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考向核心卷 山东专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历史考向核心卷 山东专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1 15:34:27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历史(山东专版) 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鲁国进攻邻国,遭到晋国干预,于是鲁昭公前往晋国解释,在边界被拒,碰壁而返。孔子编撰《春秋》将此事记成国君因病而返。由此可知,孔子此举意在( )
A.实录历史事实 B.反对统一战争
C.强调为政以德 D.维护周朝礼制
2.西汉初年,炼钢技术还不普及。官营冶铁后,“检验属于铸铁脱碳钢的满城汉墓铁镞和北京大葆台汉墓箭铤、环首工具等实物,证明……俦铁脱碳钢的生产工艺,在西汉中、晚期已为许多铁官作坊所掌握”。据此可知,冶铁业官营( )
A.提升了铁器质量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有利于技术推广 D.缩小了地区差距
3.西夏李乾顺亲政后,“一意治国学尧舜,一心治民循汤武”,还把汉学定为国学,设专职教授执教,同时,立“养贤务”,培养人才。这些举措( )
A.有利于推动西夏的社会进步 B.意在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改变了西夏政权的统治基础 D.丰富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内涵
4.明万历年间的《余姚江南徐氏宗范》中规定:“伏睹太祖圣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怙终故犯者,轻则箠楚,重则呈官究罪。”这些规定( )
A.普及了国家法律知识 B.规范了社会等级秩序
C.强调了宗族社会责任 D.体现了社会教化功能
5.道光年间,清朝官员丁守存见英军倚仗坚船利炮在东南沿海攻城略地,愤然研制船炮御敌。因精于火器船炮的制造,丁守存被朝廷派往天津监制地雷、火器等武器,颇有成效。在此期间,丁守存还撰写出《西洋自来火铳制法》等书。丁守存的活动( )
A.体现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 B.旨在唤醒统治者革新政治的意识
C.表明洋务派的主张得到落实 D.反映出近代军事企业创办的艰难
6.192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指出:到乡间去的同志们,应知利用农闲时间,尤其是旧历新年一个月的时间,作种种普通常识及革命教育的宣传。为使此项工作多生效果,图画及其他浅近歌辞读物,均须预备。李大钊的上述言论意在( )
A.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B.动员农民参与土地革命
C.壮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 D.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7.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力争外援,休养民力,医治创伤,积蓄力量,支持长期抗战”的财政政策,允许法币流通。但到1941年初,边区政府开始禁止法币流通,发行陕甘宁边区银行币,“发动群众驮运食盐出口”。以上政策调整的直接原因是(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C.日伪矛盾的不断激化 D.大生产运动积极推行
8.1965—1975年,在我国西南和西北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中,国防工业投资占25%以上,加上机械工业投资则达到34.7%,大大超过了“一五”计划期间国家为工业化和国防建设奠定最初基础而投向这两个部门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计划经济造成工业结构的失调 B.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
C.国家发展战略影响工业化进程 D.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成
9.下表中的历史现象主要反映了( )
1984年 河北隆尧县的农民范现国在自家开办小作坊,生产加工冰糖。
1985年 河北沙河市的魏海金与别人合伙,承包村办企业“善南第一面粉厂”,生产挂面。
1989年 河北大名县农民丹宏花3万元购进一套磨面机组,办起家庭作坊式面粉加工厂。
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生产资料所有制改变
C.乡镇企业雄厚的实力 D.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
10.古波斯的浮雕带有两河流域特别是亚述雕刻艺术的明显印迹,波斯人不仅模仿盛行于巴比伦尼亚的凸起的平台和阶梯状建筑风格,还采用埃及的圆柱和柱廊结构,招募希腊工匠建造波斯王宫。这说明波斯帝国( )
A.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强化了世界文化中心的地位
C.延续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繁荣 D.推动了亚非文明的汇聚融合
11.从12世纪起,欧洲一些国王不再分封土地以换取封臣的效忠,代之“以薪俸相酬劳”的可以随时任免的官员,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政府”。由此可推知,“新型的政府”( )
A.导致了庄园制度瓦解 B.逐步拓展了王室领地
C.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削弱了基督教会统治
12.15世纪中期,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催生了被视为“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1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大批廉价的印刷书被生产出来,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这一现象( )
A.体现了近代科学的作用 B.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C.扩大了路德新教的影响 D.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13.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美国联邦政府把关税率从20%逐步提高到50%左右,并长期维持高关税壁垒;同时期美国对内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禁止各州间的贸易障碍。这一政策组合主要是为了( )
A.促进美国的工业化进程 B.与西欧各国争夺世界市场
C.加速美国西部领土开发 D.构建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
14.二战后,西方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比如学生运动、女权运动、生态运动、宗教运动、反核和平运动、动物保护运动、少数族裔的民权运动等。与欧洲传统工人运动相比,这些运动( )
A.斗争对象更加明确 B.斗争目标更加多元化
C.运动方式更加暴力 D.参与主体更加底层化
15.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8条款中“关于经济项目自由兑换”的金融开放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国际金融投机猖獗等问题,但IMF仍然致力于第8条款的推行,对抑制、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这表明( )
A.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B.国际经济秩序亟须调整
C.“滞胀”引起了通货膨胀 D.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理财治国之辩
司马光 王安石
“古之王者,藏之于民。降而不能,乃藏于仓廪府库。故上不足则取之于下,下不足则资之于上。此上下所以相保也”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
“其所以劳逸不均,盖由衙前一概差遣,不以家业所直为准。若使直千贯者应副十分重难,直百贯者应副一分重难,则自然均平” “以陛下能为之主,以政令均有无,使富不得侵贫,强不得凌弱故也”
“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 “先王之处民才,处工于官府,处农于畎亩,处商贾于肆,而处士于庠序,使各专其业,而不见异物,惧异物之足以害其业也。”“工商逐末者,重租税以困辱之”
——摘编自刘守刚、贾杰《司马光与王安石理财治国思想比较》
对司马光与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进行评析。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晚清日记四则材料孙宝瑄(1874—1924年),字仲玙,杭州(今浙江钱塘)人,民国时任国务总理,因其博览群书而享誉政坛与思想界。
1895年1月
“《西事类编》谓:西人议院之设,亦多流弊。每树立党援,挟持朝政,不论理之是非,而一二有识之士,或以寡不敌众,引身乞退,如是者比比。故西人亦有称中国法制为善者。天下无无弊之政,信然。”
1898年9月
“无议院,则士夫上书者,各竞意气,并尚私智,徒乱人主之耳目,而无所折衷,其害愈甚。有议院,则公举有法,辨难有规,采访有使,总制有人,从违画一,意气无所施,私智不得逞,收广益之效,无盈庭之弊,民智日进,公理愈明,尚何虞乎?”
1903年4月
“今者不欲革政则已,苟欲从事,当从官制起……改官为爵,改差为官,析疆增吏,增司集权。此十六字,实今日无上之良药,较之高谈立宪,茫无下手处,为胜多多矣。”
1906年9月
“今变法……纷纷厘定官制,更易名称,徒然也。今欲制造新国家,吾意以招集股东,建大公司为第一要义……使其(股东)重荷赋税,举代议员,或办地方自治,或省会都邑参与要政。彼既年年出财,以佐公益,其势不能不予以决议权,理之所当然也。”
——摘编自孙宝瑄《忘山庐日记》
(1)孙宝瑄对西学的认知有何变化?(3分)
(2)依据材料及所学,对孙宝瑄的思想转变加以阐释。(10分)
18.《人民画报》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下面为1951年至1957年间的年度封面图,这些封面展现了当时中国的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人民画报》年度封面:奋进的年代
1951年年度封面 中国的南丁格尔 这位女护士名叫李蓝丁,她于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带领上海军医大学志愿手术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1952年年度封面 少先队 1952年5月,全国17个单位共同发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通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儿童节。在那一年上海6·1儿童节晚会上,时任市长的陈毅高呼:“准备着,为建设祖国的事业,为实现毛主席的伟大理想而奋斗!”全体少年儿童队员响亮回答:“时刻准备着!”。当年封面为浙江杭州一所小学的少年儿童队员们在西湖岸边的葛岭上活动。
1955年年度封面 丰收的喜悦 在1955年,全国农村合作社运动达到高峰,不过高速发展也导致了许多问题,中央多次发文进行调整。当这幅名为《合作社员的喜悦》的作品刊登在了1955年12月份的封面上时,它既是对整年工作的总结:虽有波折,但值得肯定。
1956年年度封面 白石山人 1956年11月,国画大师齐白石登上了《人民画报》封面。1953年,他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又获得了国际和平奖。
1957年年度封面 鞍钢之夜 灯火通明的鞍山钢铁厂车间成了这一年全国形势的最好注脚——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一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工业的增长达到了130%,国家财政收入翻番。五年计划中,中国发出了“全国支援鞍钢”的号召,仅仅数年,其钢产量几乎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一半,鞍山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钢都”。鞍钢至今仍是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企业之一。
提取材料信息,以“《人民画报》封面·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大陆秩序和海洋秩序是人类基于不同的地理条件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两种社会政治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大陆秩序与海洋秩序
材料 大陆和海洋的天然存在,使得两大地缘板块的产业模式和经济结构形成了天壤之别,进而深刻地影响了其内部的秩序选择和政权建构,由此在技术变革的支撑下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实体——以农业经济为根基的大陆帝国和以商业经济为依赖的海洋帝国,并从帝国体系内衍生出两种秩序类型,即大陆秩序和海洋秩序。
——摘编自马峥嵘、韩志斌《大陆—海洋二元秩序博弈与阿拉伯文明的兴起》
有学者认为:从逻辑上来讲,大陆秩序和海洋秩序反映在社会政治上分别表现为“强政府弱社会”、“强社会弱政府”。根据材料及所学世界史的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历史(山东专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材料中孔子编撰《春秋》时将晋国干预鲁国进攻邻国,鲁昭公前往晋国解释,在边界被拒而返,记成国君因病而返,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此举可能是在维护鲁国的尊严,同时也是在极力维护西周礼制,尽量避免直接揭露诸侯国之间的冲突与纷争,D项正确。材料中孔子把国君被拒而返写成因病而返,并非“实录”,排除A项;“鲁国进攻邻国”不属于统一战争,且孔子的意图是维护西周礼制而不是反对统一战争,排除B项;为政以德是指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与材料中孔子修改历史事件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2.答案:C
解析:题干中指出西汉初年,炼钢技术还不普及,而官营冶铁后“铸铁脱碳钢的生产工艺,在西汉中、晚期已为许多铁官作坊所掌握”,这说明冶铁业官营极大地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与推广,C项正确。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冶铁业官营对冶铁技术的推广作用,未直接反映铁器质量的提升,排除A项;冶铁业由官府经营,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材料强调的是技术的推广,不是政府收入增加,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把汉学定为国学,设专职教授执教,同时,立‘养贤务’,培养人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统治者的这些举措使汉学和儒家文化融入国家的治国理政、教育、人才培养上,这有利于促进西夏的社会进步,A项正确。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是客观效果,而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C项夸大了材料中举措的影响,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学习儒家思想,并非丰富儒家思想,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知,《余姚江南徐氏宗范》中的这些规定通过强调孝顺父母和尊敬长辈等传统道德价值观,对家族成员进行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体现了社会教化的功能,D项正确。《余姚江南徐氏宗范》中的规定更侧重于伦理道德,属于家族内部行为规范,而非国家法律知识,排除A项;尊敬长辈属于家族伦理道德,体现不出规范社会等级秩序,排除B项;《余姚江南徐氏宗范》的规定是家族内部的规约,强调的是伦理道德,与宗族社会责任关系不大,排除C项。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丁守存见英军……在东南沿海攻城略地,愤然研制船炮御敌”可知,这体现了丁守存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A项正确。丁守存的活动主要是制作火器等武器,与唤醒统治者革新政治的意识关系不大,排除B项;洋务派的主张得到落实和近代军事企业创办都不是发生在道光年间(拓展:洋务派主张得到落实是在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道光年间是在1821—1850年),排除C、D两项。
6.答案:C
解析:1925年正处于国民革命期间,李大钊号召革命同志到农村,对农民进行革命教育宣传,这些言论意在动员农民参与国民革命,壮大革命统一战线,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宣传,调动农民参与革命,而非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排除A项;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展土地革命,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井冈山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7.答案:B
解析:1937—1940年处于国共合作抗日时期,边区政府允许法币流通有争取外援、共同抗日的考虑,但到1941年初,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共关系发生变化,边区政府为了维护经济稳定和独立自主,开始禁止法币流通,发行自己的货币并开展经济自救活动,B项正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在1936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发行法币的是南京国民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政策的调整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有直接关系,不是日伪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排除C项;大生产运动主要是为了解决边区经济困难,不是导致金融政策调整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国家的发展战略是三线建设,出于国防和工业化的需要,国家调整战略部署,大量投资三线地区的国防工业和机械工业,体现了国家发展战略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工业结构的失调,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1961—1965年,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成的结论,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河北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这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A项正确。材料中的承包制改变了经营方式,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排除B项;乡镇企业实力无从体现,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于21世纪初,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波斯帝国借鉴了亚述、埃及等地的文化艺术,并加以改造,这推动了亚洲两河流域文明与非洲埃及文明的汇聚融合,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波斯帝国对亚非文明的借鉴学习(单向),而不是波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双向)中的作用,排除A项;由材料得不出波斯帝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排除B项;波斯帝国主要存在于公元前6—前4世纪,早于希腊化时代,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新型的政府”的官员任免权被控制在国王手中,说明王权得到加强,这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欧洲庄园制度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征,导致其瓦解的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王权的加强,排除A项;当时国王拓展王室领地主要是通过联姻或征服,而不是任免官员,排除B项;题干提到的不是国王与教会的关系,而是君臣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大批廉价的印刷书被生产出来”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联系“15世纪中期”可知,此时正是文艺复兴时期,故这一现象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谷登堡印刷术不是近代科学,排除A项;路德新教出现在16世纪,排除C项;理性主义出现在17世纪,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美国实施组合经济政策:对外提高关税率,对内实行自由贸易。对外实施高关税有利于保护美国新兴的工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冲击,特别是来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欧洲国家的竞争。对内实行自由贸易有利于美国国内市场的统一、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商品流通效率,进一步推动工业化。综上可知,这一政策组合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支持,A项正确。当时美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国内工业,而非立即争夺国际市场,排除B项;提高关税率和对内实行自由贸易与西部领土的开发关系不大,排除C项;当时美国的这一政策组合主要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且高关税壁垒也无益于构建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工人运动主要追求政治、经济利益,社会运动则是对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的追求,社会运动斗争目标更加多元,B项正确。工人运动对象非常明确,那就是资本家,社会运动的对象很多是非人格化的,因事而异,排除A项;工人运动比较暴力,社会运动大多采取游行示威等和平方式,排除C项;工人运动的主体是工人,社会运动的主体更多是中间阶层,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出现了国际金融投机猖獗等问题,但IMF仍然致力于第8条款的推行,对抑制、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可知,面对国际金融投机猖獗等问题,IMF未能发挥应有职能,这说明现行金融货币体系存在问题,国际经济秩序亟须调整,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排除A项;“滞胀”引起通货膨胀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经济秩序存在问题,并非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边境面临着辽与西夏的严重威胁;冗官、冗兵、冗费日益严重,对辽、西夏的战争耗费与高额岁币,都导致北宋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宋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尖锐。面对这些社会危机,司马光与王安石提出了不同的治国理财主张。(3分)
在国富与民富之间的平衡问题上,司马光主张藏富于民,王安石则认为国富优先于民富;在平衡巨室与小民的力量关系方面,司马光认为“兼并之家”与普通小民之间的财政负担应有所平衡,而王安石则有摧抑兼并的思想,主张通过政令来抑制兼并之家的实力;在农、工、商的平衡方面,司马光主张农、工、商均衡发展,反对国家垄断商业,而王安石主张农、工、商“各专其业”,发展官营工商业,对私商“重租税以困辱之”。(6分)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都是在国家与民众、富裕阶层与贫民阶层以及不同职业(或身份)间进行资源的配置,以实现某种程度的政治与社会力量的平衡。其对中国古代乃至今天治国理财都有深远的意义。(3分)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思路。设问类型:评析类。评析对象:司马光与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本题要求从材料中提炼司马光与王安石的观点并进行评析。第二步,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组织答案。“藏之于民”“故上不足则取之于下,下不足则资之于上”→藏富于民;“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国富优先于民富。“使直千贯者应副十分重难,直百贯者应副一分重难,则自然均平”→在巨室与小民之间平衡财政负担;“以政令均有无,使富不得侵贫,强不得凌弱故也”→通过政令来抑制兼并之家的实力。“农尽力……货有余矣”“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均衡发展,反对国家垄断商业;“处工于官府……使各专其业而不见异物”农、工、商“各专其业”。根据以上要点整理作答内容,做到段落分明,层次清楚,最后要有总结提升。
17.答案:(1)从质疑西方议院体制到支持议院体制,再到退求官制的改进,最后转而支持建大公司。(3分)
(2)孙宝瑄思想的转变是在时代影响下对救亡图存的不断思考。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部分传统知识分子尚未摒弃天朝上国的观念,对西方的学习仍主要停留于器物层面,因此他在日记中抵触西方议院体制。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随之戊戌变法失败,知识分子逐渐转向学习西方制度,孙宝瑄也在此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清政府统治危机重重,被迫进行新政,孙宝瑄认识到制度变革缺乏基础,因此提出首先要变革官制。预备立宪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欺骗性,孙宝瑄认识到救亡图存缺乏经济基础,因此提出建立大公司。孙宝瑄思想的转变是时代的产物,呈现出逐渐理性、深入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但由于阶级局限性,孙宝瑄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时,又无法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羁绊。(10分)
解析:第(1)题,第一步,分析设问明思路。本题要求分析不同时期孙宝瑄的日记并概括出其对西学的认知变化。第二步,概括信息理要点。根据“西人议院之设,亦多流弊”“有议院,则公举有法”“苟欲从事,当从官制起”“意以招集股东,建大公司为第一要义”得出从质疑议院到赞成议院,再到退求官制改进,最后认为建大公司为第一要义。
第(2)题,一定要紧扣孙宝瑄的思想变化从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辩证看待其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8.答案:示例 《人民画报》封面·缩影
《人民画报》的封面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年度大事和现实社会生活,反映了时代特点,是历史的缩影。(2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人民画报》通过写实的风格宣传新中国的伟大成就,成为国家进行政策宣传、舆论导向与民众动员的重要工具。1951年年度封面“中国的南丁格尔”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抗美援朝的支持,女护士在战火中的举动鼓舞了人民保家卫国的信心。1953年,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制定了“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丰收的喜悦”展现了入社后农民丰收的喜悦心情,从侧面反映出农村生产力取得显著发展。“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大地上掀起大规模经济建设,“鞍钢之夜”就描绘了当时工业建设热火朝天的景象。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工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1952年的“少先队”把青少年教育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鼓舞青少年主动成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1956年,国画大师齐白石登上了《人民画报》的封面,“白石山人”反映了在“双百”方针推动下,我国艺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8分)
综上所述,《人民画报》1951年至1957年的年度封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崭新面貌。作为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人民画报》体现了国家意志,其通过宣传新中国的积极现象,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4分)
解析:第一步,分析设问。本题为历史短文撰写类试题。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第二步,明确短文题目,展开论述。历史短文的题目为《人民画报》封面·缩影,围绕确定的题目,结合所学过渡时期的相关知识,对《人民画报》年度封面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内涵进行分析说明。第三步,对应题目进行总结升华,说明论题(题目)的准确性。
19.答案:大陆帝国,一般陆地广阔、农耕经济发达,最高统治者(元首)通过官僚群体(或封建领主)实现对帝国自上而下的总体控制,并把基本的价值理念通过严密的运作过程贯彻到基层民众中,使之严格遵守。由此形成一套高度集权的统治模式,即所谓“强政府弱社会”。这一模式在政治上的显著特征是“专制统治”。(6分)
海洋帝国的显著特点是拥有天然的海洋环境、较为繁荣的商业经济、小国寡民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发达的工商业及海外贸易孕育了自由的、开放的社会氛围;众多拥有独立性的城市(邦国)普遍参与规则的制定和社会管理,并通过商业贸易和利益共享联结为一个松散的联盟(共主),由此形成了一套自由、宽松的秩序模式,即所谓“强社会弱政府”。这一模式在政治上的显著特征为对内实行“民主统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6分)
总之,“强政府弱社会”和“强社会弱政府”的出现,反映了地理环境、经济形态、文化认同程度等因素对人类社会政治制度或政治秩序的重要影响。社会政治制度或政治秩序因地而异、因时而异。(4分)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整体上分析学者的观点,把握“强政府弱社会”和“强社会弱政府”的内涵。然后,根据题干中的文字材料分析大陆帝国(大陆秩序)和海洋帝国(海洋秩序)形成的条件或因素,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图示材料分析“强政府弱社会”和“强社会弱政府”是如何形成的,并指出其各自的基本特征。最后,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