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3讲 辛亥革命
五年高考
1.(2024全国甲,29,4分)20世纪初,围绕是否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等问题,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改良派称“旬月之间,薄海内外,欢呼庆祝之声动天地”,梁启超认为“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
B.新政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
C.改良派阻止了革命发展进程
D.革命派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2.(2023全国甲,28,4分)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3.(2023新课标,29,4分)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4.(2021广东,7,3分)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5.(2021湖南,8,3分)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6.(2024广东,19,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广东不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摘编自刘云波《晚清岭南
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
结合材料,围绕“广东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2025届江苏盐城期中,9)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除标题中有“大清”二字外,正文内容全都以“中国”取代“大清”。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颁布的政令、法令等,均普遍使用“中国”作为国名。“中国”一词频现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B.专制王朝向民主政体转型
C.清政府彻底抛弃狭隘民族观
D.主权国家意识的日益增强
2.[2024九省联考(黑龙江、吉林卷),7]下表是1910年部分官员奏疏中关于清末新政的言论。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政推行( )
官员 言论
御史 赵炳麟 百姓困穷至此,若不度量财力,以定新政次序,在上多一虚文,在下增一实祸
直隶总督 陈夔龙 或数年数十年所应办之事发之一时。……当择其事之直接关系预备立宪者,专精以赴之
①未采纳官员建议 ②未充分考虑国力
③未顾及轻重缓急 ④未重视列强态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4九省联考(黑龙江、吉林卷),6]1898年粤汉铁路修筑权被美国合兴公司攫取,引起国人不满。后该公司违约把三分之二的股份出售给比利时万国东方公司,至1904年,修筑权已呈易人之势。对此,湘人“大动公愤,纷电政府疆吏,立持废约之议,自行筹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这反映出( )
A.保路运动广泛开展
B.列强在华利益一致
C.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D.民众路权意识增强
4.(2025届河北部分学校11月期中,7)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同时在各州县设立分会,各级领袖大都是在当地有威望的人。此外,四川保路运动还大量使用了报刊、广告、讲演等宣传手段,使不同群体之间形成了共同利益和共同诉求,激发了强大的斗志。这反映出四川保路运动( )
A.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B.把改善民生作为基本目标
C.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强
D.斗争策略具有一定灵活性
5.(2025届天津耀华中学月考一,11)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报刊均以更为务实审慎的态度向西方报道中国局势,并不多见关于“宪政”“共和”等政府形式的讨论,而是注重分析南北割裂的局面,并表达出对孙中山政府实际治理能力的担忧。这些报道反映出英美两国( )
A.同情南方革命政府
B.反对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C.注重维护在华利益
D.意图促成军阀割据局面
6.(2025届辽宁沈阳二中、东北育才学校、同泽高中10月联考,12)1911年12月,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马上致电各省都督:“今日代表选举,乃认文为公仆。”他发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员:“须知凡属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何得存非分之希冀,而作无谓之营求。”这体现了( )
A.主权在民的理念
B.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C.三权分立的原则
D.责任内阁制度的要求
第14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五年高考
1.(2024江西,7,3分)1914年3月,北京政府工商部颁布《矿业条例》,明确规定矿产国有,但鼓励中外业者投资开矿,矿业权之获得不以地主自然取得而以申请为先,同时大幅减低矿产税,取消原有的将部分赢利上交给政府的规定。这表明政府意在( )
A.限制地主投资以固统治
B.振兴工商实业以培国本
C.提倡自由经营以利投资
D.降低矿产税率以解民困
2.(2023湖北,8,3分)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3.(2023江苏,6,3分)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4.(2024江西,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严复提出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就要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1898年,康有为用“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来解释历史的演进。1903年,康有为表示“有竞争则不能平等,则人人不能皆强……于是有弱者矣,于是有危者矣”。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影响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
《中国近代史(1840—1949)》等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1917年1月,胡适表示“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1918年11月,李大钊指出欧战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廿世纪新潮流的胜利”。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齐集天安门广场示威,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同年6月5—11日,上海参加罢工的工厂企业达50多家,参加罢工工人前后有六七万人。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得其助力仍在发展,各种宣传新文化的报刊数量增加不少,但其主导趋向却有了明显的变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
《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时期思想启蒙的局限性。(4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与维新思想启蒙相比,概述五四后新文化思想启蒙的变化特点及其历史意义。(8分)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2025届陕西教育联盟一模,7)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后,很快护国运动便取消了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仅仅维持了十二天就被迫逃亡。这反映出当时( )
A.民主共和观念影响现实政治
B.资产阶级无法领导民主革命
C.各派政治力量不断分化重组
D.军阀割据使共和制名存实亡
2.(2024河北保定十校三模,7)1918年1月,胡适、陈独秀等人编辑《新青年》时,开始用白话文发表文章。随后,陈独秀等人创办白话刊物《每周评论》,北大学生傅斯年等人创办《新潮》白话杂志。五四运动中,“以白话行文的定期刊物,遍于全国……共有四百多种”。这表明,此时( )
A.民主科学成为社会共识
B.白话文完全取代文言文
C.新思潮的社会影响扩大
D.国民精神改造任务完成
3.(2025届河北邯郸部分学校11月联考,8)下表为1914年和1918年上海缫丝行业变化的相关数据。其变化主要得益于( )
时间 1914年 1918年
出口厂丝量 20 974担 29 330担
华资缫丝厂 57家 68家
投入运转的丝车 14 964部 18 800部
A.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
B.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
C.逐步完善的产业体系
D.走向成熟的技术优势
4.(2025届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期中,13)1921年,中国和德国以平等的身份签订协约。协约签订后,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等军阀纷纷同德国进行贸易往来,购买军火,吸收德国先进的工艺技术,聘请大量先进工程技术人员在国内开采矿产。由此可知,中德协约的签订(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实力
C.加剧了国内军阀的割据
D.助长了德国法西斯力量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5.[2024九省联考(安徽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
——钱穆《朱子新学案》
材料二 凡欲造成一种新国民者,不可不将其国古来误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而欲达此目的,恒须借他社会之事物理论,输入之而调和之,如南北极之寒流而与赤道之热流,相剂而成新海潮。
——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
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年)
材料三 《新青年》的出世,最大的动因是辛亥革命所创建起来的共和国,让人们感到失落,先觉者们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一条新出路。
——摘编自耿云志主编《中国近代思想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时代的思想特征及其政治背景。(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新精神”“新国民”“新出路”的内涵及其意义。(13分)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3讲 辛亥革命
五年高考
1.(2024全国甲,29,4分)20世纪初,围绕是否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等问题,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改良派称“旬月之间,薄海内外,欢呼庆祝之声动天地”,梁启超认为“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
B.新政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
C.改良派阻止了革命发展进程
D.革命派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答案 A
2.(2023全国甲,28,4分)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答案 C
3.(2023新课标,29,4分)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答案 D
4.(2021广东,7,3分)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 D
5.(2021湖南,8,3分)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答案 D
6.(2024广东,19,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广东不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摘编自刘云波《晚清岭南
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
结合材料,围绕“广东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广东在近代中国变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分)
阐述:广东在近代中国变革历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政治革命方面,广东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不仅孕育了近代民主革命思想,还是黄花岗起义等革命运动的发生地,为辛亥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经济变革方面,广东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地区,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广东的实业家如陈启沅等凭借其开放意识,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兴办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文化革新方面,广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范围内传入较早、影响较广泛的地区之一;广东还是近代中国报业中心之一,广州的《广州纪录报》等报纸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8分)
综上所述,在近代中国的变革中,广东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贡献,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早期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分)
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2025届江苏盐城期中,9)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除标题中有“大清”二字外,正文内容全都以“中国”取代“大清”。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颁布的政令、法令等,均普遍使用“中国”作为国名。“中国”一词频现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B.专制王朝向民主政体转型
C.清政府彻底抛弃狭隘民族观
D.主权国家意识的日益增强
答案 D
2.[2024九省联考(黑龙江、吉林卷),7]下表是1910年部分官员奏疏中关于清末新政的言论。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政推行( )
官员 言论
御史 赵炳麟 百姓困穷至此,若不度量财力,以定新政次序,在上多一虚文,在下增一实祸
直隶总督 陈夔龙 或数年数十年所应办之事发之一时。……当择其事之直接关系预备立宪者,专精以赴之
①未采纳官员建议 ②未充分考虑国力
③未顾及轻重缓急 ④未重视列强态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3.[2024九省联考(黑龙江、吉林卷),6]1898年粤汉铁路修筑权被美国合兴公司攫取,引起国人不满。后该公司违约把三分之二的股份出售给比利时万国东方公司,至1904年,修筑权已呈易人之势。对此,湘人“大动公愤,纷电政府疆吏,立持废约之议,自行筹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这反映出( )
A.保路运动广泛开展
B.列强在华利益一致
C.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D.民众路权意识增强
答案 D
4.(2025届河北部分学校11月期中,7)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同时在各州县设立分会,各级领袖大都是在当地有威望的人。此外,四川保路运动还大量使用了报刊、广告、讲演等宣传手段,使不同群体之间形成了共同利益和共同诉求,激发了强大的斗志。这反映出四川保路运动( )
A.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B.把改善民生作为基本目标
C.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强
D.斗争策略具有一定灵活性
答案 D
5.(2025届天津耀华中学月考一,11)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报刊均以更为务实审慎的态度向西方报道中国局势,并不多见关于“宪政”“共和”等政府形式的讨论,而是注重分析南北割裂的局面,并表达出对孙中山政府实际治理能力的担忧。这些报道反映出英美两国( )
A.同情南方革命政府
B.反对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C.注重维护在华利益
D.意图促成军阀割据局面
答案 C
6.(2025届辽宁沈阳二中、东北育才学校、同泽高中10月联考,12)1911年12月,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马上致电各省都督:“今日代表选举,乃认文为公仆。”他发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员:“须知凡属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何得存非分之希冀,而作无谓之营求。”这体现了( )
A.主权在民的理念
B.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C.三权分立的原则
D.责任内阁制度的要求
答案 A
第14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五年高考
1.(2024江西,7,3分)1914年3月,北京政府工商部颁布《矿业条例》,明确规定矿产国有,但鼓励中外业者投资开矿,矿业权之获得不以地主自然取得而以申请为先,同时大幅减低矿产税,取消原有的将部分赢利上交给政府的规定。这表明政府意在( )
A.限制地主投资以固统治
B.振兴工商实业以培国本
C.提倡自由经营以利投资
D.降低矿产税率以解民困
答案 B
2.(2023湖北,8,3分)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答案 A
3.(2023江苏,6,3分)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答案 C
4.(2024江西,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严复提出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就要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1898年,康有为用“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来解释历史的演进。1903年,康有为表示“有竞争则不能平等,则人人不能皆强……于是有弱者矣,于是有危者矣”。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影响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
《中国近代史(1840—1949)》等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1917年1月,胡适表示“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1918年11月,李大钊指出欧战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廿世纪新潮流的胜利”。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齐集天安门广场示威,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同年6月5—11日,上海参加罢工的工厂企业达50多家,参加罢工工人前后有六七万人。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得其助力仍在发展,各种宣传新文化的报刊数量增加不少,但其主导趋向却有了明显的变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
《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时期思想启蒙的局限性。(4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与维新思想启蒙相比,概述五四后新文化思想启蒙的变化特点及其历史意义。(8分)
答案 (1)局限性:过度强调竞争,忽视社会公平;(2分)仅面向知识阶层,忽视了人民大众的力量。(2分)
(2)变化特点:从面向知识阶层到面向人民大众;从学习欧美(西方)到学习苏俄。(4分)
历史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基础;促进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民众觉醒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4分)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2025届陕西教育联盟一模,7)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后,很快护国运动便取消了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仅仅维持了十二天就被迫逃亡。这反映出当时( )
A.民主共和观念影响现实政治
B.资产阶级无法领导民主革命
C.各派政治力量不断分化重组
D.军阀割据使共和制名存实亡
答案 A
2.(2024河北保定十校三模,7)1918年1月,胡适、陈独秀等人编辑《新青年》时,开始用白话文发表文章。随后,陈独秀等人创办白话刊物《每周评论》,北大学生傅斯年等人创办《新潮》白话杂志。五四运动中,“以白话行文的定期刊物,遍于全国……共有四百多种”。这表明,此时( )
A.民主科学成为社会共识
B.白话文完全取代文言文
C.新思潮的社会影响扩大
D.国民精神改造任务完成
答案 C
3.(2025届河北邯郸部分学校11月联考,8)下表为1914年和1918年上海缫丝行业变化的相关数据。其变化主要得益于( )
时间 1914年 1918年
出口厂丝量 20 974担 29 330担
华资缫丝厂 57家 68家
投入运转的丝车 14 964部 18 800部
A.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
B.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
C.逐步完善的产业体系
D.走向成熟的技术优势
答案 B
4.(2025届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期中,13)1921年,中国和德国以平等的身份签订协约。协约签订后,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等军阀纷纷同德国进行贸易往来,购买军火,吸收德国先进的工艺技术,聘请大量先进工程技术人员在国内开采矿产。由此可知,中德协约的签订(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实力
C.加剧了国内军阀的割据
D.助长了德国法西斯力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5.[2024九省联考(安徽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
——钱穆《朱子新学案》
材料二 凡欲造成一种新国民者,不可不将其国古来误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而欲达此目的,恒须借他社会之事物理论,输入之而调和之,如南北极之寒流而与赤道之热流,相剂而成新海潮。
——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
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年)
材料三 《新青年》的出世,最大的动因是辛亥革命所创建起来的共和国,让人们感到失落,先觉者们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一条新出路。
——摘编自耿云志主编《中国近代思想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时代的思想特征及其政治背景。(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新精神”“新国民”“新出路”的内涵及其意义。(13分)
答案 (1)思想特征:
材料一:儒学复兴,兼采佛道;材料二:吸收西学,革新传统;材料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政治背景:
材料一:宋朝专制集权强化,民族矛盾尖锐。材料二: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材料三: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
(2)“新精神”:
内涵:程朱理学;意义:重视主观意志、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
“新国民”:
内涵:具有近代思想的公民;意义: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新出路”:
内涵:社会主义道路;意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