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历史(广西专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根据“殷”本义可知,周人以“殷”称“商”有贬低商朝之意。在周代商后通过对前朝称呼的改变,暗示商朝气数已尽,而周的统治则是顺应天命、合理合法,D项正确。据材料“以殷称商源自西周”可知,殷商这一称呼出现之前,西周已经建立,排除A项;据“殷”本义及周人以殷称商可知,这不利于笼络殷商部族遗民,排除B项;材料涉及国号称谓问题,没有提及神权的作用,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昭帝时期朝廷官员对于如何处理与匈奴的关系存在分歧,儒生主张通过仁义道德来引导匈奴,而桑弘羊则主张通过武力打击来解决匈奴问题。这种分歧可能会对边疆治理政策和措施产生影响,因为政策制定者需要权衡不同观点,从而作出决策,A项正确。材料所述时间为汉昭帝时期,是在汉武帝之后,“争论为武帝解决边患提供支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所述时间为西汉时期,而非东汉时期,且材料未涉及监察机构,该选项与材料的时间和内容均不符,排除C项;朋党之争指封建士大夫为争权夺利,互相倾轧,而形成的不同集团之间的争斗,而材料强调的是朝廷官员关于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争论,与朋党之争有本质区别,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以北伐为念”“侨人却多安于南方”可知,侨人在南迁后,其心态从东晋时的北伐转变为宋齐之后的安于南方,这种稳定的心态和生活状态有利于他们在江南地区进行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进而推动江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开发,C项正确。门阀政治的形成,更多是与士族势力的崛起有关,而非由侨人心态变化推动,排除A项;据材料“不再作北伐之想”可知,侨人的这种心态转变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排除B项;北伐失败并非由侨人心态变化所决定,而是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这与科举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形成及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使许多出身乡村的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D项正确。中枢机构的创新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有关,与材料中这一变化无关,排除A项;租佃关系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对乡愁的影响,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对乡愁的影响,属于政治制度方面,无法说明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加速作用,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现象反映出经济因素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增加,将婚姻与财产联系在一起,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婚姻观念产生了冲击,D项正确。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剧通常表现为不同阶层之间的人员流动频繁,而材料强调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虽然官府规定在定聘礼时需要书写合同,但这并不是严格管控婚姻习俗,而是对习俗的规范,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经济因素在婚姻中地位上升,但并未说明门第思想已被完全摒弃,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外籍华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不予管辖和保护”,到注意依据国际法行使权利,“力争对在华英籍华民的管辖权”“实施不同程度的管辖和保护”,这反映出清政府的外交逐渐与国际接轨,是外交近代化的体现,D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清政府只是力争对在华英籍华民的管辖权,并非尝试废除治外法权,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意识初步觉醒,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当时英国的外交是以武力为后盾进行的强权外交,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自由”“平等”“民主”等和所学可知,严复对自由、平等的阐述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对救亡道路的探索,具有民主启蒙的作用,C项正确。严复的表述更多是在引入和传播西方的自由和平等理念,未涉及对封建纲常的批判,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具体的时间信息,无法得出B、D项的结论,排除B、D两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招得垦户万余户”“地广人稀,不敷分布”等内容可知招徕内地垦户主要是为了解决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的问题,有利于东北地区的开发,结合东北地区的地缘政治特点可知,这一举措也有利于巩固国防,B项正确。招徕的垦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与经济多元化不符,也与城市化进程无关,排除A、C两项;“完善”说法错误,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根据地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壮大红军医疗队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对各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根据地政府壮大红军医疗队伍有利于反“围剿”斗争开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地医疗队伍的壮大,不能丰富抗日战争的内涵,也不涉及日军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排除A、C两项;解放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此时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国民党政府禁止10人以上的请愿、罢课、罢工和示威游行,还授权各地政府可采取“必要措施”和“紧急处置”办法,表明此时国统区内部矛盾冲突不断,统治危机加深,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通货膨胀”“战场指挥”的相关信息,排除B、C两项;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调用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由此可推知,苏联态度的变化主要与中共逐渐取得解放战争的优势有关,C项正确。A项无法解释二战后初期苏联的态度,排除;重庆谈判体现了国内追求和平的努力,但谈判失败,国民党发动了内战,重庆谈判不是苏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并未直接参与中国内战,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埃及的部分遗址中出土了来自巴勒斯坦和两河流域的器物,还有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黑曜石等坚硬宝石,这说明古代亚非等地之间存在交流,古代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联系,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各地文明的发展程度,无法得出古埃及文明居于领先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埃及内部阶级矛盾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商品贸易是古代世界各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材料中未强调其主导性的地位,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材料中王室收入的变化以及国王对征税权的控制,反映了中世纪末期封建庄园制逐步走向瓦解,王权不断增强,A项正确。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15世纪时西欧民族国家还未形成,排除C项;中世纪末期,王权的强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材料也并未反映出王权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19世纪中期的英国底层人民生活艰辛,为了生存被迫违法犯罪或从事危险工作,这反映出当时政府忽略了民生,没有做好社会保障工作,B项正确。材料中社会问题的出现不是因为法律建设不完善,而是因为缺少社会保障,排除A项;煤矿安全问题和采煤区人们生活艰难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是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缺位,排除C、D两项。
15.答案:B
解析:题干描述了美国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对中立国的几个关键行为:促使瑞典等国家成为联合国成员、借助军事和经济手段使瑞典和瑞士配合“自由世界”的战略以及将奥地利打造为西方“准同盟国”。这些行为都反映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姿态,而20世纪四五十年代正值二战后冷战初期,美国实行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由此可知,上述行为都是为了扩大西方阵营,遏制共产主义,B项正确。这些政策实践主要是在政治、外交领域,与维护全球经济霸权地位关系不大,排除A项;“试图削弱欧洲国家的实力”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虽然防止军事冲突是冷战背景下的重要目标,但美国这些政策实践的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而非仅仅防止直接军事冲突,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前西班牙美洲医学的东方元素”“中华文化对哥伦布之前美洲文化的影响”“匈牙利语和苏美尔语有着‘同一性’”可知,这些学者强调了非西方文化对美洲文化的影响,以及两河流域文明对欧洲的影响,由此可见,这些主张意在反对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学说,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苏联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扩大苏联社会主义影响力的结论,排除A项;“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控制拉美等地区的措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首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拉国家走向联合,这显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特点:与政局关系密切;交通便利;城垣形制特殊。(每点1分,共3分)
成因:王朝更迭;地理位置优越;皇帝人为因素;经济重心南移;曾经的都城便于发展。(每点1分,共4分,任答4点即可)
(2)类型:英法,城市联合对抗王权;德意,城市共和国。(每点1分,共2分)
影响:英法分别形成议会制度和等级君主制;德意国家分裂;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
(3)有利条件:城市自治;王权软弱;商品经济发达。(每点1分,共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从城市发展的原因和内容分析其特点。原因方面,根据材料一“因建康是南朝故都,下诏平毁”和“明朝建立之始,以南京为都”得出与政局关系密切,根据材料一“具有辐射范围极为广泛便利的交通条件,因而能够很快重新繁荣起来”和“南京却可以利用与太湖流域近便的地理条件而不相羸”得出交通便利;内容方面,根据材料一“南京城完成了三重城垣的修建”“不规则的城墙轮廓”得出城垣形制特殊。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经济、历史原因、交通的角度分析。政治,根据材料一“建康是南朝故都,下诏平毁”得出王朝更迭,根据材料一“朱元璋划出长江南北8府统归京城,将周围所产尽归己用”得出皇帝人为因素;经济,根据所学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历史原因,根据材料一“建康是南朝故都”得出曾经的都城便于发展;交通,根据材料一“南京北濒长江……具有辐射范围极为广泛便利的交通条件”得出地理位置优越。
第(2)问,第一小问城市类型,根据材料分成两种类型作答。根据材料二“城市不是支持王权,而是站在贵族一边起来反对王权”并结合所学法国的等级君主制下城市与国王的斗争得出英法是城市联合对抗王权;根据材料二“城市的自然倾向是成为城市共和国”“城市是会到处成为国中之国的……从12世纪起意大利的情况就是这样,稍晚在皇帝的权力最终衰落以后的德意志的情况也是这样”得出德意志城市共和国。第二小问影响,从对国家、政体的影响等角度思考。对政体,根据材料二“议会政府久远的源流可能要追溯到大宪章时期”并结合所学法国的等级君主制得出英法分别形成议会制度和等级君主制;对国家,根据材料二“国家政权无力与城市的力量相抗衡的地方”“皇帝的权力最终衰落以后的德意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德意国家分裂;根据所学,15世纪英国形成较强的王权和法兰西完成统一,为民族国家奠定基础得出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第(3)问,有利条件,根据材料对比西欧与南京的不同,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得出答案。政治,根据材料一南京发展受政治影响和材料二西欧“城市要求并且得到相当大程度的参政权”得出城市自治;根据材料一“朱元璋划出长江南北8府统归京城,将周围所产尽归己用”和材料二“国家政权无力与城市的力量相抗衡”得出王权软弱;根据所学明朝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和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力量增强得出商品经济发达。
18.答案:(1)历史背景:海事法案内容庞杂且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法国君主集权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海事关系日趋复杂,需要有序的管理;国家的政策支持。(每点2分,共8分,任答4点即可)
(2)认识:国家需要制定持续性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树立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要强化对海洋的综合管理,加强海上力量建设。(每点2分,共6分)
解析:第(1)问历史背景,建议从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几个角度进行整理。根据材料信息“但是该海事法案内容庞杂且缺乏系统性,最终并未得到实施。”得出海事法案内容庞杂且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根据材料信息“1661年,亲政后大权独揽的路易十四大力支持科尔贝所主导的海权建设”得出法国君主集权制度的确立;国家政策的支持;根据材料信息“法国逐渐形成了一支可观的商船队,开始同贸易大国英国与荷兰并驾齐驱”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海事关系日趋复杂,需要有序的管理;根据材料信息“要求法官和官员以维持和保护公正的航运体系和航运事务为己任、给予船主们补贴”结合所学当时欧洲国家的重商主义思想,得出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
第(2)问认识,建议根据材料从战略、观念、措施三个角度进行整理。根据材料信息:“但这种辉煌犹如昙花一现,路易十四后期法国国家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得出国家需要制定持续性发展的国家战略;根据材料信息“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贸易体系逐渐形成,其全球性的贸易战略亦日渐实现”得出要树立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根据材料信息“其海上舰队规模迅速缩减……促进了英国战略的发展”得出要强化对海洋的综合管理,加强海上力量建设。
19.答案:示例一
论题:西方革命创造了人类文明的现代形态。(2分)
阐述: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最终为了对城邦和真理的信仰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借鉴。罗马帝国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为近代世界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光辉典范。随着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社会进入中世纪封建社会时期,现代西方社会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世纪后期的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提出了人文主义思想,将人的正当权利和自然的魅力从原罪教义的“魔咒”中解放出来,肯定人的尊严和高扬人格自由的价值。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地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在理性的引导之下,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思想主张,试图构建起属于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肯定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认为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和追求幸福的自然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从而推动了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资本主义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经济方面,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后来,资本主义爆发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局限性。进入全球化时代,我们要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全球化。(8分)
总之,西方革命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并深深影响西方世界的发展走向以及历史变迁。(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分)
阐述:中国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腐朽,无数仁人志士开启了救亡图存的革命之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随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国家和人民依然处于苦难之中。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成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致力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目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又吸收了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是对现代文明的扬弃和超越。(8分)
总之,中国革命历经近代以来的不懈奋斗,在新时代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按以下步骤作答。第一步,明确题目要求,本题考查的是中西文明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二步,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拟定论题,说明文明发展的影响。具体如下:
作答角度 答案来源 答案要点
西方文明 古代文明的兴起 古希腊、罗马文化 古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民法大全》对文明的影响
近代文明发展 近代思想解放和资产阶级革命 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和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现代文明 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不足及全球化 两次世界大战及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中国文明 近代文明 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抗争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现代文明 建设和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新中国的政权巩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新时代我国的建设,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三步,形成答案并表述成文。注意表述逻辑严密,史实正确,语言流畅。另外,答案最后要有总结性语言,如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紧扣材料主题,明确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20.答案:(1)答题角度:从使读者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的角度作答(或新政乃是流于形式的骗局);从使读者认识到当时面临民族危机的角度作答;从使读者认识到顽固派的本质的角度作答;从使读者认识到救国救民需要革命的角度作答。(4分)
(2)评价:通过《警世钟》的回忆材料,可以加深对《警世钟》推动武昌起义的认知;可以加深对《警世钟》推动思想启蒙、影响青少年认知的理解。回忆录作为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要注意和其他史料互相印证。(6分)
解析:第(1)问认识,
第一步,关注材料中的时空背景 1903年、庚子年;清末新政时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第二步,对关键信息进行解读 “恨的是满洲政府不早变法”“庚子年闹出了弥天的大祸……行了些皮毛新政”表达的是对清政府无能腐朽的愤慨及对清末新政虚伪的揭露;从“瓜分我中国”“弥天的大祸”可看出对当时民族危机的担忧;“顽固党遇事阻挠,以私害公”表达出对顽固派的猛烈批判;从“逼朝廷变法,不变法就大家革起命来”可看出其革命思想
第三步,结合知识进行分析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将解读的信息转化为时人受到的影响即可
第(2)问评价,
第一步,确定要评价的对象 关于《警世钟》的两则回忆材料
第二步,综合分析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进行评价 ①日知会、兵士思想言论渐渐改良;革命思潮已起→辛亥革命; ②同盟会、兴中会〉有识之士、青年才俊受到激励及启蒙; ③遍行歌唱、咸用白话文或通俗文〉文章通俗易懂,便于民众接受; ④回忆录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但也有其局限性。由于记忆模糊或受到个人情感和立场的影响,回忆录的内容可能不准确。因此,在使用回忆录作为史料时需要特别谨慎,尽量与相关文献史料进行互证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整体上分析学者的观点,把握“强政府弱社会”和“强社会弱政府”的内涵。然后,根据题干中的文字材料分析大陆帝国(大陆秩序)和海洋帝国(海洋秩序)形成的条件或因素,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图示材料分析“强政府弱社会”和“强社会弱政府”是如何形成的,并指出其各自的基本特征。最后,得出规律性的认识。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历史(广西专版) 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学者研究,“殷”本义当为一手持针给一个身患严重腹疾的大肚子人进行治疗,表示病深重,卜辞中商人自称其国号为“商”“大邑商”“天邑商”等,未见“殷”之称,以殷称商源自西周。据此研究,周人以殷称商( )
A.推动了武王伐纣的成功 B.有利于笼络殷商部族遗民
C.意在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D.旨在塑造自身政权合法性
2.汉昭帝(公元前87年—前74年在位)时期,朝廷官员曾展开一场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争论。双方的观点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 )
儒生(贤良、文学之士)主张 桑弘羊(御史大夫)主张
昔齐桓公内附百姓,外绥诸侯,存亡接绝,而天下从风……诚上观三王之所以昌,下论秦之所以亡,中述齐桓所以兴,去武行文,费力尚德,罢关梁,除障塞,以仁义导之,则北垂无寇虏之忧,中国无干戈之事矣…… 夫汉之有匈奴,譬若木之有蠹,如人有疾,不治则浸以深。故谋臣以为击夺以困极之。诸生言以德怀之,此有其语而不可行也。诸生上无以似三王,下无以似近秦,令有司可举而行当世,安蒸庶而宁边境者乎?
A.朝中分歧一定程度影响边疆治理 B.争论为武帝解决边患提供支持
C.东汉时期监察机构权力日益衰落 D.朝廷之中的朋党之争日趋严重
3.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至长江流域。至东晋时,朝野仍以北伐为念。宋齐之后,侨人却多安于南方,不再作北伐之想。侨人之变( )
A.推动门阀政治逐渐形成 B.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有利于江南进一步开发 D.预示着北伐失败的最终结局
4.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带来这一变化的因素( )
A.推动了中枢机构的创新 B.促使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C.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5.北宋时出现“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的现象。宋仁宗时期吏部侍郎孙祖德,“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官府甚至下令,在定聘礼时双方必须“书名书字,缔立合同文约,具列往回聘礼”。这一现象表明,宋代( )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剧 B.婚姻习俗受到官府严格管控
C.门第思想已逐渐被摒弃 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6.在英国攫取治外法权后,清政府视英籍华民为“天朝弃民”,不予管辖和保护;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廷秉持国际法规定的属地管辖原则,力争对在华英籍华民的管辖权,并陆续向海外华民聚集地派驻公使、领事,以便实施不同程度的管辖和保护。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
A.尝试废除治外法权 B.民族意识初步觉醒
C.模仿英国外交模式 D.外交近代化的趋向
7.严复说:“自由者,各尽其天赋之能事,而自承之功过者也……故言自由,则不可以不明平等,平等而后有自主之权;合自主之权,于以治一群之事者,谓之民主。”此观点( )
A.彻底批判了封建纲常 B.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
C.具有民主启蒙的作用 D.开启了新思潮的先河
8.1917年,《吉林农报》上说:“(黑龙)江省招垦局去春在外省招得垦户万余户,奈地广人稀,不敷分布,复派员分往各灾区招徕垦户。”这一举动有助于( )
A.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B.巩固国防与开发边疆
C.促进东北城市化进程 D.移民垦殖政策的完善
9.20世纪30年代初,根据地政府多次号召群众为红军找医生、找药料,同时采取中药、西药相结合的方式来改善药品短缺的问题,还通过动员地方医师、自主培养医生等方式来壮大红军医疗队伍。这些举措( )
A.丰富了抗日战争的内涵 B.有利于反“围剿”斗争的开展
C.打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 D.立足于提升解放区医疗水平
10.1947年5月,国民党政府紧急颁布《戡乱期间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禁止10人以上的请愿、罢课、罢工和示威游行,并授权各地政府可采取“必要措施”和“紧急处置”办法。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
A.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加深 B.通货膨胀严重引发国民不满
C.蒋介石对战场指挥的失控 D.战略进攻影响到国统区统治
11.二战后初期,苏联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基本上持消极的态度。但从1948年开始,苏联媒体增加了对中国革命的报道,如苏联多家报纸全文转载了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真理报》还向苏联人民介绍了中共军队的战况等。这种变化是基于( )
A.中国在二战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B.重庆谈判适应了和平需要
C.中共逐渐掌握解放战争的优势 D.美国直接参与了中国内战
12.埃及的泰尔法卡遗址出土了大量来自巴勒斯坦和两河流域的器物。在阿拜多斯(古埃及名城)的U-J墓中发现了约2000件陶罐,其中的大部分来自巴勒斯坦地区,还有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黑曜石等坚硬宝石。这些文物可以用来说明( )
A.古埃及文明居于领先地位 B.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联系
C.古埃及阶级矛盾较为突出 D.商品贸易主导史前人类文明
13.13世纪末的政治观点认为,一个治理良好的国家不应建立在对臣民征税的基础上。而从14世纪开始,王室收入从以领地收入为主逐渐转向以赋税收入为主,尤其是15世纪30年代,法国查理七世取得对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控制权。这一现象说明( )
A.封建庄园制逐步走向瓦解 B.商业革命加速了经济转型
C.西欧民族国家已完全形成 D.王权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
14.1864年,英国女工埃斯特·摩根被指控从煤矿偷窃煤炭,她在辩护中说,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双腿残疾的矿工,母亲患有癌症,经济压力让她采取了绝望措施。一些煤矿主声称,虽然法律禁止孩子在地下工作,但如果是寡妇的孩子或成员较多、经济较困难的家庭则会破例。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
A.法律建设尚需完善 B.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缺位
C.煤矿安全问题严重 D.采煤区人们生活举步维艰
15.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对中立国的政策实践突出表现为促使瑞典等国家成为联合国成员;借助军事和经济等手段使瑞典和瑞士配合“自由世界”的战略;将奥地利打造为西方“准同盟国”。美国的这些政策实践( )
A.维护了全球经济霸权地位 B.旨在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C.试图削弱欧洲国家的实力 D.致力于防止直接军事冲突
16.1967年,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美国召开,在小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展开学术研讨,下表是部分学者的发言统计。这表明他们旨在( )
发言者 主题或主要观点
阿根廷学者提安纳 前西班牙美洲医学的东方元素
华裔美国学者刘敦励 中华文化对哥伦布之前美洲文化的影响
匈牙利学者巴迪尼 匈牙利语和苏美尔语有着“同一性”
A.扩大苏联社会主义影响力 B.抵制美国的“金元外交”政策
C.推动亚非拉国家走向联合 D.反对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学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隋朝平陈,虽然因建康是南朝故都,下诏平毁,但是南京周围的自然环境并未因之而有所变化,城市很快又恢复起来。南京北濒长江,“西引蜀、汉,南下交、广,东会沧海,北达淮、泗”,正是由于它具有辐射范围极为广泛便利的交通条件,因而能够很快重新繁荣起来。唐宋以后,沟通中原的江淮、江南运河不经过南京,给南京城市的持续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其繁盛与知名度不能与江南数州相比,但是,南京却可以利用与太湖流域近便的地理条件而不相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明朝建立之始,以南京为都,而朱元璋划出长江南北8府统归京城,将周围所产尽归己用。这一人为的政策更使南京城市的发展如虎添翼。也正是在明朝的时期,南京城完成了三重城垣的修建,其不规则的城墙轮廓,正如跨长江而划定偌大区域作为畿辅,一样没有先例,竟使南京城成为中国历代都城形制中城垣周长最大又最无规矩者。
——摘编自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材料二:在同一时期英格兰城市的影响也是同样巨大的,虽然以非常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里,城市不是支持王权,而是站在贵族一边起来反对王权。因此城市在准备创建议会政府方面做出了贡献,议会政府久远的源流可能要追溯到大宪章时期。此外,并非仅仅英格兰的城市要求并且得到相当大程度的参政权。城市的自然倾向是成为城市共和国。毋庸置疑,如果城市有力量的话,城市是会到处成为国中之国的。然而只是在那些国家政权无力与城市的力量相抗衡的地方,城市的这种理想才能实现。从12世纪起意大利的情况就是这样,稍晚在皇帝的权力最终衰落以后的德意志的情况也是这样。
——摘编自【比】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史评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至明朝南京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古西欧城市的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古西欧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南京相比,中古西欧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3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法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海上立法尝试出现在1555年,法王亨利二世颁布了一套旨在对海事和海军关系进行全面调整的法案,但是该海事法案内容庞杂且缺乏系统性,最终并未得到实施。1661年,亲政后大权独揽的路易十四大力支持科尔贝所主导的海权建设。1681年8月,在科尔贝的主持下法国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海事法典》。该法典共分为五卷,内容几乎涵盖所有的海上事务,包括对海员责任的说明,对港口、港湾和河流的管理政策,海军的特权,要求法官和官员以维持和保护公正的航运体系和航运事务为己任、给予船主们补贴……法国逐渐形成了一支可观的商船队,开始同贸易大国英国与荷兰并驾齐驱。
——摘编自胡德坤、李想《科尔贝改革与近代法国海权的崛起》等
材料二:1681年的《海事法典》规范了法国的航运业,使其与海军互惠进而实现了一种良性循环,推动了法国海上力量的崛起。但这种辉煌犹如昙花一现,路易十四后期法国国家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海上舰队规模迅速缩减,转向袭击英国商船,法国的这个决定与英国当时在税收和财政上的革命一起,同等地促进了英国战略的发展。1763年随着英法七年战争的结束,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贸易体系逐渐形成,其全球性的贸易战略亦日渐实现,推动英国走上了世界帝国之路。
——摘编自柴彬、齐玉凤《17世纪英法海事法令与海上贸易秩序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海事法典》出台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路易十四后期法国国家调整战略的认识。(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文明是人类智慧活动的产物,本质上在于对生存实践进行文化的意义建构。在轴心时代,中西文明形塑了文明类型、奠定了衍化基础,中国是以“家国”为内核、以“此岸世界”为致思取向的“家国同构”和“孝(忠)感文化”,西方是以“城邦(城市共和国)”为内核、以“共存世界”为致思取向的“民主共和”和“罪感文化”。不同文明衍化的结果是近现代史上西方的“革命”和中国的“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革命再造文明”的逻辑不仅体现为由西方革命创造的人类文明的现代形态,更重要的是体现为由中国革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近代以来对西方现代文明进行“再革命”、新时代以来对革命内涵进行“再丰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对现代文明的扬弃,也是对未来文明的开启,更是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生存智慧。
——摘编自尹占文《革命再造文明:文明史意义上的革命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多维时空下的《警世钟》
1903年秋,留学日本的陈天华作《警世钟》,发行于东京。最初拟印一万部,“乃付印未竞,接内地各处来函,称此书已翻刻数十版,册数以百万计”。
材料一:恨呀!恨呀!恨呀!恨的是满洲政府不早变法。你看洋人这么样强,这么样富,难道生来就是这么样吗……莫讲欧美各国,于今单说那日本国……不但没有瓜分之祸,并且还要来瓜分我中国哩……及至庚子年闹出了弥天的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我怪那公使随员、出洋学生,亲那外洋,见那外洋富强的缘由……回国后,应当大声疾呼,喊醒祖国同胞的迷梦。哪知这些人空染了一股洋派,发了一些洋财,外洋的文明一点全没带进来……若是中国出洋的人,回国后也和日本一样,逼朝廷变法,不变法就大家革起命来……何至有今日万事都措手不及哩……恨的是顽固党遇事阻挠,以私害公……到了于今,他宁可把理财权、练兵权、教育权拱手让给洋人,开办学堂、派遣留学生,他倒断断不可。
——摘编自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材料二:下表为关于《警世钟》的两则回忆
回忆者 内容 出处
曹亚伯(1905年加入同盟会) 反清团体日知会,“每于夜间或兵士出勤之时,由营中同志,秘置革命小册子于各兵士之床”“各兵士……思想言论,渐渐改良。有时退伍,散至民间,则用为歌本,遍行歌唱,其效力之大,不可言喻”。 《武昌革命真史》(1930年)
冯自由(1895年加入兴中会) (陈天华)日帷从事著述,专以鼓吹民族主义为务。所著咸用白话文或通俗文,务使舆夫走卒皆能读之了解。故其文字散播于长江沿岸各省,最为盛行。 《革命逸史》(1948年完成)
(1)材料一中陈天华的言论,会让当时的读者对时局形成怎样的认识?(4分)
(2)结合材料二,评价关于《警世钟》的回忆材料。(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