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中学分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级历史科
第一次阶段考(《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1课)
(全卷共5页,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世纪之间,北纬30度上下区域的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一现象说明( )
A.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决定性 B.早期人类文明的联系性
C.交通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性 D.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
2.古代印度不同的种姓有明确的职业限制。但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高级种姓出身的人由于穷困,也会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低种姓中部分人随着实力的提升,在原种姓内形成“亚种姓”。这说明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促进了( )
A.中间阶层的壮大 B.血缘关系的弱化
C.社会矛盾的缓和 D.等级结构的渐变
3.在希腊化时代,希腊的人可成神观念与埃及、巴比伦的王权神化思想一拍即合,形成了新的国王崇拜思想;巴比伦的占星术、天文观测资料与希腊文学、数学的结合,使天文学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思想文化成就( )
A.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生 B.有助于希腊建立专制统治
C.得益于亚历山大的远征 D.成为科学革命的理论来源
4.下图是盛行于公元8-13世纪的西欧某经济组织的平面图。该经济组织的出现( )
A.顺应了西欧封建社会发展 B.巩固了西欧的封建王权
C.反映了教会势力开始强大 D.促进了城市自治的发展
5.中古时期,基辅罗斯人认为拜占庭是东正教的发源地,并接受了东正教,还对其进行了广泛传播。这说明基辅罗斯人( )
A.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B.完全继承了拜占庭的文化
C.与拜占庭文化同宗同源 D.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的交融
6.成书于印度笈多王朝初期的《政事论》一书中提及不要把自由民变为奴隶,记录了当时规定释放奴隶的条件,以及肯定了土地所有者把土地租出去以坐收分成制地租的做法。这可用于印证当时印度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封建制因素的产生
C.传统势力的强大 D.传统贵族势力衰微
7.七世纪之后的阿拉伯人面对波斯的律令,印度的神学、数学,希腊的逻辑与哲学,有所选择地将异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融会贯通,从而发展了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 )
A.具有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B.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C.文化重心开始转移到东方 D.奠定了人文精神的复苏基础
8.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全球仍是一个碎片化的世界,欧亚大陆、非洲、美洲和尚未为人所知的大洋洲,在整体上延续着此前漫长时期的状态。即便西欧,也是更多地保留着“中世纪'的状态。”因此将该时期视为是一个更接近“古代”而不是“现代”的过渡阶段。该学者强调( )
A.需重新审视地理大发现的作用 B.历史时期的划分难以形成定论
C.中世纪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深远 D.需转换视角再认识该时期历史
9.下面为1500~1650年英国主要粮食价格波动图(单位:先令/蒲式耳)。下列对这一时期英国粮食价格变动解读合理的是( )
A.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增强了传统封建贵族的势力
C.深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导致了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型
10.十五、十六世纪以前的历史学家撰写历史,区域范围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地区等等。这主要是受限于( )
A.史学观念 B.地理知识 C.宗教信仰 D.民族偏见
11.至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西班牙开始大量进口英、荷等国的商品;甚至其运往美洲的产品也多来自英、荷等国,西班牙也被称为“漏斗国家”;与此同时,西班牙黄金流入欧洲其他地区,促进英国、荷兰等国的发展,西北欧成为经济中心。对此解读全面合理的是( )
A.商业革命延缓了西班牙的发展进程 B.价格革命助推欧洲的现代化
C.西班牙错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遇 D.发展道路影响国家前途命运
12.某场“运动”有几项大事-方言文学的产生、艺术的兴盛、科学的兴起和智识工具的进步,他们舒芽放苞后,便渐渐地向外传播到了英、法等国,为近世的文化撒下了许多可贵的种子。该“运动”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科学革命 D.启蒙运动
13.马克思在评论某欧洲事件时说:“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该事件( )
A.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B.解放了宗教戒律压抑的人性
C.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14.16-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1599年的《航海全书》全面阐述中国科举制度;1657年的《英雄的美德》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宣传孔子哲人形象;到18世纪的《世界公民》称赞中国有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中国热的出现( )
A.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复兴 B.适应了欧洲社会的变革需要
C.推动了西学东渐的发展 D.导致欧洲封建制度彻底解体
15.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颁布了《疾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等法令,为工人及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障和救济。同时又规定,凡是领取了救济金的工人,就失去投票选举的权利。这些做法
A.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稳定了社会的秩序 D.说明政府政策的欺骗性
16.17-18世纪,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欧洲上层社会和文艺界最时髦的交际语言,各国皇室以在宫廷中讲法语为荣。普鲁士的柏林科学院,在1782年还举办了题为“是什么让法语成为通用语”的论文竞赛。法语成为欧洲的通用语,重要原因在于( )
A.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B.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
C.天主教会统治力量得以削弱 D.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
17.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进入了一个高工资时代,如约克郡熟练工人平均日工资从1先令上升到2先令3便士;与此同时,英国主要粮食尤其是大麦、小麦的价格显著下降。这一状况( )
A.刺激了工业技术革新 B.降低了社会消费水平
C.提升了农业生产收益 D.得益于工业革命发展
18.1811年在英国棉纺织重镇诺丁汉郡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因为机器代替人工劳动而引起的一场剧烈而持久的工人破坏机器的运动,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蔓延至整个英格兰,史称“卢德运动”。这说明卢德运动( )
A.缘于技术革新引发的社会问题
B.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C.标志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得到世界工人运动响应
19.如图漫画想象了19世纪中期两位国家元首的会面场景,他们当时都被冠以“奴隶的解放者”称号,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是( )
A.英国和美国 B.美国和俄国
C.法国和德国 D.意大利和日本
20.下面是巴黎公社运动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言论:
内容 出处
“弟兄,你受了欺骗,我们的利益是一致的,我所要求的,也正是你所希望的;我所争取的解放,也将成为你的解放。” 公社文件《告农村劳动农民书》
“与工人、手工业者和职员一样,农民同样是资本家和特权者的可怜的奴隶。” 公社政论家布里萨在《公社报》发表的一篇文章
这表明,巴黎公社( )
A.具有初步工农联盟意识 B.建立起了巩固的工农联盟
C.失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D.意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从大流士一世开始,阿契美尼德王朝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宣称统治依赖于该教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护佑,阿胡拉·马兹达授予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统治人间所有族群和土地的权力。波斯国王注意到被征服地区宗教信仰的差异性,亚述、巴比伦和埃及原有宗教信仰历史悠久,绝无可能完全用琐罗亚斯德教取代。帝国征服者有意识地鼓励将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的神祇与波斯本土神祇融合起来。这些宗教宽容政策是以政治上服从其统治为前提的,当某地祭司集团卷入反抗波斯的行动时,波斯人便毫不犹豫地放弃该政策。 -摘编自郭丹彤《阿契美尼德王朝对波斯帝国的治理》
材料二君士坦丁在位期间将基督教从一个屡遭受镇压的宗教变为帝国的国教。312年,他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325年他亲自主持并召开各位主教都参加的尼西亚大公会,统一了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确立了皇帝对教会的最高领导权。君士坦丁还在政府中大批任用信仰基督教的官员,将基督教主教分派到各个行省,行使官方任命的司法和宗教权力,成为特权阶层。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3世纪以来,罗马的传统宗教无法为生活在苦难中的民众提供思想上的慰藉,而基督教已在帝国境内“成为一个以主教为中心的阶层组织”。这对统治者来说,承认教会就意味着找到了新的统治支柱。
-摘编自兰奇光《君士坦丁与基督教》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契美尼德王朝宗教政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和君士坦丁时期宗教政策作用上的相似之处。(6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38°-40°,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尔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实现美洲与亚洲直航,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尔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
-摘编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
材料二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行会是中世纪英国城市生活的基本组织。在经济上,行会的职能主要表现在控制入会人员,包括入会时对成员的身份、地域和行业限制,以及成员的晋升限制;行会的商业管辖包括规定商品售卖的时间、地点、价格等;行会还对手工业生产质量和生产规模进行控制。在政治上,行会的作用主要是行会成员能够成为市政官员,从而参与市政管理。此外,行会还是市民生活的组织管理者。行会作为中世纪工商业者自愿形成的行业共同体,有较多法人式实践和合作观念,这实际上是现代公司制度的萌芽。
-摘编自李月星《中世纪英格兰行会职能研究(1100-1400)》等
材料二
16世纪,同时拥有法律人格和独立财产的合股公司在英国产生。这是介于贸易行会性质的“规约公司”与现代股份公司之间的“中间形态”,“其准确含义为“贸易共有公司”。1633-163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出现海难后,便规定以后参股不应对以前的公司损失担责。1662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出现了有限责任制。1690年后,英国出现了公司股票交易。1862年,英国通过《公司法案》,现代公司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张乃和《近代英国公司制度的起源》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托拉斯联合企业,最早的是1879年美国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继而,一些大型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即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于是,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或多国公司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到197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就达10000多家。
-摘编自伍再阳《公司的起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英国行会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现代公司制度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公司制度的理解。(4分)
南海中学分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级历史科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C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A
18.【答案】A【
19.【答案】B
20.【答案】A
21.(1)特点:①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宣扬君权神授理念;②尊重不同地区宗教信仰的差异性;③鼓励各地区宗教间的融合。(6分)
(2)相似:①巩固了君主权威;②缓解了内部矛盾,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维护基层统治。
④推动了各地之间的交流与联系。(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2.(1)背景:①新航路开辟;②早期殖民扩张;③世界市场拓展,建立全球联系;
④太平洋贸易体系形成;⑤明朝商品经济发展;
⑥中国手工业发达。(每点2分,任答四点共8分)
(2)变化:①主要贸易路线由陆上转变到海上;
②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北欧);
③贸易范围由地区变为世界(或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初步形成);
④贸易商品种类更丰富;
⑤世界贸易发展(变化)更为迅速。(每点2分,共6分)
23.(1)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项职能;具有法人式实践和合作观念,成为现代公司制度的萌芽。(6分)
(2)中世纪行会的培育;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国家立法的保障;等等。(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现代公司制度萌芽于中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等等。(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