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透镜成像规律分析 分层练习(学生版+答案版)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讲 透镜成像规律分析 分层练习(学生版+答案版)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3-31 03:14:29

文档简介

第三讲 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必考)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 .
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
3.相关概念
概念 解释
主光轴 连接透镜两个折射球面的球心的直线
光心 主光轴上的一个特殊点,光线经过此点时不改变方向(可认为是透镜的几何中心)
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于一点,即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 会聚于一点,即虚焦点F
焦距 焦点到 的距离,常用符号 表示
物距 物体到光心的距离,常用符号 表示
像距 物体通过透镜成的像到 的距离,常用符号 表示
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必考)
物距 像的位置 像的性质 应用举例
凸透镜 u=∞ v=f 像与物异侧 成一点 测焦距
u>2f fu=2f v=2f 等大、倒立、实像 测焦距
f2f 放大、倒立、实像 投影仪
u=f 不成像 探照灯
uf 像与物同侧 放大、正立、虚像 放大镜
【即时训练】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等大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将蜡烛移动到20 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移动到35 cm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D.将蜡烛移动到45 cm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三、眼睛与眼镜(6年2考)
1.眼睛成像原理: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人眼相当于一部 ,外界的光线进入人眼后,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 、 的实像.眼睛通过睫状肌来调节晶状体的形状,从而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所形成的像都落在 上.
2.视力矫正: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射能力太 ,来自远处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 ,使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应戴 矫正;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射能力 ,来自近处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 ,使人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应戴 矫正.
四、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 、 的 像的原理制成.胶片上有对光敏感的物质经过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下来.镜头相于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
2.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 、 的 像的原理制成.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屏幕上,形成图案的像.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
3.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 、 的 像的原理制成.被观察的物体应放在焦距内.
4.显微镜:显微镜具有放大作用,被用来观察细小的物体.其物镜使物体成 、 的实像,相当于一个投影仪;其目镜使物体成 、 的虚像,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5.望远镜:望远镜被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有增大 的作用.其物镜使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一个 ;其目镜使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一个 .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内虚外实,实倒虚正;二倍焦距分大小,远小近大;实像分居两侧倒,虚像则是同侧正.
2.凸透镜成像规律
(1)当物体成实像时(即当u>f时):物体靠近透镜时,像远离透镜,像变大;物体远离透镜时,像靠近透镜,像变小.
(2)当物体成虚像时(即当u<f时):物体靠近透镜时,像变小;物体远离透镜时,像变大.
3.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若物像异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应用是照相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应用是投影仪.
若物像同侧,成倒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针对训练】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小刚用如图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透镜焦距为10 cm.
(1)如图,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0 cm刻度线处,向 (填“左”或“右”)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
(2)在上一问的基础上,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5 cm刻度线处,在凸透镜位置不变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
(3)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5 cm刻度线处,小刚从凸透镜的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 (填“倒立”或“正立”)的像,此时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成像原理:光的折射.
2.实验装置图
3.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应选择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减小了其他光线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2)由左至右依次在光具座上放置 (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透镜和光屏,并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选取的光具座要足够长,确保蜡烛和光屏能够移动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
(4)验证光路可逆的方法(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 ,其他保持不变,观察光屏上能否成清晰的像).
(5)焦距的测量及判断(①用一束 光照射在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的光斑,此时光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等于该透镜的焦距;②当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时,焦距等于 ).
(6)人眼观察像的位置(①成实像时:眼晴直接观察光屏上的像;②成虚像时,从 一侧透过透镜观察).
4.实验现象
(1)器材安装正确,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
①物距小于或等于一倍焦距;②蜡烛到透镜的距离稍大于一倍焦距,像距太大,像成在光具座外(调整方法:换量程更大的光具座;换用焦距 的凸透镜).
(2)蜡烛变短时像位置的变化及调节方法:
①像的位置会逐渐向 移动;
②调节方法:光屏 移或透镜 移.
5.实验结论
(1)当u>2f时,f(2)当u=2f时,v=2f,成倒立、等大的 像.
(3)当f2f,成倒立、 的实像.
(4)当u=f时,不成像.
(5)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 像.
6.交流与反思
(1)用纸板遮挡部分透镜,光屏上会成 (填“完整”或“残缺”)的较 的像.
(2)验证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的左右关系(垂直于光具座沿水平方向吹动蜡烛,观察光屏上像的晃动方向与烛焰的晃动方向).
(3)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加眼镜片,要成清晰像时,光屏的移动情况:①加近视眼镜片(凹透镜),光屏应向 透镜的方向移动;②加远视眼镜片(凸透镜),光屏应向 透镜的方向移动.
【母题】某实验小组找来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另有光屏一个、带有刻度的100 cm光具座一个.
图1
◆基础练
(1)将蜡烛、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先将蜡烛 ,再调整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可以成在 .
(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
①将各器材调到如图1所示位置时成清晰的像(未画出),该像是倒立、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②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若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根据 原理,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③保持图1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至30.0 cm 刻度处,移动光屏直至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的位置应在 cm刻度处.
(3)调整元件,将蜡烛移至45.0 cm处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始终不能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人眼在图2中的 (填“A”或“B”)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图2
(4)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蜡烛燃烧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 (填“上”或“下”)方移动,为了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的操作是 (填序号).
①光屏上调 ②蜡烛下调 ③透镜下调
◆提升练
(5)用变焦相机拍完昆明东西寺塔的全景后,要在原地把东西寺塔拍的更大一些,应该把照相机的镜头 (填“向前伸”或“向后缩”),同时增大焦距.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6年1考)
1.(2023省卷3题3分)在森林里随地丢弃瓶子,雨水进入透明的瓶子后,被阳光照射可能会引发火灾,图中与此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 )
A B
C D
2.(2023省卷9题3分)(多选)某实验兴趣小组探究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甲中蜡烛A靠近玻璃板,所成的像变大
B.图甲中蜡烛A的像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C.图乙中蜡烛靠近凸透镜,移动光屏,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变大
D.图乙中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下移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6年3考)
3.(2024省卷16题2分)某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该成像特点是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4.(2023省卷16题2分)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cm(填“8”“18”或“28”);把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应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调节,才能在光屏上重新成清晰的像.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6年2考)
5.(2023省卷22题7分)现有如下器材:光具座、焦距为12.5 cm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小明根据上述实验器材,进行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到光具座上,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调到同一 .为了验证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等于12.5 cm,小明把蜡烛和凸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刻度线处,把光屏移到光具座的 cm刻度线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承接到等大、清晰的像.经验证,凸透镜的焦距准确.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上移了一段距离,在没有移动器材的情况下,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和高度不动,需将光屏 (填“向上”或“向下”)移动,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3)分别把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A、B、C、D四个点对应的刻度线处,在 点能够在光屏上承接到清晰、最大的烛焰的像,在 点所成像的性质与眼睛的相同.
(4)实验结束后,小明又将一只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远离凸透镜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又看到烛焰清晰的像,由此可知该眼镜片可用来矫正 (填“近视”或“远视”)眼.
6.(2018省卷20题7分)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使凸透镜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上;该实验在光线较 的环境中进行更便于观察.
(2)小王同学三次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如图乙所示,A′、B′、C′分别是烛焰A、B、C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在此之前调节仪器时,曾在光屏上看到窗外景物所成的清晰的像,这个像与图乙中烛焰
(填“A”“B”或“C”)的成像原理相同.当把蜡烛移动到M点时,在光屏上找不到烛焰的像,因为此时烛焰 (填“成实像”“成虚像”或“不成像”).
(3)分析图乙中信息,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 (填“正”或“倒”)立的.蜡烛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像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因此用相机拍照,拍完近景再拍远景时,应将相机的镜头向 (填“靠近”或“远离”)胶片的方向调一些,才能拍出清晰的照片.第三讲 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必考)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相关概念
概念 解释
主光轴 连接透镜两个折射球面的球心的直线
光心 主光轴上的一个特殊点,光线经过此点时不改变方向(可认为是透镜的几何中心)
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于一点,即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一点,即虚焦点F
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常用符号f表示
物距 物体到光心的距离,常用符号u表示
像距 物体通过透镜成的像到光心的距离,常用符号v表示
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必考)
物距 像的位置 像的性质 应用举例
凸透镜 u=∞ v=f 像与物异侧 成一点 测焦距
u>2f fu=2f v=2f 等大、倒立、实像 测焦距
f2f 放大、倒立、实像 投影仪
u=f 不成像 探照灯
uf 像与物同侧 放大、正立、虚像 放大镜
【即时训练】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等大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将蜡烛移动到20 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移动到35 cm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D.将蜡烛移动到45 cm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三、眼睛与眼镜(6年2考)
1.眼睛成像原理: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人眼相当于一部照相机,外界的光线进入人眼后,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眼睛通过睫状肌来调节晶状体的形状,从而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所形成的像都落在视网膜上.
2.视力矫正: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射能力太强,来自远处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前,使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应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射能力弱,来自近处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后,使人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应戴凸透镜矫正.
四、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胶片上有对光敏感的物质经过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下来.镜头相于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
2.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屏幕上,形成图案的像.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
3.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被观察的物体应放在焦距内.
4.显微镜:显微镜具有放大作用,被用来观察细小的物体.其物镜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一个投影仪;其目镜使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5.望远镜:望远镜被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有增大视角的作用.其物镜使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一个照相机;其目镜使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内虚外实,实倒虚正;二倍焦距分大小,远小近大;实像分居两侧倒,虚像则是同侧正.
2.凸透镜成像规律
(1)当物体成实像时(即当u>f时):物体靠近透镜时,像远离透镜,像变大;物体远离透镜时,像靠近透镜,像变小.
(2)当物体成虚像时(即当u<f时):物体靠近透镜时,像变小;物体远离透镜时,像变大.
3.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若物像异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应用是照相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应用是投影仪.
若物像同侧,成倒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针对训练】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小刚用如图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透镜焦距为10 cm.
(1)如图,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0 cm刻度线处,向左(填“左”或“右”)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缩小(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
(2)在上一问的基础上,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5 cm刻度线处,在凸透镜位置不变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远离(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
(3)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5 cm刻度线处,小刚从凸透镜的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正立(填“倒立”或“正立”)的像,此时不能(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成像原理:光的折射.
2.实验装置图
3.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应选择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减小了其他光线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2)由左至右依次在光具座上放置点燃(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透镜和光屏,并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选取的光具座要足够长,确保蜡烛和光屏能够移动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
(4)验证光路可逆的方法(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其他保持不变,观察光屏上能否成清晰的像).
(5)焦距的测量及判断(①用一束平行光照射在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时光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等于该透镜的焦距;②当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时,焦距等于蜡烛(或光屏)与透镜之间距离的二分之一).
(6)人眼观察像的位置(①成实像时:眼晴直接观察光屏上的像;②成虚像时,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
4.实验现象
(1)器材安装正确,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
①物距小于或等于一倍焦距;②蜡烛到透镜的距离稍大于一倍焦距,像距太大,像成在光具座外(调整方法:换量程更大的光具座;换用焦距更小的凸透镜).
(2)蜡烛变短时像位置的变化及调节方法:
①像的位置会逐渐向上移动;
②调节方法:光屏上移或透镜下移.
5.实验结论
(1)当u>2f时,f(2)当u=2f时,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当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当u=f时,不成像.
(5)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交流与反思
(1)用纸板遮挡部分透镜,光屏上会成完整(填“完整”或“残缺”)的较暗的像.
(2)验证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的左右关系(垂直于光具座沿水平方向吹动蜡烛,观察光屏上像的晃动方向与烛焰的晃动方向).
(3)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加眼镜片,要成清晰像时,光屏的移动情况:①加近视眼镜片(凹透镜),光屏应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②加远视眼镜片(凸透镜),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
【母题】某实验小组找来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另有光屏一个、带有刻度的100 cm光具座一个.
图1
◆基础练
(1)将蜡烛、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先将蜡烛点燃,再调整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可以成在光屏中央.
(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
①将各器材调到如图1所示位置时成清晰的像(未画出),该像是倒立、缩小(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②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若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③保持图1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至30.0 cm 刻度处,移动光屏直至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的位置应在70.0cm刻度处.
(3)调整元件,将蜡烛移至45.0 cm处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始终不能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烛焰成虚像.人眼在图2中的B(填“A”或“B”)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图2
(4)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蜡烛燃烧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上(填“上”或“下”)方移动,为了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的操作是①③(填序号).
①光屏上调 ②蜡烛下调 ③透镜下调
◆提升练
(5)用变焦相机拍完昆明东西寺塔的全景后,要在原地把东西寺塔拍的更大一些,应该把照相机的镜头向前伸(填“向前伸”或“向后缩”),同时增大焦距.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6年1考)
1.(2023省卷3题3分)在森林里随地丢弃瓶子,雨水进入透明的瓶子后,被阳光照射可能会引发火灾,图中与此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A)
A B
C D
2.(2023省卷9题3分)(多选)某实验兴趣小组探究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A.图甲中蜡烛A靠近玻璃板,所成的像变大
B.图甲中蜡烛A的像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C.图乙中蜡烛靠近凸透镜,移动光屏,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变大
D.图乙中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下移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6年3考)
3.(2024省卷16题2分)某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缩小(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该成像特点是照相机(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4.(2023省卷16题2分)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18cm(填“8”“18”或“28”);把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应将光屏向右(填“左”或“右”)调节,才能在光屏上重新成清晰的像.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6年2考)
5.(2023省卷22题7分)现有如下器材:光具座、焦距为12.5 cm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小明根据上述实验器材,进行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到光具座上,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调到同一高度.为了验证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等于12.5 cm,小明把蜡烛和凸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刻度线处,把光屏移到光具座的75.0cm刻度线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承接到等大、清晰的像.经验证,凸透镜的焦距准确.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上移了一段距离,在没有移动器材的情况下,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蜡烛燃烧变短,火焰向下移动.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和高度不动,需将光屏向上(填“向上”或“向下”)移动,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3)分别把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A、B、C、D四个点对应的刻度线处,在C点能够在光屏上承接到清晰、最大的烛焰的像,在A点所成像的性质与眼睛的相同.
(4)实验结束后,小明又将一只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远离凸透镜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又看到烛焰清晰的像,由此可知该眼镜片可用来矫正近视(填“近视”或“远视”)眼.
6.(2018省卷20题7分)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使凸透镜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该实验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更便于观察.
(2)小王同学三次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如图乙所示,A′、B′、C′分别是烛焰A、B、C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在此之前调节仪器时,曾在光屏上看到窗外景物所成的清晰的像,这个像与图乙中烛焰
A(填“A”“B”或“C”)的成像原理相同.当把蜡烛移动到M点时,在光屏上找不到烛焰的像,因为此时烛焰成虚像(填“成实像”“成虚像”或“不成像”).
(3)分析图乙中信息,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填“正”或“倒”)立的.蜡烛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像靠近(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因此用相机拍照,拍完近景再拍远景时,应将相机的镜头向靠近(填“靠近”或“远离”)胶片的方向调一些,才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