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九年级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九年级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1 07:07:14

文档简介

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 共12分)。
1. 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灿烂的早期人类文明,这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
A. 适合农业耕作 B. 文明成果丰硕 C. 文化积淀厚重 D. 自然资源匮乏
2. 鸦片战争后,“英国、法国借口中国通商口岸太少,要求增开商埠,开放长江和内地贸易……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两国叫嚷‘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最终在英法“武力强迫”下清政府( )
A. 被迫开放汉口等通商口岸 B.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C. 允许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 D.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3.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的地方政务;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清朝的这些措施 ( )
A.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异致了国家官僚机构的臃肿
C. 规范了地方行政体 D.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4. 有人对《蒙娜丽莎》推崇备至,也有人认为蒙娜丽莎并不好看。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这幅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
A. 充分反映资本主义萌芽 B. 能够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C. 可以印证古典文化复兴 D. 足以凸显理性主义追求
5.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是( )
A. 《资本论》的出版 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第一国际的成立 D. 巴黎公社的建立
6. 2021年至2023年,乍得、马里、几内亚、苏丹等8个非洲国家至少发生11次政变,年均政变数量接近上世纪非洲政变高发期水平。材料表明,当今世界 ( )
A. 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挑战 B. 美苏冷战造成社会动荡
C. 世贸组织缺乏机制调节 D. 环境恶化导致冲突加剧
二、材料分析题(共12分)
7.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 商君”所指的历史人物,“商君”的措施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2)材料二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依据所学知识,孝文帝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除材料二所述内容外,这里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试举两例。(2分)
8. 国际新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家组织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爆发,是因为权力的平衡未能维护和平,而在战争结束之后,权力的平衡将会让位于国际合作的新秩序,……这种世界秩序无论如何注定要失败。协约国强行通过的条约让太多的国家感到不满。 ——《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崛起,成为出类拔萃的世界大国。陷入“冷战”僵局后,美国总统拿出国家的优势资源,影响和引诱其他国家。……第三世界通过在冷战中形成第三势力挑战了美国的侵略势力,并且通过追求新的共享利益经济秩序挑战了美国的经济权力。 ——《美国全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新秩序”是什么?为什么这一秩序“注定要失败”?(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冷战”开始标志是什么?列举美国“影响和引诱”其他国家的事例。第三世界的“挑战”推动了世界格局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在新秩序演进中作出的努力。(2分)
三、探究题(共6分)
9. 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不同领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
材料
时间 事件 影响
1921年春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在列宁领导下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1933年3—6月 国会应罗斯福的要求制订了一系列应急立法,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1935年初,失业人数减少400万人,工业产量比1933年几乎翻了一番。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温饱不足迈向总体小康,在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结合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楚,表述成文,150字左右。)九年级历史答案:
1.A 2.A 3.D 4.B 5.B 6.A
7、【答案】(1)人物:商鞅(卫鞅,公孙鞅)。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方面:说汉语。影响: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3)措施: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8、【答案】(1)交战双方:同盟国和协约国。“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注定要失败的原因:这一体系是协约国通过强制手段建立的,对战败国处置过于苛刻,如《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制裁等,使得很多国家感到不满,矛盾并未真正解决,为新的冲突埋下隐患,所以难以长久维持下去。
(2)“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事例: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建立北约组织,加强军事同盟对抗苏联等。发展趋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第三世界的兴起使得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3)中国作出的努力: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通过对话、合作解决国际争端和全球性问题;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维和、人道主义援助等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三、探究题(共6分)
9、【答案】观点:适时的改革调整能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论述:1921年春,苏维埃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此背景下,列宁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等措施,允许私人经济发展,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33年,美国在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经济遭受重创,失业率大幅上升。罗斯福上台后,国会应其要求制订一系列应急法案,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通过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等措施,到1935年初,失业人数减少400万人,工业产量比1933年几乎翻了一番,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等。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结论:综上所述,无论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都表明当国家面临经济困境时,根据国情进行适时的改革调整,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家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