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朝花夕拾》导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朝花夕拾》导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1 20:4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上《朝花夕拾》导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激发阅读中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培养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语言运用]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名著阅读方法。以给鲁迅写信的方式表达阅读收获。
[思维能力]了解作品的内容,梳理鲁迅的成长经历,分析其笔下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鲁迅的思想。(重点)
[审美创造]感受鲁迅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藏的深厚情感。(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的内容,梳理鲁迅的成长经历,分析其笔下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鲁迅的思想。
教学难点
感受鲁迅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藏的深厚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对于鲁迅先生你了解多少呢?(爱憎分明、经常撞墙、勇于斗争)实际上这样的一个大文豪也有和我们一样的童年,今天让我们跟随《朝花夕拾》看看在鲁迅的青少年时代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二)简介《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书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人和事,共收入十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三)阅读《朝花夕拾》的方法
阅读作品集或传记类文章,我们要怎么入手呢? 我们要先看目录和前言,如果课本上有导读,我们也要认真看看导读,通过阅读目录,我们知道《朝花夕拾》共包含十篇散文,分别是
《狗·猫·鼠》 玩了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看了俩插图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去了五猖会
《无常》 见了白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被迫读私塾(12—17岁)
《父亲的病》 家中生变故(13岁祖父入狱)
《琐记》 南京去求学
《藤野先生》 东京去学医
《范爱农》 归国会好友
前七加后三,十篇要记全,小引到后记,一共十二篇。
我们已经读过了作品,但是,合上书本,你能说出所有篇名吗?其实呀,这是部回忆录,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老师给大家编了一个顺口溜。
如果感觉还是不好记,咱们再来个更通俗一点的:
二狗啊,你还去五猖会看无常?你爸都病了,锁上门,赶快和范爱农去百草园请藤野先生来吧。
前面提到了“前七加后三”前七篇是一个整体,后三篇是一个整体。前七篇反映他童年、少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场景;后三篇写作者青年时代离开故乡绍兴到南京、日本求学,再回到故乡绍兴教学的经历。
(方法指导)我们读一本小说,因为它是完整的故事,往往要从头到尾去读。但是,《朝花夕拾》中的散文,独立成篇,所以我们可以跳着去读,但因为是作品集,一篇一篇鲁迅是整体构思的,除了人物在多篇中出现,故事也是有联系的,如《父亲的病》、《无常》都有庸医误人部分,正因为庸医误人,才有了后来鲁迅的东京学医,认识了《藤野先生》。一个作家的独特思想在每一篇都有表达,所以在读的时候我们要从整体去读。
(方法一)将作品内容联系起来考察,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鲁迅的成长历程,有助于消除我们对鲁迅先生的隔膜感。
在中学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咱们已经读过了《朝花夕拾》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晦涩难懂)面对《朝花夕拾》这样的经典作品,我们要如何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呢?
(方法二)除了将作家相关作品联系起来考察,我们要带着自己的个人生活体验去读,下面,让我们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在经典中寻找自己童年的影子。
请同学们回顾这篇课文,从题目看,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的生活?百草园是怎样的景象?(学生回答)(春夏秋冬四季景象)
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肥胖的黄蜂 、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等,冬天,可以雪地捕鸟等等。“是我的乐园”
你小时候有没有自己的百草园呀?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吗?现在回忆起来,你的心情如何?(学生回答)三味书屋呢?有“后园”里偷得的乐趣(折腊梅、寻蝉蜕、 捉苍蝇喂蚂蚁 、描绣像),但更多的却是“只要读书”和“我就只读书”“不应该问”也不应该有“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的好奇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对百草园的愉悦温馨的回忆中,我们也读出了对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生活的厌恶。
看来鲁迅小时候也有一个和我们一样的童年,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是谁?(少年鲁迅)(天真少年,一脸懵懂)我们再看看这幅图(中年鲁迅)(瘦瘦的身体,如同大病愈初的病人一样脸色憔悴,但是精神很好,整个人精神焕发,眼神炯炯有神。头发一根根直直地竖着,没一根是耷拉着的,他的胡须——浓密极了,而且极其像隶书的“一”字。)这是同一个人,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其实呀,这些都是跟他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相关的。
(四)知其人,论其文
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我们看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作者。你对鲁迅了解多少呢?(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知县老爷,后到京城做官,但鲁迅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周围人看他的眼光从羡慕、亲切、温存变成了冷漠、鄙夷、冰冷,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对鲁迅的心灵打击极大,所以他的作品虽然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映射、讽刺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回忆中多了对冷酷现实的批判与揭露。
补充这些,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鲁迅性格成因,也便于了解鲁迅作品里所表现的思想。
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忌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鲁迅强调“论文”要“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谁能说说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鲁迅经历了“女师大事件”、“三一八”惨案等,最终赴厦大任教又被排挤。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心情“空洞、芜杂”的一年。所以“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
(阅读指导)读一部小说我们要会概括故事情节,但读散文和读小说的心态应该不一样,我们不能将目光只放在曲折动人的情节上,要看到散文中的理智和情感。《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无不在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比如,粗读作品,我们会发现,在书中,鲁迅似乎在很冷静地叙述一件事,而实际言在此而意在彼,《无常》中,阎王让无常去勾魂,到那发现,是堂房阿侄,得了伤寒、痢疾,医生开的药是附子、肉桂、外加牛膝,第一煎吃下去,冷汗发出,第二煎吃下去,两脚笔直。《父亲的病》中,S城“名医”治死了人,还从从容容开药方;父亲病了,医生开的药引子有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平地木等,尽管后来都找到了,但父亲的水肿还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直至病死。在这两篇作品中,作者对庸医误人的行径细细道来,他却没有尖锐地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却处处蕴含着作者的激愤和批判。
又如,我们刚才所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既表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怀念,又对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予以批判,表达了应该让儿童健康快乐生活的合理要求。
有人会奇怪,鲁迅的风格一贯是尖刻的、犀利的,但为什么在《朝花夕拾》中,他却是一位多情的作者,这是作者在用儿时的心态来回忆,却用现实的眼光去关照往事,所以文章读来既有轻松、快乐、温馨,同时又有理性率直的锋芒,我们的教科书上用了这几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这十个字很好地概括了这本名著。
(方法三)这里,我们又学到了通过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作家作品,也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方法四)此外,很多经典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影或者电视剧,除了以上两种方法,我们通过观看相关影视作品,也可以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小结: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学会了阅读作品集/传记类文学作品的方法,而且认识到可以通过查阅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可以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还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愿我们带着今天所学的方法,在日后与经典名著的一次次相遇中,继续去感受,继续去感悟,继续去收获。
作业设计:
概述其他篇章有哪些温馨的回忆,又有哪些理性的批判?
教学反思
在本次《朝花夕拾》导读教学中,我以引导学生掌握经典阅读方法、理解鲁迅创作背景及思想内涵为核心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展开课堂活动。回顾整节课的实施过程,既有值得肯定的亮点,也存在需要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课堂伊始,我以鲁迅形象的对比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与主题。通过顺口溜记忆篇名、联系生活体验等方式,学生能够快速把握作品的基本框架,并对鲁迅的童年经历产生共鸣。例如,在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百草园”记忆,课堂氛围轻松活跃。这种生活化的代入不仅降低了经典文本的陌生感,也为后续的深度分析奠定了基础。然而,尽管学生对“温馨的回忆”体会较深,但对“理性的批判”这一层面的理解仍显不足。例如,在讨论《父亲的病》和《无常》时,部分学生仅停留在情节复述上,未能深入挖掘鲁迅对庸医和社会现实的讽刺。这说明在教学设计中,对批判性思维的引导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教学内容上,本节课紧扣教学目标,从作品结构、作者生平到文本内涵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认知。但时间分配上存在前松后紧的问题,导致后半段对思想内涵的解析略显仓促。尤其是“理性批判”这一核心特点,未能结合更多篇章(如《琐记》《范爱农》)展开充分讨论,使得作业环节可能成为学生的难点。此外,尽管提到了通过影视资源辅助理解的方法,但课堂中未能实际展示相关片段,略显遗憾。若能利用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鲁迅笔下的场景或人物形象,或许能更有效地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
学生的课堂表现整体较为积极,尤其在联系自身经历的环节中,参与度较高。然而,思维深度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分析文本时仍倾向于表面理解,缺乏批判性思考。例如,在对比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时,多数学生能感受到童年乐趣与私塾束缚的差异,但对鲁迅借此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图理解不够透彻。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设计更多层次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分析。同时,课堂节奏的调控也需更加灵活,避免因时间不足而压缩关键环节的讨论。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经典文本的教学既需要降低门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需适时引导,推动思维向深处发展。在今后的设计中,我将更加注重以下几点:一是优化时间分配,确保核心内容有充分展开的空间;二是丰富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资源与小组合作任务,提升学生的参与深度;三是搭建思维支架,通过问题链或表格对比等工具,帮助学生结构化理解文本。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与文本背后的灵魂对话。本次《朝花夕拾》导读课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也让我看到更多可能。未来,我将继续探索如何让经典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消除隔膜”的桥梁,而非遥不可及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