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练--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练--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1 15:1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五年高考
1.(2023河北,1,3分)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文化遗存分为五组。第一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组发现了炭化的粟与黍,第一至四组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五个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兴隆洼遗址   D.二里头遗址
2.(2024黑、吉、辽,1,3分)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炭化稻粒   D.彩陶残片
3.(2023湖南,1,3分)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4.(2024浙江1月选考,1,2分)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一时期(  )
A.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
C.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
D.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
5.(2024江西,1,3分)下图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
B.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
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
D.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
6.(2024湖北,1,3分)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正视图 俯视图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7.(2024甘肃,1,3分)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8.(2024新课标,24,4分)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9.(2023天津,1,3分)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10.(2023辽宁,1,3分)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
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11.(2022福建,1,3分)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  )
A.血缘政治的完善   B.铸铜技术的进步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中原文化的扩展
12.(2024湖南,1,3分)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13.(2022全国乙,24,4分)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2025届重庆拔尖强基联盟10月联考,1)下图是距今大约5000年前后几支重要的中华文明考古学文化分布图。这可用来说明,古代中华文明(  )
A.区域间交流比较频繁   
B.具有同源一体的特征
C.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   
D.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
2.(2025届北京海淀期中,1)考古人员在距今5000—4600年的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多组规模庞大、因势而建的水利系统,还在很多红烧土残块中发现稻谷、稻壳痕迹及数量巨大的红陶杯。该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农业生产工具最多。以上考古发现(  )
①为研究原始社会的水利工程提供资料
②反映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
③证明屈家岭是古代最早的水稻种植地
④反映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2025届四川新高考教研联盟一模,1)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前期墓葬中的高级玉器大多集中在太湖以南的反山墓地,后期则集中在太湖以北的寺墩墓地,特别是后期的寺墩墓地3号墓出土了33件大型玉琮,同时期其他墓葬中则只有1—3件玉器。据此可知当时良渚(  )
A.等级秩序森严   B.手工业发达
C.阶级矛盾尖锐   D.贫富分化明显
4.(2025届湖北黄冈9月调研,1)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有多条道路和墙垣,把都邑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祭祀区、宫城区和作坊区恰好在中路,且宫城区居于中心,其他重要遗存拱卫在宫城区的周围。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礼制文化走向成熟
B.城市布局凸显专制色彩
C.具备王朝国家特征
D.交通改善助推经济发展
5.(2024四川成都二模,24)敬畏天地,崇拜祖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商人的信仰主要是“敬天”;到了周代,祭天和祭祖成了同样重要的“国之大事”。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天下为家的出现   B.礼乐制度的形成
C.宗法制度的实行   D.民族交融的发展
6.(2025届湖南长郡中学一调,1)商朝拥有庞大的巫职机构,史职人员附属其下,天文历法、典籍史料充斥着迷信色彩。西周祭祀、占卜、教育都由掌礼机构管理,巫的地位低,史官等政务官职机构扩大。这一变化说明西周(  )
A.宗教信仰思想淡化   
B.治国理政观念调整
C.礼乐制度影响扩大   
D.国家管理机构成熟
7.(2025届河南豫西北教研联盟一模,2)西周中期格姬簋铭文记载,霸国宗妇格姬欲在母家晋国支持下立其子曶为霸国之君,周王室获悉其以“兄终弟及”承继君位的企图后,立即派员制止并正告格姬牢记先王所定制度。该事件说明了西周中期(  )
A.嫡长子继承制瓦解
B.诸侯势力威胁周王室统治
C.母系血缘影响力强
D.宗法分封制得以有效落实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五年高考
1.(2024全国甲,24,4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意味着(  )
A.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
D.取得号令各国的地位
2.(2024重庆,1,3分)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3.(2024广东,1,3分)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4.(2022河北,1,3分)“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
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5.(2023江苏,1,3分)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6.(2023全国甲,24,4分)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7.(2024安徽,1,3分)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8.(2023海南,1,3分)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9.(2022全国甲,24,4分)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10.(2021全国甲,24,4分)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11.(2022湖南,1,3分)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12.(2023重庆,1,3分)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13.(2021山东,1,3分)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14.(2021天津,1,3分)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15.(2020山东,1,3分)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16.[2023北京,19(1),4分](节选)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4分)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5届河南部分示范性高中11月联考,2)《左传》载:桓公二年鲁国大夫臧哀伯批评桓公“取郜(国)大鼎于宋”且“纳于大庙”,劝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当时周王朝的内史也肯定了臧哀伯“君违,不忘谏之以德”的贵族风范。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礼制秩序受冲击   B.儒学成为治国准则
C.谏官的地位提高   D.原始民主制度盛行
2.(2025届山西太原期中,2)春秋中后期,晋国政权逐渐被六卿所控制,在六卿相互争斗中,赵鞅宣布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这一政策的实施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遭到废除
B.分封体制得到了新发展
C.社会成员身份渐趋平等
D.传统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3.(2025届湖南永州一模,1)公元前312年,燕昭王采纳了大臣郭隗礼遇贤士的建议,为其“筑台而师之”。不久,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燕昭王此举(  )
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
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
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保障了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
4.(2025届甘肃、青海、宁夏9月联考,3)“楚王问鼎”最早出自《左传·宣公三年》,《史记》的记载与《左传》原文基本一致,但《左传》中称楚庄王为“楚子”,而《史记》则称为“楚王”。对“楚王”的不同称谓反映出(  )
A.楚庄王自觉维护礼乐制度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时代变迁影响认知的变化
D.周王开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5.(2025届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一,2)商鞅变法,对生产粟帛多者,免除其本身徭役,不认真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工商末业者,籍没为官奴。奖励军功,发展武备,平民可因军功拜爵,并因而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隶。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不得再享受过去的特权。这些措施(  )
A.清除了旧势力残余   B.重在保障社会稳定
C.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D.剥夺了贵族的特权
6.(2025届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期中,2)夏、商、西周时期,社会成员基本以“族”划分,治理较为集中;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管理出现急剧政治变革,出现了“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小农经济性质得到强化
B.宗法体制遭到破坏
C.官僚行政体系初步形成
D.集权观念成为主流
7.[2024九省联考(黑龙江、吉林卷),1]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以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庸客”,《韩非子》中就有主人以美食、钱币等招募“卖庸而播耕者”的记载。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分封制趋于解体   
B.郡县制得以推广
C.井田制遭到破坏   
D.宗法制逐渐强化
8.(2024东北三省三校一模,1)中国古代“君子”一词在《周易》中指封君的儿子,自孔子开始,君子被赋予道德品质的内涵,进而成为令人仰慕的、有很高道德地位的人。“君子”内涵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封君的道德水平在提升
C.德治理念得到推广
D.封建等级秩序开始崩溃
9.(2025届山东德州期中,2)下表为先秦时期诸子关于“义”的论述。这反映出“义”的实质是(  )
内容 出处
且夫义者,政也 《墨子·天志上》
无礼义,则上下乱 《孟子·尽心下》
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无它故焉,以济义矣。是所谓义立而王也 《荀子·王霸》
A.维护分封制度的工具
B.国家的政治准则
C.个体行为的价值原则
D.儒家的伦理标准
10.(2025届江西赣州二十四校期中,2)《论语》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孟子主张“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韩非认为“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这些言论(  )
A.根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C.表明百家争鸣局面激烈
D.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1.(2024山东淄博三模,16)《管子·问》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份社会调查提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一份社会调查提纲
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问死事之寡,其饩廪(口粮)何如 问国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 …… 问宗子(嫡长子)之牧(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今入者几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 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 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 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 所辟草莱,有益于家邑者几何矣 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 身何事 …… 问男女有巧伎能利备用者几何人 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 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 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 ……
——摘自《管子·问》
(1)这份社会调查提纲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现象。(8分)
(2)结合所学,指出齐国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6分)
第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五年高考
1.(2023天津,2,3分)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
A.目光长远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
2.(2022山东,2,3分)云梦秦简《日书》中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计、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3.(2022天津,2,3分)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4.(2021山东,2,3分)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5.(2021全国甲,25,4分)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6.(2022广东,2,3分)“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7.(2023全国甲,25,4分)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公元2年
公元140年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8.(2023福建,2,3分)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
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9.(2024湖北,16,14分)[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8分)
10.(2024福建,17,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代国家财政可区分为政府财政和皇室财政,分别由治粟内史(汉代称大司农)和少府两个机构掌管;汉武帝时,因“外事四夷,内兴功利”,遂将原本属于少府掌管的盐铁收入和酒税划拨给大司农;东汉光武帝时,少府掌管的山泽陂池等租税都交由大司农管辖,大司农成为最重要的国家财政管理机构。
——据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
通史·秦汉经济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时期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转变的历史背景,并指出秦汉时期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演变的趋势。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4山西一模,25)从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前后,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
A.主要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改进
B.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C.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2.(2025届河南豫西北教研联盟一模,3)秦统一后,秦郡分为关中郡、关外郡、新地郡、南北边郡(县)四类。反秦活动主要集中在秦统一过程中新兼并的新地郡,而其他三类郡则并不明显。这一现象说明了(  )
A.郡县制不适用于新兼并的地区
B.郡县制强化了国家治理能力
C.秦与六国旧地的融合任重道远
D.暴政是导致秦亡的主要原因
3.(2025届湖北重点高中智学联盟10月联考,2)据《史记》记载:“汉兴,接秦之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汉承秦制   B.统一货币
C.重农抑商   D.休养生息
4.[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2]秦代设博士官,掌管《诗》《书》及诸子百家典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博士官不为“通古今”而为“作经师”,专意于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这一变化说明(  )
A.西汉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B.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提高
C.博士官的权力逐渐增大
D.儒家典籍亟需保护传承
5.(2025届黑吉辽名校联盟检测,2)汉文帝在《遗匈奴书》中说先帝(高祖)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则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  )
A.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
B.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
D.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6.(2025届海南部分学校全真模拟二,2)据记载,汉武帝多次巡行“北边道”不同路段。西北地区发现的居延汉简中有“开通道路毋有章处”的简文,又保留了“除道卒”身份的记载。甘谷汉简记载,“北边”(长城防线及邻近地方)居民应缴纳“道桥钱”。这反映了汉朝(  )
A.邮驿体系日益完善   B.强化对西域的治理
C.重视巩固北部边防   D.百姓赋税负担沉重
7.(2025届山西太原期中,3)汉武帝时设置刺史,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守、相两千石官和强宗豪右。东汉光武帝时,刺史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可以处理地方政务,可不通过三公直接上奏皇帝。刺史职能的变化 (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C.抑制了豪强大族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8.(2025届四川绵阳一诊,5)西汉后期,请托行为对察举、监察等政治运作的渗透并不严重,也没形成成熟的请托互利网络。东汉时期,请托风气逐渐盛行,利益交换是请托行为展开的前提,举主举子、门生故吏、州郡豪族等皆是其中的重要角色。这一变化(  )
A.根源于行政体制的调整
B.推动门阀士族不断发展
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D.加剧了外戚与宦官专权
9.[2024九省联考(甘肃卷),25]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士人迎之者车数千辆。这表明当时(  )
A.士人在斗争中占上风   
B.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
C.范滂得到百姓的支持   
D.宦官失去地方掌控权
10.(2025届北京海淀期中,3)《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认为秦人先祖是颛顼帝。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春秋时期秦景公大墓,出土的石磬上刻有“高阳有灵,四方以鼏(mi)平”,意即秦人祖先高阳(即颛顼)显灵,秦境内四方得以安定。以上两则材料可以说明(  )
A.三皇五帝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B.考古成果可以纠正史书的谬误
C.《史记》撰写主要依据考古材料
D.《史记》的编纂基本上有据可依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1.[2024九省联考(甘肃卷),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为吏之道》《语书》等律令文书,体现了秦的法治。其中《语书》记载了南郡(今湖北荆州)太守训告:国家的制度法令已经完备,官吏和百姓却不遵守,仍沉溺于乡俗陋习,致使君主制定的法令形同虚设,助长了歪风邪气,不仅有害国家,也不便于百姓。
材料二 曹参是黄老思想有力提倡者,继萧何任丞相,一切遵照旧规,把好出风头的属员都免职了。汉文帝践行老子提出的“慈”“俭”“不为天下先”,持保守之政,不做积极的兴建,只有对人民增加放任,没有增加干涉,以成“文景之治”的安定与富庶。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
——《汉书·武帝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治国思想的演变。(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述秦汉之政的得与失。(9分)
12.(2025届福建三十六校一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历程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深深浸润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血脉之中。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演变的产物,而西汉时期是这一历程中尤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大一统”思想得到深入发展并广泛传播,以西汉王朝为核心并汇聚周边各民族的“大一统”政治初步形成。各民族的互动交流愈加深入,认同意识日渐强烈,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生生不息提供了精神滋养,也为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
——摘编自彭丰文《西汉“大一统”
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根据材料,围绕“大一统”思想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五年高考
1.(2023河北,1,3分)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文化遗存分为五组。第一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组发现了炭化的粟与黍,第一至四组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五个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兴隆洼遗址   D.二里头遗址
答案 C
2.(2024黑、吉、辽,1,3分)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炭化稻粒   D.彩陶残片
答案 D
3.(2023湖南,1,3分)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答案 B
4.(2024浙江1月选考,1,2分)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一时期(  )
A.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
C.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
D.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
答案 A
5.(2024江西,1,3分)下图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
B.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
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
D.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
答案 C
6.(2024湖北,1,3分)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正视图 俯视图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答案 C
7.(2024甘肃,1,3分)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答案 B
8.(2024新课标,24,4分)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答案 D
9.(2023天津,1,3分)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答案 C
10.(2023辽宁,1,3分)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
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答案 B
11.(2022福建,1,3分)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  )
A.血缘政治的完善   B.铸铜技术的进步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中原文化的扩展
答案 D
12.(2024湖南,1,3分)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 B
13.(2022全国乙,24,4分)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 C
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2025届重庆拔尖强基联盟10月联考,1)下图是距今大约5000年前后几支重要的中华文明考古学文化分布图。这可用来说明,古代中华文明(  )
A.区域间交流比较频繁   
B.具有同源一体的特征
C.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   
D.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
答案 C
2.(2025届北京海淀期中,1)考古人员在距今5000—4600年的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多组规模庞大、因势而建的水利系统,还在很多红烧土残块中发现稻谷、稻壳痕迹及数量巨大的红陶杯。该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农业生产工具最多。以上考古发现(  )
①为研究原始社会的水利工程提供资料
②反映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
③证明屈家岭是古代最早的水稻种植地
④反映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A
3.(2025届四川新高考教研联盟一模,1)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前期墓葬中的高级玉器大多集中在太湖以南的反山墓地,后期则集中在太湖以北的寺墩墓地,特别是后期的寺墩墓地3号墓出土了33件大型玉琮,同时期其他墓葬中则只有1—3件玉器。据此可知当时良渚(  )
A.等级秩序森严   B.手工业发达
C.阶级矛盾尖锐   D.贫富分化明显
答案 D
4.(2025届湖北黄冈9月调研,1)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有多条道路和墙垣,把都邑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祭祀区、宫城区和作坊区恰好在中路,且宫城区居于中心,其他重要遗存拱卫在宫城区的周围。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礼制文化走向成熟
B.城市布局凸显专制色彩
C.具备王朝国家特征
D.交通改善助推经济发展
答案 C
5.(2024四川成都二模,24)敬畏天地,崇拜祖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商人的信仰主要是“敬天”;到了周代,祭天和祭祖成了同样重要的“国之大事”。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天下为家的出现   B.礼乐制度的形成
C.宗法制度的实行   D.民族交融的发展
答案 C
6.(2025届湖南长郡中学一调,1)商朝拥有庞大的巫职机构,史职人员附属其下,天文历法、典籍史料充斥着迷信色彩。西周祭祀、占卜、教育都由掌礼机构管理,巫的地位低,史官等政务官职机构扩大。这一变化说明西周(  )
A.宗教信仰思想淡化   
B.治国理政观念调整
C.礼乐制度影响扩大   
D.国家管理机构成熟
答案 B
7.(2025届河南豫西北教研联盟一模,2)西周中期格姬簋铭文记载,霸国宗妇格姬欲在母家晋国支持下立其子曶为霸国之君,周王室获悉其以“兄终弟及”承继君位的企图后,立即派员制止并正告格姬牢记先王所定制度。该事件说明了西周中期(  )
A.嫡长子继承制瓦解
B.诸侯势力威胁周王室统治
C.母系血缘影响力强
D.宗法分封制得以有效落实
答案 D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五年高考
1.(2024全国甲,24,4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意味着(  )
A.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
D.取得号令各国的地位
答案 D
2.(2024重庆,1,3分)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答案 B
3.(2024广东,1,3分)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答案 D
4.(2022河北,1,3分)“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
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答案 D
5.(2023江苏,1,3分)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答案 D
6.(2023全国甲,24,4分)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答案 C
7.(2024安徽,1,3分)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 C
8.(2023海南,1,3分)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答案 B
9.(2022全国甲,24,4分)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答案 B
10.(2021全国甲,24,4分)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答案 A
11.(2022湖南,1,3分)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答案 C
12.(2023重庆,1,3分)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答案 D
13.(2021山东,1,3分)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答案 B
14.(2021天津,1,3分)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答案 C
15.(2020山东,1,3分)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 D
16.[2023北京,19(1),4分](节选)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4分)
答案 (1)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黄河容易泛滥成灾;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人员伤亡惨重;黄河在军事上具有天然屏障的作用。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5届河南部分示范性高中11月联考,2)《左传》载:桓公二年鲁国大夫臧哀伯批评桓公“取郜(国)大鼎于宋”且“纳于大庙”,劝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当时周王朝的内史也肯定了臧哀伯“君违,不忘谏之以德”的贵族风范。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礼制秩序受冲击   B.儒学成为治国准则
C.谏官的地位提高   D.原始民主制度盛行
答案 A
2.(2025届山西太原期中,2)春秋中后期,晋国政权逐渐被六卿所控制,在六卿相互争斗中,赵鞅宣布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这一政策的实施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遭到废除
B.分封体制得到了新发展
C.社会成员身份渐趋平等
D.传统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答案 D
3.(2025届湖南永州一模,1)公元前312年,燕昭王采纳了大臣郭隗礼遇贤士的建议,为其“筑台而师之”。不久,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燕昭王此举(  )
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
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
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保障了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
答案 B
4.(2025届甘肃、青海、宁夏9月联考,3)“楚王问鼎”最早出自《左传·宣公三年》,《史记》的记载与《左传》原文基本一致,但《左传》中称楚庄王为“楚子”,而《史记》则称为“楚王”。对“楚王”的不同称谓反映出(  )
A.楚庄王自觉维护礼乐制度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时代变迁影响认知的变化
D.周王开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答案 C
5.(2025届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一,2)商鞅变法,对生产粟帛多者,免除其本身徭役,不认真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工商末业者,籍没为官奴。奖励军功,发展武备,平民可因军功拜爵,并因而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隶。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不得再享受过去的特权。这些措施(  )
A.清除了旧势力残余   B.重在保障社会稳定
C.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D.剥夺了贵族的特权
答案 C
6.(2025届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期中,2)夏、商、西周时期,社会成员基本以“族”划分,治理较为集中;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管理出现急剧政治变革,出现了“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小农经济性质得到强化
B.宗法体制遭到破坏
C.官僚行政体系初步形成
D.集权观念成为主流
答案 B
7.[2024九省联考(黑龙江、吉林卷),1]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以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庸客”,《韩非子》中就有主人以美食、钱币等招募“卖庸而播耕者”的记载。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分封制趋于解体   
B.郡县制得以推广
C.井田制遭到破坏   
D.宗法制逐渐强化
答案 C
8.(2024东北三省三校一模,1)中国古代“君子”一词在《周易》中指封君的儿子,自孔子开始,君子被赋予道德品质的内涵,进而成为令人仰慕的、有很高道德地位的人。“君子”内涵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封君的道德水平在提升
C.德治理念得到推广
D.封建等级秩序开始崩溃
答案 A
9.(2025届山东德州期中,2)下表为先秦时期诸子关于“义”的论述。这反映出“义”的实质是(  )
内容 出处
且夫义者,政也 《墨子·天志上》
无礼义,则上下乱 《孟子·尽心下》
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无它故焉,以济义矣。是所谓义立而王也 《荀子·王霸》
A.维护分封制度的工具
B.国家的政治准则
C.个体行为的价值原则
D.儒家的伦理标准
答案 B
10.(2025届江西赣州二十四校期中,2)《论语》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孟子主张“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韩非认为“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这些言论(  )
A.根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C.表明百家争鸣局面激烈
D.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1.(2024山东淄博三模,16)《管子·问》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份社会调查提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一份社会调查提纲
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问死事之寡,其饩廪(口粮)何如 问国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 …… 问宗子(嫡长子)之牧(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今入者几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 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 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 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 所辟草莱,有益于家邑者几何矣 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 身何事 …… 问男女有巧伎能利备用者几何人 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 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 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 ……
——摘自《管子·问》
(1)这份社会调查提纲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现象。(8分)
(2)结合所学,指出齐国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6分)
答案 (1)社会现象:抚恤对国家有功之人,奖励军功,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宗族内部关系削弱,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农业与工商业得到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存在贫富分化现象;租佃及借贷关系出现。(8分)
(2)目的:全面了解当时齐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为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6分)
第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五年高考
1.(2023天津,2,3分)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
A.目光长远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
答案 B
2.(2022山东,2,3分)云梦秦简《日书》中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计、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答案 C
3.(2022天津,2,3分)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答案 D
4.(2021山东,2,3分)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答案 C
5.(2021全国甲,25,4分)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答案 B
6.(2022广东,2,3分)“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答案 D
7.(2023全国甲,25,4分)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公元2年
公元140年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答案 D
8.(2023福建,2,3分)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
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答案 D
9.(2024湖北,16,14分)[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8分)
答案 (1)河西走廊和西域纳入版图。(2分,答出关键词河西走廊和西域得2分,只答版图扩大不得分,纯抄材料“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得1分,有补充替代性表述如“版图增加,疆域扩大”等可得2分,新疆不得分,今新疆地区可得分,河西地区等酌情给分)
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每点2分,河西四郡得2分,在河西地区实行郡县制得2分,只答郡县制不得分,任写两郡加“等”得2分,四郡名称、西域都护府等关键字错扣1分,出现重大史实错误不得分)
(2)中原政权的统一与分裂(中原政权角度,中原政权的兴衰或王朝兴衰得2分,政权更迭得1分,统一多民族国家得1分);游牧政权的强盛与衰弱(游牧政权角度,少数民族得2分);西域地区适宜农业发展,而农耕是中原的重要生产方式,便于经营西域(自然地理条件角度,农耕或适宜农业发展得2分,西域偏远,难以持续控制得1分);控制西域对于中原政权强盛具有重要意义(西域对全国具有重要意义、促进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得2分,民族交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不得分)。
10.(2024福建,17,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代国家财政可区分为政府财政和皇室财政,分别由治粟内史(汉代称大司农)和少府两个机构掌管;汉武帝时,因“外事四夷,内兴功利”,遂将原本属于少府掌管的盐铁收入和酒税划拨给大司农;东汉光武帝时,少府掌管的山泽陂池等租税都交由大司农管辖,大司农成为最重要的国家财政管理机构。
——据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
通史·秦汉经济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时期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转变的历史背景,并指出秦汉时期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演变的趋势。
答案 背景:政府财政开支巨大;中央集权的强化。(4分)
趋势:掌管政府财政的机构权限不断扩大;国家财政管理机构从分散走向集中。(4分)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4山西一模,25)从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前后,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
A.主要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改进
B.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C.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答案 D
2.(2025届河南豫西北教研联盟一模,3)秦统一后,秦郡分为关中郡、关外郡、新地郡、南北边郡(县)四类。反秦活动主要集中在秦统一过程中新兼并的新地郡,而其他三类郡则并不明显。这一现象说明了(  )
A.郡县制不适用于新兼并的地区
B.郡县制强化了国家治理能力
C.秦与六国旧地的融合任重道远
D.暴政是导致秦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C
3.(2025届湖北重点高中智学联盟10月联考,2)据《史记》记载:“汉兴,接秦之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汉承秦制   B.统一货币
C.重农抑商   D.休养生息
答案 D
4.[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2]秦代设博士官,掌管《诗》《书》及诸子百家典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博士官不为“通古今”而为“作经师”,专意于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这一变化说明(  )
A.西汉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B.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提高
C.博士官的权力逐渐增大
D.儒家典籍亟需保护传承
答案 B
5.(2025届黑吉辽名校联盟检测,2)汉文帝在《遗匈奴书》中说先帝(高祖)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则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  )
A.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
B.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
D.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答案 A
6.(2025届海南部分学校全真模拟二,2)据记载,汉武帝多次巡行“北边道”不同路段。西北地区发现的居延汉简中有“开通道路毋有章处”的简文,又保留了“除道卒”身份的记载。甘谷汉简记载,“北边”(长城防线及邻近地方)居民应缴纳“道桥钱”。这反映了汉朝(  )
A.邮驿体系日益完善   B.强化对西域的治理
C.重视巩固北部边防   D.百姓赋税负担沉重
答案 C
7.(2025届山西太原期中,3)汉武帝时设置刺史,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守、相两千石官和强宗豪右。东汉光武帝时,刺史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可以处理地方政务,可不通过三公直接上奏皇帝。刺史职能的变化 (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C.抑制了豪强大族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答案 B
8.(2025届四川绵阳一诊,5)西汉后期,请托行为对察举、监察等政治运作的渗透并不严重,也没形成成熟的请托互利网络。东汉时期,请托风气逐渐盛行,利益交换是请托行为展开的前提,举主举子、门生故吏、州郡豪族等皆是其中的重要角色。这一变化(  )
A.根源于行政体制的调整
B.推动门阀士族不断发展
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D.加剧了外戚与宦官专权
答案 C
9.[2024九省联考(甘肃卷),25]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士人迎之者车数千辆。这表明当时(  )
A.士人在斗争中占上风   
B.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
C.范滂得到百姓的支持   
D.宦官失去地方掌控权
答案 B
10.(2025届北京海淀期中,3)《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认为秦人先祖是颛顼帝。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春秋时期秦景公大墓,出土的石磬上刻有“高阳有灵,四方以鼏(mi)平”,意即秦人祖先高阳(即颛顼)显灵,秦境内四方得以安定。以上两则材料可以说明(  )
A.三皇五帝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B.考古成果可以纠正史书的谬误
C.《史记》撰写主要依据考古材料
D.《史记》的编纂基本上有据可依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1.[2024九省联考(甘肃卷),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为吏之道》《语书》等律令文书,体现了秦的法治。其中《语书》记载了南郡(今湖北荆州)太守训告:国家的制度法令已经完备,官吏和百姓却不遵守,仍沉溺于乡俗陋习,致使君主制定的法令形同虚设,助长了歪风邪气,不仅有害国家,也不便于百姓。
材料二 曹参是黄老思想有力提倡者,继萧何任丞相,一切遵照旧规,把好出风头的属员都免职了。汉文帝践行老子提出的“慈”“俭”“不为天下先”,持保守之政,不做积极的兴建,只有对人民增加放任,没有增加干涉,以成“文景之治”的安定与富庶。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
——《汉书·武帝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治国思想的演变。(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述秦汉之政的得与失。(9分)
答案 (1)演变:秦朝时,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强调法治,形成了严苛的法律体系;汉朝初年,统治者以道家的黄老思想为治国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统治者采取尊崇儒术的政策,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治国思想。
(2)得:奠定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对后世影响深远;巩固与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对于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为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失: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皇权具有独断性与随意性,容易形成“暴政”,激化社会矛盾;加强对思想与学术的控制,形成了文化专制的思想政策,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消极性。
12.(2025届福建三十六校一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历程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深深浸润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血脉之中。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演变的产物,而西汉时期是这一历程中尤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大一统”思想得到深入发展并广泛传播,以西汉王朝为核心并汇聚周边各民族的“大一统”政治初步形成。各民族的互动交流愈加深入,认同意识日渐强烈,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生生不息提供了精神滋养,也为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
——摘编自彭丰文《西汉“大一统”
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根据材料,围绕“大一统”思想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 论题:华夏认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阐述:古代中国经历了多次分裂割据时期,每一次的分裂都酝酿着华夏认同下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纷争,各国互相兼并,华夏族与其他民族频繁交流,形成华夏认同观念,为秦朝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民族从冲突逐渐走向和平交往,民族交融程度加深。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使得华夏认同趋势加强,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隋文帝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隋朝国力强盛,疆域得到拓展。在辽宋夏金对峙中,汉族与周边民族长期互动,中原农耕文明进一步向周边辐射,各民族政权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推行中央集权制为主的统治政策;加深边疆与中原的一体化进程,使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加深,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认同进一步发展,丰富和深化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为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成熟奠定了基础。
纵观中国历史,华夏认同不仅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凝聚力,促进各民族的进步与交融,还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不断发展,主导着中国沿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方向继续前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