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专题练--第八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专题练--第八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1 15:1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第八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
1.(2025届山东潍坊联考二,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36条规定:必须迅速恢复并逐步增建铁路和公路,疏浚河流,推广水运,改善并发展邮政和电信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建造各种交通工具和创办民用航空。据此可知,该时期的经济建设构想(  )
A.旨在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 B.强调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关注国家的经济自主能力 D.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2.(2024山东潍坊一模,8)下图为1950—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实行的部分措施。下列措施旨在(  )
◆制定《上海市办理婴幼保育机构暂行最低标准》。
◆创办工厂托儿所166所,收托儿童4 654人。
◆举办保育人员训练班和在职营养员轮训班。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鼓励女性投身工业化建设
C.完善社会保障制度D.增强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
3.(2024山东淄博一模,8)在1953年10月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配售问题可以考虑,我观察也势在必行。因为小农经济增产不多,而城市粮食需求年年增长”,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城市、乡村不同时紧张更好,但恐怕办不到。为此,中央(  )
A.进行国民经济调整B.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C.继续推进土地改革D.推行工业化发展的战略
4.(2024山东聊城二模,9)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抽调有文化的干部到工业战线;兴办和扩大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程技术学校;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把分散在各大学的理工科的系和专业抽出来,成立独立的理工科学院;让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提前毕业;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培训班、训练班等。这些举措旨在(  )
A.培养工业建设急需的技术人才
B.积累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经验
C.建立支撑工业基础的骨干企业
D.发展面向工农大众的人民教育
5.(2024江苏4月百校大联考,9)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在新中国成立前没有耕牛、农具,土地很少,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土地改革后,他家里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这一变化说明(  )
A.土地改革在解放区全面展开
B.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C.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突出成果
D.工业化建设条件已成熟
6.(2024江苏南通三模,9)在1953年6月至8月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上,毛泽东针对工商业税制改革发言强调新税制“‘公私一律平等’,违背了国营经济是领导成分的路线”,批判“新税制发展下去,势必离开马列主义,离开党的总路线,向资本主义发展”。毛泽东的讲话利于(  )
A.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调动私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D.贯彻新民主主义的财经路线
7.(2025届江苏常州一中10月月考,9)1953年11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在关于大城市蔬菜生产和供应情况及意见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蔬菜为中心,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发展肉类、乳类、水果的生产”。这一做法(  )
A.适应工业化的迫切要求
B.有助于缓解粮食危机
C.为农业合作化创造条件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8.(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4月大联考,10)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口生产资料的部分数据。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年份 进口总额(亿美元) 机械设备进口占比(%) 生产原料进口占比(%)
1950年 4.86 22.5 60.9
1956年 14.32 53.6 38.0
A.工业化建设顺利开展
B.原料进口逐年减少
C.机械化生产基本普及
D.生产关系完成变革
9.(2025届广东部分学校二调,10)如表为1950年至1953年广东粮食市场公私经营占比表(单位:%)。据如表推断,广东在此期间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年份 销售占市场总成交量 收购占市场总成交量
9个重点 市场平均 广州市 9个重点 市场平均 广州市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1950 — — 33.89 66.11 — — 8.15 91.85
1951 44.00 56.00 53.45 46.55 15.30 84.70 21.28 78.72
1952 77.26 23.74 80.43 19.57 68.42 31.58 48.43 51.57
1953 (统购前) 89.19 10.81 90.72 9.28 78.57 21.43 66.11 33.89
A.顺利完成公私合营
B.粮食购销差额逐渐缩小
C.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D.省内粮价地区差异扩大
10.(2024广东韶关二模,9)1953年9月,毛泽东针对国内采取何种工业模式时说:“抗美援朝是施仁政,现在发展工业建设也是施仁政。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这表明当时(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发展重工业符合国家战略需要
C.社会主义建设兼顾民生改善
D.工业综合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11.(2024广东佛山二模,10)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问世后,获得国际上极高的关注和赞扬。茅盾先生观看后即兴赋诗:“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这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  )
A.突出情节的曲折性   B.服务于国际市场
C.摆脱强烈的政治性   D.探索民族化道路
12.(2024广东江门一模,10)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明确指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手工业,集体所有制是主要的,个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和助手……过多过早地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于生产反而不利”。这一规定(  )
A.清除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B.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13.(2025届广东肇庆一模,10)1961年9月,国家计划委员会下发文件要求重视节水工作;次年5月,建筑工程部又发出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建工厅(局)等协助大工业用户合理安排用水,做好冷却水、空调水及部分洗涤水的循环使用、重复利用。此举旨在(  )
A.满足经济体制全面转型需要
B.提升废水处理的技术
C.为大规模工业建设准备条件
D.适应国民经济的调整
14.(2025届广东广州天河测试,10)据《中国统计年鉴》记载,1962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完成71.26亿元,比1961年减少56.16亿元。全年累计施工大中型项目为1 003个,比1961年缩减406个。用于农业和支农工业投资的比重,由1961年的17.5%上升到23.6%。这反映了当时(  )
A.国际形势影响国内建设
B.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经济调整工作取得成效
D.三线建设改善工业布局
15.(2024湖南怀化二模,9)自1954年中央正式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推动“劳卫制”预备级工作的开展,到195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全国各地掀起了“劳卫制”体育锻炼的热潮。据此,劳卫制(  )
A.构建了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
B.彰显制度建设的优越性
C.意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D.有力保障三大改造实施
16.(2024湖南雅礼中学月考八,9)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指出,“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再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就要胜利地完成了”,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任务应该是,“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次会议(  )
A.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B.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C.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D.推动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
二非选择题
17.(2024山东潍坊一模,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宣传口号
提出时间 口号
1949.10.03 “拥护共同纲领”“拥护中央人民政府”“拥护人民民主专政”
1950.02.12 “人人是先生,人人是学生,人人要问,不论老少,人人要识字”
1950.11.12 “准备最好的粮食,献给国家,保卫祖国”
1950.11.18 “稳定物价,加紧生产,加强团结,搞好公私关系,搞好劳资关系”
1950.12.17 “缴完翻身粮,赶快闹翻身,好好把田分”
1952.07.04 “男女一齐发动,男女平等,反对打骂,婚姻自由”
1953.10.01 “发动增产节约竞赛,继续提高管理水平,为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而奋斗”
1954.03.03 “搞好生产,迎接普选”
1954.03.23 “边生产,边建社”“搞好生产,争取入社”
1956.05.02 “亚非各国的友谊万岁”“拥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12分)
18.(2025届江苏宿迁三校联考,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李顺达的事迹宣传
材料 20世纪30年代末起,在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出现了一位后来享誉全国的英雄劳模、优秀共产党员——李顺达。他发展生产是能手,参加战斗是英雄,组织支前是模范,因此成了当时山西乃至晋冀鲁豫响当当的人物,是新闻记者关注和采访的对象。在《人民日报》的版面上,李顺达成了“常客”。
时间 报刊 报道名称
1946年 6月19日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第2版 《太行一等劳动英雄李顺达订出五年发家计划》
1948年 6月1日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第1版 《太行劳动英雄李顺达等号召英雄带头推动生产》
1948年 7月5日 《人民日报》第1版 《太行劳动英雄李顺达坚信党的政策 努力生产发家》
1948年 11月22日 《人民日报》第1版 《李顺达总结发家经验 续订第二个五年计划》《李顺达是怎样提前完成建家计划的 》
1950年 9月29日 《人民日报》第8版 《李顺达带领西沟村走向富裕》
1951年 3月9日 《人民日报》第1版 《保证今年农作物丰收!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挑战 农业部号召奋起应战形成爱国竞赛热潮》
1951年 7月18日 《人民日报》第2版 《李顺达领导互助组的主要经验》
1954年 3月21日 《人民日报》第1版 《李顺达等荣获“爱国生产金星奖章”的消息推动了山西农村生产和互助合作运动》
——摘编自刘泉友《人民日报对
李顺达报道的历史渊源》
(1)分析1950年之前和之后《人民日报》宣传报道李顺达事迹的差异,并说明原因。(8分)
(2)对《人民日报》关于李顺达事迹的新闻报道加以点评。(6分)
第八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选择题
1.(2025届山东潍坊联考二,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36条规定:必须迅速恢复并逐步增建铁路和公路,疏浚河流,推广水运,改善并发展邮政和电信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建造各种交通工具和创办民用航空。据此可知,该时期的经济建设构想(  )
A.旨在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 B.强调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关注国家的经济自主能力 D.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 D 
2.(2024山东潍坊一模,8)下图为1950—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实行的部分措施。下列措施旨在(  )
◆制定《上海市办理婴幼保育机构暂行最低标准》。
◆创办工厂托儿所166所,收托儿童4 654人。
◆举办保育人员训练班和在职营养员轮训班。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鼓励女性投身工业化建设
C.完善社会保障制度D.增强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
答案 D 
3.(2024山东淄博一模,8)在1953年10月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配售问题可以考虑,我观察也势在必行。因为小农经济增产不多,而城市粮食需求年年增长”,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城市、乡村不同时紧张更好,但恐怕办不到。为此,中央(  )
A.进行国民经济调整B.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C.继续推进土地改革D.推行工业化发展的战略
答案 B 
4.(2024山东聊城二模,9)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抽调有文化的干部到工业战线;兴办和扩大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程技术学校;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把分散在各大学的理工科的系和专业抽出来,成立独立的理工科学院;让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提前毕业;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培训班、训练班等。这些举措旨在(  )
A.培养工业建设急需的技术人才
B.积累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经验
C.建立支撑工业基础的骨干企业
D.发展面向工农大众的人民教育
答案 A 
5.(2024江苏4月百校大联考,9)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在新中国成立前没有耕牛、农具,土地很少,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土地改革后,他家里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这一变化说明(  )
A.土地改革在解放区全面展开
B.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C.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突出成果
D.工业化建设条件已成熟
答案 B 
6.(2024江苏南通三模,9)在1953年6月至8月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上,毛泽东针对工商业税制改革发言强调新税制“‘公私一律平等’,违背了国营经济是领导成分的路线”,批判“新税制发展下去,势必离开马列主义,离开党的总路线,向资本主义发展”。毛泽东的讲话利于(  )
A.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调动私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D.贯彻新民主主义的财经路线
答案 A 
7.(2025届江苏常州一中10月月考,9)1953年11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在关于大城市蔬菜生产和供应情况及意见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蔬菜为中心,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发展肉类、乳类、水果的生产”。这一做法(  )
A.适应工业化的迫切要求
B.有助于缓解粮食危机
C.为农业合作化创造条件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答案 A 
8.(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4月大联考,10)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口生产资料的部分数据。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年份 进口总额(亿美元) 机械设备进口占比(%) 生产原料进口占比(%)
1950年 4.86 22.5 60.9
1956年 14.32 53.6 38.0
A.工业化建设顺利开展
B.原料进口逐年减少
C.机械化生产基本普及
D.生产关系完成变革
答案 A 
9.(2025届广东部分学校二调,10)如表为1950年至1953年广东粮食市场公私经营占比表(单位:%)。据如表推断,广东在此期间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年份 销售占市场总成交量 收购占市场总成交量
9个重点 市场平均 广州市 9个重点 市场平均 广州市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1950 — — 33.89 66.11 — — 8.15 91.85
1951 44.00 56.00 53.45 46.55 15.30 84.70 21.28 78.72
1952 77.26 23.74 80.43 19.57 68.42 31.58 48.43 51.57
1953 (统购前) 89.19 10.81 90.72 9.28 78.57 21.43 66.11 33.89
A.顺利完成公私合营
B.粮食购销差额逐渐缩小
C.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D.省内粮价地区差异扩大
答案 B 
10.(2024广东韶关二模,9)1953年9月,毛泽东针对国内采取何种工业模式时说:“抗美援朝是施仁政,现在发展工业建设也是施仁政。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这表明当时(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发展重工业符合国家战略需要
C.社会主义建设兼顾民生改善
D.工业综合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答案 B 
11.(2024广东佛山二模,10)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问世后,获得国际上极高的关注和赞扬。茅盾先生观看后即兴赋诗:“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这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  )
A.突出情节的曲折性   B.服务于国际市场
C.摆脱强烈的政治性   D.探索民族化道路
答案 D 
12.(2024广东江门一模,10)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明确指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手工业,集体所有制是主要的,个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和助手……过多过早地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于生产反而不利”。这一规定(  )
A.清除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B.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 D 
13.(2025届广东肇庆一模,10)1961年9月,国家计划委员会下发文件要求重视节水工作;次年5月,建筑工程部又发出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建工厅(局)等协助大工业用户合理安排用水,做好冷却水、空调水及部分洗涤水的循环使用、重复利用。此举旨在(  )
A.满足经济体制全面转型需要
B.提升废水处理的技术
C.为大规模工业建设准备条件
D.适应国民经济的调整
答案 D 
14.(2025届广东广州天河测试,10)据《中国统计年鉴》记载,1962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完成71.26亿元,比1961年减少56.16亿元。全年累计施工大中型项目为1 003个,比1961年缩减406个。用于农业和支农工业投资的比重,由1961年的17.5%上升到23.6%。这反映了当时(  )
A.国际形势影响国内建设
B.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经济调整工作取得成效
D.三线建设改善工业布局
答案 C 
15.(2024湖南怀化二模,9)自1954年中央正式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推动“劳卫制”预备级工作的开展,到195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全国各地掀起了“劳卫制”体育锻炼的热潮。据此,劳卫制(  )
A.构建了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
B.彰显制度建设的优越性
C.意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D.有力保障三大改造实施
答案 C 
16.(2024湖南雅礼中学月考八,9)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指出,“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再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就要胜利地完成了”,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任务应该是,“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次会议(  )
A.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B.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C.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D.推动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
答案 C 
非选择题
17.(2024山东潍坊一模,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宣传口号
提出时间 口号
1949.10.03 “拥护共同纲领”“拥护中央人民政府”“拥护人民民主专政”
1950.02.12 “人人是先生,人人是学生,人人要问,不论老少,人人要识字”
1950.11.12 “准备最好的粮食,献给国家,保卫祖国”
1950.11.18 “稳定物价,加紧生产,加强团结,搞好公私关系,搞好劳资关系”
1950.12.17 “缴完翻身粮,赶快闹翻身,好好把田分”
1952.07.04 “男女一齐发动,男女平等,反对打骂,婚姻自由”
1953.10.01 “发动增产节约竞赛,继续提高管理水平,为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而奋斗”
1954.03.03 “搞好生产,迎接普选”
1954.03.23 “边生产,边建社”“搞好生产,争取入社”
1956.05.02 “亚非各国的友谊万岁”“拥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12分)
答案 材料选自《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其涵盖的内容范围广,是研究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一手史料。(3分)
材料中“拥护中央人民政府”“保卫祖国”“迎接普选”等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举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史实,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巩固、制度建设等。(3分)
材料中“稳定物价”“加紧生产”“完成国家计划”“把田分”“争取入社”等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重视恢复经济、稳定物价,实行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史实,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等。(3分)
材料中“人人要识字”“婚姻自由”等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扫盲教育、颁布婚姻法等史实,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法制建设等。(3分)
材料中“亚非各国的友谊”“拥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亚非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史实,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3分)
(任选四个角度分析材料信息即可。)
18.(2025届江苏宿迁三校联考,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李顺达的事迹宣传
材料 20世纪30年代末起,在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出现了一位后来享誉全国的英雄劳模、优秀共产党员——李顺达。他发展生产是能手,参加战斗是英雄,组织支前是模范,因此成了当时山西乃至晋冀鲁豫响当当的人物,是新闻记者关注和采访的对象。在《人民日报》的版面上,李顺达成了“常客”。
时间 报刊 报道名称
1946年 6月19日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第2版 《太行一等劳动英雄李顺达订出五年发家计划》
1948年 6月1日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第1版 《太行劳动英雄李顺达等号召英雄带头推动生产》
1948年 7月5日 《人民日报》第1版 《太行劳动英雄李顺达坚信党的政策 努力生产发家》
1948年 11月22日 《人民日报》第1版 《李顺达总结发家经验 续订第二个五年计划》《李顺达是怎样提前完成建家计划的 》
1950年 9月29日 《人民日报》第8版 《李顺达带领西沟村走向富裕》
1951年 3月9日 《人民日报》第1版 《保证今年农作物丰收!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挑战 农业部号召奋起应战形成爱国竞赛热潮》
1951年 7月18日 《人民日报》第2版 《李顺达领导互助组的主要经验》
1954年 3月21日 《人民日报》第1版 《李顺达等荣获“爱国生产金星奖章”的消息推动了山西农村生产和互助合作运动》
——摘编自刘泉友《人民日报对
李顺达报道的历史渊源》
(1)分析1950年之前和之后《人民日报》宣传报道李顺达事迹的差异,并说明原因。(8分)
(2)对《人民日报》关于李顺达事迹的新闻报道加以点评。(6分)
答案 (1)差异:1950年以前,连续报道宣传李顺达发家致富的规划及经验,侧重于宣传他个人、家庭劳动致富的事迹,强调其“劳动英雄”称号。1950年以后,主要宣传李顺达互助组的引领示范作用和影响,宣传他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强调其领导带头作用,侧重宣传农业经济发展中集体(李顺达互助组)的作用。
原因:1950年以前,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通过对李顺达的宣传让群众了解并认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有利于倡导劳动光荣的新风尚,从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1950年以后,为了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需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通过榜样示范,激发全国人民为走向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而奋斗的热情。
(2)《人民日报》对李顺达事迹的新闻报道具有连续性、阶段性;报道突出了李顺达在农业生产中的经验和成果,注重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刊,履行了宣传党的政策、树立先进典型、服务人民群众的责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