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历史(贵州专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新石器时代中国不同地区均出现栽培稻的种植,结合所学可知,水稻种植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材料内容可用于探讨水稻从南方向北方传播,以及在北方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即区域间经济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中只有洛阳属于中原地区,排除A项;中国古代种植和栽培水稻的历史悠久,但材料还存在其他信息,起源久远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水稻种植,文明的“多元”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秦朝对政令的宣读、实施、重申作出详细规定并制定相应的违规处罚,据此分析其目的是保障政令的实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是关于乡部啬夫、令史等对政令宣读、实施等的规定,没有体现出道德教化和谨慎用刑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政令的宣读、实施等,不是地方文书管理制度,排除C项;这些规定的出台有利于扩大政令在基层的传播,但无法体现出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晋武帝的“转封”让诸王原有封国(大量土地财产拥有地)与其掌军权之地合二为一,进一步地加强了诸王的势力,为后续的“八王之乱”埋下隐患,D项正确。西晋建立时,国家已经处于统一状态,故“再次实现”说法错误,排除A项;“转封”主要是调整宗室诸王的封地与都督辖区,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转封”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增强,容易形成内乱,不利于增强国家军事实力,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其讲说精矣,诵读勤矣”是为了应试,而学术要发展就需要“深通经术”“笃实躬行”等,可见当时科举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民间与官方的态度是一致的,排除A项;学校教育适应了科举考试的需要,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心学对程朱理学的影响,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材料展示了晚明时期江南地区阶层流动频繁,与人结交只看财势、不论出身,这些都反映了商业精神的渗透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使社会风尚趋向俗化,D项正确。材料不单指商贾群体,排除A项;传统礼法被颠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科举制的信息,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由“君民本为一体”“口可以终日闭”“鼻不可一息柅”“国家只有首先使百姓得利,才能保持强大与稳定”等可得出,君民是一体的,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得利,国家才能强大,由此可知,这是以民为本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华夷关系,看不出中国是“上国”,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经世致用,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提到的奏折主张设立《内阁官报》作为公布法令的机关,以改善“承学之士,受治之民”对谕旨和法令“隔阂茫昧”的局面。以及1911年,清政府面临诸多危机,民主革命蓬勃发展、民众对清政府的认同度下降,内阁大臣意识到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民众与官方存在巨大隔阂,试图通过改设《内阁官报》作为公布法令的机关以改善这种状况,从而应对时局,挽救统治危机,A项正确。材料提到的“国家观念”和“法律精神”实际上是指对清政府政权和政策的认同,而不是近代民族民主意识,排除B项;从材料中可知,内阁大臣关注的是改善信息传达,而不是推动近代传媒的发展,排除C项;奏折未直接涉及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改革,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描述的事件发生在1943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材料中的举措旨在通过拥军活动加强军民关系,从而进一步巩固抗日根据地。以及边区政府强调拥护八路军,强化军民关系,这有助于增强边区政权的稳定性,巩固中共在边区的统治和抗日力量,B项正确。题干的重点在于拥护和支持军队,而非动员参军,排除A项;拥军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这些举措开创国家拥军的历史传统有些夸大,排除C项;拥军活动不等于征兵活动,不涉及军事力量储备,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党和人民的努力下,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歌词彰显出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B项正确。1950年中国人民政府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吹响了全国土地改革的号角,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与“一五”计划都是在1953年开始进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两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比1978年,1997年时我国国有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而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值的比重上升,反映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政策,有利于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D项正确。国有经济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城乡经济差距变化与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21世纪初,排除C项。
11.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古代地中海文明在蛮族入侵后在中世纪的延续。古代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地区产生了字母文字,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字母文字的发展为后来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影响欧洲中世纪文化的传播,A项正确。中世纪实行农奴制,而非古代罗马的奴隶制,排除B项;欧洲中世纪是封建经济,而不是奴隶制经济发展,排除C项;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材料“庄园法庭审理的最后结果是‘将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直到达成更充分的协商’”说明庄园法庭在审理案件时既考虑领主的要求也维护农民的利益,维系了庄园社会的稳定,协调了庄园的公共秩序,D项正确,排除C项。庄园法庭搁置问题是为了缓和农民与领主的矛盾,并不能说明其是否缺乏系统的成文法法典,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庄园法庭主要解决领主与农民的纠纷,排除B项。
13.答案:B
解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同时促进了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改良蒸汽机技术传播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工人阶级的生活情况,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伊利运河的开通缩短了中西部到东北部的航程,促进了双方的经济交流,促进了美国国内市场的发展,D项正确。伊利运河位于北方,“消除了”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是伊利运河对美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不涉及洲际贸易,排除B项;伊利运河建成之前西进运动已经开始,排除C项。
15.答案:B
解析:1915—1917年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奥斯曼帝国与英法属于不同阵营,而它们挑动对立方的殖民地反对殖民者,意在牵制欧洲战场对立方的作战,B项正确。激发殖民地的民族主义属于影响,而非其意图,排除A项。此前殖民地早已经被瓜分完毕,排除C项。这些行为实际上打击了殖民体系,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尼克松入主白宫后,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对朝问题上也表现得相对“软弱”,这与美苏冷战以及20世纪6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势力相对衰退有关,B项正确。当时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主要指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等,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其实力不足以影响美国的东亚战略,排除A项;美国在东亚战略关系的收缩是对材料表象的描述,而非深入分析,排除C项;“和平演变”主要针对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在东亚战略收缩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方式:聚徒讲学;著书立说,阐释儒学;移风易俗;创立乡约;将儒学内容渗透于蒙学教育。(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2)积极意义:推动儒学的世俗化;强化了儒家文化在教育和科举中的主导地位;提高了民众的道德修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每点2分,共8分,任答4点即可)
解析:第(1)问方式,根据材料“选拔优秀生员,并亲自讲授修身之学”可得出聚徒讲学;根据材料“陈淳编写的《启蒙初诵》以伦理内容为主,成为蒙学教材的代表”可得出著书立说,阐释儒学和将儒学内容渗透于蒙学教育;根据材料“吕大钧创制的乡约”可得出创立乡约;根据材料“教育民众开展破除迷信的活动”可得出移风易俗。
第(2)问积极意义,根据材料“他们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儒学社会化的主要环节之一”可得出推动儒学的世俗化;根据材料“理学家对儒学新的阐释,在士大夫尤其是儒家学者中确立了独尊儒学的观念”并结合所学儒家经典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可得出强化了儒家文化在教育和科举中的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以‘存天理,克人欲’等概念规范社会人心,促进士大夫阶层修身践履的自觉性”可得出提高了民众的道德修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结合所学基层治理可得出有利于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18.答案:(1)背景: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并通过成立美洲各国商务局、泛美联盟等加强对拉丁美洲的控制;美国国力的增强;拉丁美洲国家反对美国的干涉。(每点2分,共6分)
(2)意义: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了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范例。(每点2分,共8分)
解析:第(1)问背景,建议从美国和拉美两个角度进行整理。根据材料信息“美国总统门罗……强调‘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美国发起并成立‘美洲各国商务局’……获取了调停美洲各国争端的仲裁权……改组为‘泛美联盟’”得出,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并通过成立美洲各国商务局、泛美联盟等加强对拉丁美洲的控制;根据材料信息“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为美国在西半球侵略和扩张服务”得出,19世纪末,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国力显著增强,有能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丁美洲虽在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但仍面临民族民主革命任务的史实,由此可知拉丁美洲国家反对美国的干涉。
第(2)问意义,建议根据材料从对中国、地区、世界三个角度进行归纳。根据材料信息“活动区域由中亚、南亚延伸至西亚、中东地区”得出,促进了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根据材料信息“上合组织是中国参与创建的第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为上合组织发展壮大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得出,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合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区性安全合作组织,有利于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前国际局势下,中国积极推动上合组织的发展,倡导多变主义,促进国际合作,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范例。
19.答案:(1)努力: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的高潮,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坚持全民族抗战,赢得抗战的胜利;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2)共同点:指导思想相同,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革命或建设道路相同,都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革命或建设目标相同,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点2分,共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可从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方面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这一点上,他与毛泽东不无相似之处”可知,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都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革命或建设目标相同,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答案:示例 针对阶段二。主题:船坚炮利促西行晚清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与留学热潮。(2分)
晚清时期的留学热潮反映了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先进国人对救国之路的探索,经历了由求技艺到学制度的转变过程。洋务运动时期,由于大量引进西方的军事工业和技术,中国急需实用型的技艺人才,因而向工业文明发达的欧美学习。清政府派留学生赴欧赴美,如詹天佑、严复、林永升等,这体现了以技艺救亡的探索路径。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对西方的学习转向了制度和文化,如黄兴、鲁迅、陈独秀留学日本,得以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民主思想。从留学欧美到留学日本,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这迎合了晚清时期国内的变法运动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有利于培养近代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主革命的兴起,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有利于推动西学东渐,促进思想启蒙和解放。(8分)
总之,晚清时期的留学热潮是国内外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留学生学习内容的变化也深刻折射出国内时局变化。(2分)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明要求 注意设问中的限定,“部分阶段或全部阶段”,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选取一个或多个阶段确定短文主题
第二步,读材料,拟论题 唐宋时期的留学教育主要是学问僧来华,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主要是中国留学生赴欧美日苏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留学教育日益多元化。注意所拟主题,必须是与中国有关的留学教育,必须契合时代特征。
第三步,联所学,展论述 若阐述隋唐时期的留学教育,可从隋唐文明的先进性、辐射性,遣隋使、遣唐使与朝贡体系等方面展开。若阐述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留学教育,可从中国近代从学器物、学制度到学思想,或从以欧美为师、到以日本为师、再到以苏俄为师的发展脉络阐述。
第四步,要总结,有升华 总结应注意呼应主题,对具体主题展开立意上的拔高。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
历史(贵州专版) 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中国考古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种鉴定结果统计表(部分),表中的考古发现可用于探讨( )
遗址名称 类型 鉴定结果 距今年份
江苏连云港二涧村 稻壳印痕 栽培稻 7000—6000
河南洛阳西高崖 稻壳印痕 栽培稻 5500—5000
山东栖霞杨家圈 稻壳印痕 栽培稻 4400—4000
A.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水稻栽培的起源
C.区域间经济的交流 D.中华文明的多元
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乡部啬夫、令史、里即为读令,布令不谨,吏主者赀二甲,令、丞一甲,已布令后,吏、典、伍谦(廉)问不善当此令者,辄捕论。后恒以户时复申令县乡部吏治前及里治所。”据此可知,这些规定的出台( )
A.反映秦明德慎刑的法治观 B.意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强化了地方文书管理制度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3.西晋建立后授予宗室诸王及一些功臣都督诸军等名号,出镇地方掌军事大权。公元277年,晋武帝遣宗室诸王各归封国,或将诸王都督辖区转到其封国所在地区,或将诸王的封国转封到其本人任都督的辖区内,名为“转封”。晋武帝推行的“转封”( )
A.推动国家统一再次实现 B.促进了当时的民族交融
C.利于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D.为西晋的统治埋下隐患
4.元末有人指出:“朱子之学盛行乎今,上自国学,下至乡校家塾,师之所教,弟子之所学,莫非朱子之书。其讲说精矣,诵读勤矣。”然而,真正“深通经术,不务辞章,笃实躬行,不求闻达,真能学朱子之学”的人则少之又少。由此可推知,当时( )
A.民间与官方对理学态度迥异 B.科举影响学术研究的发展
C.学校教育脱离了士人的需求 D.心学对程朱理学形成压制
5.明朝晚期的江南,“越中人家,但有几贯烂钱,即起自舆台(奴仆)明侩(市侩),亦与为好”。起自奴隶者“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更有甚者,一旦主家败落,反而俯首于奴仆的子孙。这反映了江南地区( )
A.市镇的兴盛提高了商贾地位 B.社会的动荡颠覆了传统礼法
C.科举制发展加快了阶层流动 D.商业渗透致使风尚趋向俗化
6.魏源在《默觚》中阐述了鼻息论,提出君民本为一体,君若为“元首”,百姓则为“鼻息”,口可以终日闭而“鼻不可一息柅”,国家只有首先使百姓得利,才能保持强大与稳定。魏源的上述思想( )
A.仍存留天朝上国观念 B.表达了经世致用主张
C.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 D.传承了传统民本理念
7.1911年,内阁大臣上奏折,提出设《内阁官报》为公布法令机关,称“我国向来谕旨章奏……达于庶僚,不知几何日月……至于承学之士,受治之民,隔阂茫昧,有如秦越。欲其率循观感,人人有国家观念,具法律精神,不可得也”。奏折中所提主张意在( )
A.应对时局以挽救统治危机 B.提升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
C.推动近代传媒的快速发展 D.促进国家政治体制民主化
8.1943年1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了《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关于拥军运动月的指示》,指出“八路军是值得政府和人民拥护的军队,拥护军队,是各级政府与全体人民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同日,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发表《造成拥军热潮,增强拥军工作》一文。这些举措( )
A.旨在动员边区民众参军入伍 B.有助于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
C.开创了国家拥军的历史传统 D.为战略反攻储备了军事力量
9.1952年创作的歌曲《我们要和时间赛跑》中唱道:“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把原料送到工厂,把机器带给农庄。我们的力量移山倒海,劳动的热情无比高涨。”这首歌曲( )
A.吹响了全国土地改革的号角 B.彰显了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
C.掀起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浪潮 D.凸显“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
10.下表所示为1978年—1997年我国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变化情况(单位:%)。这一时期的中国( )
工业类型 1978年 1997年
国有工业 77.6 25.5
集体工业 22.4 38.1
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0 36.4
A.集体经济成为经济主导 B.城乡经济差距缩小
C.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D.经济发展活力增强
11.“皮朗命题”是比利时史学家亨利·皮朗就西方古代世界向中世纪转变的问题而提出的著名史学命题。“皮朗命题”指日耳曼蛮族入侵并没有终结古代文明,中世纪西方的社会仍旧是具有统一性的古代地中海世界的组成部分。下面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腓尼基字母是欧洲字母文字的源头 B.中世纪仍然沿用古代罗马的奴隶制
C.中世纪奴隶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D.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冲突一直持续
12.中世纪的西欧,在一个案件中,领主试图剥夺一个农民的某些土地,理由是农民持有的土地超过了其有权持有的数量。该农民争辩说:“此前一直根据习惯法持有几份地产,而无需特许状,也未受罚和受指控。”庄园法庭审理的最后结果是“将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直到达成更充分的协商”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
A.缺乏系统规范的成文法法典 B.主要解决领主与农民的纠纷
C.是维护封建领主利益的工具 D.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
13.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工业区兴起了一种在星期日传播知识的学校,该学校主要招收童工。这些童工每周工作6天,只有周日能够来到学校学习。学校的老师来自劳动家庭,他们除传播宗教道德之外,还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劳动技能。这说明( )
A.改良蒸汽机技术得到迅速传播 B.工业革命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C.政府在社会公共基础领域缺位 D.工人阶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14.美国建国初,中西部与东北部区域经济交流要绕道南部漫长的海河驳接航运才能实现。1825年,伊利运河建成通航,直接将纽约港与五大湖的水运系统连为整体,从此中西部地区可通过伊利运河穿越山脉阻隔直达纽约港。由此可推知,伊利运河( )
A.消除了南方分裂根基 B.推动了洲际贸易兴盛
C.推动西进运动的兴起 D.促进了国内市场发展
15.1915—1917年,德国人挑动北非马格里布的部落拿起武器抗击法国统治者,而英国和法国则非常成功地煽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战士对抗奥斯曼土耳其人。英法德的上述举动意在( )
A.激发殖民地的民族主义 B.牵制欧洲战场对立方的作战
C.瓜分非洲中东的殖民地 D.巩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16.1969年尼克松在入主白宫后不久,便开始探索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而美国在处理20世纪60年代末的朝鲜半岛危机时,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软弱”和“举棋不定”。这些变化说明( )
A.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实力增强 B.美苏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C.美国在东亚战略关系出现收缩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受到冲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
材料 宋代理学家对于教育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朱森任同安主簿时,选拔优秀生员,并亲自讲授修身之学。宋代蒙学教育十分发达,朱熹弟子陈淳编写的《启蒙初诵》以伦理内容为主,成为蒙学教材的代表。宋代理学家基本上是学者兼教育家,在道德教育方面总结出许多教学经验。他们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儒学社会化的主要环节之一。宋代理学家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吕大钧创制的乡约,强调邻里互助与道德互勉。理学家还注意教育民众开展破除迷信的活动。理学家对儒学新的阐释,在士大夫尤其是儒家学者中确立了独尊儒学的观念,并以新的价值概念推广天下。以“存天理,克人欲”等概念规范社会人心,促进士大夫阶层修身践履的自觉性。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理学家投身基层教化的方式。(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理学家投身基层教化的积极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
材料一 1823年12月,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国情咨文,强调“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不允许欧洲国家在美洲开辟新的殖民地,不允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被称为“门罗宣言”。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美国的执政者对门罗宣言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核心都是为美国在西半球侵略和扩张服务的。1853年,人们开始以“门罗主义”来称呼“门罗宣言”。为了加强对拉丁美洲的控制,1890年美国发起并成立“美洲各国商务局”,1901年改组为“美洲各国国际事务局”,成为一个超国家权力的政治组织,美国从而获取了调停美洲各国争端的仲裁权。1910年改组为“泛美联盟”,主要领导人都由美国人担任。
——摘编自孔敏《门罗主义与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策》等
材料二 2021年9月,上合组织杜尚别峰会启动了伊朗加入上合组织的程序,拉开上合组织新一轮扩员的序幕。在撒马尔罕峰会上,上合组织启动了接收白俄罗斯为新成员的程序,批准埃及、卡塔尔、沙特,同意巴林、马尔代夫、科威特、阿联酋、缅甸为新的对话伙伴……活动区域由中亚、南亚延伸至西亚、中东地区。上合组织是中国参与创建的第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为上合组织发展壮大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邓浩《大变局下上海合作组织的新使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泛美联盟形成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积极推动上合组织发展壮大的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
材料一 一百多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摘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材料二 最初,邓小平并没有一个总计划。他只有一种务实意识,为了能使改革取得成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中国特色,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这一点上,他与毛泽东不无相似之处,毛泽东早就认识到,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历史把毛泽东的革命与邓小平的建设当作20世纪下半叶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两个最重大的事件。这两个事件都得到适当的认同。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作出的努力。(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的革命与邓小平的建设的共同点。(6分)
20.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
材料 古往今来,留学教育一直是东西方不变的主题。留学生回国,往往能促进国内思想解放潮流,推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的留学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 含义 事例
万水千山一孤僧——留学教育的萌芽(隋唐时期) 学问僧与周边国家广泛交流佛学 唐太宗时期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唐高宗时期义净和尚取道海路到达天竺,唐玄宗时期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扶桑,唐德宗时期日本空海法师来华
船坚炮利促西行——留学教育的发轫(晚清时期) 炮火送来西方“长技”与赴欧美日留学 洋务运动时期容闳组织幼童赴美及学生留欧,如詹天佑、严复、林永升等;甲午战后出现留学日本热潮,如黄兴、鲁迅、陈独秀等;庚子赔款后,清华学堂建立,清朝派遣留学生赴美国深造
养成正气留河岳——留学教育的高潮(民国时期) 早期留法留苏热潮与共产党人的崛起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如周恩来、赵世炎、邓小平等;五四以后“以俄为师”,出现留苏学习热潮,如刘少奇、朱德、聂荣臻等;抗战前后海外留学生归国,在西南联大投身教育抗战,如陈省身、华罗庚、钱钟书等
中华民族从此兴——留学教育的扩大(新中国以后) 留学教育的日益多元化与规模扩大 20世纪50年代,我国留学生主要前往苏联与东欧五国,以公派留学为主;新中国成立初期,钱学森、线三强、李四光、邓稼先等海外科学家先后回国;1978年,我国留学生足迹已遍及57个国家;1984年,我国正式对自费留学学生敞开大门,全国范围掀起出国热潮
——据吴霓《中国人留学史话》等整理
针对表格中的部分阶段或全部阶段,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