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练--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练--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1 08:3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7讲 辽宋夏金元的政治统治和军事
五年高考
1.(2023重庆,4,3分)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漠视兵家思想   B.抑制地方势力
C.打压民间信仰   D.实行抑武方针
2.(2022海南,4,3分)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3.(2024广东,5,3分)《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  )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4.(2024甘肃,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诸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材料二 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置尚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
——摘编自《宋史·夏国传》等
材料三 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勋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
——《金史·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9分)
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2025届湖北新高考协作校11月期中,3)下图为北宋初期部分士人的“地中”观念示意图。当时存在“洛邑地中”的观念,而有些士人凭借唐、五代的历法与测影知识所产生的“岳台地中”观念,结合“中区”“中夏”等正统观念,赋予开封“天下之中”的名号,以其自古以来的神圣色彩对首都开封进行文化上的建构。士人这些举措的实质是 (  )
A.阐释前代历法科学性
B.宣扬皇帝权威神圣性
C.展现文化继承与发展
D.突出新政权的合法性
2.(2025届湖北重点高中智学联盟10月联考,4)《神童诗》是北宋孩童的启蒙教材,相传为宋人汪洙所撰,尤其如其中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诵不息。这反映出北宋(  )
A.治国理念影响社会生活
B.科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C.政府较为重视文化教育
D.理学日渐成为主流思潮
3.[2024九省联考(广西卷),4]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候”。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据此可推断(  )
A.地方向中央奏事流程规范化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下降
C.转运使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
D.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集权化
4.(2025届河南豫西北教研联盟一模,6)宋神宗时,王安石用“均输法”管制长途贩运和批发行业,由政府垄断主要生产资源的产销,国营专卖;用“市易法”控制城乡零售行业,“尽收天下之货”由“市易”贩卖,类似于用官办商业公司来替代民间零售业。此类做法(  )
A.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避免了商人对社会的掠夺
C.强化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D.有效维护了经济发展秩序
5.(2024东北三省三校二模,4)1144年,西夏仁宗皇帝下令在境内各县设立学校,大力倡导儒家教育,甚至在宫廷内设立“小学”,专门让宗室贵族中7—15岁的子弟全部入学。1146年3月,仁宗皇亲临太学祭奠孔子,并下令尊孔子为文宣帝。此举意在(  )
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C.推动民族交融进程   
D.借鉴中原典章制度
6.[2024九省联考(甘肃卷),5]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礼,承载着中原传统文化对天的崇拜。元朝定都燕京后,推行中原王朝郊祀礼仪。这说明(  )
A.元朝以郊祀彰显正统   
B.蒙汉文化已深度交融
C.统治者服膺中原文化   
D.元朝用郊祀笼络人心
7.(2024广东大湾区二模,5)忽必烈继位后,在北方创建驿站,灭亡南宋以后,在江南也普遍设立驿站。全国总计约设驿站一千五百余处以上,以大都为中心遍及四方边地,负责提供来往官员、使臣的饮食,也便利了文书的传递。据此可知,元初驿站制度(  )
A.开创了沟通南北的交通网络
B.推动了长途贸易的发展
C.提升了政府行政治理的效能
D.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第8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五年高考
1.(2021北京,3,3分)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宋代
②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
③该地区西部经济比东部更繁荣
④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2023辽宁,4,3分)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  )
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
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2024山东,3,3分)下图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
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簿。……
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
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
4.(2024广东,4,3分)宋代巨贾彭则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
5.(2021全国甲,26,4分)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 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6.(2023江苏,4,3分)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7.(2023全国乙,26,4分)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8.(2024安徽,4,3分)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9.(2024重庆,5,3分)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
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
10.(2021河北,4,3分)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甲、图乙)。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  )
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影响元曲创作风格   D.冲击了等级观念
11.(2024江西,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为科举盛世,取士人数众多。南宋时期,士人受命选官往往“十余年不成一任”,时人有“寒士改官,视为再第”之叹。南宋立国江南,经济文化发达,士人择业更加多元化,除了读书做官,开馆讲学,还可以做胥吏、做塾师,“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摘编自〔南宋〕袁采《袁氏世范》等
材料二 安徽桐城县的方氏家谱记载了一位明代士人的晚年乡居生活:“晚筑桐川会馆,从游者益众。于是酌礼俗之宜,定丧祭诸议,正人伦而易风俗。公虽负重望,而家居不交世事,值岁饥,籴谷为食以赈,上书有司劝修预备仓,行常平法,至今赖其利。”
——摘编自光绪《桐城桂林方氏家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士人择业多元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士人在乡村社会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10分)
12.(2024浙江6月选考,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文明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唐代四海一家,是一个包容汇聚的时期,中外交流日益繁盛,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都取得了灿烂成就,科技蓬勃发展。宋代以文立国,“市民文化”日益勃兴,艺术创作革新兴盛,科技发明创新活跃。宋代文明是唐代文明的历史延续,同时也有内在超越。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
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等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从唐宋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两个主题中任选其一,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4山东滨州一模,3)中国古代酿酒以谷物发酵的黄酒为主,黍、粟、秫等谷物在酿酒原料中占主要地位,直到宋代以后,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  )
A.稻麦复种制的推广   B.酿酒技术的提升
C.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2024安徽黄山二模,4)宋代种植经济作物和从事商业性农业比种植粮食作物获利更多。一些地方将田地改成桑田或改种酿造酒曲用的糯米、制糖用的甘蔗等,甚至还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这说明宋代(  )
A.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C.农业领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3.(2025届湖北宜昌协作体期中,4)北宋时期,在荆湖南路等地“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在广南西路“田家自给之外,余悉粜去,曾无久远之积”。在紧邻州县城郭附近,大大小小的环城草市不断涌现,并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据此可推知,北宋时期(  )
A.城市经济职能强化   
B.货物流通渠道多元并进
C.传统抑商政策废止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4.(2025届福建三十六校一模,7)两宋之交的农学家陈敷说,湖州安吉县农户“唯藉蚕办生事”。据南宋洪迈记述,湖州地区的某些村落中,已不乏“递年以桑蚕为业”的农户。苏州太湖洞庭山方圆数十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材料意在说明宋代江浙地区(  )
A.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B.已出现农业专业化经营
C.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D.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
5.(2025届湖北十一校12月联考,4)“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富室多是外郡寄寓之人,盖此郡凤凰山谓之客山……其寄寓人,多为江商海贾”;“取士不问家世”;士人还能在赶考途中以“贩盐为事”。上述现象反映了宋代(  )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经济繁荣推动观念改变
C.社会环境宽松流动性强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6.(2025届河南豫西北教研联盟一模,5)考古学家在东北地区发现多处金代窖藏铜钱,如沈阳新民市出土一缸铜钱,内有汉、唐、五代、辽、宋、金历代铜钱13.5万余枚;锦州市义县出土一缸铜钱,内有唐、宋、金代铜钱,重65千克。这些窖藏钱币皆以宋铜钱为大宗。这表明金代 (  )
A.青铜冶炼工艺较为落后
B.民族交融促进货币流通
C.经济发展受制于宋王朝
D.财政收入深受岁贡影响
7.(2025届四川绵阳一诊,8)下表是唐宋两代漕运中粮食运量的对比简表(单位:万石)。其中数据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朝代 一般年运量 折合今数 最高年运量 折合今数
唐朝 100 59.44 400 237.8
宋朝 735 484.8 935 617.61
A.造船航海技术的突破   
B.政治中心的转移
C.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   
D.人口流动的加速
8.[2024九省联考(安徽卷),3]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入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泥、占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命张逊为香药库使以主之,岁得钱五十万贯”。这表明,当时(  )
A.海外贸易增加了政府收入
B.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边境贸易提高了朝廷税收
D.商人经济实力雄厚
9.[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26]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
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
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
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
10.(2025届湖北百校10月大联考,6)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很多俗曲“其言至俚”“街巷鄙人多歌”,备受士大夫的青睐。苏东坡对“街谈市语”,“全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这可用来说明宋代(  )
A.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B.士大夫与平民审美旨趣趋同
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学风格
D.理学世俗化推动文化的创新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1.(2025届湘豫名校9月联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即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取(娶),后为张齐贤所得,向敏中为此记恨在心,串通薛居正孙违诏贸其居第,互相闹得不可开交。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省试)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摘编自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 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池州娼女李妙,“郡为落籍,许自便。后鬻于染肆为妾”。
——摘编自洪迈《夷坚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婚姻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婚姻中的价值取向进行阐释。(6分)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7讲 辽宋夏金元的政治统治和军事
五年高考
1.(2023重庆,4,3分)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漠视兵家思想   B.抑制地方势力
C.打压民间信仰   D.实行抑武方针
答案 D
2.(2022海南,4,3分)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答案 C
3.(2024广东,5,3分)《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  )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 A
4.(2024甘肃,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诸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材料二 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置尚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
——摘编自《宋史·夏国传》等
材料三 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勋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
——《金史·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9分)
答案 (1)发展历程:辽太祖时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辽太宗时期,南、北面官按照族群划分;辽世宗时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
(2)共同特点: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
意义: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巩固统治;推动了辽、夏、金政权的发展;适应了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民族政权提供了借鉴,也为后世的治理提供了经验。
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2025届湖北新高考协作校11月期中,3)下图为北宋初期部分士人的“地中”观念示意图。当时存在“洛邑地中”的观念,而有些士人凭借唐、五代的历法与测影知识所产生的“岳台地中”观念,结合“中区”“中夏”等正统观念,赋予开封“天下之中”的名号,以其自古以来的神圣色彩对首都开封进行文化上的建构。士人这些举措的实质是 (  )
A.阐释前代历法科学性
B.宣扬皇帝权威神圣性
C.展现文化继承与发展
D.突出新政权的合法性
答案 D
2.(2025届湖北重点高中智学联盟10月联考,4)《神童诗》是北宋孩童的启蒙教材,相传为宋人汪洙所撰,尤其如其中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诵不息。这反映出北宋(  )
A.治国理念影响社会生活
B.科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C.政府较为重视文化教育
D.理学日渐成为主流思潮
答案 A
3.[2024九省联考(广西卷),4]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候”。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据此可推断(  )
A.地方向中央奏事流程规范化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下降
C.转运使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
D.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集权化
答案 B
4.(2025届河南豫西北教研联盟一模,6)宋神宗时,王安石用“均输法”管制长途贩运和批发行业,由政府垄断主要生产资源的产销,国营专卖;用“市易法”控制城乡零售行业,“尽收天下之货”由“市易”贩卖,类似于用官办商业公司来替代民间零售业。此类做法(  )
A.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避免了商人对社会的掠夺
C.强化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D.有效维护了经济发展秩序
答案 C
5.(2024东北三省三校二模,4)1144年,西夏仁宗皇帝下令在境内各县设立学校,大力倡导儒家教育,甚至在宫廷内设立“小学”,专门让宗室贵族中7—15岁的子弟全部入学。1146年3月,仁宗皇亲临太学祭奠孔子,并下令尊孔子为文宣帝。此举意在(  )
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C.推动民族交融进程   
D.借鉴中原典章制度
答案 B
6.[2024九省联考(甘肃卷),5]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礼,承载着中原传统文化对天的崇拜。元朝定都燕京后,推行中原王朝郊祀礼仪。这说明(  )
A.元朝以郊祀彰显正统   
B.蒙汉文化已深度交融
C.统治者服膺中原文化   
D.元朝用郊祀笼络人心
答案 A
7.(2024广东大湾区二模,5)忽必烈继位后,在北方创建驿站,灭亡南宋以后,在江南也普遍设立驿站。全国总计约设驿站一千五百余处以上,以大都为中心遍及四方边地,负责提供来往官员、使臣的饮食,也便利了文书的传递。据此可知,元初驿站制度(  )
A.开创了沟通南北的交通网络
B.推动了长途贸易的发展
C.提升了政府行政治理的效能
D.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答案 C
第8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五年高考
1.(2021北京,3,3分)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宋代
②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
③该地区西部经济比东部更繁荣
④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C
2.(2023辽宁,4,3分)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  )
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
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 C
3.(2024山东,3,3分)下图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
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簿。……
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
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
答案 B
4.(2024广东,4,3分)宋代巨贾彭则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
答案 D
5.(2021全国甲,26,4分)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 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答案 B
6.(2023江苏,4,3分)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答案 A
7.(2023全国乙,26,4分)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答案 D
8.(2024安徽,4,3分)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答案 B
9.(2024重庆,5,3分)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
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
答案 D
10.(2021河北,4,3分)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甲、图乙)。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  )
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影响元曲创作风格   D.冲击了等级观念
答案 A
11.(2024江西,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为科举盛世,取士人数众多。南宋时期,士人受命选官往往“十余年不成一任”,时人有“寒士改官,视为再第”之叹。南宋立国江南,经济文化发达,士人择业更加多元化,除了读书做官,开馆讲学,还可以做胥吏、做塾师,“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摘编自〔南宋〕袁采《袁氏世范》等
材料二 安徽桐城县的方氏家谱记载了一位明代士人的晚年乡居生活:“晚筑桐川会馆,从游者益众。于是酌礼俗之宜,定丧祭诸议,正人伦而易风俗。公虽负重望,而家居不交世事,值岁饥,籴谷为食以赈,上书有司劝修预备仓,行常平法,至今赖其利。”
——摘编自光绪《桐城桂林方氏家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士人择业多元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士人在乡村社会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10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南宋取士人数较多,官职数量有限;(2分)经济文化发达,士人择业观多样,择业选择更加多元化。(2分)
(2)表现:聚徒讲学,推广教育;(2分)移风易俗;(2分)参与公共事务。(2分)(照抄原文不得分,摘抄原文给2分)
影响:有利于文化下移、教化普及,促进了地方社会的知识普及;(2分)树立士人的地方威望,有助于基层治理。(2分)(两个层面:地方教化和基层治理,每点2分,不重复给分。答出基层乡村治理层面给分,大层面不给分,如社会稳定、中央集权、经济发展)
12.(2024浙江6月选考,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文明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唐代四海一家,是一个包容汇聚的时期,中外交流日益繁盛,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都取得了灿烂成就,科技蓬勃发展。宋代以文立国,“市民文化”日益勃兴,艺术创作革新兴盛,科技发明创新活跃。宋代文明是唐代文明的历史延续,同时也有内在超越。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
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等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从唐宋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两个主题中任选其一,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参考答案 [示例]
唐宋时期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
  唐、宋文明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领先世界。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北宋时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是中国独创,还远播海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唐宋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成就,如今我们也应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4山东滨州一模,3)中国古代酿酒以谷物发酵的黄酒为主,黍、粟、秫等谷物在酿酒原料中占主要地位,直到宋代以后,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  )
A.稻麦复种制的推广   B.酿酒技术的提升
C.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A
2.(2024安徽黄山二模,4)宋代种植经济作物和从事商业性农业比种植粮食作物获利更多。一些地方将田地改成桑田或改种酿造酒曲用的糯米、制糖用的甘蔗等,甚至还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这说明宋代(  )
A.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C.农业领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答案 A
3.(2025届湖北宜昌协作体期中,4)北宋时期,在荆湖南路等地“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在广南西路“田家自给之外,余悉粜去,曾无久远之积”。在紧邻州县城郭附近,大大小小的环城草市不断涌现,并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据此可推知,北宋时期(  )
A.城市经济职能强化   
B.货物流通渠道多元并进
C.传统抑商政策废止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 D
4.(2025届福建三十六校一模,7)两宋之交的农学家陈敷说,湖州安吉县农户“唯藉蚕办生事”。据南宋洪迈记述,湖州地区的某些村落中,已不乏“递年以桑蚕为业”的农户。苏州太湖洞庭山方圆数十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材料意在说明宋代江浙地区(  )
A.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B.已出现农业专业化经营
C.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D.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
答案 B
5.(2025届湖北十一校12月联考,4)“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富室多是外郡寄寓之人,盖此郡凤凰山谓之客山……其寄寓人,多为江商海贾”;“取士不问家世”;士人还能在赶考途中以“贩盐为事”。上述现象反映了宋代(  )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经济繁荣推动观念改变
C.社会环境宽松流动性强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C
6.(2025届河南豫西北教研联盟一模,5)考古学家在东北地区发现多处金代窖藏铜钱,如沈阳新民市出土一缸铜钱,内有汉、唐、五代、辽、宋、金历代铜钱13.5万余枚;锦州市义县出土一缸铜钱,内有唐、宋、金代铜钱,重65千克。这些窖藏钱币皆以宋铜钱为大宗。这表明金代 (  )
A.青铜冶炼工艺较为落后
B.民族交融促进货币流通
C.经济发展受制于宋王朝
D.财政收入深受岁贡影响
答案 B
7.(2025届四川绵阳一诊,8)下表是唐宋两代漕运中粮食运量的对比简表(单位:万石)。其中数据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朝代 一般年运量 折合今数 最高年运量 折合今数
唐朝 100 59.44 400 237.8
宋朝 735 484.8 935 617.61
A.造船航海技术的突破   
B.政治中心的转移
C.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   
D.人口流动的加速
答案 C
8.[2024九省联考(安徽卷),3]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入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泥、占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命张逊为香药库使以主之,岁得钱五十万贯”。这表明,当时(  )
A.海外贸易增加了政府收入
B.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边境贸易提高了朝廷税收
D.商人经济实力雄厚
答案 A
9.[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26]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
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
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
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
答案 C
10.(2025届湖北百校10月大联考,6)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很多俗曲“其言至俚”“街巷鄙人多歌”,备受士大夫的青睐。苏东坡对“街谈市语”,“全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这可用来说明宋代(  )
A.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B.士大夫与平民审美旨趣趋同
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学风格
D.理学世俗化推动文化的创新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1.(2025届湘豫名校9月联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即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取(娶),后为张齐贤所得,向敏中为此记恨在心,串通薛居正孙违诏贸其居第,互相闹得不可开交。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省试)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摘编自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 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池州娼女李妙,“郡为落籍,许自便。后鬻于染肆为妾”。
——摘编自洪迈《夷坚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婚姻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婚姻中的价值取向进行阐释。(6分)
答案 (1)价值取向:注重物质财富,以财论婚;注重个人才学;婚姻不问阀阅,良贱不婚观念松弛;门第观念淡化,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婚姻观念日趋世俗化(或较为开放)。(任答三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阐释: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和市民阶层经济实力增强,社会影响力提升,传统婚姻观受到冲击;宋代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宋代门阀士族衰弱,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婚姻从注重门阀转变为注重金钱和社会地位;为适应社会经济变化,宋代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社会流动性也随之加强。(5分)
总之,宋代婚姻观念世俗化是宋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结果,推动社会进一步朝着平民化、世俗化方向发展。(1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