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阳泉市 2024~2025 学年度
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高三语文
(考试时长: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 0.5mm黑色
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龙飞凤舞——这种原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并不是观照或静观,不像后世美学家论美之本性所认为
的那样。相反,它们是一种狂烈的活动过程。之所以说“龙飞凤舞”,正因为它们作为图腾所标记、所代
表的,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后世的歌、舞、剧、画、神话、咒语……,在远古是完全糅合在这个未
分化的巫术礼仪活动的混沌统一体之中的,如火如荼,如醉如狂,虔诚而蛮野,热烈而谨严。你不能藐视
那已成陈迹的、僵硬了的图像轮廓,你不要以为那只是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你不要小看那似乎非常冷静
的阴阳八卦,想当年,它们都是火一般炽热虔信的巫术礼仪的组成部分或符号标记。它们是具有神力魔法
的舞蹈、歌唱、咒语的凝冻了的代表。它们浓缩着、积淀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
远古图腾歌舞作为巫术礼仪,是有观念内容和情节意义的,而这情节意义就是戏剧和文学的前身。古
代把礼乐同列并举,而且把它们直接和政治兴衰联结起来,也反映了原始歌舞(乐)和巫术礼仪(礼)在
远古是合二为一的东西,它们与其氏族、部落的兴衰命运直接相关而不可分割。身体的跳动(舞)、口中念
念有词或狂呼高喊(歌、诗、咒语)、各种敲打齐鸣共奏(乐),本来就在一起。“诗,言其志也;歌,咏其
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礼记·乐记》)这虽是后代的记述,却仍不掩其混
沌一体的原始面目。它们是原始人们特有的区别于物质生产的精神生产,即物态化活动,它们既是巫术礼
仪,又是原始歌舞。到后世,两者才逐渐分化,前者成为“礼”——政刑典章,后者便是“乐”——文学
艺术。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在文学史的初期阶段,神话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现象。在远古社会中,神话关涉的范围要远出于文学
之外。它本是原始人类的综合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
又是他们愿望的表达。人类最初是生活在一个神话世界中的。
那么,神话的文学意义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神话的思维充满了直觉与幻想,是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
展成熟时期的思维方式。它虽然是不自觉的,却依然表现了人类的艺术天性。同时,神话故事也给后来的
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但神话在一个民族的文学中最终留下多么深的痕迹,对它的发展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仍然与其他一些
条件相关;换言之,神话的存在并不直接促使文学艺术的发达。因为,神话最初的功能主要是解释自然,
或如马克思所说,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如果停留在这一阶段上,神话对人自身的关注会是比较有限的。
只有当神话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人自身,越来越多地反映人类社会中的生活情感、矛盾冲突时,才会形成
真正意义上的“神话文学”,像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不少戏剧都是这样的作品。神话文学的显著特点,是
“神”或“英雄”具有丰富的人性,有着世俗的渴望和常人的困苦。
从中国的现存上古神话资料中,可以看到大量神祗的名称和零散的事迹,但看不出完整的神话系统,
各种神话故事、神话人物之间,只有相当松散的关系,而且各自都是以片断的形态被记载下来的。以前人
们对此现象有不同的解释,如鲁迅、胡适等人认为中国古代神话原本是不发达的,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
来,不少人提出:中国古代原来也有着丰富的神话,只是后来被“历史化”或失传了。
这里需要把原始神话和文学化的神话加以区分。从后者来说,中国古代神话文学不发达是显然的。造
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中国历史进入文献时代,以崇群体而抑个体、注重实际而不喜幻想为特征的
周文化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文化体系不能容忍伟大的人物具有常人的缺陷和痛苦,也不利于“想入
非非”的文学的蓬勃生长。因之,那些古老的神祗也就无法获得丰富的人类情感,无法转化为丰满的文学
形象。
(摘编自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神话文学化的文化价值体现在承续民族精神方面。比如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
等,这些神话充满中国先民战天斗地的雄心壮志与豪迈之气,其经典内容通过后代不断地文学再创造,在
漫长的岁月中深入人心,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故事载体。
神话文学化也曾被历史上的各种文化母体作为展示宣扬其自身内容的途径。比如说汉代的谶纬之书中
有不少是依靠神话材料来宣扬其思想的,历史上的佛教、道教等宗教在传播思想的时候,也往往借用这些
神话材料,以诗歌、小说等形式去影响大众。例如汉代学者编造了大量有关“圣王大禹”的神异故事,目
的是从谶纬学说角度出发,通过烘托“圣王大禹”的形象,最终为当时的皇权统治张目。而至魏晋南北朝
以后,大禹在文学作品中又逐渐被道教尊为“紫庭真人”,其目的则是借用大禹传说为道教的传播助力。
以上说的是神话文学化的积极价值。在漫长的岁月里,神话在文学化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一些特殊情
况,需要后世的我们注意和明辨。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承载的
内容本来是很正面、很有价值的,但是在后代的文学演绎中,这些神话故事也曾经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判
断取向互相对峙的情况,有的人去赞美这些神话,而有的人则出于某些历史或者社会的具体原因去批评这
些神话。
(摘编自宁稼雨《中国神话的文学移位及其文化价值》)
1. 根据材料一,下列文物所体现的审美意识不符合“龙飞凤舞”的一项是( )
A.
具有图腾象征的礼器“红山文化玉龙”
B.
用于祭祀的商代青铜礼器“四羊方尊”
C.
体现楚人崇风的乐器“虎座风架悬鼓”
D.
展现乐舞交流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远古时期,歌舞不是以单独的艺术形式出现的,而是和巫术礼仪糅合在一起的,随着时代发展它才分
离了出来。
B. 神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缺乏成熟的理性逻辑,是古人用直觉和幻想的思维方式来描述其世界观
的一种意识形态。
C. 中国古代有很多经典的神话,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它们虽然自觉地表现了
人类的艺术天性,但并不能直接促使文学艺术的发达。
D. 中国历史上的神话文学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不仅可以承续民族精神,也可以为很多思想的传播提供
助力。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二段引用《礼记》中的记载,旨在说明古时诗、歌、舞、乐等精神生产活动在社会地位上是大
致相当的。
B. 材料二观点鲜明,作者指出我国古代神话文学是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是上古神话缺乏完整的系统,且记
载碎片化。
C. 材料三具有辩证眼光,指出古代神话文学化过程中会受历史、社会因素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
D. 三则材料都围绕神话展开,其中材料一、二从神话与文学的关系的角度论述,材料三则从神话文学化的
价值的角度论述。
4. 远古图腾歌舞、古代神话各自与文学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
5.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重要载体,你认为在当代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它来讲好中国故事,传
播好中国声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十八样
冯骥才
天津人灵,把药材弄到糖里,好吃又治病,这糖叫作药糖。
药糖在清末民初时流行起来,传到北京,广受欢迎。买卖二字,一因一果,有人吃就有人做,有人买
就有人卖。于是,津京两地冒出了不少能人干这事,一是想出法来把各种草药弄进糖里,各色各味好看好
吃的药糖愈来愈多;一是在“卖”上边想尽花活,或用说功唱功,或使江湖杂艺,为的是招人迎人取悦于
人,叫人高高兴兴掏钱把药糖撂到嘴里。
天津是市井,百姓心里边就是生活——吃喝玩乐,好吃好喝好玩和有乐子的事都喜欢,还爱看绝活,
这卖药糖的本事就五花八门了。①有说段子的,有说快板的,有变戏法的,有献演武功杂耍车技打弹弓子
的,连吆喝起来都有腔有调一套一套的。
鼓楼前有个卖药糖的叫俞六,宝坻县人,脑瓜好使,两只手特别能干。②他和别人不一样,他的功夫
不在“卖”上,都在“糖”里边。他在家门口摆摊卖药糖,不说不唱不吆喝,可是他的糖好——色艳,味
厚,有模有样,味道各异;不单有各种药材,还把好吃的蔬果也掺和进去。可是做买卖单靠真材实料不行,
还得会卖。虽说他的药糖样儿最多,最全,总共四十八样,可是只摆在自家门口,这城里城外能有几个人
知道?
他的一个街坊刘二爷是位老到的人,读过书没当过官,做买卖赚点钱,早早收手在家坐享清福。一天
他碰到俞六便说:“你会做糖却不会卖糖。你不能总守在家门口摆摊呀。”
俞六说:“我也想走街串巷,可我嘴笨,说说唱唱全不会,也没别的功夫招人喜欢。”
刘二爷说:“人家有的,你未必再有,学人家就不是绝活了。你不是本地人不知道,天津人认绝活,服
绝活。”
俞六说:“可这绝活哪儿找去?”
刘二爷说:“没处找。绝活一是琢磨出来的,一是练出来的。”
“咋学咋练?”俞六还没全明白。
刘二爷笑道:“要我说,琢磨你就得琢磨使嘛新鲜玩意儿把你这四十八样亮出来;练——你就得琢磨使
嘛法子招人来买。比方,你能不能不使镊子,天津卫卖药糖的手里全捏着这么个东西。”
俞六不是木头疙瘩。这两句话点石成金。没多久,俞六把刘二爷请到家喝杯茶,吃几块药糖,然后领
刘二爷到后院一看,刘二爷立马眼前一亮。院中间放一个挑儿,一根扁担,两个桶柜,柜子上是一圈放药
糖的小方盒,每个盒里一种糖。盒上边有个盖儿,带合页,可以掀;这一圈小盒总共二十四个,两个桶柜
正好四十八样。
桶柜的捯饬前所未见。提梁上边各雕一个龙头,龙面相向,瞪眼龇牙,横梁正中一个锃亮的金珠,这
叫二龙戏珠。龙头上还伸出两根弹簧,拴着红绒球,为的是挑起来一走,绒球就随着脚步一颠一颤。不知
俞六从哪儿请来一位好漆工,把桶柜漆得油黑锃亮,上边使金漆写着“俞家药糖,四十八样”八个大字。
每个糖盒的玻璃盖上还全用红漆写上糖名,玻璃盖下的药糖五颜六色。这样的药糖柜在街上一晃,保管全
震!刘二爷看得高兴,③夸赞道:“好赛从宫里挑出来的。”
跟着俞六演了一手“卖糖”把式。他左手拿个纸兜,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个小铜勺——他可真不用
镊子了。上去,绕着两个桶柜各转一圈,顺手用右手的无名指一挑盒盖,小铜勺就从盒里舀出一块糖到纸
兜里;挑盒盖麻利无比,舀药糖灵巧至极,比得上变戏法的“快手刘”的小碗扣球。单看这“卖法”,不
吃糖,花点钱也值了。
刘二爷从中看得出俞六的用心与练功之苦,高兴地说:“行了,你可以出山了,四十八样要成名了。”
第二天,俞六挑着挑子走出家门,④城里城外,河东水西,宫南宫北,九个租界一转,立时名满津门。
他还制了一身好行头,青裤白褂,皂鞋净袜;他挑着这对天下独有的花桶,一走一颤行在街头,还有洋人
拿照相盒子给他照相呢。
可俞六没神气多久,就听说河东出现一个担挑卖药糖的,也用两个龙头漆桶,也叫“四十八样”,这
一来,他的四十八样可就算不上独门绝技了。他心里发急,去找刘二爷请教。刘二爷说:“你不学人,可挡
不住别人学你,你得叫人想学学不去,那才叫绝活。”
三个月后俞六亮出一个新把式,叫走八字。原先他从桶柜取糖时,右手拿勺,人总往里怀转,不好看;
现在他改成走八字,从一个桶左面绕过去,再从另一个桶右面绕回来,桶和人位置一变,两只手的家伙跟
手就换,就像皇会里茶炊子的换肩。这一改,走八字,两手换“活儿”,把式出了花样,别忘了——还能
吃到他俞六四十八样色鲜味正的药糖呢!这点钱谁不想花?
可不久,听说又有人开始练这走八字的把式了。俞六憋了几个晚上,再想出一招,就在每个桶中间加
几个糖盒,里边全是半块的糖。他想在四十八样外再奉送半块,这半块由买主自选,人家要哪样,他就上
去一掀一舀取出哪样。
他拿着这个新主意去请教刘二爷。
刘二爷听了笑哈哈,他帮俞六编写了几句天津嘎话,并在卖糖时念出来。
俞六一看,是六句:“天津药糖家家好,四十八样数第一。一色一味块块香,再饶半块随您意。俞家能
耐不传女,谁我儿子谁学艺。”俞六不是天津人,不懂天津人这几句嘎话里的厉害。
他心里有点疑惑。刘二爷看了出来,说:“放心去用,不会再有人敢招你了。”这几句话既幽默又厉害,
让人一听就忘不了。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模仿他的绝活了。
俞六有妻无子,他的手艺绝活后继无人。可到他死后,刘二爷还活着,人说刘二爷长寿,就是因为长
年吃俞六的药糖。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俞六的“药糖”真材实料但生意不好,刘二爷凭借自己的经验给俞六指明了方向,从而推动了俞六的成
长。
B. 小说两次提到买俞六的糖花钱值,这不仅突出了俞六药糖的物美价廉,也体现了天津人“玩”之极致。
C. 虽然俞六的绝活不够“绝”,但在刘二爷帮编了几句嘎话之后,没人再敢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
俞六的绝活。
D. 小说的结尾既有手艺绝活无法传承的遗憾,也体现了俞六药糖在百姓中的影响,具有曲终人不散的效果。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运用列举,凸显了卖药糖绝活之多,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市井文化。
B. 句子②点出了俞六药糖的与众不同,也直接引出了后文关于俞六如何“卖”药糖的情节。
C. 句子③不仅突出了俞六桶柜的精致,也体现了读过书、做过买卖的刘二爷见多识广。
D. 句子④连用短语,突出了俞六走街串巷卖药糖的范围之广,也体现了独特的时代背景。
8. 俞六在卖药糖的过程中有“变”,也有“不变”,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
析。
9. 本文选自冯骥才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其语言表达富有特色。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
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
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
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
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材料二: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
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
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
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
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
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节选自《苏洵·心术》)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义 A虽利 B勿动 C非一动之 D为利害 E而他日将有 F所不可 G措手足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竟”最终,最后。与“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的“竟”意思不同,与“而齐竟怒不救楚”
《屈原列传》的“竟”意思相同。
B.“怒士”是动宾结构,“怒”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愤怒、使……激愤”;“望峰息心”(《与朱元
思书》)的“息心”“耻学于师”(《师说》)的“耻学”“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的“弱秦”都是同
样的用法。
C.“斥堠”,亦作“斥候”,指侦察、瞭望的士兵或岗哨。《苏武传》中“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中的“斥
候”也是这个意思。
D.“殆”疲惫、困乏,成语有“百战不殆”,其中“殆”字的意思与此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李广在打猎时把石头当作老虎射中,后来再射却不能射进去。
B. 李广为人廉洁,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爱戴。
C. 材料二中强调为将者要先修养心性,要以正义为准则行动,否则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
D. 材料二认为作战时要注意在战前、战中、战后各个阶段养兵,而养兵的核心在于满足士兵的所有欲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2)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14. 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李广和材料二中所主张的理想将领在带兵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
宋·王铚
古称秀色若堪餐,冷艳幽香画更难。
草木尽枯风正恶,雪霜初霁月偏寒。
须知净几明窗见,不似苍山迥野看。
羌笛一声悲落尽,伤心何待百花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化用“秀色可餐”的典故,极言梅花姿容之美,又说其冷艳幽香难以描绘,从视觉与嗅觉两方面突
出梅花的独特魅力。
B. 颔联描绘梅花生长于草木枯萎、寒风凛冽且雪霜刚过、月色寒冷的恶劣环境中,意在表明梅花命运多舛,
难以长久盛开。
C. 颈联将“净几明窗见”与“苍山迥野看”的赏梅情境相对比,展现梅花在不同环境下给人的不同美感,
丰富了梅花的形象内涵。
D. 全诗语言典雅含蓄,凝练生动,富有层次感,整体上营造出一种清幽冷寂的氛围;这种风格与诗人所塑
造的梅花形象相契合。
16. 尾联的情感表达浓郁而深沉,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级组织登山活动,当登上山顶,眺望远方雪山日落,小辉脑海中浮现出了姚鼐《登泰山记》中
的句子:“______,______。”
(2)在学校组织的历史文化研讨会上,同学们正在探讨国家兴衰的话题。在谈到国家衰落时,有学生
指出了秦国愚民政策是原因之一,他引用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来佐证。
(3)古典诗词中常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营造清幽宁静的意境。如王籍在《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
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鸟鸣之动衬托山林的幽静。请你再写一例,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时候生活在川西乡村,日子虽然过得清简粗朴,但乡野人家、大人小孩,谁都品味过一场场“晒月
亮”的浪漫光景。绵长的夏季,乡人吃过晚饭,待月亮款款升起,便 ① 地灭了屋里灯盏,齐齐聚到
月亮坝里。田间 ② 劳作了一天的汉子,打着赤膊仰天躺坐在马扎上纳凉, ③ 地喝着大碗红白
茶,叭着手工叶子烟。有邻人来串门,热情招呼,让座,倒茶,敬烟。仰头打望月色,估谙来日天气,随
口聊些桑麻之事。女人抽个小凳陪坐一旁,并不在男人之间搭言,而是趁着天光,埋头操办琐屑家务:浆
洗衣物、剥择豆菜、搓麻绳、铡猪草……小娃娃们简直像脱缰的马驹,一伙一伙踢踏着月光,去稻田溪边逮
黄鳝,到芳草丛中捉萤虫,或者一窝蜂涌入收割后的田坝,用禾草把子垒筑城堡,轰轰烈烈打一场夜战。
最溽热的夜晚,好些人家干脆把草席铺在院坝里,燃一束驱蚊香草,四仰八叉地自在酣眠。这一宵,月光
就成了一家人的被褥。后半夜,身上有些凉湿,也许是润染了盈盈夜露,或许是浸濡了如水月光,谁说得
清呢。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加点的“晒月亮”一词的妙处。
20. 童年是一个人最美好的记忆,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描写几个你童年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场景,要求
使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慢生活理念的兴起,一种名为“超慢跑”的跑步方式在跑步圈悄然流开来。它以其独特的节奏和
健康理念, ① 。
超慢跑具有低强度、长时间的特性。超慢跑的速度大约在每小时 4到 6公里,这种慢而稳定的跑步方
式并不追求速度上的突破,而是强调跑步过程中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② ,鼓励跑者按照个人的身体
状况和训练目标来决定每日的跑步距离。
③ ,超慢跑更加关注维持一个舒适的节奏。跑步者可以以较低的强度进行锻炼,从而在大大减
少身体负担的同时,在长时间的运动中感受身心的和谐。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互动,以及自我节奏的掌握,
让跑步成为一种舒缓心灵、愉悦身心的过程。慢而稳的节奏避免了肌肉过度负荷,减少了酸痛和疲劳感,
使人在运动后仍能保持轻松状态。这种极具包容性的运动方式,不仅降低了运动的门槛,也让跑步成为一
种享受。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
字。
22. 高中生小华最近开始在校园里推广“超慢跑”活动,他希望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加入这项轻松而健康的
运动。请你帮助小华设计一条宣传标语,吸引大家的注意,并鼓励他们参与“超慢跑”。要求生动活泼,
富有创意,不超过 30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交媒体彻底改变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通过手机,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
世界各地的人连接,从家人、朋友到同事、陌生人。社交媒体让我们感觉与他人更亲近,信息传播更快捷,
世界似乎变得更小、更紧密。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我们真的在连接,还
是变得更孤独了?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1. D
2. C
3. C
4.①远古图腾歌舞的情节意义是文学的前身。
②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分化后,前者成为文学艺术。
③古代神话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
④当神话更关注人本身时,可以成为文学。
5.①深入挖掘内涵,承续民族精神。系统搜集整理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深度挖掘其蕴涵的文化内涵和民族
精神,以更好地继承和弘扬。
②进行艺术再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结合当代社会背景,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对古代神话
进行创新性的改编和再创作,让古老神话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③融入当代价值,传播好中国声音。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神话故事相融合,通过各种方式,将中
国古代神话故事介绍给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④辩证分析,批判性继承。要用辩证的眼光分析神话故事和神话文学,在继承和发展中注意剔除其中不符
合当代价值观的错误和落后思想。
6 B
7. B
8.①勇于创新、坚韧不拔的品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俞六不断创新卖法,在别人效仿时他也从未气馁,
而是持续创新。
②坚守良心、原则的品质。俞六注重药糖的品质,在追求新鲜卖法时依然色鲜味正,坚持真材实料。
9.①口语化、生活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文中“使嘛新鲜玩意儿”“使嘛法子”等多处方言的运用,
展现出浓郁的天津市井风貌。
②凝练传神,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如在描写桶柜时,简单几句“瞪眼龇牙”“绒球就随着脚步一颠一颤”
便刻画出桶柜的精致、有趣。
③语言风趣幽默。刘二爷为俞六编写 几句天津嘎话“俞家能耐不传女,谁我儿子谁学艺”巧妙地避免了
其他人对俞二卖糖技法的模仿。
10. ACE
11. B
12. D
13. (1)李广射箭,看见敌人逼近,不到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一旦发射,就随着弓弦声响
而倒地。
(2)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突然出现而眼睛不眨,这样以后才可以控制利害因素,才可
以对付敌人。
14. (1)相同点:都重视士兵,关爱士兵。(2)不同点:李广注重自身的品德示范;材料二更强调“治心”,
关注士兵的精神层面。
15. B
16.①诗人借羌笛的悲声,抒发了对梅花凋落的惋惜与哀伤之情;
②梅花的凋落比百花凋零更让诗人痛心,体现出诗人对梅花的偏爱;
③借梅花的过早凋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④从整体意境来看,尾联营造出一种凄凉、落寞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17.①. 苍山负雪 ②. 明烛天南 ③. (于是)废先王之道 ④. 焚百家之言
⑤. 竹喧归浣女 ⑥. 莲动下渔舟
18.①不约而同 ②挥汗如雨 ③悠然自得
19.“晒”字本多用于日光之下,而“晒月亮”巧妙地将它移用到月光中之中,生动写出人们在月光下享受
乡村生活的美好图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
20. 示例 1:小伙伴们好似欢快的小鸟,一群一群追逐着余晖,在老槐树下斗蛐蛐,于泥墙边翻跟头,又或
者成群结队冲向村头的池塘,用荷叶当作雨伞,嘻嘻哈哈玩一场水仗。
示例 2:儿时的我们仿佛灵动的鱼儿,一帮一帮穿梭在街巷,去杂货铺里寻糖果,在旧书摊前觅画册,要不
然就手拉手奔进后山的果园,拿树枝做成弹弓,热热闹闹开展一场“果子保卫战”。
示例 3:童年的伙伴宛如敏捷的松鼠,一伙一伙跳跃在山林,去灌木丛中摘野果,到溪洞石头下摸小虾,或
者齐心协力登上废弃的谷仓,用木板拼凑木筏,快快乐乐开启一场“航海冒险”。
评分标准:使用比喻的手法,比喻贴切形象,使用排比手法,描写场景鲜活生动,句式结构基本一致。
21.①迅速获得了众多运动爱好者的青睐 ②超慢跑不受固定距离的限制 ③与传统高强度 跑步不同
22 “超慢跑,快乐跑,健康生活一起跑!”
“轻松起步,快乐同行,超慢跑等你来!”
“超慢跑,让校园动起来!”
“慢跑新时尚,健康不打烊,加入超慢跑!”
“超慢跑,校园新风潮,健康生活从我做起!”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