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练--第十七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练--第十七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1 08:5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第十七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45讲 货币与赋税制度
五年高考
1.(2024重庆,2,3分)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2.(2024湖北,4,3分)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
3.(2024甘肃,5,3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
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
4.(2024浙江1月选考,16,3分)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
A.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
C.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
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
5.(2024北京,5,3分)乾隆元年所纂《山东通志·田赋志》:“任之土者谓之赋,任之力者谓之役。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是无所谓役也。故以‘田赋’总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地丁合并征收   ②丁银数额固定
③百姓赋役免除   ④人身束缚加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2023河北,7,3分)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
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
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
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
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7.(2021山东,7,3分)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8.(2023湖南,1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 户数 受足 户数 平均每户应 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 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
《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10分)
9.(2024安徽,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20世纪70年代至欧元诞生之前,欧洲货币危机频发,美元汇率波动对欧洲货币存在着单向冲击。对外战争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削弱了美国的综合实力,美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降低。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从1999年的72.7%下降到2008年的64%,而欧元则由16.7%上升到25.6%,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欧元双主导货币”的状态。在双主导条件下,其中任何一个主导货币滥发都会引起另一个大货币跟随,然后波及所有中小货币。美国和欧洲相继爆发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使得这两个主导货币比任何时候都有借口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而其他各国不得不接受它们造成的任何后果。一些国家无法忍受旧秩序的约束甚至损害,凭上升的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摘编自成思危、刘骏民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逻辑》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评价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持有的标准。(6分)
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2024河南部分重点中学3月联考,25)秦汉时期,官府以加倍征收户赋作为对不“分异”家庭的惩罚;政府还在百姓“分异”后,按规定授予一定数额的田宅。由此可知,“分异”的举措(  )
A.妨碍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B.强化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C.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实现了对地方垂直管理
2.(2024北京东城二模,3)南朝时期,刘宋政权为弥补“钱荒”而铸造二铢钱,与古钱(汉五铢钱等)等价使用,但民间纷纷盗铸二铢钱,引发混乱。齐、梁、陈政权也都进行过类似改革。南朝时期的铸币改革(  )
A.满足了“土断”政策的需要
B.从侧面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
C.有利于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D.为纸币的发行提供有利条件
3.(2025届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期中,5)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针对这种变化,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有效应对办法是(  )
A.注重道德教化   B.限制土地流转
C.调整赋税对象   D.强化抑商政策
4.(2025届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10月诊断性测试,4)南宋时期,政府对赋税征收方式作了进一步调整,积极推行“以亩起敷”之制。“以亩起敷”指的是将各种税赋摊入田亩科征,即按照每户实际占有的土地数额均摊科赋。这将导致(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科征程序趋向简约
C.财政调节能力下降   D.税赋征收范围缩小
5.(2025届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二,14)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这一转变(  )
A.服务于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
B.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C.强化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D.有利于商品对外出口
6.(2024江西部分重点中学联考二,15)下面是1928—1932年英、美、法三国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储备的百分比情况。这可用于研究(  )
国家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英国 7.5 6.9 6.9 5.2 4.9
美国 37.4 37.8 38.7 35.9 34.0
法国 12.5 15.8 19.2 23.9 27.3
A.国际金本位制崩溃的背景
B.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更迭
C.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D.国际货币趋于多元的特点
7.(2025届湖北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11月期中,15)下图为1950—1982年美国黄金储备变动曲线图(单位:亿盎司)。这一变动导致(  )
A.政府大幅度缩减福利开支
B.政府增加货币发行量
C.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解体
D.美国缓和与苏联关系
第46讲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五年高考
1.(2024江苏,3,3分)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时间 支出及用途
熙宁六年十一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
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
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
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
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
2.(2024福建,5,3分)明嘉靖(1522—1566)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下图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缘于(  )
A.倭寇问题严重   B.户籍制度缺乏弹性
C.卫所管理混乱   D.沿海经济发展不均
3.(2022湖北,11,3分)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  )
A.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
B.公民责任意识衰落
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理性精神逐渐消解
4.(2023河北,12,3分)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  )
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   
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
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   
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
5.(2024广东,11,3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   
D.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
6.(2024河北,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诸县令)所管之户,量其资产,类其强弱,定为九等。其户皆三年一定,以入籍帐。若五九[谓十九、四十九、五十九、七十九、八十九]、三疾[谓残疾、废疾、笃疾]及中、丁多少,贫富强弱,虫霜旱涝,年收耗实,过貌形状及差科簿,皆亲自注定,务均齐焉。若应收授之田,皆起十月,里正勘造簿历;十一月,县令亲自给授,十二月内毕。至于课役之先后,诉讼之曲直,必尽其情理。每岁季冬之月,行乡饮酒之礼,六十已上坐堂上,五十已下立侍于堂下,使人知尊卑长幼之节。
——摘自《唐六典》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县级官府管辖的主要事务。(6分)
(2)任选上述某项事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之相关的一项制度或措施,并简析其影响。(6分)
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2024山东潍坊三模,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战国时期,将所有民众置于国家名籍之上成为各国变革的主旋律。上述变化(  )
A.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促使宗法观念瓦解
C.宣告了氏族社会的崩溃
D.推动小农经济产生
2.(2025届重庆11月调研,3)秦汉时期,县之下设乡,乡设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啬夫、游徼是郡县任命的正式官员,分别负责听诉调节、征收赋役和禁治盗贼。三老不是正式官职,亦无俸禄,但有较高社会地位,掌教化,以兴善行。这说明秦汉时期(  )
A.世家大族把持了基层统治权力
B.德治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
C.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有机结合
D.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灵活多样
3.[2024清华大学3月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新课标卷),25]秦汉统治者在政治上不断迁徙、打击各种扰乱乡里的社会势力,经济上防控土地兼并、扶持自耕农生产,意识形态上以儒家思想改造乡里社会风尚,社会治理上重视以法治民、以德化民。这表明秦汉统治者(  )
A.注重乡里社会秩序的改造
B.奉行儒法并用的理政思想
C.实行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
D.重视基层社会的自我更新
4.(2025届江苏南通如皋期中,5)唐高祖时立法确定了计帐户籍制,“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贞观年间,全国范围内的户籍编制基本完成。均田制授给均田农户的土地必须登录入各户计帐户籍之中,才是国家承认的合法土地占有,各户人口的情况(尤其是负担赋役的丁男和中男人口数)也要详细登录。可见,唐朝(  )
A.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B.解决了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
C.强化了对地方基层官员的考核
D.建立了关联配套的制度体系
5.(2025届湖南三湘名校联考一,10)元代州县政府财权有限但又事务繁冗,因而州县政府的职能履行始终饱受困扰。无奈之下,州县只得依靠民间力量来维持地方政务,如由民间士绅出资助役承担;地方建设支出或负责民间田产、婚姻等纠纷。元代的这一现象(  )
A.削弱了地方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提升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
C.反映了基层治理主体的社会化趋势
D.保障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
6.(2025届贵州贵阳11月监测,12)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国家开始在社会救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后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逐步建立;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办理救济贫民工作,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据此可知,英国(  )
A.通过立法实行救助
B.工业革命助推救济制度的完善
C.提供就业救济贫民
D.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启蒙运动
7.(2024东北三省三校一模,14)1868年10月,明治政府以京都府为试点制定了《京都府户籍仕法》,将城市町民(市民)和乡郡百姓分别编入“市中户籍”和“郡中户籍”,并记载姓名和年龄、家族情况、户主与继承人、职业和财产等信息。随后京都府又制定了“士籍法”“卒籍法”和“社寺籍法”。这些法律文件的制定(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保证了维新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C.利于稳定新政权恢复社会秩序
D.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第十七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45讲 货币与赋税制度
五年高考
1.(2024重庆,2,3分)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答案 C
2.(2024湖北,4,3分)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
答案 B
3.(2024甘肃,5,3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
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
答案 D
4.(2024浙江1月选考,16,3分)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
A.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
C.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
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
答案 C
5.(2024北京,5,3分)乾隆元年所纂《山东通志·田赋志》:“任之土者谓之赋,任之力者谓之役。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是无所谓役也。故以‘田赋’总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地丁合并征收   ②丁银数额固定
③百姓赋役免除   ④人身束缚加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6.(2023河北,7,3分)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
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
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
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
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答案 A
7.(2021山东,7,3分)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答案 A
8.(2023湖南,1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 户数 受足 户数 平均每户应 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 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
《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10分)
答案 (1)问题:受足田的户数不足,每户未受田亩数较多。(2分)
原因:社会安定,人口繁衍;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掌握的田地不足。(6分)
(2)白居易和柳宗元反对两税法,认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虽然具有一定优点,但是随着均田制的瓦解,租庸调制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两税法虽然会导致伤农及腐败等问题,但是从征收人丁税向征收财产税的转变,弱化了人身依附,是时代的进步。
(白居易和柳宗元的观点2分,对租庸调制的评价4分,对两税法的评价4分)
9.(2024安徽,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20世纪70年代至欧元诞生之前,欧洲货币危机频发,美元汇率波动对欧洲货币存在着单向冲击。对外战争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削弱了美国的综合实力,美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降低。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从1999年的72.7%下降到2008年的64%,而欧元则由16.7%上升到25.6%,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欧元双主导货币”的状态。在双主导条件下,其中任何一个主导货币滥发都会引起另一个大货币跟随,然后波及所有中小货币。美国和欧洲相继爆发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使得这两个主导货币比任何时候都有借口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而其他各国不得不接受它们造成的任何后果。一些国家无法忍受旧秩序的约束甚至损害,凭上升的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摘编自成思危、刘骏民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逻辑》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评价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持有的标准。(6分)
答案 (1)由固定汇率制到浮动汇率制;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地位下降,欧元地位上升;主导货币由单一到二元;二元双主导货币体系缺乏稳定性;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加剧国际金融动荡;国际货币体系实质是日益制度化的国际经济利益格局;(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取决于大国的经济状况和政策走向,特别是美国的意志)国际货币新秩序亟待建立。
(2)标准:能否维系公平;能否维系稳定;能否促进世界经济繁荣。
二战后初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基本上维持了公平。随着欧洲和日本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战后初期的经济实力格局与经济利益格局的均衡被打破。美国单方面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遭到破坏,随后国际性的货币危机频发。欧洲各国货币抵制美元失败之后,欧元诞生,这一方面减小了美元对欧洲货币的冲击,另一方面打破了美元独大的局面,开启了二元国际货币体系。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果仅剩空壳,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2024河南部分重点中学3月联考,25)秦汉时期,官府以加倍征收户赋作为对不“分异”家庭的惩罚;政府还在百姓“分异”后,按规定授予一定数额的田宅。由此可知,“分异”的举措(  )
A.妨碍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B.强化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C.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实现了对地方垂直管理
答案 C
2.(2024北京东城二模,3)南朝时期,刘宋政权为弥补“钱荒”而铸造二铢钱,与古钱(汉五铢钱等)等价使用,但民间纷纷盗铸二铢钱,引发混乱。齐、梁、陈政权也都进行过类似改革。南朝时期的铸币改革(  )
A.满足了“土断”政策的需要
B.从侧面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
C.有利于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D.为纸币的发行提供有利条件
答案 B
3.(2025届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期中,5)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针对这种变化,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有效应对办法是(  )
A.注重道德教化   B.限制土地流转
C.调整赋税对象   D.强化抑商政策
答案 C
4.(2025届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10月诊断性测试,4)南宋时期,政府对赋税征收方式作了进一步调整,积极推行“以亩起敷”之制。“以亩起敷”指的是将各种税赋摊入田亩科征,即按照每户实际占有的土地数额均摊科赋。这将导致(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科征程序趋向简约
C.财政调节能力下降   D.税赋征收范围缩小
答案 B
5.(2025届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二,14)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这一转变(  )
A.服务于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
B.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C.强化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D.有利于商品对外出口
答案 A
6.(2024江西部分重点中学联考二,15)下面是1928—1932年英、美、法三国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储备的百分比情况。这可用于研究(  )
国家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英国 7.5 6.9 6.9 5.2 4.9
美国 37.4 37.8 38.7 35.9 34.0
法国 12.5 15.8 19.2 23.9 27.3
A.国际金本位制崩溃的背景
B.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更迭
C.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D.国际货币趋于多元的特点
答案 A
7.(2025届湖北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11月期中,15)下图为1950—1982年美国黄金储备变动曲线图(单位:亿盎司)。这一变动导致(  )
A.政府大幅度缩减福利开支
B.政府增加货币发行量
C.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解体
D.美国缓和与苏联关系
答案 C
第46讲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五年高考
1.(2024江苏,3,3分)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时间 支出及用途
熙宁六年十一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
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
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
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
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
答案 B
2.(2024福建,5,3分)明嘉靖(1522—1566)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下图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缘于(  )
A.倭寇问题严重   B.户籍制度缺乏弹性
C.卫所管理混乱   D.沿海经济发展不均
答案 B
3.(2022湖北,11,3分)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  )
A.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
B.公民责任意识衰落
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理性精神逐渐消解
答案 C
4.(2023河北,12,3分)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  )
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   
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
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   
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
答案 B
5.(2024广东,11,3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   
D.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
答案 B
6.(2024河北,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诸县令)所管之户,量其资产,类其强弱,定为九等。其户皆三年一定,以入籍帐。若五九[谓十九、四十九、五十九、七十九、八十九]、三疾[谓残疾、废疾、笃疾]及中、丁多少,贫富强弱,虫霜旱涝,年收耗实,过貌形状及差科簿,皆亲自注定,务均齐焉。若应收授之田,皆起十月,里正勘造簿历;十一月,县令亲自给授,十二月内毕。至于课役之先后,诉讼之曲直,必尽其情理。每岁季冬之月,行乡饮酒之礼,六十已上坐堂上,五十已下立侍于堂下,使人知尊卑长幼之节。
——摘自《唐六典》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县级官府管辖的主要事务。(6分)
(2)任选上述某项事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之相关的一项制度或措施,并简析其影响。(6分)
答案 (1)事务:户籍管理;社会救济;赋役征发;田地管理;法律诉讼;基层教化。
(2)[示例一]赋役征发:租庸调制。
影响: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
[示例二]田地管理:均田制。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发展;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
[示例三]法律诉讼:编纂《唐律疏议》。
影响: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为后世王朝法律提供了典范。
(“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2024山东潍坊三模,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战国时期,将所有民众置于国家名籍之上成为各国变革的主旋律。上述变化(  )
A.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促使宗法观念瓦解
C.宣告了氏族社会的崩溃
D.推动小农经济产生
答案 A
2.(2025届重庆11月调研,3)秦汉时期,县之下设乡,乡设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啬夫、游徼是郡县任命的正式官员,分别负责听诉调节、征收赋役和禁治盗贼。三老不是正式官职,亦无俸禄,但有较高社会地位,掌教化,以兴善行。这说明秦汉时期(  )
A.世家大族把持了基层统治权力
B.德治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
C.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有机结合
D.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灵活多样
答案 C
3.[2024清华大学3月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新课标卷),25]秦汉统治者在政治上不断迁徙、打击各种扰乱乡里的社会势力,经济上防控土地兼并、扶持自耕农生产,意识形态上以儒家思想改造乡里社会风尚,社会治理上重视以法治民、以德化民。这表明秦汉统治者(  )
A.注重乡里社会秩序的改造
B.奉行儒法并用的理政思想
C.实行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
D.重视基层社会的自我更新
答案 A
4.(2025届江苏南通如皋期中,5)唐高祖时立法确定了计帐户籍制,“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贞观年间,全国范围内的户籍编制基本完成。均田制授给均田农户的土地必须登录入各户计帐户籍之中,才是国家承认的合法土地占有,各户人口的情况(尤其是负担赋役的丁男和中男人口数)也要详细登录。可见,唐朝(  )
A.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B.解决了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
C.强化了对地方基层官员的考核
D.建立了关联配套的制度体系
答案 D
5.(2025届湖南三湘名校联考一,10)元代州县政府财权有限但又事务繁冗,因而州县政府的职能履行始终饱受困扰。无奈之下,州县只得依靠民间力量来维持地方政务,如由民间士绅出资助役承担;地方建设支出或负责民间田产、婚姻等纠纷。元代的这一现象(  )
A.削弱了地方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提升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
C.反映了基层治理主体的社会化趋势
D.保障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
答案 C
6.(2025届贵州贵阳11月监测,12)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国家开始在社会救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后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逐步建立;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办理救济贫民工作,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据此可知,英国(  )
A.通过立法实行救助
B.工业革命助推救济制度的完善
C.提供就业救济贫民
D.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启蒙运动
答案 A
7.(2024东北三省三校一模,14)1868年10月,明治政府以京都府为试点制定了《京都府户籍仕法》,将城市町民(市民)和乡郡百姓分别编入“市中户籍”和“郡中户籍”,并记载姓名和年龄、家族情况、户主与继承人、职业和财产等信息。随后京都府又制定了“士籍法”“卒籍法”和“社寺籍法”。这些法律文件的制定(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保证了维新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C.利于稳定新政权恢复社会秩序
D.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答案 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