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考向核心卷 安徽专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历史考向核心卷 安徽专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1 15:41:48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历史(安徽专版) 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良渚玉器雕刻技法娴熟,既有阴线刻镂、半圆雕,又有浮雕和透雕,甚至还采用微雕,工艺复杂而繁缛,尤其是反山出土的“琮王”上的“神徽”,能在一毫米宽度内精刻出五六条细线来,堪称微雕杰作。这体现了良渚古城( )
A.政治组织的神权色彩浓重 B.社会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C.手工业技术的专业化程度 D.阶级阶层等级较为明显
2.陈长琦先生对晋宋齐的八种高级官位(录尚书事、尚书令仆、中书监令、侍宗等高级职位)的拥有者分为士族势力和宗戚势力分开进行统计,西晋的时候这几种高级官职士族占48%,宗戚占19%;到了东晋士族上升到78.4%了,宗戚骤然下降到7.4%;到刘宋士族占64%,宗戚上升到19%;到南齐,士族下降到55%,宗戚上升到38%。这样一个此消彼长变化反映出( )
A.世族势力不断衰落,宗戚势力持续增强
B.选官制度变化影响世族与宗戚地位变化
C.政治权力中皇权有所增加但仍不稳定
D.地方局势混乱导致中央官职比例失调
3.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早在7—8世纪,便曾在“国学”内设立算学科,置“算学博士若助教一人,以《缀经》《三开》《九章》《六章》教授之”。其中所说《缀经》当是祖冲之《缀术》《九章》即《九章算术》。这可以说明( )
A.新罗典章制度仿效中国 B.东亚各国文明相互交融
C.遣唐使主要学习数学成就 D.中华文化对周边影响深远
4.元代兴起一批市镇。例如,直沽口设有接纳运河与海运物资的漕运机构与粮仓,延祐三年(1316)改为海津镇。刘家港本为草莽之地,成为海运的主要起运港口后,很快就发展为“番汉杂处,闽广混居”的繁荣市镇。这类市镇兴起主要是因为( )
A.南北经济差距拉大 B.运河取直航程缩短
C.交通方式创新发展 D.造船航海技术发达
5.下面为1368年明政府“均工夫”办法的相关规定。该办法( )
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他田足之,名曰均工夫。寻编应天十八府州,江西九江、饶州、南康三府均工夫图册。每岁农隙赴京供役三十日遣归。田多丁少者以佃人充夫,而田主出米一石资其用。非佃人而计亩出夫者,亩资米二升五合。
A.按田亩多寡佥派徭役 B.充分照顾佃农的权益
C.以遏制豪强势力为出发点 D.先局部试行再向全国推广
6.1918年湖南进步青年学生蔡和森、毛泽东等人成立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要求会员加强道德人格修养。1920年,新民学会的宗旨修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主张用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改造世界。这一转变源于(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加深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D.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宣传
7.1934年第10届远东运动会的中日足球赛被誉为一场“只能胜、不能平、更不能输”的比赛,在双方进入点球决战后,相关记载描述道,“球,凝聚着祖国的尊严,民族的仇恨,还有东三省人民的血泪”,罚入制胜点球的李惠堂成了民族英雄。这反映了( )
A.国际主义为体育核心诉求 B.我国体育主权意识的觉醒
C.竞技胜利增强了民族情感 D.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8.下表为1950—1956年中国科普协会相关工作数据。
时间 1950年8月—1953年2月 1953年3月—1954年12月 1955年1月—1956年2月
科学演讲(场) 15000 2100 12000
科学展览(次) 450 1450 1200
宣传品种类(种) 120 1051 1849
表中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科教兴国战略的践行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工业化建设大力推进
9.1979年,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向中央“要权”,提出让广东“先走一步”,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中央高度重视这一申请,多次讨论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上举措( )
A.扩大了外资企业的经营权限 B.践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体现了经济特区外向型战略 D.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0.考古人员在波斯都城苏萨发现了公元前五世纪的石柱雕刻,其中以皇家弓箭手为题材的部分雕刻中,弓箭手的服装为套头式,这是波斯的本土服装,而衣着宽松的披挂方式,则来自巴比伦和亚述。这表明当时( )
A.军事胜利改变了艺术创作取向 B.城市建设突出文化艺术创作
C.文明交流有利于文化艺术融合 D.经济发展重塑民族文化内核
11.下表是843年西法兰克国王查理颁布的《库莱讷敕令》的部分内容。这表明西法兰克王国( )
第二条 倘若有人清楚地知道任何人在反对朕并暗中策划反对条约中确定的真诚……主教应动用其权威,朕的信仰者们应和睦友善,竭尽全力与此种人斗争并通过出谋划策和提供援助而齐心协力,确保朕的尊荣和王权不受侵犯
第三条 朕所有忠实的信仰者们,无论他处于何种地位并担负何种职务,没有人会因为不合常理的恣意冲动或者其他诡计、不合理的贪婪而被剥夺功勋职位和封地
A.王权逐渐高于教会的权力 B.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C.封君封臣制渗透契约理念 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成
12.下面为英国思想家弥尔顿的著作及其主要观点(内容)。这些著作( )
出版时间 著作 主要观念
1644年 《论言论自由》 只有思想和出版自由,才能保证人们获得真理
1649年 《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 政府的成立须经过被统治者的同意
1651年 《为英国人民声辩》 论证了处决暴君的正义性,驳斥国外敌对势力的攻击
A.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理论基础 B.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C.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舆论支持 D.回应了英国广大民众的普遍诉求
13.1869年,德国住房改革家埃米尔·萨克斯提出:雇主参与解决住房问题有助于“提高工人生活……一定会使工人的肉体和精神劳动力跟着提高”,从而“吸引和保持能干、熟练、勤劳、知足和忠实的工人,自然在经济方面得到报偿”。该主张( )
A.意在揭示资产阶级的虚伪 B.体现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C.满足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D.一定程度上兼顾公平与效率
14.一战期间,大量的印度人支持英国的事业。巴黎和会期间,印度人阅读了威尔逊倡导民族自决的原则,听到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和殖民地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的呼吁。和会结束后,英国政府的镇压行动使印度陷入混乱状态。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国际环境影响民族主义运动发展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趋向瓦解
15.梅兰芳剧团成员郭建英于1935年赴苏联演出,他在回国后撰写的文章中大量描述了苏联的建设情况。他看到行驶于西伯利亚的每列火车上都悬挂着五年计划的图表,认为这“给予乘客对社会主义苏联的认识”。该记载( )
A.可用于印证苏联经济建设取得成就 B.凸显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体现出苏联“工业化”目标基本实现 D.折射出苏联政府严格控制社会舆论
16.美国的非洲研究最早是在20世纪上半叶,其兴起于传统黑人大学并由非洲裔学者主导;冷战开始后,日益成为显学的非洲研究逐渐被美国政府和私人基金会支持的传统白人大学和白人学者所控制。这表明,美国的非洲研究( )
A.服务于国内政治现实 B.因冷战迅速成为显学
C.缘于黑人族群的需要 D.支援了民族解放运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侯马盟书。1965—1966年山西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在40多个祭祀坑出土玉、石质盟书5000余件。多则200余字,少则10余字。侯马盟书是用毛笔授盟辞书写在玉石片上,辞文多以朱笔书写,少数为墨笔。内容可分为主盟誓辞、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和诅咒类等五大类。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以赵氏家族为首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忠实地记录了晋国晚期强族间相互斗争的史实。
材料二 先秦盟书所载录的盟誓,强调内心的忠诚,通过凸显“义”来保证效果,这种“义”是一种维系国家之间、宗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公正秩序的道义、正义和公义。但混乱的社会局面和人性本身的弱点使得单纯依靠信义很难协调各方关系、解决矛盾冲突,故而盟誓的权威性与强制性就进一步凸显,所藏誓辞中所言的惩罚都是鞭刑、墨刑、罚金、流放、死刑,已经近似于法律的各种刑罚。盟誓在从“礼”到“法”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承担了这一承上启下过渡阶段的类法职能。在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政治、军事领域的盟文、檄文、誓师辞,还是宗教、会党仪式中表明信仰、忠心的自誓文、誓约,大都延续了先秦盟誓的基本结构和仪式环节。盟誓对盟誓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动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知,盟誓的诸多规则逐渐从外部功利的约束走向内心道德情感的引导,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摘编自董芬芬、程方《先秦盟誓的作用机制与中华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侯马盟书》的史料价值,并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盟誓对历史发展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到了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君主大权在握,包括税收在内的各项制度均由皇帝独断专决。明代赋税制度在地域上分为中央和地方,但是各项税收均输入到中央供皇室和政府开支,在地方留有部分收入供地方所用。税权像国权一样为单一制,税制由中央制定。虽然税制执行也出现过不顺,但是在中央和地方政权大体上看仍是一元制。张居正能推行其赋税改革,主要在于他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其当政之时,既身为帝师,又为内阁首辅,深受皇帝和太后信任;另一方面,明代中后期,太监权势逐渐强大,尤其是秉笔太监,批红权使其大权在握,而张居正恰恰与神宗身边的太监关系甚好。
——摘编自谢阳《明代赋税制度研究》
材料二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为了应对时局的变化,国民政府于1941年6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对税收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改动,将田赋收归中央,把全国税收划分为国家税收与县自治税收两大系统,原先的省级税统一纳入国家税中进行管理。时任立法院经济委员会委员长指出:“就中央方面言,由于省级财政之归并于中央财政系统,原属地方之田赋与营业税,及契税收入列为中央收入之大宗。同时因为田赋改征实物,军粮公粮不虞匮乏,有助于抗战者至巨,确实收到相当成效。”但是,这种税收政策毕竟属于一种战时财政政策,是中央为了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以应对抗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只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适用,不宜长期实施。一旦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就会暴露其固有的遏制地方经济发展的弊端。
——摘编自章启辉、付志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税收政策演变的思考》
材料三 1950年5月,财政部召开第二届全国税务会议,会议确定的工商业税收调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工商所得税税率级距的调整,货物税、盐税以及其他一些税种税率的降低,减轻了私营工商业的税收负担,增加了其利润;停止开征遗产税;税目的简化合并以及纳税办法和手续的简化,降低了私营工商业纳税的复杂程度,减轻了其纳税成本;对公债发行的调整亦减轻了工商业的负担;对公债金额遵循自愿的原则,增加了私营工商业对自有资金使用的自由,为其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资金保障。据当时16大城市私营工商业税收统计,1950年第三、四季度比第一季度税收分别增加了90%和80%。
——摘编自程燕婷、王剑峰《论建国初期调整私营工商业的财税政策及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能够推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税收政策调整的特点。(8分)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当前优化财税政策助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热带”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复杂的修辞含义。希腊古典时期,热带首次作为气候地理概念出现;“地理大发现”时代,热带经历了从“伊甸园”向“白人的坟墓”环境术语的转变,初步体现了热带的二元对立性;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赞美、忧虑和恐惧、控制和征服三种话语符号同时并存,但主张控制和征服热带的乐观派走上政治舞台。美国政府把热带地区等同于曾经蛮荒的西部,将西进运动的动力加载在“驯服”热带环境的殖民活动中,认为可以通过专业技术对热带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科学家们也强调热带在环境和种族方面的可塑性;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南部”“第三世界”成为热带的代名词被塑造成亟待“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空间符号。
——摘编自保罗·S·萨特《热带:环境想象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热带”概念变化的理解。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历史(安徽专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良渚玉器的雕刻技法娴熟,特别是“能在一毫米宽度内精刻出五六条细线来”,足见其玉器的雕刻技术水平的高超,这可以体现良渚古城手工业技术的专业化程度,C项正确。材料中只能体现“神徽”的雕刻工艺,无足够的信息说明良渚古城政治组织的神权色彩浓重,排除A项;材料中只能体现良渚玉器雕刻技法娴熟,社会贫富分化和阶层等级通过玉器的雕刻反映不出来,排除B、D两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族与宗戚在不同时期关于高级官职的占比变化,东晋到宋到齐世族占比减少,宗戚占比增加,宗戚是皇权重振后扶植的,虽然占比增多但仍没有到达50%,说明皇权发展仍不稳定,C项正确。世族在宋、齐时仍有相当比例,并非不断衰落,排除A项;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材料未提及选官制度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地方局势与中央官职比例关系,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材料中唐朝时中国的算学成就在新罗的传播,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影响深远,D项正确。材料内容是算学成就而不是典章制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唐朝文化的单向传播,无法体现相互交融,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算学通过遣唐使传播到新罗,且“遣唐使主要学习数学成就”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创造性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地区的粮食,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元代市镇的兴起如直沽口和刘家港,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成为了海运的关键节点,进而推动了市镇的兴起,所以材料中这类市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长途海运这一交通方式的创新,C项正确。南北经济差距拉大使得元朝对南方粮食的依赖性更强,但如果没有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直沽口和刘家港也不会因为南北经济的拉大而兴起,排除A项;刘家港是海运的起运港,刘家港的兴起与元朝大运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如果元朝没有创造性地开辟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地区的粮食,刘家港也不会因为造船航海技术的发达而兴起,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据题干描述,“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他田足之,名曰均工夫。”这表明明朝政府按照土地多少来摊派徭役,确保徭役负担的相对公平,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田多丁少者以佃人充夫”,意味着佃农也可能被征召服劳役,这不能等同于充分照顾佃农权益,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徭役分配方式,而非遏制豪强势力,排除C项;材料虽然表明这一制度先在某些地区试点,但并没有明确指出后续是否向全国推广的信息,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青年学生组成的新民学会由道德修养要求到采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改造世界,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关于救国道路的探索。这一道路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关,A项正确。1920年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加深属于外部因素,而毛泽东等人修改新民学会的宗旨主要是自身认识深化的产物,排除B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与新民学会的宗旨改变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34年第10届远东运动会的中日足球赛被誉为一场‘只能胜、不能平、更不能输’的比赛”“球,凝聚着祖国的尊严,民族的仇恨,还有东三省人民的血泪”“罚入制胜点球的李惠堂成了民族英雄”和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日足球比赛中,中国队获胜,李惠堂被民众称为“民族英雄”,反映了当时的体育竞技激发了中国民众的民族情感,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竞技胜利增强了民族情感,未体现国际主义为体育核心诉求,排除A项;材料强调竞技胜利增强了民族情感,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1953年开始,中国科普协会大力开展科学演讲、展览等宣传活动。联系时代背景可知,面对工业落后的现实和新政权巩固的任务,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一五”计划。中国科普协会加强科普工作正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这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科学素养,顺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D项正确。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来的,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与科普宣传关系不大,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些举措是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广东试行对外开放,未提及对外资企业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1980年,党和国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以皇家弓箭手为题材的部分雕刻中,弓箭手的服装为套头式,这是波斯的本土服装,而衣着宽松的披挂方式,则来自巴比伦和亚述”可知,波斯都城的雕刻中既有波斯本土服装的风格,又有来自巴比伦和亚述地区的宽松服装风格,说明波斯与巴比伦和亚述存在交流,因此可以得出文明交流有利于文化艺术融合,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波斯文化受到了巴比伦和亚述的影响,并未涉及战争信息,无法得出军事胜利改变了艺术创作取向,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波斯都城苏萨的部分石刻,并未涉及其他城市,不足以说明城市建设突出文化艺术创作,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波斯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相关情况,无法得出经济发展重塑民族文化内核,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库莱讷敕令》规定国王的臣子们有义务保证王权不受侵犯,同时国王也授予臣子相应的职位和封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中世纪时期,这体现了封君封臣制度下国王与臣子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表明了西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渗透契约理念,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43年王权并没有高于教权,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是中世纪西欧国家并立形态基本稳定的一种国家统治方式,是君臣之间结成的一种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同盟关系,经过发展完善后,成为一种极具封建色彩的普遍社会关系,并不是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43年,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还没有形成,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弥尔顿倡导言论自由、政府成立须获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处决暴君的正义性等观点,这些正契合资产阶级革命的核心理念,在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下,为革命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舆论支持,C项正确。弥尔顿的这些著作提倡自由、民主,反对专制,没有涉及君主立宪制,因此不能说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理论基础,排除A项;弥尔顿的著作集中出版在17世纪中期,而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是在18世纪,且材料中没有法国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弥尔顿的著作更多是从政治变革和资产阶级的视角出发,不能简单地归为回应广大民众的普遍诉求,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企业雇主参与解决工人住房问题,一方面可以改善工人的生活处境,缓解工业革命后贫富悬殊问题,另一方面,工人积极性提高之后,也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一定程度上兼顾公平与效率,D项正确。材料说明解决住房问题有利于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其目的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据所学,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是自由放任,排除B项;住房问题的解决可能会吸引工人为企业服务,“满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和列宁的呼吁使印度人受到启发,反思自身的殖民地地位。这说明国际环境对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产生了影响,促使民族主义运动发展,B项正确。虽然列宁的呼吁提到了无产阶级,但题干主要关注民族主义的觉醒,没有直接提到印度无产阶级在此时的具体政治活动和影响,排除A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甘地在20世纪20年代初倡导的,而题干描述的是巴黎和会后英国的镇压使印度陷入混乱,并未具体提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状态,排除C项;“趋向瓦解”是指一个更广泛和长期的变化,题干中的事件并不足以直接支持这一结论,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推行“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郭建英文章中对苏联建设情况的描述可作为印证,A项正确。材料未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进行对比,排除B项;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排除C项;火车上悬挂五年计划的图表是苏联的宣传手段,没有体现苏联政府严格控制舆论,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美国的非洲研究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上半叶主要与国内的黑人自我意识有关,是由非洲裔学者主导的;而二战后主要与冷战的需要有关,A项正确。B、C两项均只能概括材料的一部分内容,不够全面,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民族解放运动,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史料价值:侯马盟书属于文物史料,对研究春秋战国之交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为研究东周文字提供了可靠资料,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3分)
时代背景:春秋末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卿大夫崛起;(2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私田产生;(2分)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儒家、道家、墨家思想流派开始形成。(2分)
(2)影响:在诚信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利于巩固内部团结,提高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知;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深刻影响了华夏民族性格和文明建构。(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史料价值,据材料一“1965—1966年山西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以赵氏家族为首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可得,侯马盟书属于文物史料,对研究春秋战国之交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据材料一“用毛笔授盟辞书写在玉石片上,辞文多以朱笔书写,少数为墨笔”可得,为研究东周文字提供了可靠资料,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第二小问时代背景,据材料一“忠实地记录了晋国晚期强族间相互斗争的史实”并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作答,如:春秋末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卿大夫崛起;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私田产生;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儒家、道家、墨家思想流派开始形成。
第(2)问影响,据材料二“这种义是一种维系国家之间、宗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公正秩序的道义、正义和公义”并结合所学可得,在诚信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据材料二“盟誓的权威性与强制性就进一步凸显”并结合所学可得,有利于巩固内部团结,提高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据材料二“盟誓对盟誓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动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知”可得,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知;据材料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可得,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结合所学可得,深刻影响了华夏民族性格和文明建构。
18.答案:(1)原因:税制由中央确定(税权具有单一制传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有一定实权;皇帝和太后的信任和支持;张居正与秉笔太监交好。(每点2分,共10分)
(2)特点:针对抗战形势实际需要;中央财政的实力和权限得以加强;成效比较明显;征税内容偏重实物。(每点2分,共8分)
(3)合理化建议:财税政策的出台、实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灵活运用财税工具,有利于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合理减轻企业税负,为国家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作贡献;加快财税立法的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7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第(1)问原因,据材料一信息“税权像国权一样为单一制,税制由中央制定”,可得出税制由中央确定;据材料一信息“废宰相,设内阁,君主大权在握”、“税制由中央制定”,可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据材料一信息“其当政之时……为内阁首辅,深受皇帝和太后信任”,可得出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有一定实权;皇帝和太后的信任和支持;据材料一信息“张居正恰恰与神宗身边的太监关系甚好”,可得出张居正与秉笔太监交好。
第(2)问特点,据材料二信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为了应对时局的变化……”,可得出针对抗战形势实际需要;据材料二信息“原先的省级税统一纳入国家税中进行管理”,可得出中央财政的实力和权限得以加强;据材料二信息“有助于抗战者至巨,确实收到相当成效”,可得出成效比较明显;据材料二信息“因为田赋改征实物,军粮公粮不虞匮乏”,可得出征税内容偏重实物。
第(3)问建议,据材料二信息“这种税收政策……是……权宜之计,只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适用,不宜长期实施……”可知任何一种财税政策都要考虑时代背景与社会的实际问题,要适时作出调整,可得出财税政策的出台、实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据材料三信息“工商所得税税率级距的调整……税率的降低……增加了其利润”、“税目的简化……减轻了其纳税成本”,可得出灵活运用财税工具,有利于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据材料三信息“减轻了私营工商业的税收负担”、“对公债发行的调整亦减轻了工商业的负担”,可得出合理减轻企业税负,为国家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作贡献;结合所学完善的法律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可得出加快财税立法的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19.答案:“热带”概念的变迁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历程。(1分)
地理大发现时期,三角贸易和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热带地区成为财富的重要来源,但是热带的气候和疾病也使大量白人死亡,导致热带地区呈现二元对立的面貌。(3分,从背景与表现两方面)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现代医疗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热带地区也纷纷沦为殖民地,并且逐渐向内陆延伸,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热带逐渐成为一个可征服和可控制的对象。(3分,分背景与表现两方面)
20世纪下半叶,亚非拉等热带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纷纷走向独立,现代化成为它们的共同追求。但是,由于热带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部分国家经济依赖发达国家,因此这一时期“热带”成为一个亟待现代化的空间符号。(3分,分背景与意义两方面)
总之,“热带”这一概念的不断变迁,折射出近现代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2分)
解析:第一,紧扣设问“谈谈你对近现代‘热带’概念变化的理解”,据材料“‘热带’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复杂的修辞含义”,纵观“地理大发现”时代到20世纪中叶以来“热带”一词含义变化,从总体上来概括得出“热带”概念的变迁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历程。第二,据材料“地理大发现”时代,“热带经历了从‘伊甸园’向‘白人的坟墓’环境术语的转变”,并结合纲要下册第三单元所学,从背景、表现来理解该时段“热带”的含义得出背景——地理大发现时期,三角贸易和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热带地区成为财富的重要来源。表现——但是热带的气候和疾病也使大量白人死亡,导致热带地区呈现二元对立的面貌。据材料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赞美、忧虑和恐惧、控制和征服三种话语符号同时并存”并结合纲要下册第五单元所学,从背景、表现来理解该时段“热带”的含义得出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现代医疗技术取得重大进步。表现——热带地区也纷纷沦为殖民地,并且逐渐向内陆延伸,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热带逐渐成为一个可征服和可控制的对象。据材料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南部”“第三世界”“成为热带的代名词被塑造成亟待‘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空间符号”并结合纲要下册第21课所学,从背景、表现来理解该时段“热带”的含义得出背景——20世纪下半叶,亚非拉等热带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纷纷走向独立。表现——现代化成为它们的共同追求。但是,由于热带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部分国家经济依赖发达国家,因此这一时期“热带”成为一个亟待现代化的空间符号。最后,从“热带”地区与西方强国关系变化角度,简明扼要地总结升华得出总之,“热带”这一概念的不断变迁,折射出近现代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