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十五单元 政治制度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41讲 政治制度
五年高考
1.(2021重庆,1,3分)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
2.(教考衔接)(2024甘肃,2,3分)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
3.(2021河北,2,3分)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
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4.(2022浙江1月选考,4,2分)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5.(2024湖北,3,3分)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 )
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 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
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
6.(2021山东,6,3分)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7.(2023天津,8,3分)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运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8.(2022江苏,9,3分)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9.(2023湖南,11,3分)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10.(2023重庆,13,3分)1868—1886年间,英国政府内阁新人中只有9名是土地贵族,另有15名商人和专业人员。后者所代表的阶层包括银行家、商人、实业家和投资人,他们有的有爵位,有的没有。他们喜欢莎士比亚,谈论亚当·斯密,在实际权势方面与土地贵族不相上下。由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受到了新的社会阶层冲击
B.土地贵族转化为工业和商业资产阶级
C.资产阶级撼动了传统贵族的政治优势
D.启蒙思想家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提升
11.(2024福建,18,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开幕,来自各根据地、红军部队以及国民党统治区的共610名代表出席,大会于当日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对外宣言》。大会在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法律文件,选出了由毛泽东等63人组成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于20日闭幕。11 月27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并按照宪法大纲规定,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组织人民委员会,负责处理日常政务,选举毛泽东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产生了人民委员会各人民委员。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等
关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具体时间,党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说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具体时间。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4 T8联考一(湖北卷),1]战国以前,封君是其封地范围内的世袭统治者,而战国时期的封君只能收取封地的赋税以代替俸禄,封地的行政不是由国家委派的官吏管理就是由国家派来的“相”管理,而且封君也不再有世袭封地的权利。这表明战国时期( )
A.官僚制逐步确立
B.家国同构模式开始出现
C.分封制仍然存在
D.社会等级秩序遭受破坏
2.(2025届四川绵阳一诊,7)唐制规定,百司政务裁决的主要渠道是门下省对奏抄的审读,皇帝并不发表具体的意见,仅表示认可。自开元以来,越来越多使职差遣以奏状的形式直接向皇帝呈报政务,侵占和承担了部分原属六部百司的政务处理权。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B.政务运行适应现实需要
C.中枢异化强化监察力度
D.行政流程混乱影响效率
3.(2025届重庆拔尖强基联盟10月联考,8)元朝建立后,路、府、州、县和录事司等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达鲁花赤,如路设总管府,有达鲁花赤、总管,是为长官;有同知、治中等是为正官。至元二年(1265年),忽必烈规定各路“达鲁花赤”由蒙古人充任。“达鲁花赤”的设立( )
A.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B.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颠覆了原有的官僚体制
D.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4.(2025届山东聊城期中,5)中国古代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如秦汉为郡、汉末魏晋为州、唐末为道、宋为路、元明清为省,而县基本稳定。统治者此举旨在( )
A.顺应历史传统 B.迎合区域文化认同
C.维护中央权威 D.适应经济形势变化
5.(2025届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9月诊断性测试,5)宦官为内廷侍从,本不掌权柄。但其上层分子因是帝王最亲近的奴才,每能占据要津,执掌权柄。特别是当帝王行使极端君权时,更是抑制朝臣,宠任宦官,而宦官也借此攫取国家权力,胡作非为,酿成巨祸。这种情形,史书不绝。名例有秦二世时的赵高专政,唐玄宗时的高力士擅权。这表明( )
A.接近皇权核心的宦官无一例外都是毒瘤
B.宦官干政源于中国古代监察体系不严密
C.中国古代内乱全都是宦官权力失控导致
D.宦官干政的背后是皇权政治的不断膨胀
6.(2025届海南全真模拟二,10)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权限不明”的问题,总统府拥有实权,但从副署权规定以及国会权限的设置而言则是内阁制,这样就形成了既非总统制又非内阁制的“二重行政”体制。上述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三民主义思想的缺陷
B.开展政党政治的需要
C.维护革命成果的考虑
D.维持文官的中立地位
7.(2025届山东菏泽期中,12)全国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呼吁“真正实现新式代议制的民主共和国”,改国民大会为“全权的民意的机关”,赋予其制定宪法、选举与改组国民政府、决定政府各种基本政策等权力;休会期间,设立常驻机关,监督政府实施宪法与国民大会决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积极探索国家治理的新方案
B.公开反对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C.秉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
D.坚决反对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
8.[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11]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拥有执政官提名权、公民大会制定法律的批准权和独裁官任命权。至屋大维时期,元老院仍能管理部分行省,但屋大维频繁修订元老名册,使其成员从1 000名减少至600名。这一变化说明( )
A.罗马政体由元首制转变为君主制
B.平民对贵族的斗争取得胜利
C.罗马政体从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
D.权力斗争使罗马法遭到破坏
9.(2025届四川绵阳一诊,13)1201年,英国约翰王征收盾牌钱,诸郡中不肯交款者比比皆是。1215年,约翰王征收3马克盾牌钱,因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教会和男爵群起反对,并在1215年《大宪章》中对盾牌钱征收加以限制和否定,甚至勾结法国军队进入伦敦。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
A.中央与地方分庭抗礼
B.国王权力有名无实
C.教会与新贵族相勾结
D.封建秩序面临挑战
10.(2025届湖南永州一模,13)1781年美国《邦联条例》规定:“除非经过合众国国会同意,并经过所有州的议会确认,任何时候都不得对任何条款进行任何修改。”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本宪法和根据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授权缔结或所应缔结的条约,均应为国家的最高法律。”这反映了美国( )
A.国家结构形式发生转变
B.国会权力得到空前加强
C.民族独立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D.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矛盾激化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1.(2025届重庆拔尖强基联盟10月联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可根据材料的全部或部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第42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五年高考
1.(2022江苏,2,3分)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2.(2024北京,2,3分)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 )
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
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
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
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24贵州,2,3分)战国时期,官员酬报大多是年俸,而地位较低的胥吏则主要由官府根据其职事功绩,按月发俸。到汉代,以往主要针对胥吏的酬报方式得到普遍推广,百官皆考核功过,按月食俸。这一变化体现汉代( )
A.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官僚体制逐步发展
C.胥吏待遇明显改善 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4.(2024河北,2,3分)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径旨在( )
A.依据政绩实效 B.参考资品等次
C.关注家世道德 D.考察为官能力
5.(2023湖南,4,3分)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6.(2022江苏,4,3分)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7.(2023湖北,5,3分)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8.(2022福建,4,3分)明代地方上不赴京参加会试的居乡举人群体中,存在“虽得科贡者,亦不知重”的现象。明中期以后,地方官府划拨专用经费,为举人们提供稳定的赴试资助。这一举措旨在( )
A.加强社会控制 B.减少中央财政支出
C.完善科举制度 D.提高人才选拔标准
9.(2022天津,5,3分)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
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10.(2022河北,7,3分)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 1907 年《时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据此可知,当时( )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
B.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
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
11.(2023湖北,16,14分)[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 “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10分)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5届四川绵阳一诊,4)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中提到“吏有五善:一曰中信敬上,二曰精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并提出“怒能喜,乐能哀,智能愚,壮能衰,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强良不得”。该史料可以佐证当时官吏考核( )
A.坚持礼法并重 B.淡化才能功绩
C.吸纳儒道思想 D.背弃法家主张
2.(2025届湖南永州一模,3)九品中正制施行之初,中正评定人物品第之后,方“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家世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但不久之后,中正品评人物的标准发生了严重偏差,“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B.抬高了文官和士人的政治地位
C.品评无据导致制度的弊端显现
D.始终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
3.(2024山东德州三模,2)如图为唐朝吏部尚书出身阶层占比示意图。这反映出当时( )
A.士族阶层影响仍在
B.地方势力有所膨胀
C.官员选拔方式改变
D.中枢权力机构异化
4.(2025届湖北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11月期中,3)唐朝四品以下官员的考核先由中央各官署和地方长官进行考核,然后将考状上报尚书省,之后再由吏部进行覆考,覆考结果则作为官吏升降任免的依据。由此可见唐朝( )
A.重视对官员的监督管理
B.官员考核标准清晰细化
C.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D.官员考核形成严格程序
5.(2024陕西宝鸡二模,26)北宋时期,国家号令一般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但是“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朝廷有重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此外,士大夫一再告诫君主,要依“道”而行。这些做法( )
A.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B.避免了决策上的失误
C.加强了专制主义皇权
D.提高了皇帝个人修养
6.(2025届重庆拔尖强基联盟10月联考,11)洋务运动时期设置的同文馆最初只是单纯培养西方语言人才的机构,后清政府对同文馆毕业学生的升迁作了明确规定,“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或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衙门差委”。这反映出此时( )
A.近代选官制度得以建立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消弭
C.科举没落引发士人转型
D.时局变化推动观念革新
7.(2025届福建泉州一模,7)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高等小学堂以养成国民忠国家、尊圣教之心为主;各学科均以汉文讲授,一概不用另习洋文,以免抛荒中学根柢。这一规定( )
A.开启了近代救亡图存的运动
B.培育了大量具备新式思想的人才
C.推动了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D.体现了危机意识与守旧思想并存
8.(2025届湘豫名校11月联考,7)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凡二人以上同有受任之资格者,以有文官考试之合格证书者任之”。后来的北京政府取消了文官考试及格在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优先权,而强调任职者的经历和行政经验。这一变化( )
A.影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吸收中西文官制度精华
C.意在保持行政的连续性
D.表明制度改革走向失败
9.(2024东北三省三校二模,9)1949年2月,华中工委开会决定抽调干部集中培训,为苏南、松江、苏州、常州等地委配备好主要干部。华北选调南下干部报名条件是“第一要年轻,第二要有一定文化知识,第三最好是共产党员”。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阶级基础的不断扩大
B.干部政策适应革命形势变化
C.重视干部专业化建设
D.干部数量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10.(2025届山西三晋名校10月联考,15)1883年,英国政府颁布《年金法》,从法理之上正式建立了文官的工资标准,七年后,英国政府第一次对文官岗位进行了分类,将文官职务进行细化。而十年后,文官考试内容改革增加了口试的比重。这反映出英国( )
A.文官待遇逐步提高
B.文官职务容易晋升
C.文官管理日趋严苛
D.文官制度不断完善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1.(2025届江西赣州二十四校期中,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元代监察制度多继承宋、金旧制,但又有很多不同于前代的特点。元代建立了各地方监察道经行御史台的沟通而总诸于中央御史台的三级监察网;完全扭转了宋代监察机关地位的下降之势,其监察官吏的品秩均有所提高。与宋代台官和谏官在组织上分属于两个系统不同,“元无谏官”,谏官之责由御史台兼而行之。对此,明清两朝袭而不废。元代还废除了以审判活动为主要职责的大理寺,形成了御史台直接监察刑部司法行政活动的局面。
——摘编自王晓天《元代的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1948年9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一些人会经不起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摘编自陈东辉《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强调反腐倡廉建设的原因。(4分)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十五单元 政治制度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41讲 政治制度
五年高考
1.(2021重庆,1,3分)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 A
2.(教考衔接)(2024甘肃,2,3分)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
答案 C
3.(2021河北,2,3分)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
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答案 C
4.(2022浙江1月选考,4,2分)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答案 B
5.(2024湖北,3,3分)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 )
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 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
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
答案 A
6.(2021山东,6,3分)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答案 D
7.(2023天津,8,3分)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运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答案 A
8.(2022江苏,9,3分)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答案 D
9.(2023湖南,11,3分)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答案 D
10.(2023重庆,13,3分)1868—1886年间,英国政府内阁新人中只有9名是土地贵族,另有15名商人和专业人员。后者所代表的阶层包括银行家、商人、实业家和投资人,他们有的有爵位,有的没有。他们喜欢莎士比亚,谈论亚当·斯密,在实际权势方面与土地贵族不相上下。由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受到了新的社会阶层冲击
B.土地贵族转化为工业和商业资产阶级
C.资产阶级撼动了传统贵族的政治优势
D.启蒙思想家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提升
答案 C
11.(2024福建,18,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开幕,来自各根据地、红军部队以及国民党统治区的共610名代表出席,大会于当日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对外宣言》。大会在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法律文件,选出了由毛泽东等63人组成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于20日闭幕。11 月27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并按照宪法大纲规定,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组织人民委员会,负责处理日常政务,选举毛泽东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产生了人民委员会各人民委员。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等
关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具体时间,党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说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具体时间。
答案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以下三个具体时间,任答其一即可。)
时间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的名义发表对外宣言,等同宣告成立,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具体时间为1931年11月7日。
时间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会议,选举产生了主席,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组织人民委员会并产生了主席和各人民委员。至此,负责处理日常政务的中央机构组建完成,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具体时间为1931年11月27日。
时间三: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完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建任务,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具体时间为1931年11月20日。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4 T8联考一(湖北卷),1]战国以前,封君是其封地范围内的世袭统治者,而战国时期的封君只能收取封地的赋税以代替俸禄,封地的行政不是由国家委派的官吏管理就是由国家派来的“相”管理,而且封君也不再有世袭封地的权利。这表明战国时期( )
A.官僚制逐步确立
B.家国同构模式开始出现
C.分封制仍然存在
D.社会等级秩序遭受破坏
答案 A
2.(2025届四川绵阳一诊,7)唐制规定,百司政务裁决的主要渠道是门下省对奏抄的审读,皇帝并不发表具体的意见,仅表示认可。自开元以来,越来越多使职差遣以奏状的形式直接向皇帝呈报政务,侵占和承担了部分原属六部百司的政务处理权。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B.政务运行适应现实需要
C.中枢异化强化监察力度
D.行政流程混乱影响效率
答案 B
3.(2025届重庆拔尖强基联盟10月联考,8)元朝建立后,路、府、州、县和录事司等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达鲁花赤,如路设总管府,有达鲁花赤、总管,是为长官;有同知、治中等是为正官。至元二年(1265年),忽必烈规定各路“达鲁花赤”由蒙古人充任。“达鲁花赤”的设立( )
A.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B.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颠覆了原有的官僚体制
D.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答案 D
4.(2025届山东聊城期中,5)中国古代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如秦汉为郡、汉末魏晋为州、唐末为道、宋为路、元明清为省,而县基本稳定。统治者此举旨在( )
A.顺应历史传统 B.迎合区域文化认同
C.维护中央权威 D.适应经济形势变化
答案 C
5.(2025届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9月诊断性测试,5)宦官为内廷侍从,本不掌权柄。但其上层分子因是帝王最亲近的奴才,每能占据要津,执掌权柄。特别是当帝王行使极端君权时,更是抑制朝臣,宠任宦官,而宦官也借此攫取国家权力,胡作非为,酿成巨祸。这种情形,史书不绝。名例有秦二世时的赵高专政,唐玄宗时的高力士擅权。这表明( )
A.接近皇权核心的宦官无一例外都是毒瘤
B.宦官干政源于中国古代监察体系不严密
C.中国古代内乱全都是宦官权力失控导致
D.宦官干政的背后是皇权政治的不断膨胀
答案 D
6.(2025届海南全真模拟二,10)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权限不明”的问题,总统府拥有实权,但从副署权规定以及国会权限的设置而言则是内阁制,这样就形成了既非总统制又非内阁制的“二重行政”体制。上述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三民主义思想的缺陷
B.开展政党政治的需要
C.维护革命成果的考虑
D.维持文官的中立地位
答案 C
7.(2025届山东菏泽期中,12)全国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呼吁“真正实现新式代议制的民主共和国”,改国民大会为“全权的民意的机关”,赋予其制定宪法、选举与改组国民政府、决定政府各种基本政策等权力;休会期间,设立常驻机关,监督政府实施宪法与国民大会决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积极探索国家治理的新方案
B.公开反对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C.秉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
D.坚决反对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
答案 A
8.[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11]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拥有执政官提名权、公民大会制定法律的批准权和独裁官任命权。至屋大维时期,元老院仍能管理部分行省,但屋大维频繁修订元老名册,使其成员从1 000名减少至600名。这一变化说明( )
A.罗马政体由元首制转变为君主制
B.平民对贵族的斗争取得胜利
C.罗马政体从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
D.权力斗争使罗马法遭到破坏
答案 C
9.(2025届四川绵阳一诊,13)1201年,英国约翰王征收盾牌钱,诸郡中不肯交款者比比皆是。1215年,约翰王征收3马克盾牌钱,因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教会和男爵群起反对,并在1215年《大宪章》中对盾牌钱征收加以限制和否定,甚至勾结法国军队进入伦敦。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
A.中央与地方分庭抗礼
B.国王权力有名无实
C.教会与新贵族相勾结
D.封建秩序面临挑战
答案 D
10.(2025届湖南永州一模,13)1781年美国《邦联条例》规定:“除非经过合众国国会同意,并经过所有州的议会确认,任何时候都不得对任何条款进行任何修改。”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本宪法和根据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授权缔结或所应缔结的条约,均应为国家的最高法律。”这反映了美国( )
A.国家结构形式发生转变
B.国会权力得到空前加强
C.民族独立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D.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矛盾激化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1.(2025届重庆拔尖强基联盟10月联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可根据材料的全部或部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观点: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分)
阐释: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立丞相作为皇帝的行政助手。丞相在辅助皇帝的同时,其拥有的权力也对皇权形成威胁。自汉以来,历代君主不断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加强君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丞相权力;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执宰相之职,唐太宗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宋代设枢密院、三司,分掌军权和财权,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并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8分)
综上,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王朝权力冲突的主要表现,削弱相权、加强君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至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是这种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
(如回答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只要言之成理,符合要求均可同等评分)
第42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五年高考
1.(2022江苏,2,3分)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答案 C
2.(2024北京,2,3分)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 )
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
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
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
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3.(2024贵州,2,3分)战国时期,官员酬报大多是年俸,而地位较低的胥吏则主要由官府根据其职事功绩,按月发俸。到汉代,以往主要针对胥吏的酬报方式得到普遍推广,百官皆考核功过,按月食俸。这一变化体现汉代( )
A.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官僚体制逐步发展
C.胥吏待遇明显改善 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答案 B
4.(2024河北,2,3分)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径旨在( )
A.依据政绩实效 B.参考资品等次
C.关注家世道德 D.考察为官能力
答案 D
5.(2023湖南,4,3分)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答案 C
6.(2022江苏,4,3分)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答案 B
7.(2023湖北,5,3分)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答案 A
8.(2022福建,4,3分)明代地方上不赴京参加会试的居乡举人群体中,存在“虽得科贡者,亦不知重”的现象。明中期以后,地方官府划拨专用经费,为举人们提供稳定的赴试资助。这一举措旨在( )
A.加强社会控制 B.减少中央财政支出
C.完善科举制度 D.提高人才选拔标准
答案 A
9.(2022天津,5,3分)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
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答案 C
10.(2022河北,7,3分)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 1907 年《时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据此可知,当时( )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
B.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
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
答案 C
11.(2023湖北,16,14分)[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 “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10分)
答案 (1)特点:武举分策论和弓马,尤其重视策论;(2分)武举地位相对较低。(2分)
(2)变化:
清前期:重视骑射、技勇;(1分)选官以行伍为主,武举次之。(1分)
晚清:兴办军事学堂,重视科学知识和近代军事技术;军事学堂成为近代军官的重要来源。(任答一点得2分)
原因:
清前期:战争的需要;(1分)重视骑射的传统。(1分)
晚清:改革传统军事体制弊端;应对内忧外患;西学东渐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开展。(每点1分,共4分)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5届四川绵阳一诊,4)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中提到“吏有五善:一曰中信敬上,二曰精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并提出“怒能喜,乐能哀,智能愚,壮能衰,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强良不得”。该史料可以佐证当时官吏考核( )
A.坚持礼法并重 B.淡化才能功绩
C.吸纳儒道思想 D.背弃法家主张
答案 C
2.(2025届湖南永州一模,3)九品中正制施行之初,中正评定人物品第之后,方“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家世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但不久之后,中正品评人物的标准发生了严重偏差,“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B.抬高了文官和士人的政治地位
C.品评无据导致制度的弊端显现
D.始终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
答案 A
3.(2024山东德州三模,2)如图为唐朝吏部尚书出身阶层占比示意图。这反映出当时( )
A.士族阶层影响仍在
B.地方势力有所膨胀
C.官员选拔方式改变
D.中枢权力机构异化
答案 A
4.(2025届湖北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11月期中,3)唐朝四品以下官员的考核先由中央各官署和地方长官进行考核,然后将考状上报尚书省,之后再由吏部进行覆考,覆考结果则作为官吏升降任免的依据。由此可见唐朝( )
A.重视对官员的监督管理
B.官员考核标准清晰细化
C.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D.官员考核形成严格程序
答案 D
5.(2024陕西宝鸡二模,26)北宋时期,国家号令一般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但是“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朝廷有重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此外,士大夫一再告诫君主,要依“道”而行。这些做法( )
A.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B.避免了决策上的失误
C.加强了专制主义皇权
D.提高了皇帝个人修养
答案 A
6.(2025届重庆拔尖强基联盟10月联考,11)洋务运动时期设置的同文馆最初只是单纯培养西方语言人才的机构,后清政府对同文馆毕业学生的升迁作了明确规定,“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或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衙门差委”。这反映出此时( )
A.近代选官制度得以建立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消弭
C.科举没落引发士人转型
D.时局变化推动观念革新
答案 D
7.(2025届福建泉州一模,7)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高等小学堂以养成国民忠国家、尊圣教之心为主;各学科均以汉文讲授,一概不用另习洋文,以免抛荒中学根柢。这一规定( )
A.开启了近代救亡图存的运动
B.培育了大量具备新式思想的人才
C.推动了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D.体现了危机意识与守旧思想并存
答案 D
8.(2025届湘豫名校11月联考,7)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凡二人以上同有受任之资格者,以有文官考试之合格证书者任之”。后来的北京政府取消了文官考试及格在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优先权,而强调任职者的经历和行政经验。这一变化( )
A.影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吸收中西文官制度精华
C.意在保持行政的连续性
D.表明制度改革走向失败
答案 A
9.(2024东北三省三校二模,9)1949年2月,华中工委开会决定抽调干部集中培训,为苏南、松江、苏州、常州等地委配备好主要干部。华北选调南下干部报名条件是“第一要年轻,第二要有一定文化知识,第三最好是共产党员”。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阶级基础的不断扩大
B.干部政策适应革命形势变化
C.重视干部专业化建设
D.干部数量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答案 B
10.(2025届山西三晋名校10月联考,15)1883年,英国政府颁布《年金法》,从法理之上正式建立了文官的工资标准,七年后,英国政府第一次对文官岗位进行了分类,将文官职务进行细化。而十年后,文官考试内容改革增加了口试的比重。这反映出英国( )
A.文官待遇逐步提高
B.文官职务容易晋升
C.文官管理日趋严苛
D.文官制度不断完善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1.(2025届江西赣州二十四校期中,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元代监察制度多继承宋、金旧制,但又有很多不同于前代的特点。元代建立了各地方监察道经行御史台的沟通而总诸于中央御史台的三级监察网;完全扭转了宋代监察机关地位的下降之势,其监察官吏的品秩均有所提高。与宋代台官和谏官在组织上分属于两个系统不同,“元无谏官”,谏官之责由御史台兼而行之。对此,明清两朝袭而不废。元代还废除了以审判活动为主要职责的大理寺,形成了御史台直接监察刑部司法行政活动的局面。
——摘编自王晓天《元代的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1948年9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一些人会经不起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摘编自陈东辉《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强调反腐倡廉建设的原因。(4分)
答案 (1)特点:具有继承与创新性;监察机构整齐划一,自成系统;监察机关地位显著提高;御史台兼谏官之责;监察机关司法权扩大;等。(4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影响:提高监察效率;规范官吏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或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监察制度奠定基础;等。(4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原因: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滋生的需要;国民党统治腐败的警示。(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