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复习课件+学案(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复习课件+学案(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0 15:45:46

文档简介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自主梳理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探究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3、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课前自主预习案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条件:
2、工业革命概况?
工业革命特点、影响?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
2、第二次工业革命概况?
3、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影响?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课堂探究案
一、工业革命为何首先在英国开始?中国在封建社会后期为什么没有产生工业革命?
二、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技术革新对生产力的推动?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五、从多元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六、工业革命是怎样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
知识体系构建:
体验高考
1.(2007·全国文综·23)《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  )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2.(2008·全国文综Ⅰ)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3.(2009·全国文综一·22)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
4.(2010·全国Ⅰ卷文综·1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6.(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7、(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3)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4.(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课后反思:
答案:
1、【解析】18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的“财富日益增长”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所带来的影响;题中“被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可知社会中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C项强调的是封建贵族的生活,与题意不符;D项在题干中并未涉及,故排除。【答案】A
2、【解析】审题看时间,1750年和两个世纪后,即1950年。与古代相比,工业文明时代在方方面都出现巨大的变化,不能为古希腊人所理解。B过于单一,人口问题无法体现材料“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C 错在时间,全球化加速在20世纪90年代而非50年代;D同样过于单一,国际交往问题无法体现材料“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答案】A
3、【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中期”,此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确立,再结合材料中的“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说明当时工厂纪律严格。【答案】B
4、【解析】注意时间:1830年。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至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因而才有题中“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的说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及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答案】C
5、【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从题干中“纺车”与“手织机”多半闲置和19世纪初可知英国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故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得出妇女解放的史实,故B项错误;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后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但不能说家庭手工业不存在,故D项错误。【答案】A
6、【考点】英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对东方生活方式向往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故B项错误;随着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日益拉大,故C项错误;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加大了对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出现材料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
7、【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解析】从表1可以看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虽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据垄断地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与表1不符,故A项错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和上涨,即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从表1四国工业生产总和的比例无法得出各国工业发展程度,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但与表1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
8、【考点】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如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牛顿力学与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流水线生产等内容,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评分说明: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
(12-9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8-5分)
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分)
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课件31张PPT。检查落实: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影响?
2、荷兰早期殖民扩张的范围、方式、结果?
3、英国殖民帝国崛起的方式、结果?
4、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影响?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考情分析1、从考查内容和考点分布来看,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特点、影响等是考查的重点。
2、从命题角度和能力考查来看,主要以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导引,重点考查依托新材料、新情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解读、判断、评价的能力。体验高考1、(2010·全国Ⅰ卷文综·1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C考查工业革命的成就体验高考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A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全国卷选择题追求深度,思维力度大,逻辑环节多,要求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并要善于抓住材料的主旨全国卷选择题特点:
追求深度,思维力度大,逻辑环节多,要求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并要善于抓住材料的主旨。体验高考 3、(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D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知识之窗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方法点拨:“一、二、三、四、五”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个中心:英国
两个标志:以珍妮机为开始,机器制造机器为结束。
三个领域:纺织、动力、交通运输。
四大影响: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社会关系、世界市场。
五点条件:政治前提、资本、劳动力、市场、技术。★材料一 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材料二1624年英国制定专利法,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
探究一工业革命为何在英国首先开始?中国在封建社会后期为什么没有产生工业革命? ★材料三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和原料……英国还在劳动力供应方面占优势。由于英国的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技术,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市场需求---(直接推动力、必要条件)1、政治前提:4、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环境稳定。①资金、原料:圈地运动、殖民贸易和掠夺。
②市场:圈地运动(国内)、殖民贸易和扩张(国外)。
(市场需求——直接原因)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牛顿经典力学创立和普及。
④劳动力:圈地运动。
工业革命为何在英国首先开始?2、政府政策:专利法保护私人发明。
3、思想条件: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条 件封建专制制度买房置地小农经济、闭关锁国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文化专制中国在封建社会后期为什么没有产生工业革命?探究二、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方法一:参考一轮资料第107)相同点:1、经济 2、政治
不同点:1、成就 2、特点 3、影响(方法二:参考小页讲义第5页)
(课后整理)探究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技术革新对 生产力的推动?(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牛顿力学
瓦特改良蒸汽机、
工厂制度的建立《大国崛起·英国》:“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如果没有瓦特,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还要延续更长一段时间吧。探究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1、电力的广泛使用)(2、垄断组织的出现,进入大企业时代)(3、流水线生产)(4、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探究五、从多元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探究五、从多元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4、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5、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史观)(生态史观)探究六、
工业革命是怎样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4个因素:
(1)市场的需求
(2)原料的需求
(3)交通运输的条件
(4)经济和军事条件
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欧洲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美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占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至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了。 ——《大国崛起》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美地区基本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产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地,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开辟新航路(15世纪后期-16世纪早期)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 早期殖民扩张(16-18世纪中期)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正式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新航路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亚非拉国家或地区→→→→→→←↓←(被卷入)(开始形成)
(资本、市场)(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殖民地半殖民地)总结:(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两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搭上了工业文明的高速列车,他们凭借工业革命的威力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落后的国界,推销商品,掠夺原料,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他们的冲击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预习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体验高考:2015主观题41题考生得分及百分比 满分12分,平均分为4.25,样本数:130130【考点】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如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牛顿力学与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流水线生产等内容,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一:
观点: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1、牛顿经典力学引发了工业革命;
2、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在组织形式上,由手工工场发展到工厂,工厂制度出现。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参与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参考答案二:
观点: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1、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发电机的研发成功与应用,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组织形式上,垄断组织的出现,进入大企业时代;
3、流水线生产出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参与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刍总结1.整理笔记,构建知识体系
2.精做高考试题,反思总结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