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历史(云南专版) 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莺歌岭遗址(距今约4000—3000年)是牡丹江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石器、骨器等;考古专家在该遗址中还发现了以陶猪为代表的小型陶制艺术品。据此推断,当时该地( )
A.采集和渔猎被完全取代 B.手工业生产工艺精湛
C.社会劳动分工较为明确 D.人们已过上定居生活
2.两汉时期,由于各郡国除定期上计外,还有不少其他政务方面的事宜须随时向朝廷汇报和请示,所以各郡国都在京城设立常驻机构——郡邸。郡邸的设立( )
A.进一步增强了中央集权 B.导致中枢权力结构异化
C.促成京城机构的臃肿 D.助推王国问题的解决
3.东魏茹茹公主墓发现于河北磁县湾漳。墓中出土了两枚拜占庭金币和背负帐具的骆驼俑,驼身上还挂着酒瓶、大雁和兽腿等。该材料可以印证,这一时期( )
A.中外交流频繁 B.丝绸之路的商旅交易
C.民族交融加深 D.王朝政治版图的扩大
4.唐律以“三不去”作为限制丈夫休妻的条件,即若妻子曾为公婆服丧三年,丈夫不可休妻;妻子在贫困时陪伴丈夫,丈夫在飞黄腾达时不可休妻;妻子在夫家没有财产积累,若被休也无娘家可回,基本生存权利无法保障,丈夫也不可休妻。这些规定( )
A.确保了家庭关系的稳定 B.弥补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遗缺
C.推动妇女群体地位提升 D.符合儒家的孝道和仁义精神
5.下表为宋代颁布的部分法律及诏令摘录。据此可知,宋朝( )
材料来源 内容摘要
宋太祖诏 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剥桑三工(工:计量单位)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三千里;不满三工者减死配役,从者徒三年
《宋刑统·杂律》 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稼穑者,准盗论
宋真宗诏 禁京师民卖杀鸟兽药
A.严格限制商业经营范围 B.法律条文较为严苛
C.政府管理隐含生态理念 D.基层治理措施完备
6.道光、咸丰之际,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一个“非官非民”的绅董阶层。绅董由推选或选举产生,在各县设总局并享有薪酬。他们积极介入地方事务,使地方逐步形成了“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的治理模式。这表明绅董的出现( )
A.扩大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力的下移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
7.1912年初,为普及女子的政治学识,培养女子政治能力,中国某些女校专门开设“法政女子课程”,在上海,还出现女子创办的学校如“上海女子法政学堂”,为女子参政储备法政知识。此种现象折射出该时期( )
A.民主革命运动推动社会变迁 B.妇女参政推动政党政治建立
C.学堂选官符合女子参政需要 D.法政知识成为女性教育核心
8.全面抗战前夕,黄新波创作的木刻版画《祖国的防卫》中,头戴棉帽的士兵、蜿蜒的长城图像传递出“祖国防卫”的时代需求,义勇军、长城以及祖国之间已经形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组合,并逐渐成为具有大众化传播意义的抗战题材图像。据此推知,当时( )
A.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淞沪会战打破日军速胜论
C.文艺汇演利于全面抗战 D.抗日救亡情绪高涨
9.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各派系之间的争斗不断升级并逐渐演变为恶斗,这就导致国民政府主要职能部门的领导更换频繁,如行政院院长一职从1945年到1949年四年间更换了七位。这一状况( )
A.直接导致国统区的通货膨胀 B.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
C.提升了行政部门的行政效率 D.体现了国民党内部贪腐
10.1950年,第一次全国民政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水灾变成水利”;1953年,第二次全国民政会议进一步提出,水利、交通、农林等部门在灾区兴办各项工程时,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原则下,应组织有劳动力的灾民参加建设。这些主张( )
A.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B.有助于强化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C.源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将经济建设与社会救济相结合
11.20世纪90年代末,粮食生产成本过高,2000年前后河南粮食产量增长放缓。2003年以来,河南省积极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粮食大幅度增产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河南的这些发展成就( )
A.得益于农业税的取消 B.表明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效
C.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D.标志着农村经济体制的突破
12.印欧人的迁徙历时上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据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13.有学者认为,近代科学产生于基督教国家,是因为基督教对这些国家过分控制,尤其是压抑人性。过度的宗教势力必然矫枉过正,使得弘扬人欲的人文主义,由沉默寂寥到烈焰四射。材料强调的是( )
A.王权加强助推近代科学发展 B.“人欲”的解放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C.封建制度压制了人性的发展 D.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的内在联系
14.有学者指出,除内部因素外,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也离不开有利的国际环境。当时,美国正忙于国内战争,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又牵制了英国的力量,德、俄、意也因国内事务无暇干涉日本。此学者意在说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
A.取决于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 B.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
C.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 D.受益于日本政府成功的外交政策
15.1927年,尼赫鲁参加在布鲁塞尔举办的反帝国联盟会议,与亚非反帝活动领导人建立了密切联系。后来,他宣布放弃通过进入英属政府掌握立法权,谋求实现独立的想法。尼赫鲁的革命活动( )
A.表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取得成效 B.促成民族独立国家的联合
C.使印度摆脱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 D.反映民族自决观念的发展
16.20世纪70年代,美国州和地方政府激励措施显著升级。1966年至1980年,提供各种免税或延期偿付的州的数量增加了89%,提供地方工业债券融资的州的数量也急剧增加,提供市县收入债券融资的州的数量从23个激增至47个。这些措施( )
A.造成了公共服务质量下降 B.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程度的减轻
C.旨在应对经济发展的困境 D.充分发挥了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典籍中关于“礼”的记述
春秋 战国 礼,经国家,定社稷。……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左丘明《左传》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西汉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汙)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 道者,所繇(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一》
两宋 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 ——《二程(程颢、程颐)遗书》 礼是那天地自然之理。理会得时,繁文末节皆在其中。 ——《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礼”的内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礼”的内涵变化的因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19年1月27日,巴黎和会决策机构“十人会”讨论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时,中国代表被邀列席。日本代表首先发言,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各项权益无条件让与日本,理由是日本为之“牺牲不少”。英、法、意与日本已达成秘密谅解,表示支持日本的要求。次日下午,中国代表顾维钧进行答辩,他要求“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租借地、铁路和其他一切权益归还中国”。他指出:从种族、语言、宗教、文化、国防、经济等方面来看,山东都是中国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及他国逐出德国势力于山东,亦不能“割让中国人民天赋之权利为报酬”:中国对德宣战后,即已声明废止中德间一切约章,且中德《胶澳租界条约》明文规定,德国不得将此权利转让其他国家。顾维钧正义雄辩、慷慨激昂的发言,博得会场的热烈掌声,顾维钧也因此成了巴黎的头号新闻人物。然而顾维钩等外交人员的努力没有赢得回报,日本对于山东权益的全部要求都得到了满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顾维钧成为“巴黎的头号新闻人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这一结果的认识。(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6—17世纪,瘟疫在西欧频繁爆发,导致英国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会对此却束手无策。英国王室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防疫工作。英国当局采取医学隔离、物件消毒、禁止公共集会、打扫街道清理垃圾等措施来防止疫情扩散,同时,采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理病痛。
尽管有基督教信徒进行抵制,政府依然强制推行。英国的防疫措施不仅来自欧洲大陆防疫经验,而且也来自地方长期防疫实践,更来自医生的专业性建议,是多方面智慧的结晶。在各方努力下,英国瘟疫的消退加快。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1910年,中国东北发生了长达半年之久的烈性肺鼠疫。清政府立即成立了京师防疫局和各省级防疫机构,出台百余项法规,要求各地区必须逐日向上级机关详细呈报疫情,同时任命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伍连德解剖疫尸进行检验,明确此次鼠疫为肺鼠疫,主要通过人的呼吸飞沫在人际传播。他采取隔离诊治、注射抗鼠疫血清、对公共场所实施污染源整治及清洁消毒、疫尸火化、推广使用口罩等措施。面对疫情,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纷纷参与募捐。1911年4月,此次鼠疫被彻底肃清。庚戌鼠疫的成功防治,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机制的形成和中国近代防疫体系的构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摘编自焦润明《庚戌鼠疫应对与中国近代防疫体系初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措施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庚戌鼠疫成功防治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8分)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每个时代特色的主旋律歌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创作或流行时间 歌曲 经典歌词
20世纪50年代 《咱们工人有力量》 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黑!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哎黑!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地响,举起了铁锥响叮当
1994年 《春天的故事》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城起座座拔,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2008年 《北京欢迎你》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不管远近都是客人,请不用客气,相约好了再一起,我们欢迎你
——据边友臣、张志红《唱支山歌给党听:纪念建党七十周年歌曲选》等
请以“时代和旋律”为题目,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历史(云南专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莺歌岭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及骨器等,甚至还有小型陶制艺术品,表明当时人们通过掌握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能够进行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作,有了较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由此可推断,当时该地的人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D项正确。当时仍处于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并没有完全取代采集和渔猎活动,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虽有一定的手工业生产,但其工艺比较原始,并不精湛,排除B项;材料表明人们已经能够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作,但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有不同的人群专门从事某一种生产活动,如专门的陶工、石匠等,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央可以利用郡邸对地方的政务进行管理,由此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郡邸是国家获取地方信息的机构,无法导致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郡邸是地方政府在京城的办事处,与其他京城机构有明显区别,“促成新城机构的臃肿”显然是牵强附会,排除C项;汉朝王国问题主要是通过推恩令解决的,与郡邸设立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茹茹公主墓里发现了拜占庭金币和背负帐具的骆驼俑,可见与商贸相关,结合所学可知骆驼是从西域传入的,拜占庭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可见它们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商旅交易的物证,B项正确。材料能够反映中外交流,但是“频繁”无从体现,排除A项;民族交融主要是内部的交流,材料强调的是与外部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无法印证王朝政治版图扩大,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律在维护夫权的背景下,也注意保障妻子的权利,强调妻子尽孝和无法保障生存等情况下,都不能被休,这符合儒家的孝道和仁义精神,D项正确。“确保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社会保障制度的遗缺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妇女群体地位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宋太祖诏: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宋刑统·杂律》;毁伐树木、稼穑者,准盗论;宋真宗诏:禁京师民卖杀鸟兽药。三则信息都与环境保护有关,体现了生态理念,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政府对商业经营范围的限制,排除A项;根据材料看不出法律条文的严苛,排除B项;“完备”表述绝对,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在各县设总局”“他们积极介入地方事务,使地方逐步形成了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的治理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绅董“非官非民”,却积极介入地方事务,建构了新的地方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D项正确。由材料中“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可知,绅董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权力,排除A项;由材料中“非官非民”“绅董由推选或选举产生,在各县设总局并享有薪酬”可知,绅董行使的不是中央政府的权力不会造成中央政府权力的下移,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是辛亥革命爆发的第二年,中国某些女校专门开设“法政女子课程”,在上海又出现了女子创办的学校,为女子参政储备法政知识,可见辛亥革命推动了女子参政的发展,即民主革命运动推动社会变迁,A项正确。材料主旨与政党政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学堂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女子学习法政知识,未体现“法政知识成为女性教育核心”,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形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组合”“具有大众化传播意义的抗战题材图像”。以及全面抗战前夕,在以抗战为题材的画作中出现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组合,传递出“祖国防卫”的时代需求,这体现了大众对抗战的关注,反映出抗日救亡情绪高涨,D项正确。华北事变的发生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排除A项;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抗战题材图像,而非文艺汇演,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之争严重影响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统治,有利于加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造成了国统区严重的通货膨胀,排除A项;政府领导人更换频繁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国民党内部贪腐,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把水灾变成水利”“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原则下,应组织有劳动力的灾民参加建设”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将以工代赈作为一项积极的社会救助举措,将经济建设与社会救济相结合,使部分救护对象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农业生产中,D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排除A项;1956年,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C项正确。2006年取消农业税,与本题论述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史实错误,排除。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奴隶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印欧人后裔建立的大帝国更是掀起了洲际的文明交流潮流,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C项正确。印欧人的文明并不完全为游牧文明,其中迁入东南欧和南亚的印欧人基本上都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排除A项;印欧人的后裔只是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帝国,而不是统一了文明类型,排除B项;材料中印欧人的迁徙只是促进了奴隶制的扩展,并没有促成奴隶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该学者认为近代科学产生于基督教国家,是因为过度的宗教势力矫枉过正,使得弘扬人欲的人文主义由沉默寂寥到烈焰四射,由此可知,该学者强调宗教的过度控制,激发了弘扬人欲的人文主义,解放了人欲,从而为科学发展准备了条件,成为其发展的动力,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宗教与近代科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王权与近代科学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基督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控制及其与近代科学产生的关系,而不是封建制度压制了人性的发展,排除C项;宗教改革强调信仰自由,题干强调的不是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的内在联系,而是基督教对人性的过度控制和压制与近代科学产生之间的内在联系,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除内部因素外,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也离不开有利的国际环境”等信息可知,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是受到国际和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C项正确。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排除B项;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并不是日本政府的外交政策促成的,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尼赫鲁放弃通过进入英属政府掌握立法权来实现独立的想法,这反映他认识到仅仅通过参与殖民政府并不能真正实现印度的独立,因此选择了更为直接和有效的斗争方式,这种转变体现了民族自决观念在印度的深入发展,D项正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圣雄甘地领导,而非尼赫鲁,排除A项;尼赫鲁的革命活动主要关注的是印度自身的独立问题,并未直接促成民族独立国家的联合,排除B项;尼赫鲁的革命活动虽然旨在推动印度的独立,但它未能使印度完全摆脱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因此,“摆脱”一词太过绝对,排除C项。
16.答案:C
解析: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和吸引投资,州和地方政府加大了经济发展激励措施的力度,这些措施正是为了应对经济发展的困境,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公共服务质量的变化,排除A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但材料描述的是州和地方政府激励措施的显著升级,强调了国家经济干预方式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提到了免税等税收相关的激励措施,但“充分发挥”说法片面,且材料依据不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内涵:祭祀鬼神的仪式;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手段;天地万物的本原。(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2)因素:政治经济变迁;儒学家的思想构建;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的融合。(每点2分,共6分)
解析:第(1)问内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从祭祀仪式、统治工具、道德规范等方面进行概括。根据材料信息“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得出,祭祀鬼神的仪式;并结合所学得出“礼”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根据材料“夫礼者……明是非也”得出,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根据材料信息“礼,经国家,定社稷”“故圣王已没……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得出,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手段;根据材料“礼是那天地自然之理”得出,“礼”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第(2)问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变迁、儒学家的思想构建及与其他思想的融合进行归纳。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典籍中关于“礼”的记述有所差异,得出政治经济变迁;据材料中的“董仲舒”“朱子”等,得出儒学家的思想构建;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的融合。
18.答案:(1)原因:正义的立场和有力的论证;出色的外交才能和辩论技巧;其发言符合国际社会对日本扩张的警惕心理。(每点2分,共6分)
(2)认识: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激发民族觉醒;促使外交转变,中国对西方列强的幻想破灭,部分中国人提出“以俄为师”(中国政府先后开始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恢复行使主权的外交交涉);历史教训深刻,揭示弱国无外交的现实,激励后人努力实现国家强大和民族复兴。(每点4分,共8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第(1)问原因,根据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和所学知识从顾维钧自身角度,如维护国家主权、外交才能和辩论技巧等,以及国际环境角度,如顾维钧的发言符合国际社会对日本扩张的警惕心理等作答。
第(2)问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引发“五四运动”、推动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转变、历史教训等方面作答。
19.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防治结合;借鉴多方面的经验;具有科学性。(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2)原因:清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建立机构和出台法规;任命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科学防疫;全民参与,团结一心。(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
意义:有效避免了鼠疫的传播;推动了近代公共卫生体制和防疫体系的建立。(每点2分,共4分)
解析: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英国王室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防疫工作”“尽管有基督教信徒进行抵制,政府依然强制推行”可知,政府主导,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根据材料一中“采取医学隔离、物件消毒、禁止公共集会、打扫街道、清理垃圾等措施来防止疫情扩散,同时,采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理病痛”可知,防治结合;根据材料一中“英国的防疫措施不仅来自欧洲大陆防疫经验,而且也来自地方长期防疫实践,更来自医生的专业性建议,是多方面智慧的结晶”可知,借鉴多方面的经验,具有科学性。
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清政府立即成立了京师防疫局和各省级防疫机构,出台百余项法规”可知,清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建立机构和出台法规;根据材料二中“同时任命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他采取隔离诊治、注射抗鼠疫血清、对公共场所实施污染源整治及清洁消毒、疫尸火化、推广使用口罩等措施”可知,任命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科学防疫;根据材料二中“面对疫情,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纷纷参与募捐”可知,全民参与,团结一心。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中“此次鼠疫被彻底肃清”“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机制的形成和中国近代防疫体系的构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可知,有效地防控了此次鼠疫,推动了近代公共卫生体制和防疫体系的建立。
20.答案:示例 题目:时代和旋律(1分)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中国开展了“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期间,工人阶级发挥主人翁精神为工业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促使“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咱们工人有力量》正是此时期工人阶级积极投身工业化建设热潮的真实写照,激励了全国人民。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0年,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行。1992年,邓小平进行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春天的故事》正是对改革开放深化的赞扬。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北京欢迎你》,表达了中国人民自信、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的态度和对奥运会的认同、支持与祝福,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9分)
综上所述,歌曲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2分)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题型中的给定主题题型,这类试题相对简单,只需要围绕主题进行论述即可。根据材料中三首主旋律歌曲的经典歌词、创作或流行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后,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咱们工人有力量》是一首歌颂工人阶级的歌曲,表达了工人阶级积极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热情;发行于1994年的《春天的故事》,是歌颂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品,表达了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感激之情;发行于2008年的《北京欢迎你》,是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由百位明星共同演唱,既反映出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北京奥运会的期待与祝福,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论述时,注意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