可以增大与酸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焙烧矿渣浸出率;
(2)由图可知,滤渣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在60 min以前逐渐减小,超过60 min后,滤渣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反而升高,溶液中有大量Fe3+,由于Fe3+易水解,考虑浸出导致pH变化从而使Fe3+水解生成Fe(OH)3从而导致此变化,故原因为浸出时间超过60 min,溶液中H+被消耗、pH升高,随着Fe3+水解程度增大,生成的Fe(OH)3胶体吸附溶液中Zn2+;Fe3+还可生成Fe(OH)3沉淀,附着在焙烧矿渣表面阻碍锌的浸出,使滤渣中锌质量分数升高;
(3)①“沉矾”生成黄铵铁矾NH4Fe3(SO4)2(OH)6,需控制溶液pH=1.5、温度不超过85℃,向过滤后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H4HCO3、ZnO,反应还生成硫酸锌和CO2,化学方程式为3Fe2(SO4)3+5ZnO+2NH4HCO3+5H2O2NH4Fe3(SO4)2(OH)6+5ZnSO4+2CO2↑;
②由于反应物之一是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故控制溶液温度不能过高的原因是:温度过高,NH4HCO3受热分解;
③根据所给反应,该反应K=;
(4)28.7 g ZnSO4·7H2O的物质的量为=0.1 mol,A点物质质量为17.9 g,失去水的质量为10.8 g,即0.6 mol水,所以A点物质为ZnSO4·H2O。
16.(14分)答案:(1) 球形冷凝管(1分);D(1分)
(2)DCBEAB(2分);H2(2分)
(3)(2分);Cu2O+8NH3·H2O=2Cu(NH3)+2OH-+7H2O(2分); (2分); (2分)
分析:甲醛具有还原性,新制的氢氧化铜具有氧化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气体产物可能是H2、CO、CO2, CO2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用银氨溶液检验,H2用CuO和无水硫酸铜检验,氢气还原氧化铜之前要干燥,无水硫酸铜之后也要接干燥管防止空气中水蒸气干扰,因此装置的连接顺序是DCBEAB;装置C、D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CO2和CO,E中固体变为红色,A中固体颜色变蓝,证明气体是氢气;溶液中混合物过滤,滤液加稀硫酸无现象说明没有碳酸根离子,液体中的离子是甲酸根离子,滤渣加浓氨水,经过一系列变化最后是蓝色溶液,根据Cu2O能与氨水反应生成Cu(NH3) (无色),Cu(NH3)易被氧化生成Cu(NH3),证明滤渣中有Cu2O。
解析:(1)a是球形冷凝管,65°C加热应该用水浴加热;
(2)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以先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再用银氨溶液检验CO,干燥后再用氧化铜和无水硫酸铜检验H2,连接顺序为DCBEAB;C、D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现象说明没有CO2和CO,E中固体变为红色,A中固体颜色变蓝,则证明生成的气体是H2;
(3)滤液1加稀硫酸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碳酸根离子,液体中是甲酸根离子;加入足量浓氨水是氧化亚铜和浓氨水反应生成无色Cu(NH3),离子方程式为Cu2O+8NH3·H2O=2Cu(NH3)+2OH-+7H2O;Cu(NH3)易被氧化生成Cu(NH3),显蓝色的离子是Cu(NH3)离子;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Cu、氢气、甲酸盐等,还原产物是氢气和铜,物质的量之比为1:1,因此方程式为。
17.(15分)答案:(1)-746.6(1分);<(1分);低温(1分)
(2)Ⅲ(1分);断裂N—O键需要吸收能量(2分)
(3)可见光(1分);在可见光下反应(或选择合适的催化剂)(2分);63%(1分);(2分)
(4)12.5%(2分);50%(2分)
解析:(1);该可逆反应中,则;根据时反应能自发进行,以及该反应的<0、<0可知,低温时<0。
(2)步骤Ⅲ为断裂N—O键的过程,需要吸收能量,其他步骤为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或成键过程。
(3)在黑暗中的选择性低,所以CO与NO适宜的反应条件是可见光。若要提高的选择性可采取的措施是在可见光下反应或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假设CO和NO的起始投入量均为1 mol,由题图可知NO的转化率为75%,的选择性为68%,根据“三段式”计算
平衡时,,该温度下CO的平衡转化率,主反应的平衡数。
(4)晶胞中含有8×个O,由晶体结构可以表示为可知,晶胞中含有1个Ni、2个Co,晶胞中有8个四面体空隙,4个八面体空隙,则晶胞中和的空隙填充率分别为。
18.(14分)答案:(1)羧基、碳氯键(2分)
(2)(2分)
(3)a、d(2分)
(4)(2分)
(5)(2分)
(6)(2分);1(2分)
分析:由流程可知,A和溴发生取代反应在氨基的邻位引入溴原子生成B,B和生成D:,D中右侧支链上羧基和甲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基得到E,E失去水分子生成F,F中存在2个六元环,已知:,则为E中右侧支链上酰胺基中羰基转化为羟基,和E中羧基发生分子内酯化反应生成酯基,得到F,则F为,F和反应生成G,G和肼反应生成I,G→I过程中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结合后续生成的环丙虫酰胺结构、I化学式可知,I为,I中的一个氨基和发生取代反应引入新的环生成J:,J经过多步反应生成环丙虫酰胺;
解析:(1)A中含有的官能团是氨基、碳氯键、羧基;
(2)D中右侧支链上羧基和甲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基得到E:;
(3)a.E含有羧基、酰胺基、酯基3种含氧官能团,正确;
b.分子中碳碳双键两端的氢在异侧,为反式结构,错误;
c.E中羧基、酰胺基、酯基、溴原子、氯原子,均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故1 mol E最多能与大于2 mol NaOH发生反应,错误;
d.分子中含碳碳双键,能使酸性溶液褪色,正确;
故选ad;
(4)由分析可知,F为:;
(5)由分析可知,I为:;
(6)J为:,J经过多步反应生成环丙虫酰胺;首先J发生已知反应原理:,转化为K:,K中羟基和HBr发生取代反应引入溴原子生成L,L与过氧化氢氧化在含氮环中生成碳碳双键得到目标产物;
①由分析可知,K的结构简式是。
②L被过氧化氢氧化在含氮环中生成碳碳双键得到环丙虫酰胺,生成碳碳双键过程中失去2个氢,则转移2个电子,故理论上,生成1 mol环丙虫酰胺需要消耗1 mol 。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化学(重庆专版) 分值:100分 时间:75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S—32、Zn—65。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出土的文物中主要成分不能与其他三项归为一类的是( )
2.铁氰化钾溶液遇会生成沉淀(带有特征蓝色),该反应可用于检验。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基态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
B.的电子式为
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D.中阴离子的结构:
3.下列物质的晶体,按其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4.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装置甲: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装置乙:演示喷泉实验
C.装置丙:用明矾晶体制备
D.装置丁:制备并测量其体积
5.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安全、高效的点击化学试剂,下列有关元素F、O、N、S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沸点:
B.第一电离能:
C.最高正价:F>S=O>N
D.稳定性:
6.下列实验方案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或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或结论
A 向20%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再加入银氨溶液,未出现银镜 蔗糖未水解
B 将的乙醇溶液加入溴乙烷中加热,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溴水中,褪色 证明溴乙烷的消去反应有乙烯生成
C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浓硝酸,加热,溶液没有变黄 证明淀粉溶液中无蛋白质
D 向混有苯酚的苯中加入适量的溴水充分反应后,过滤,弃去沉淀 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
7.抗病毒药物普拉那的部分合成路线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Y的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
B.X→Y有副产物生成
C.Z不存在顺反异构体
D.X、Y、Z可用银氨溶液和酸性溶液进行鉴别
8.固体粉末X中可能含有、、中的若干种。为确定该固体粉末的成分,取适量X进行以下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体1一定不含有
B.沉淀4一定是纯净物
C.固体X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
D.若沉淀3为白色沉淀且在空气中久置不变色,则X中一定含有
9.我国科学家设计出双盐混合电池,电解液用代替驱动正极反应,能够有效克服迁移较慢的问题,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充电或放电时M极电势均高于N极
B.放电时,每生成1 mol Fe,外电路转移2 mol电子
C.充电时,M极发生还原反应
D.电解液中的迁移速率比快,能够提高电流效率
10.是制作红外光学系统中的光学棱镜、透镜和窗口等光学元件的最好材料。的晶体结构呈立方体形,如图所示。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的摩尔质量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晶体中,配位数为8,配位数为4
B.两个最近的之间的距离是
C.晶胞与8个形成的立方体的体积比为2:1
D.晶胞的密度是
11.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发生反应:,温度T下,不同时刻的物质的量浓度如表所示:
0 50 100 150
4.00 2.50 2.00 2.0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T下的平衡常数内的转化率为
B.内分解速率为
C.T1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若,则
D.若只将恒容改为恒压,其他条件都不变,则达到新平衡时的转化率和该反应的平衡常数都不变
12.某学者绘制了一种八角星元素周期表,每个八角星代表一个周期(第1周期除外),每个“●”代表一种元素,“------”相连代表同族元素。X、Y、Z、R、M为原子半径依次减小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Y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最内层电子数多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
B.Z与M形成的化合物,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均能两两反应
D.只能形成化合物
13.反应M+ZQ(>0)分两步进行:①M+ZX(<0),②XQ(>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14.实验测得溶液、溶液的pH分别随温度与稀释加水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时和的电离常数均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实线表示pH随加水量的变化,虚线表示pH随温度的变化
B.将溶液加水稀释至浓度为,溶液pH变化值小于
C.随温度升高,增大,溶液中减小,增大,pH减小
D.时稀释相同倍数的溶液与溶液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5分)高铁锌焙烧矿渣主要含。一种利用焙烧矿渣制备并生产黄铵铁矾的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浸”前要将焙烧矿渣进行粉碎处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浸”时,控制反应温度65 ℃、硫酸初始酸度,滤渣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当浸出时间超过后,滤渣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反而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矾”生成黄铵铁矾[],需控制溶液、温度不超过。
①生成黄铵铁矾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控制溶液温度不能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超过1.5,可发生反应。其平衡常数与、的代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4)加热晶体,测得加热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A点物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16.(14分)为探究甲醛与新制Cu(OH)2反应的产物,设计了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I.反应装置如下:
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大量气体,悬浊液蓝色褪去,且有红色沉淀生成。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该反应需控制温度为65℃,宜采用的加热方式为__________(填标号)。
A.酒精灯加热 B.砂浴 C.油浴 D.水浴
II.为探究气体产物、溶液中产物与固体产物的成分,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分析后,关于产物成分有如下猜想:
气体产物 H2、CO、CO2
溶液中产物 HCOO-、
固体产物 Cu、Cu2O
(2)为确定气体成分,下列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气流方向填大写字母,个别装置可重复使用)。(已知:CO与银氨溶液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发现,装置C、D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E中固体变为红色,A中固体颜色变蓝,则证明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确定溶液中产物与固体产物,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已知:Cu2O能与氨水反应生成Cu(NH3) (无色),Cu(NH3)易被氧化生成Cu(NH3)。
①由实验现象可知,液体产物中存在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②滤渣1中加入足量浓氨水时,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滤液2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显蓝色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④通过定量测定发现,固体产物主要是铜。综合以上分析,若主要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相等,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5分)CO、NO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将二者转化为无毒、无害的气体是研究的热点课题。在催化剂作用下会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1:
反应2:
(1)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由稳定单质生成1 mol化合物的焓变称为该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相关物质在298 K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如表所示:
物质
-393.5 -110.5 90.3 0
______;若正反应的活化能为,逆反应的活化能为,________(填“>”或“<”)。该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是________(填“高温”或“低温”)。
(2)汽车排气管装有的三元催化装置,可以消除CO、NO等的污染,反应机理如下:
I:NO+Pt(s)NO(*)[Pt(s)表示催化剂,NO(*)表示吸附态NO,下同]
Ⅱ:CO+Pt(s)CO(*)
Ⅲ:NO(*)N(*)+O(*)
IV:CO(*)+O(*)(s)
V:N(*)+N(*)(s)
上述反应机理中,速率控制步骤(即速率最慢步骤)为________(填标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20 ℃时,在可见光下或黑暗中,CO与NO按投料比1:1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NO转化率和选择性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CO与NO适宜的反应条件是_____(填“黑暗”或“可见光”);若要提高的选择性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可见光条件下反应进行到时,NO的转化率不再变化时可近似为平衡转化率,已知该条件下的副反应为。该温度下,CO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___,主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____(只列表达式,用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代替平衡浓度计算)。
(4)钴酸镍的晶体结构可以表示为,其中O原子按照立方密堆积形式排列(类似于NaCl晶胞中的排列,),O原子形成四面体和八面体空隙。在钴酸镍中,和分别占据四面体和八面体空隙,晶胞中和的空隙填充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
18.(14分)环丙虫酰胺是一种广谱杀虫剂。其合成路线如下(部分条件略):
(1)A中含有的官能团是氨基、___________。
(2)D→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E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含有3种含氧官能团
b.为顺式结构
c.1 mol E最多能与2 mol NaOH发生反应
d.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4)F中存在2个六元环。F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G的分子式为,G→I过程中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I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J→环丙虫酰胺的合成方法如下:
①K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
②理论上,生成1 mol环丙虫酰胺需要消耗__________mol H2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