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第十六单元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43讲 法律与教化
五年高考
1.(2022山东,1,3分)战国时期,法家三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出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外儒内法 D.崇德重法
2.(2024甘肃,3,3分)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3.(2024北京,3,3分)“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4.(2024江苏,4,3分)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5.(2024重庆,6,3分)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愈益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
6.(2024浙江6月选考,19,3分)12世纪下半叶英国建立正常的巡回审判制度后,“巡回法庭把越来越多的重要案件从郡长手中抽走,纳入自己手中。……他们侵入到贵族领地内,甚至侵入到独立于郡法庭或百户区法庭之外的特许领地和庄园,审查它们的决定,干预它们的判决”。这些做法意在( )
A.确立法律至上原则 B.扩大王室领地
C.瓦解封建庄园制度 D.强化国王权力
7.(2024江苏,10,3分)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2025届北京海淀期中,4)西汉初年的《二年律令》规定如下:“子告父母……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听,而弃告者市(弃市,死刑的一种)。”这说明汉初法律( )
A.维护长幼尊卑秩序 B.承继前代严刑酷法
C.受尊崇儒术的影响 D.是律例合编的典范
2.(2025届山东菏泽期中,5)《唐律疏议·名例》“妇人有官品邑号”条规定:“诸妇人有官品及邑号,犯罪者,各依其品,从议、请、减、赎、当、免之律,不得荫亲属。”此条“疏议”专为此规定作了说明:“依礼,‘凡妇人,从其夫之爵位’。”这说明唐代( )
A.政府坚持礼法结合 B.妇女地位得到提高
C.政府加强基层教化 D.司法制度走向成熟
3.(2024北京海淀一模,5)鉴于元末官场腐败,官吏鱼肉百姓,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双管齐下,大行教化之政的同时,颁定《资世通训》《志戒录》《大明律》,以官民犯罪案例编成《大诰》三编,甚至给百官拟定《授职到任须知》,直接规范基层官吏的履职,并认定治乱世须用重典,推行严刑峻法,乱法贪腐官员数万人被治罪。据此,说明朱元璋( )
A.废除宰相分权六部 B.完善里甲户籍制度
C.强化法纪整肃吏治 D.设司礼监规范监察
4.[2024九省联考(安徽卷),4]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颁布的《教民条约》写道:“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秉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宗法族谱之设,所以别族类、明亲疏,古人敦本深源之意也”。据此可知,《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 )
A.以法家思想主导地方治理
B.借助封建礼仪强化等级
C.用儒家伦理完善邻保制度
D.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
5.(2025届河南豫西北教研联盟一模,16)古代两河流域的诸多国家虽然制定了多部成文法,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法官依据法典规定断案的案例。各地的风俗习惯、以往的判例以及国王的敕令才是法官判案的主要依据。这反映出古代两河流域( )
A.文明发展滞后于其他地区
B.奉行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
C.缺乏法律实施的经济基础
D.专制王权影响法治的发展
6.(2024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三模,12)在12世纪以前的欧洲,非理性的举证方式广泛流传——乞求神灵,由神的意志来决定的“非理性或泛神论式”的断案方式被称为“神判法”。神判法往往在特定的场合进行,包括某些被指定的教堂、国王的庄园以及某些特定的法庭,主持审判的人通常是国王委派的官员和教士。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司法深受罗马法学的影响
B.教权与王权的权力平衡
C.庄园法庭是基层治理主体
D.司法实践带有宗教色彩
7.(2025届河南部分名校阶段检测二,12)下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宪法中关于个体经济的表述(部分)。这一变化反映出( )
宪法 表述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七条 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过渡形式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A.立法工作重在完善法律体系
B.所有制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
C.法治建设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第44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五年高考
1.(2024浙江6月选考,2,2分)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原地区。据此可知( )
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
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
2.(2024海南,4,3分)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这一举措( )
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
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
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
3.(2023湖南,5,3分)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4.(2024福建,13,3分)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兰西国王管辖下的行会织工通常会选择向国王缴纳一笔费用,以免除警戒义务,但随着负担的加重,织工纷纷将作坊迁至教会地产上以逃避义务。1372年,国王规定凡他管辖下的织工,均须出资或承担义务。这表明,当时的法兰西( )
A.军事力量亟待发展
B.疫病影响日渐消散
C.骑士为雇佣兵替代
D.教会特权受到削弱
5.(2023浙江6月选考,12,2分)有位法学家认为,即使在战争的剧烈震荡和风暴的时候,人类也必须遵循和服从它所拥有的自然法规范。他为战争创造了一部法典,为和平确立了一个纲领,后世给予他极高的荣誉,将其称为“国际法之父”。他创造的这部“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战争与和平法》
C.《拿破仑法典》 D.《查士丁尼法典》
6.(2024江苏,12,3分)维也纳会议期间,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不惜糜费巨资,让两百多个参会代表终日沉溺于舞会、观剧、狩猎和游览中。时人讽刺“会议不是在进行而是在跳舞”,但少数几个强国的代表却经常缺席这些活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奥地利尊崇近代外交礼仪
B.全体一致的集体安全体制建立
C.梅特涅重视西方文化传统
D.大国主宰的国际协调机制形成
7.(2024甘肃,14,3分)意大利统一初期,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1889年,意大利国王携王后访问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后盛赞了一款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红、白、绿三色披萨,曾经是那不勒斯贫民食品的披萨遂风靡全国,成为国民美食。王室试图利用披萨( )
A.消弭贫富分化 B.强化国家认同
C.推广传统美食 D.凸显南部特色
8.(2024北京,6,3分)《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 ……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 )
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
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
9.(2024天津,7,3分)1954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英法美三国关系的变化( )
A.证明了“一边倒”方针的胜利
B.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说明了全方位外交活动的开展
D.反映了两极对峙格局的终结
10.(2024山东,9,3分)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 )
A.结伴而不结盟
B.改善南北关系
C.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D.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11.(2023新课标,4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
——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
与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6分)
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2025届重庆拔尖强基联盟10月联考,3)下表是《汉书·武帝纪》中关于移民情况的部分记载。据此分析,汉武帝时期官方移民的主要目的是 ( )
建元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赐徙茂陵(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元朔二年冬……春正月……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夏,募民徙朔方(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十万口。又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元朔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
A.扩大国家统治疆域
B.实现区域经济平衡
C.消除边地军事威胁
D.巩固统治构筑认同
2.(2025届湖北重点高中智学联盟10月联考,3)学者范恩实认为:“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统一局面,并创造性地发展了羁縻州制度,改变了秦汉以来非华夏族群内附即设正州(郡)正县、朝贡则止于册封的二分法,通过设立羁縻州县,将中原地区的州(郡)县制度,以一定的变化形态推及边缘地区。”这一观点认为该制度 ( )
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体现了统治者一体而治的治国理念
C.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
D.是羁縻思想与君主专制结合的产物
3.(2025届山东省实验中学、师大附中、山大附中、济宁一中10月月考,5)长官司是元朝在西南民族地区设立的一种地方政权机构,通过任命当地有威望的人士担任长官来维护中央集权。长官司职位往往可以世袭,职责包括管理地方事务、维护社会治安以及征收税赋等。明清继续沿用这种制度,成为土司制度的一部分。这一机构的设立(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
B.践行了四等人制的选官原则
C.埋下了西南分裂割据的隐患
D.建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4.(2025届江苏扬州期中,1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涉及领土划分及赔款、宗教等复杂广泛的重大问题。但是,通过召开国际会议而缔结的和约有效地处理了这一系列善后事宜。自此开始,到维也纳和会、巴黎和会、旧金山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都以此为样板。这说明该和约( )
A.扩大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
B.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新形式
C.导致了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D.形成了欧洲力量均势新局面
5.(2025届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三,15)1928年,美、法等12个国家在巴黎签署《非战公约》,宣布“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冲突或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式解决”。这一公约( )
A.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确立了集体制裁的国际原则
C.影响了联合国的相关法理原则
D.开启了近代外交的发展进程
6.(2025届山东名校考试联盟期中,9)中国对外战略曾经长期通过结盟、建立军事战略关系等手段来维护世界和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明确提出不同任何国家结盟,对于国际问题,中国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
A.外交方针的调整
B.中美中苏关系改善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国内经济发展需要
第十六单元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43讲 法律与教化
五年高考
1.(2022山东,1,3分)战国时期,法家三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出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外儒内法 D.崇德重法
答案 A
2.(2024甘肃,3,3分)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答案 A
3.(2024北京,3,3分)“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答案 C
4.(2024江苏,4,3分)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答案 D
5.(2024重庆,6,3分)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愈益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
答案 A
6.(2024浙江6月选考,19,3分)12世纪下半叶英国建立正常的巡回审判制度后,“巡回法庭把越来越多的重要案件从郡长手中抽走,纳入自己手中。……他们侵入到贵族领地内,甚至侵入到独立于郡法庭或百户区法庭之外的特许领地和庄园,审查它们的决定,干预它们的判决”。这些做法意在( )
A.确立法律至上原则 B.扩大王室领地
C.瓦解封建庄园制度 D.强化国王权力
答案 D
7.(2024江苏,10,3分)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答案 D
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2025届北京海淀期中,4)西汉初年的《二年律令》规定如下:“子告父母……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听,而弃告者市(弃市,死刑的一种)。”这说明汉初法律( )
A.维护长幼尊卑秩序 B.承继前代严刑酷法
C.受尊崇儒术的影响 D.是律例合编的典范
答案 A
2.(2025届山东菏泽期中,5)《唐律疏议·名例》“妇人有官品邑号”条规定:“诸妇人有官品及邑号,犯罪者,各依其品,从议、请、减、赎、当、免之律,不得荫亲属。”此条“疏议”专为此规定作了说明:“依礼,‘凡妇人,从其夫之爵位’。”这说明唐代( )
A.政府坚持礼法结合 B.妇女地位得到提高
C.政府加强基层教化 D.司法制度走向成熟
答案 A
3.(2024北京海淀一模,5)鉴于元末官场腐败,官吏鱼肉百姓,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双管齐下,大行教化之政的同时,颁定《资世通训》《志戒录》《大明律》,以官民犯罪案例编成《大诰》三编,甚至给百官拟定《授职到任须知》,直接规范基层官吏的履职,并认定治乱世须用重典,推行严刑峻法,乱法贪腐官员数万人被治罪。据此,说明朱元璋( )
A.废除宰相分权六部 B.完善里甲户籍制度
C.强化法纪整肃吏治 D.设司礼监规范监察
答案 C
4.[2024九省联考(安徽卷),4]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颁布的《教民条约》写道:“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秉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宗法族谱之设,所以别族类、明亲疏,古人敦本深源之意也”。据此可知,《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 )
A.以法家思想主导地方治理
B.借助封建礼仪强化等级
C.用儒家伦理完善邻保制度
D.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
答案 D
5.(2025届河南豫西北教研联盟一模,16)古代两河流域的诸多国家虽然制定了多部成文法,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法官依据法典规定断案的案例。各地的风俗习惯、以往的判例以及国王的敕令才是法官判案的主要依据。这反映出古代两河流域( )
A.文明发展滞后于其他地区
B.奉行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
C.缺乏法律实施的经济基础
D.专制王权影响法治的发展
答案 D
6.(2024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三模,12)在12世纪以前的欧洲,非理性的举证方式广泛流传——乞求神灵,由神的意志来决定的“非理性或泛神论式”的断案方式被称为“神判法”。神判法往往在特定的场合进行,包括某些被指定的教堂、国王的庄园以及某些特定的法庭,主持审判的人通常是国王委派的官员和教士。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司法深受罗马法学的影响
B.教权与王权的权力平衡
C.庄园法庭是基层治理主体
D.司法实践带有宗教色彩
答案 D
7.(2025届河南部分名校阶段检测二,12)下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宪法中关于个体经济的表述(部分)。这一变化反映出( )
宪法 表述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七条 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过渡形式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A.立法工作重在完善法律体系
B.所有制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
C.法治建设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 C
第44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五年高考
1.(2024浙江6月选考,2,2分)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原地区。据此可知( )
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
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
答案 A
2.(2024海南,4,3分)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这一举措( )
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
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
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
答案 A
3.(2023湖南,5,3分)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答案 D
4.(2024福建,13,3分)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兰西国王管辖下的行会织工通常会选择向国王缴纳一笔费用,以免除警戒义务,但随着负担的加重,织工纷纷将作坊迁至教会地产上以逃避义务。1372年,国王规定凡他管辖下的织工,均须出资或承担义务。这表明,当时的法兰西( )
A.军事力量亟待发展
B.疫病影响日渐消散
C.骑士为雇佣兵替代
D.教会特权受到削弱
答案 A
5.(2023浙江6月选考,12,2分)有位法学家认为,即使在战争的剧烈震荡和风暴的时候,人类也必须遵循和服从它所拥有的自然法规范。他为战争创造了一部法典,为和平确立了一个纲领,后世给予他极高的荣誉,将其称为“国际法之父”。他创造的这部“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战争与和平法》
C.《拿破仑法典》 D.《查士丁尼法典》
答案 B
6.(2024江苏,12,3分)维也纳会议期间,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不惜糜费巨资,让两百多个参会代表终日沉溺于舞会、观剧、狩猎和游览中。时人讽刺“会议不是在进行而是在跳舞”,但少数几个强国的代表却经常缺席这些活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奥地利尊崇近代外交礼仪
B.全体一致的集体安全体制建立
C.梅特涅重视西方文化传统
D.大国主宰的国际协调机制形成
答案 D
7.(2024甘肃,14,3分)意大利统一初期,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1889年,意大利国王携王后访问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后盛赞了一款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红、白、绿三色披萨,曾经是那不勒斯贫民食品的披萨遂风靡全国,成为国民美食。王室试图利用披萨( )
A.消弭贫富分化 B.强化国家认同
C.推广传统美食 D.凸显南部特色
答案 B
8.(2024北京,6,3分)《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 ……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 )
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
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
答案 C
9.(2024天津,7,3分)1954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英法美三国关系的变化( )
A.证明了“一边倒”方针的胜利
B.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说明了全方位外交活动的开展
D.反映了两极对峙格局的终结
答案 B
10.(2024山东,9,3分)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 )
A.结伴而不结盟
B.改善南北关系
C.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D.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答案 B
11.(2023新课标,4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
——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
与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6分)
答案 (1)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美国影响力相对下降;(3分)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降低;(2分)拉美国家实力提升,团结、独立自主意识不断提高,反抗斗争不断加强;(3分)美国的干涉不得人心,试图改变在拉美的不利形象。(3分)
(2)和平共处;睦邻友好;对话协商;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相互尊重;守望相助;公平正义;亲诚惠容。(4点8分)
(3)中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分)
美国:干涉他国内政,推行霸权。(3分)
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2025届重庆拔尖强基联盟10月联考,3)下表是《汉书·武帝纪》中关于移民情况的部分记载。据此分析,汉武帝时期官方移民的主要目的是 ( )
建元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赐徙茂陵(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元朔二年冬……春正月……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夏,募民徙朔方(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十万口。又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元朔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
A.扩大国家统治疆域
B.实现区域经济平衡
C.消除边地军事威胁
D.巩固统治构筑认同
答案 D
2.(2025届湖北重点高中智学联盟10月联考,3)学者范恩实认为:“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统一局面,并创造性地发展了羁縻州制度,改变了秦汉以来非华夏族群内附即设正州(郡)正县、朝贡则止于册封的二分法,通过设立羁縻州县,将中原地区的州(郡)县制度,以一定的变化形态推及边缘地区。”这一观点认为该制度 ( )
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体现了统治者一体而治的治国理念
C.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
D.是羁縻思想与君主专制结合的产物
答案 B
3.(2025届山东省实验中学、师大附中、山大附中、济宁一中10月月考,5)长官司是元朝在西南民族地区设立的一种地方政权机构,通过任命当地有威望的人士担任长官来维护中央集权。长官司职位往往可以世袭,职责包括管理地方事务、维护社会治安以及征收税赋等。明清继续沿用这种制度,成为土司制度的一部分。这一机构的设立(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
B.践行了四等人制的选官原则
C.埋下了西南分裂割据的隐患
D.建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答案 A
4.(2025届江苏扬州期中,1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涉及领土划分及赔款、宗教等复杂广泛的重大问题。但是,通过召开国际会议而缔结的和约有效地处理了这一系列善后事宜。自此开始,到维也纳和会、巴黎和会、旧金山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都以此为样板。这说明该和约( )
A.扩大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
B.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新形式
C.导致了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D.形成了欧洲力量均势新局面
答案 B
5.(2025届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三,15)1928年,美、法等12个国家在巴黎签署《非战公约》,宣布“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冲突或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式解决”。这一公约( )
A.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确立了集体制裁的国际原则
C.影响了联合国的相关法理原则
D.开启了近代外交的发展进程
答案 C
6.(2025届山东名校考试联盟期中,9)中国对外战略曾经长期通过结盟、建立军事战略关系等手段来维护世界和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明确提出不同任何国家结盟,对于国际问题,中国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
A.外交方针的调整
B.中美中苏关系改善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国内经济发展需要
答案 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