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心2024级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1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高一某学生制作的某帝国的知识卡片,据此推断该帝国是
A.拜占庭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波斯帝国
2.如表所示是某高一学生所做的学习笔记。他学习研究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
A.奥斯曼帝国 B.岌多帝国 C.德里苏丹国 D.桑海帝国
3.下图反映的是制成于公元前5世纪的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由此可知
A.张骞凿空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B.当时的古希腊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C.古代希腊的陶瓷制作技术深受中国影响D.春秋战国时期中西已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4.10-14世纪,法国加佩王朝国王的一些权利被地方大封建主所篡夺,但国王却仍享有某些特殊地位:如国王名义上是最高一级封君;可以在兰斯大教堂举行加冕礼和涂圣油仪式,使王权获得神授的性质;在教会支持下为王子行加冕礼,以保证王位世袭。这些特殊地位( )
A.有利于后期王权强化 B.使国王掌握最高权力
C.打击了封建贵族势力 D.说明王权依附于教权
5.高一某班三个历史学习小组依据不同史料对罗马法进行了探讨(如下表)。据此可知,他们探讨的主题是( )
甲组 罗马法提高了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
乙组 罗马法裁决了大量的商业纠纷,保证了正当的商业利益。
丙组 罗马法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紧张程度。
A.罗马法对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B.罗马法下官吏的选拔与监督
C.罗马法与罗马社会秩序的稳定 D.全面客观认识罗马法的影响
6.如图为提供给高一(1)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文献资料。该研究性学习最有可能的主题是( )
(美)艾尔弗雷德《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李剑鸣《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白小红《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
A.全球文明和生态格局的变革 B.美洲农作物全球范围的传播
C.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掠夺 D.中国粮食作物的发展与变化
7.人口迁徙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玉米、西红柿、花生、葡萄从等物种从美洲经由欧洲传入亚洲
B.马、牛、羊、鸡等家畜家禽经欧亚传入美洲
C.南瓜和甘薯的传入,直接影响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
D.小麦、燕麦、大麦、玉米等农作物,经由欧亚引入美洲
8.15世纪至16世纪中期,中国内部产生的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推高了银价,受利益驱使,日本、欧洲白银被大量运往中国。从1465年到1550年明朝灭亡前的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约有14000吨之多,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这一现象( )
A.加快了中国资本原始积累 B.体现政府对闭关锁国政策的松懈
C.推动了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
9.有学者认为:1500年以来,安第斯地区、墨西哥和日本的白银生产影响了东南亚群岛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各种趋势;拉丁美洲的粮食作物,如木薯、玉米等,对中非、中国和巴尔干等各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产生支配作用。该学者的观点反映了( )
A.各大洲之间经济的互补性 B.全球各地联系的日益紧密
C.欧洲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D.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膨胀
10.17世纪末至18初期中叶,一个北大西洋上的岛屿开始左右国际事务,成为一个控制着四分之一地球并且影响更为深远的帝国中心,让历史学家瞠目结舌。这源于( )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完成C.启蒙运动兴起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1.下表为岳麓版教材与统编版教材有关新航路开辟编写内容的比较。据此可推知,统编版教材旨在( )
岳麓版教材(2004年)必修二第7课 统编版教材(2019年)《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
标题:《新航路的开辟》 标题:《全球航路的开辟》
第一目:东方的诱惑 第一目: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第二目:开辟新航路 第二目:新航路的开辟
...... 第三目:其他航路的开辟
A.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复杂性 B.展现大航海时代的全貌
C.突出新航路开辟世界意义 D.凸显欧洲人的突出贡献
12图3为新航路开辟后,洲际间国际贸易(部分)简图。据图分析,该贸易( )
图3
A.替代了传统的印度洋贸易 B.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C.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D.促进非洲完成了社会转型
13.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下列史实和结论表述一致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欧洲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改变了欧洲的人文地理格局
B 玉米、甘薯等从美洲流向世界各地 推动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 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体被带到美洲 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D 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生丝转运到欧洲各国贸易 拉开了欧洲对外扩张的序幕
A.AB.BC.CD.D
14.下图所示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强调
A.美洲对全球发展的重大贡献 B.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C.疫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危害 D.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
15.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其集中表现为( )
A.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C.雇佣劳动力增加 D.封建庄园主进一步发展
16.下表为15-17世纪欧洲人的部分海上探险活动。这些活动( )
时间 事件
1492年 哥伦布率船队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1497-1498年 达·伽马率船队绕过非洲好望角驶达印度
1594-1597年 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
1642-1643年 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A.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共存共荣 B.揭开了探索全球航路的序幕
C.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D.拓宽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17.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地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指( )
A.以理性思考社会,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与法制B.反对教会的封建束缚,主张“信仰得救”
C.批判君权神授,提出天赋人权,建立民主共和国D.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主张三权分立
18.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过程有多种类型,比如: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等。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有误是
A.英国-原生型 B.法国-原生型C.美国-次生型D.德国-感应型
19.自17世纪后期起约两百年的时间里,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德等国先后建立起来。资产阶级代议制核心是
A.坚持广泛民主性的原则 B.选举产生的议会代表民意
C.废除或限制君主的权力 D.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
20.学者陈乐民把“人与上帝”的关系问题比喻为一团线的线头,抓住线头牵拉开去,把线团打开的整个过程,就是十四到十八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该学者描述的“革命链条”
A.得益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B.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C.抨击了教会腐败和保守思想 D.起源于自然科学的进步
21.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
A.强调自由,主张“因信称义” B.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
C.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22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的英国等级会议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后来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很大程度是为了恢复议会传统。对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A.中世纪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代议制 B.传统文化影响了英法的民主政治
C.近代欧洲议会是等级会议的翻版 D.资产阶级革命旨在恢复等级会议
23.19世纪中期,全球爆发了一系列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意大利和德意志实现统一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等。这些重大事件反映出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奴隶制在全球范围彻底废除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初步确立 D.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
24.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
A.新航路开辟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25.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把工业革命的历史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783-1842年的“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是1842-1897年的“蒸汽和钢铁时代“或“世界上的铁路化时代”;第三个是1897年以来的“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这样的划分
A.揭示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特征 B.着眼于工业革命成果的应用推广
C.以机器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为依据 D.突出了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作用
26.詹姆士布恩是一位生活在18世纪40-90年代极富经营头脑的英国织布厂工厂主,1785年后,他把工厂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布恩搬迁工厂是因为
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B.瓦特改良蒸汽机C.汽车的出现 D.内燃机的发明
27.工业革命以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职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还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但到1850年时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
A.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B.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促进了男女平等实现 D.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28.一份对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调查报告提道:“手织工-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1844年对全英织袜工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织袜工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
A.表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条件成熟 B.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
C.说明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生活质量 D.反映了英国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29.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
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30.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共产党宣言》问世的意义在于( )
①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②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③直接指导了巴黎公社起义④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11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5分)某中学高一某班正在开展“中古时期的欧洲”主题探究活动。
【制度建立】
材料一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11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乡村形式】
材料二
【城市兴起】
材料三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而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最终都取得城市的自治权。城市兴起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纽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欧洲出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有何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2【世界文明进程】
材料一
亚欧大陆以培育小麦为主的农耕中心,最先出现在西南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以后向东西扩展,远及欧洲、北非、中亚以及南亚的印度河流域。......随着阶级社会生产的发展......形成统一王国以及疆域更加辽阔的帝国。......也就是古代农耕地区闭塞状态突破面的逐步扩大。......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闭塞状态发生有世界意义的突破,始于资本主义在亚欧大陆西北角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始于15、16世纪东西方之间,新旧大陆之间跨越海洋航路的开辟。
-吴于廑《大学世界历史地图》前言
材料二
“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经济上,这一时期中,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大陆块的内地。虽然洲际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低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世界文明扩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航海时代”的时代特征(不能抄写原文)。
33.启蒙运动旨在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起了先导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启蒙运动,十八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启蒙”一词,德语为aufklorung,英语为enlightenment意为启迪,在启蒙运动中引伸为用近代哲学和文艺的文化知识的光辉照亮被教会和贵族专制的迷信与欺骗所造成的愚昧落后的社会,恢复理性的权威。启蒙运动不仅在文化部门展开,同时也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科学、哲学乃至社会制度和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
-摘引自朱光潜《西学门径》
材料二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为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出现暴政,宪法在中央政府设立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这三个部门平等而又独立,并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各级联邦法院。宪法又规定了三个部门相互制衡的许多条款,以防止可能出现国会专制、总统专制或法院专制。当时,许多国家都处在专制君主的统治之下,人民的权利任意受到侵犯。
-摘引自杨鹏飞、李家莉《欧亚文明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中心,并简析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787年宪法是如何“防止专制”的。
实验中心2024级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D
【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C
【答案】B
【解析】略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D
17.【答案】A
18.【答案】D
19.【答案】B
20.【答案】B
21.【答案】B
22.【答案】B
23.【答案】D
24.【答案】C
25.【答案】B
26.【答案】B
27.【答案】D
28.【答案】B
29.【答案】C
30.【答案】B
31.【答案】(1)纽带:土地的封赐。(2分)实质:封建等级制度。(2分)
(2)特征:西欧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2分)
(3)意义:①政治:市民阶层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②经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西欧生产力的发展;③思想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气象促进了大学的兴起。(每一点2分,共6分)
32.【答案】(1)趋势:由早期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到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原因:生产力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帝国的扩张及其政治统治;人口的迁徙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欧洲人占据主导地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世界商业贸易发展,但规模有限。
33.【答案】(1)中心:法国。
背景: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②人们思想的解放;③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④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2)防止专制:①在政府内部依照分权制衡原则,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分别由国会、法院、总统掌握,相互制约;②在国家政治体制上实行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拥有自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