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练--第二十三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练--第二十三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1 08:3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第二十三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58讲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五年高考
1.(2023浙江1月选考,14,2分)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2.(2022北京,9,3分)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2022福建,9,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农村扫盲工作陆续展开,如山西省部分农民“春天下种分散学,夏天锄苗地头学,秋天放假自己学,冬天大搞基建工地学”。由此可见,扫盲工作的开展(  )
A.改变了农业耕作方式
B.发展了农村义务教育
C.适应了农村生产特点
D.结合了农业技术推广
4.(2024福建,9,3分)下图是某博物馆馆藏的1957年山东工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颁发的毕业证书。它为研究新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 (  )
A.历史解释   B.时空背景
C.历史线索   D.文本记述
5.(2024浙江6月选考,8,2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务部公布《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关于评选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军人模范及拥军优属模范的指示》等政策法规。同时,各地博物馆积极征集革命文物,如北京大学博物馆多方搜集革命史料充实李大钊烈士纪念室的陈列,汉口烈士博物馆征集董存瑞等烈士的遗物与事迹并展陈。这些举措(  )
①弘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
②涵育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
③发挥了博物馆的国民教育职能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鲜明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3北京,10,3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2022福建,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刻有文字的石碑,一般被称为碑刻。碑刻记事类似于器物铭文,“自三代以来,圣贤遗迹著于金石者多矣”,“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常见的碑刻有纪事碑、题名碑和诗文书画碑等。还有一种用于赞颂官员政绩的碑刻——德政碑,但碑文往往“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因此历代王朝经常下令严禁私立,惟特殊德勋者,经朝廷批准,方可立碑。大量碑刻记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世代相承,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碑刻记忆文化。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了众多的公共纪念碑,包括历史事件纪念碑、历史人物纪念碑等,其设立方式和具体形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历史事件纪念碑着眼于纪念重要历史事件,维护和保存了公共记忆,如“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碑文详尽记述了黄花岗起义的筹划、准备及战斗的经过,也列举了参加起义死难烈士中可考姓名者86人的生平和就义情况。历史人物纪念碑多为纪念重要历史人物而立,如“中山纪念碑”“华侨五烈士碑”等,后者详细记述了谢八尧等5位华侨烈士的英雄事迹。这些公共纪念碑往往与特定的场景相结合,形成纪念空间,供人参观缅怀,从中获得历史认同感。
——摘编自林声主编《中国百年历史名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碑刻记忆文化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公共纪念碑涌现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碑刻传承历史应具备的要素。(4分)
8.(2024福建,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立,是国家从文化安全和文化复兴的战略考量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中国国家版本馆将承载中华文明、关乎民族文脉传承的各类版本规划保藏。中华版本是指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文化符号和文脉信息的各类载体,包括但不限于陶石兽骨、金属竹木、实物纸张、虚拟数字。例如,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以“中国古代哲学”为主题,选取《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真经》《孟子》《法苑珠林》等为版本资源,具体展现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
参照中国国家版本馆关于中华版本的定义和做法,就世界历史上的任一文明,聚焦于某一主题,列出至少三种版本资源并阐明理由。(要求:文明与主题明确,版本资源与主题相符;观点正确、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2024湖北鄂东南省级示范联盟学校一模,14)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188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并于1906年推动成立了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1924年,德国成立公共图书馆协会,拥有450家图书馆会员。这一时期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
A.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B.体现欧洲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C.注重古籍和文化遗产保护
D.彰显出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
2.[2024九省联考(黑龙江、吉林卷),9]1951年,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成立,后又在西北、西南、中南设立分院。学校主要招收各民族工农干部、革命军人及民族青年,以培养民族地区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据此可知,中央民族学院的设立(  )
A.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B.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适应了国家建设需要
3.(2025届重庆拔尖强基联盟10月联考,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从原址移除,在故宫内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些改造(  )
A.开启了博物馆管理的现代化
B.清除了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
C.突出了工业时代的社会风貌
D.反映了当时社会性质的改变
4.(2024湖北武汉4月调研,10)长期以来,为了减轻飞沙和粉尘的危害,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只有8个洞窟轮番对游人开放。2016年,“数字敦煌”上线,游客移动鼠标就可以看到他想参观的每一个洞窟,大大减少了对文物不可逆转的伤害。这说明,文物的保护应(  )
A.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适应时代的现代性
C.确保遗产的完整性   
D.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5.(2025届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二,19)[探寻文化遗产,感悟家国情怀](12分)
材料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的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习近平指出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摘编自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
座谈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3期
任选中国历史上的任一历史文化遗址(遗产),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表述清晰完整,蕴含时代气息,点明价值意义)(12分)
第二十三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58讲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五年高考
1.(2023浙江1月选考,14,2分)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答案 A
2.(2022北京,9,3分)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答案 A
3.(2022福建,9,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农村扫盲工作陆续展开,如山西省部分农民“春天下种分散学,夏天锄苗地头学,秋天放假自己学,冬天大搞基建工地学”。由此可见,扫盲工作的开展(  )
A.改变了农业耕作方式
B.发展了农村义务教育
C.适应了农村生产特点
D.结合了农业技术推广
答案 C
4.(2024福建,9,3分)下图是某博物馆馆藏的1957年山东工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颁发的毕业证书。它为研究新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 (  )
A.历史解释   B.时空背景
C.历史线索   D.文本记述
答案 C
5.(2024浙江6月选考,8,2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务部公布《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关于评选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军人模范及拥军优属模范的指示》等政策法规。同时,各地博物馆积极征集革命文物,如北京大学博物馆多方搜集革命史料充实李大钊烈士纪念室的陈列,汉口烈士博物馆征集董存瑞等烈士的遗物与事迹并展陈。这些举措(  )
①弘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
②涵育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
③发挥了博物馆的国民教育职能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鲜明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6.(2023北京,10,3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7.(2022福建,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刻有文字的石碑,一般被称为碑刻。碑刻记事类似于器物铭文,“自三代以来,圣贤遗迹著于金石者多矣”,“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常见的碑刻有纪事碑、题名碑和诗文书画碑等。还有一种用于赞颂官员政绩的碑刻——德政碑,但碑文往往“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因此历代王朝经常下令严禁私立,惟特殊德勋者,经朝廷批准,方可立碑。大量碑刻记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世代相承,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碑刻记忆文化。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了众多的公共纪念碑,包括历史事件纪念碑、历史人物纪念碑等,其设立方式和具体形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历史事件纪念碑着眼于纪念重要历史事件,维护和保存了公共记忆,如“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碑文详尽记述了黄花岗起义的筹划、准备及战斗的经过,也列举了参加起义死难烈士中可考姓名者86人的生平和就义情况。历史人物纪念碑多为纪念重要历史人物而立,如“中山纪念碑”“华侨五烈士碑”等,后者详细记述了谢八尧等5位华侨烈士的英雄事迹。这些公共纪念碑往往与特定的场景相结合,形成纪念空间,供人参观缅怀,从中获得历史认同感。
——摘编自林声主编《中国百年历史名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碑刻记忆文化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公共纪念碑涌现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碑刻传承历史应具备的要素。(4分)
答案 (1)特征: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一些立碑行为受到官方管控;传承性强。
(2)碑刻记忆文化的流传;外来影响;民族独立历程艰难曲折;社会重视。
(3)特定的时空;正确的价值观;话语阐释。
8.(2024福建,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立,是国家从文化安全和文化复兴的战略考量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中国国家版本馆将承载中华文明、关乎民族文脉传承的各类版本规划保藏。中华版本是指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文化符号和文脉信息的各类载体,包括但不限于陶石兽骨、金属竹木、实物纸张、虚拟数字。例如,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以“中国古代哲学”为主题,选取《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真经》《孟子》《法苑珠林》等为版本资源,具体展现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
参照中国国家版本馆关于中华版本的定义和做法,就世界历史上的任一文明,聚焦于某一主题,列出至少三种版本资源并阐明理由。(要求:文明与主题明确,版本资源与主题相符;观点正确、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版本资源:但丁《神曲》、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卢梭《社会契约论》。
主题: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选择理由:但丁的《神曲》借助宗教题材,批判罗马天主教会和中世纪神学世界观,宣传了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评价很高;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痛斥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的行为,抨击罗马教廷宣传的“因行称义”,提出了“因信称义”的主张,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和传播;卢梭针对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宣传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启蒙思想,其主张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三个版本资源都是近代欧洲不同历史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作,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丰富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成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近代欧洲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12分)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2024湖北鄂东南省级示范联盟学校一模,14)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188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并于1906年推动成立了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1924年,德国成立公共图书馆协会,拥有450家图书馆会员。这一时期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
A.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B.体现欧洲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C.注重古籍和文化遗产保护
D.彰显出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
答案 D
2.[2024九省联考(黑龙江、吉林卷),9]1951年,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成立,后又在西北、西南、中南设立分院。学校主要招收各民族工农干部、革命军人及民族青年,以培养民族地区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据此可知,中央民族学院的设立(  )
A.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B.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适应了国家建设需要
答案 D
3.(2025届重庆拔尖强基联盟10月联考,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从原址移除,在故宫内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些改造(  )
A.开启了博物馆管理的现代化
B.清除了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
C.突出了工业时代的社会风貌
D.反映了当时社会性质的改变
答案 D
4.(2024湖北武汉4月调研,10)长期以来,为了减轻飞沙和粉尘的危害,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只有8个洞窟轮番对游人开放。2016年,“数字敦煌”上线,游客移动鼠标就可以看到他想参观的每一个洞窟,大大减少了对文物不可逆转的伤害。这说明,文物的保护应(  )
A.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适应时代的现代性
C.确保遗产的完整性   
D.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5.(2025届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二,19)[探寻文化遗产,感悟家国情怀](12分)
材料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的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习近平指出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摘编自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
座谈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3期
任选中国历史上的任一历史文化遗址(遗产),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表述清晰完整,蕴含时代气息,点明价值意义)(12分)
答案 参考答案一:大运河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江淮以北上攻齐,到秦始皇为“南巡”江南开凿京口至丹阳的曲阿河;从曹操为统一北方疏浚开凿睢阳渠、白沟等华北运河,到东晋谢安、谢玄叔侄疏浚苏北运河并筑邵伯埭蓄水利航;从隋唐构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抵涿郡的隋唐大运河,到元朝通过通济渠、永济渠截弯取直终成京杭大运河,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大运河见证了王朝的兴替和文明的发展。作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同时也是世界上跨越纬度最多的运河,大运河在发挥巩固统治、融通经济、便利交通作用的同时,其沿线的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及其他关联遗存等物质文化遗产,生活习俗、传统工艺、礼仪规制、戏剧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大运河两千多年历史的真实文化印记。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更是流动的历史。它的建造和不断完善,顺应历史、呼应时代,其自身的历史延续性和空间连续性,就是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绝佳印证。
参考答案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长城是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规模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最早修建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发展,修筑长城相互防御。公元前4世纪,自燕、赵、秦等诸侯国始,至此后的秦、汉、明等中原王朝及北魏、北齐、金等民族政权,均修筑了长城,修建目的亦由诸侯国间的互相防御,转变成为保护农耕地区,调整农耕政权与游牧势力之间的社会经济秩序。到了近代,长城沿线的中国军民为阻击日寇南下,率先打响了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第一枪,其团结御侮的英勇事迹永载史册。
长城内外是故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拔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壮大,长城也将见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中国贡献。
参考答案三:良渚古城是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古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当时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的区域,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写三星堆遗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长城、泰山、故宫、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其他历史文化遗址或遗产也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