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1 16:1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自汉武帝以来,实行经义决狱,后又兴起以经注律之风。《晋书 刑法志》载:“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言数益繁,览者益难。天子(魏明帝)于是下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上述现象(  )
A. 适应了法律儒家化的需要 B. 奠定了中国人治社会底蕴
C. 开启了法治和德治的结合 D. 体现了中华法系的优越性
2.王阳明曾写诗道:“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后来又创诗篇:“逢时已负三年学,治剧兼非百里才。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这些诗篇反映出王阳明(  )
A. 注重内心警醒与反思 B. 关注底层民众的困苦
C. 开始萌生出忧患意识 D. 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3.家具中的“几”是中国的传统家具,而椅子和墩的祖籍乃是天竺佛乡。古时几“为长者尊者设”,到魏晋南北朝时,几已广泛使用于民间,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中也出现了曲形凭几。我们迄今为止所见到的第一把椅子形象是敦煌石窟285窟西魏壁画中的“山林仙人”之椅,从后世的各种墩中也都能寻出佛家莲花宝座的形迹。这反映了(  )
A. 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汇 B. 佛教的发展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 中原王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D. 石窟的壁画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珍宝
4.汉文帝在《遗匈奴书》中说先帝(高祖)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则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  )
A. 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 B. 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 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 D. 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5.铜镜是两汉社会中上层人群使用的一种生活实用器具,镜铭起到装饰铜镜和承载文化的双重作用。如表为学者整理的汉代出土镜铭,据此可知,两汉时期(  )
反映“天人关系”的出土汉代镜铭
铜镜来源 铜镜年代 造镜机构 铜镜铭文
江苏
扬州 西汉晚期 官营 涑治(冶炼)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因宜文章,延年益寿,而去不祥,与天无极,而日月之光,乐央未
浙江
温州 西汉
晚期 官营 涑治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长寿益年去不羊,与天无极
山东
枣庄 东汉晚期 私营 吾作明镜,幽涑三商,配像世京,沉德序道,敬奉臣良,周刻无祀,百具作昌,买者大吉,生如山石,士至三公,与师命长
A. 江南经济逐步发展 B.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 主流思想影响深化 D. 铜镜制造工艺复杂精密
6.《诗经 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 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 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 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 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7.《史记》中记载“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战国至秦“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上述记载旨在说明儒学(  )
A. 尚未成为官方正统学说 B. 缺乏统治者的支持
C. 培植了深厚的社会根基 D. 注重政治关心现实
8.魏晋南北朝时期童蒙读物得到了发展,束皙编写《发蒙记》,顾恺之编撰《启蒙记》,周兴嗣撰写《千字文》等。其中《千字文》叙述有关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押韵自然,结构简单,易于朗读背诵。这说明童蒙读物(  )
A. 有利于知识的普及 B. 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C. 推动了私学的繁荣 D. 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9.1547年,嘉靖皇帝在殿试策问中提到:“夫自尧、舜、禹、文(王)之后,孔、孟以来,上下千数百年间,道统之传,归诸臣下,又尽出宋儒一时之论,朕所深疑也。”他提出这一见解是基于(  )
A. 纲常伦理思想日趋衰微 B. 忠君守礼观念的动摇
C. 重塑道统复兴儒学之需 D. 儒学对君权有所制约
10.《淮南子》载:“汤时大旱七年,卜用人祀天”。武王伐纣之后,周人意识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告诫后代“无念尔祖,隶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说明(  )
A. 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深远 B. 德治法治之争已经出现
C. 周代文化具有理性意识 D. 商周祭祀形制发生变化
11.魏晋的玄学家以“自然”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主张“崇本息末”“清净无为”。他们不仅用崇尚自然的精神去理解道家著作,理解儒家经典,理解佛教,而且还用崇尚自然的精神去品评人物,发展文学艺术。这反映出魏晋玄学(  )
A. 是九品中正制的必然产物 B. 以复兴传统伦理道德为重任
C. 继承和发展先秦道家学说 D. 对当时政治和文化影响巨大
12.南宋日用类书《事林广记》,将令人难读的《朱子家礼》,裏挟在民间日用的百科体系中,与世俗礼仪一起作为实用性的知识广泛普及,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朱子家礼》本身。由此可见,该著作(  )
A. 削弱了程朱理学的影响 B. 扩大了儒学社会基础
C. 背离了政府的价值导向 D. 使儒家礼仪得以普及
13.据《史记》记载,有汉一代“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重用法家张汤、黄老学派汲黯以及纵横家主父偃。这反映出汉代(  )
A. 学术领域的争斗与动荡 B. 治国理念的并蓄和包容
C. 官学延续了诸子的学说 D. 儒学独尊地位遭受冲击
14.针对宋仁宗观看女子相扑之事,司马光递上《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对宋仁宗的“不检点”行为进行了婉转地批评,同时还呼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艺市场的监督管理,并建议有必要对女子相扑进行一次严打,要求“今后妇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众为戏”,这反映了宋朝(  )
A. 大大削弱君主专制 B. 相扑游戏受到打击 C. 司马光的道德败坏 D.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15.秦代设博士官,掌管《诗》《书》及诸子百家典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博士官不为“通古今”而为“作经师”,专意于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这一变化说明(  )
A. 西汉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B. 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提高
C. 博王官的权力逐渐增大 D. 儒家典籍亟需保护传承
16.宋代绘画突破了中唐之前的“咫尺千里”式强调“量”的广延的思想,在许多画家看来,无边的世界就在一草一木之中,大多数人都醉心于微小的世界中,他们期望在一枝枯木,一片树叶,一拳顽石,一竿青竹中,去创造一个大境界。这一观念(  )
A. 体现了崇文抑武政策 B. 反映了“偏安一隅”的时代特征
C. 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D. 表明绘画艺术呈现世俗化的趋势
17.宋代耕读文化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自上而下的,士大夫读书之余经营农业;二是自下而上的,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不可能,耕作之余亲自或督导子弟读书。宋代“耕读文化”(  )
A. 是生存而耕与济世而读的融合 B. 是理学格物致知的实践化体现
C. 反映了政府基层教化深入人心 D. 体现了市民经济对儒学的冲击
18.《汉书 薛宣传》记载:申咸批判薛宣骨肉之情单薄,不宜封侯,薛宣之子薛况指使人将其刺伤在宫门外。廷尉以薛况本意是维护父亲为由,罪减一等。《后汉书 刘恺传》记载:安帝初年,清河相叔孙光因坐藏罪禁锢二世不得为官。太尉刘恺认为依《春秋》经义,罪止本人,不应禁锢子孙为官,得到皇帝认可。这反映出,汉代(  )
A. 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教化 B. 儒家思想融入司法实践
C.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 D. 封建礼仪制度不断完善
19.有学者指出,先秦一般是周孔或孔颜并称,宋朝孟子升格运动后,才将孔孟捆绑在了一起。受此影响,人们一般认为孔子和孟子思想完全一致,了解了孟子也就了解了孔子。然而,孟子虽然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仁性,但也不自觉地丢掉了孔子的智性。该学者认为宋朝理学(  )
A. 背离了传统儒学政治理想 B. 承载了复兴儒学的重任
C. 忽视了孔孟之学间的差异 D. 导致了士人信仰的缺失
20.唐代家具在装饰上崇尚富贵华丽,和谐悦目;宋代家具在装饰上追求简洁工整、朴素淡雅的风格,用局部点缀代替大面积雕镂装饰,强调结构性装饰,在功能与形式之间找到了平衡。这一变化表明(  )
A. 唐代经济比宋代更繁荣 B. 审美观念受新儒学影响
C. 宋代抛弃了唐代的传统 D. 宋代手工业发展到顶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库、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在12和13世纪,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随着封建诸侯权力的强化,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一个骑士俘获另一个骑士后,不再给他戴上镣铐、投入地牢,直到家族和陪臣付钱赎回,相反,俘虏被待若上宾。12世纪中叶,任何体面的骑士都会给敌手一个穿盔戴甲的机会,然后再发动攻击。12世纪末,许多骑士不再承认他们为利益而战,他们仅仅为荣誉而战。12世纪对武士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来自一种对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的新的强调。这部分由于教会的影响,部分由于新风行的骑士爱情。教会教导妇女要臣服于丈夫,但它一直倡导尊重妇女,对妇女要温文尔雅。然而,骑士爱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教会。它的中心原则是,如果一个骑士献身于侍奉一位女士通常是有夫之妇对她百依百顺、爱慕备至,他就会最有效地赢得声誉。
——摘编自(美)布莱恩 蒂尔尼 /西德尼 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第七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骑士精神形成的原因,并概括骑士精神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在封建社会早期。阅读尚且是一种奢侈,把阅读作为娱乐则更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封建社会中期以后,阅读娱乐性明显下移,尤其是明中期以后,戏曲小说成为传阅自娱的主要读物,就连女性也加入其中。……明清两代,更不乏将自己的认识和亲身感受记录在著述中的文人。当然,读者的阅读目的至少具有以上一种或兼具其中几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读书目的分化愈加明显。
——摘编自王余光主编《中国阅读通史》等
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晓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阅读革命”兴起的背景。
2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隋唐以后,东亚汉文化圈并非是中国一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而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朝鲜、日本等国家与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一方面,它是一个文化大融合与借鉴的过程,包括吸收印度和其它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形成了重要的文化互动。“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而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获得了新鲜血液。总之,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第三卷)
材料三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这一时段的困境,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当时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以致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去寻找。19世纪末,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出路。
——摘编自曾加蒙《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其对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亚汉文化圈的特点,并用史实说明隋唐以后汉文化圈互动对朝鲜半岛典章制度和学术文化方面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华文化向近现代转型时期的特点及其“出路”,并结合所学,从国家发展的角度阐述当代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B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C
17.【答案】A
18.【答案】B
19.【答案】C
20.【答案】B
21.【答案】【小题1】主要变化:士的出身由低级贵族逐渐变为普通平民;士的修为由文武兼备逐渐变为偃武修文:士的身份由儒侠合一变为儒侠对立。
历史背景: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的衰微及官僚政治的逐步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中小地主的逐步崛起;选官制度的变化;儒学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小题2】原因:商品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诸侯权力的巩固;基督教教会和骑士文学的影响。
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骑士的野蛮性和对社会造成的骚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西方礼仪文明的发展,为绅士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答案】【小题1】主要特点:以儒家经典阅读为主导;娱乐阅读性逐渐下移;阅读目的分化日益明显;阅读主体呈多元化态势。(任意三点)形成原因: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范围的扩大;百姓文化素质的提高;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任意三点)
【小题2】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
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
23.【答案】(1)共同点: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政治主张;强烈的参政意识。
社会背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王权衰弱)。
对后世影响: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2)东亚汉文化圈的特点:多国共创;吸收印度和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相互借鉴;有所取舍,保留个性。
对朝鲜半岛的影响: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
(3)特点:学习西方,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出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必要性: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