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选择题
1.(2025届江苏淮阴中学10月调研,5)“时元帝为琅邪王,与(王)导素相亲善。……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帝乃使导躬造(贺)循、(顾)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晋书·王导传》的记载表明( )
A.皇权衰弱高门士族影响政局
B.中央集权统治亟待加强
C.南方士族成为政权主要支柱
D.社会主流思想出现异变
2.(2024山东淄博一模,2)北魏皇帝赐名是鲜卑族的重要习俗。孝文帝时期开始向北方汉族大族赐名,所赐之名都取自汉族的重要经书和史书。这一做法旨在( )
A.实行因俗而治 B.延揽汉族文士
C.承续华夏传统 D.促进政权认同
3.(2025届广东部分学校一调,9)北魏大臣甄琛指出:“今伪弊(指南朝)相承,仍崇关鄽之税;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这反映出当时( )
A.大一统下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区域性市场的繁荣
C.南北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D.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4.(2025届郴州监测,3)东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如贾弼之“广集百氏谱记”,他在晋孝武帝时受朝廷委派,撰成《十八州士族谱》七百多卷。由此可知修谱旨在( )
A.维护门阀特权
B.促进宗族团结
C.保证选官公平
D.吸纳庶族参政
5.(2025届江苏无锡期中,4)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后多有改姓或尊奉华夏祖先的行为,建立政权时也往往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民族隔阂得以消除
B.文化认同影响统治
C.治国理念趋于统一
D.政权更迭注重传承
(2025届广东肇庆一模,3)590年,隋文帝颁布命令,要求府兵及其家属在州县落籍,平时从事生产,实行“寓兵于农”。这使过去兵民分治、府兵另立户籍的旧制发生了改变。这反映了隋朝政府( )
A.意图削弱军将权力 B.弱化对民众的控制
C.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着力减轻财政负担
7.(2024山东济宁一中二模,3) 583 年,隋文帝宣布废除地方长官就地自聘僚属的制度,规定其僚属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州县长官三年一换,下属官员四年一换,且不得连任。其举措旨在( )
A.强化中央机构职能 B.防止地方官员坐大
C.牢牢控制用人权力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8.(2025届江苏海安中学9月月考,10)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A.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
B.有利于提升员官素质
C.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D.掀起了民众健身热潮
9.(2024广东湛江二模,4)唐玄宗时,润州刺史韦铣虽为高门却不同意让“门第贵盛,声名藉甚者”为婿,坚持嫁女与进士裴宽。尚书李翱的女儿看中文士卢储,李翱遂招其为婿。后来卢储中了状元,一时传为佳话。这反映出唐代( )
A.科举取士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B.封建门第观念已经消除
C.科举制推动了社会观念变迁
D.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加强
10.(2025届山东省实验中学二诊,5)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且“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贸贩,别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淄青节度使(辖地位于今山东)李师道还在三道十二州内设立铜铁官,“岁取冶赋百万”。这些史实( )
A.可以用来研究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
B.说明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工商业发展
C.反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
D.揭示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11.(2024湖南长沙市一中适应练二,4)唐太宗曾经想要征未满十八岁的中男为兵,魏征坚决不同意,四次拒绝在敕书上签字。武则天当权时期,宰相刘祎之受诬告后拒认不经中书门下发出的皇帝敕书,结果被赐死。这两则事例说明( )
A.唐朝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B.制度运行效果离不开特定政治环境
C.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D.皇权相权之争是封建社会主要矛盾
12.(2023山东菏泽期末,2)南齐顾欢在《夷夏论》中讲到佛教“下弃妻孥,上废宗祀。嗜欲之物,皆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屈。悖礼犯顺,曾莫之觉。弱丧忘归,孰识其旧” 由此可见他( )
A.秉持儒家伦理反对佛教B.主张佛教应与礼教结合
C.已经形成三教合一思想D.认为佛教导致社会动荡
13.(2024江苏基地学校大联考五,3)《烧尾食单》是唐朝尚书省左仆射韦巨源所设。烧尾,源于鲤鱼跃龙门时需烧掉尾巴才能化龙的典故。因此该食单常在新官上任宴请同僚或新登第的士子宴请同年时使用。食单中还“御黄王母饭”“八仙盘”“曼陀饼”“婆罗门轻高面”等菜点。这张食单折射出唐朝( )
A.科举取士造成朋党之争
B.饮食习惯注重健康养生
C.佛道文化渗入社会生活
D.盛世之下官吏贪图享乐
14.(2024广东肇庆二模,4)据统计,《教坊记》中唐代325首曲名中,天宝末年改名的外来乐曲占近1/3,如沙陀调“龟兹佛曲改为金华洞真”“苏莫剌耶改为玉京春”,金风调“苏莫遮改为感皇恩,婆伽儿改为流水芳菲”,等。这一现象凸显了( )
A.外来文化是当时主流
B.三教并行影响文化选择
C.唐代文化的兼容并包
D.唐代音乐形式丰富多彩
15.(2024江苏南京、盐城期末,4)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戏热闹明快的曲乐,以及新颖的弹奏乐器,引起民众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景象。上述现象反映了唐代(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审美标准的趋同
C.戏曲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
16.(2025届师大附中月考三,3)韩愈在《与孟尚书书》中认为:“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祟,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守道之君子,只要信奉天命,自有天地神祇为之庇佑。其意在( )
A.推崇天命观念 B.巩固儒学地位
C.抨击因果轮回 D.强调道法自然
非选择题
17.(2025届广东湛江期中,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文明”以“汉”冠之,其主体人群必然与汉有关。汉承秦域,同样继承了秦人的集权政治与大一统理念,两汉在经营秦朝疆域的基础上向周边拓展,以新儒家文化为内核的汉文明逐渐影响了周边地区。历经两汉四百余年的发展,汉朝以及其后的人民高度认同这一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摘编自徐卫民、苗凌毅《汉文明在
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材料二 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隋朝的短暂统一,到唐朝建立,中华文明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唐朝奉行开放包容国策,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盛世光华如期到来,京师长安成为人人向往、世界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唐文明的辉煌灿烂,堪称中华文明发展长河中的高光时段,并成为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时期。
——摘编自拜根兴《开放包容是唐文明
发展强化的突出特征》
材料三 多元文化的深入交融及其对中华文明牢固凝聚的促进作用,在统一王朝建立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显。秦至汉初完成了对六国文化的多元一统,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新增加的河西走廊、岭南、朔方等地,在保留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很快就融汇到中华文明之中。此后的朝代,无论是农耕文化占据主导,还是游牧文化进入中原,最终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摘编自郑威《九州共贯、向内凝聚: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地理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明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文明开放包容的表现。(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的原因。(6分)
18.(2025届湖南益阳9月质检,17)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在长达数世纪的分裂与战乱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民间普遍信仰鬼神,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由于各割据政权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一时期的地域性特征愈发突出。地域的差异不仅影响了经济和政治格局,也深刻塑造了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民族分布和社会风俗等。而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交融,共同推动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交融。
——摘编自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6分)
(2)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自觉性’的发展趋势。”请对“自觉性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12分)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选择题
1.(2025届江苏淮阴中学10月调研,5)“时元帝为琅邪王,与(王)导素相亲善。……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帝乃使导躬造(贺)循、(顾)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晋书·王导传》的记载表明( )
A.皇权衰弱高门士族影响政局
B.中央集权统治亟待加强
C.南方士族成为政权主要支柱
D.社会主流思想出现异变
答案 A
2.(2024山东淄博一模,2)北魏皇帝赐名是鲜卑族的重要习俗。孝文帝时期开始向北方汉族大族赐名,所赐之名都取自汉族的重要经书和史书。这一做法旨在( )
A.实行因俗而治 B.延揽汉族文士
C.承续华夏传统 D.促进政权认同
答案 D
3.(2025届广东部分学校一调,9)北魏大臣甄琛指出:“今伪弊(指南朝)相承,仍崇关鄽之税;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这反映出当时( )
A.大一统下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区域性市场的繁荣
C.南北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D.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答案 C
4.(2025届郴州监测,3)东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如贾弼之“广集百氏谱记”,他在晋孝武帝时受朝廷委派,撰成《十八州士族谱》七百多卷。由此可知修谱旨在( )
A.维护门阀特权
B.促进宗族团结
C.保证选官公平
D.吸纳庶族参政
答案 A
5.(2025届江苏无锡期中,4)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后多有改姓或尊奉华夏祖先的行为,建立政权时也往往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民族隔阂得以消除
B.文化认同影响统治
C.治国理念趋于统一
D.政权更迭注重传承
答案 B
(2025届广东肇庆一模,3)590年,隋文帝颁布命令,要求府兵及其家属在州县落籍,平时从事生产,实行“寓兵于农”。这使过去兵民分治、府兵另立户籍的旧制发生了改变。这反映了隋朝政府( )
A.意图削弱军将权力 B.弱化对民众的控制
C.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着力减轻财政负担
答案 A
7.(2024山东济宁一中二模,3) 583 年,隋文帝宣布废除地方长官就地自聘僚属的制度,规定其僚属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州县长官三年一换,下属官员四年一换,且不得连任。其举措旨在( )
A.强化中央机构职能 B.防止地方官员坐大
C.牢牢控制用人权力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 B
8.(2025届江苏海安中学9月月考,10)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A.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
B.有利于提升员官素质
C.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D.掀起了民众健身热潮
答案 B
9.(2024广东湛江二模,4)唐玄宗时,润州刺史韦铣虽为高门却不同意让“门第贵盛,声名藉甚者”为婿,坚持嫁女与进士裴宽。尚书李翱的女儿看中文士卢储,李翱遂招其为婿。后来卢储中了状元,一时传为佳话。这反映出唐代( )
A.科举取士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B.封建门第观念已经消除
C.科举制推动了社会观念变迁
D.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加强
答案 C
10.(2025届山东省实验中学二诊,5)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且“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贸贩,别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淄青节度使(辖地位于今山东)李师道还在三道十二州内设立铜铁官,“岁取冶赋百万”。这些史实( )
A.可以用来研究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
B.说明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工商业发展
C.反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
D.揭示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答案 A
11.(2024湖南长沙市一中适应练二,4)唐太宗曾经想要征未满十八岁的中男为兵,魏征坚决不同意,四次拒绝在敕书上签字。武则天当权时期,宰相刘祎之受诬告后拒认不经中书门下发出的皇帝敕书,结果被赐死。这两则事例说明( )
A.唐朝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B.制度运行效果离不开特定政治环境
C.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D.皇权相权之争是封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 B
12.(2023山东菏泽期末,2)南齐顾欢在《夷夏论》中讲到佛教“下弃妻孥,上废宗祀。嗜欲之物,皆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屈。悖礼犯顺,曾莫之觉。弱丧忘归,孰识其旧” 由此可见他( )
A.秉持儒家伦理反对佛教B.主张佛教应与礼教结合
C.已经形成三教合一思想D.认为佛教导致社会动荡
答案 A
13.(2024江苏基地学校大联考五,3)《烧尾食单》是唐朝尚书省左仆射韦巨源所设。烧尾,源于鲤鱼跃龙门时需烧掉尾巴才能化龙的典故。因此该食单常在新官上任宴请同僚或新登第的士子宴请同年时使用。食单中还“御黄王母饭”“八仙盘”“曼陀饼”“婆罗门轻高面”等菜点。这张食单折射出唐朝( )
A.科举取士造成朋党之争
B.饮食习惯注重健康养生
C.佛道文化渗入社会生活
D.盛世之下官吏贪图享乐
答案 C
14.(2024广东肇庆二模,4)据统计,《教坊记》中唐代325首曲名中,天宝末年改名的外来乐曲占近1/3,如沙陀调“龟兹佛曲改为金华洞真”“苏莫剌耶改为玉京春”,金风调“苏莫遮改为感皇恩,婆伽儿改为流水芳菲”,等。这一现象凸显了( )
A.外来文化是当时主流
B.三教并行影响文化选择
C.唐代文化的兼容并包
D.唐代音乐形式丰富多彩
答案 C
15.(2024江苏南京、盐城期末,4)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戏热闹明快的曲乐,以及新颖的弹奏乐器,引起民众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景象。上述现象反映了唐代(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审美标准的趋同
C.戏曲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
答案 A
16.(2025届师大附中月考三,3)韩愈在《与孟尚书书》中认为:“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祟,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守道之君子,只要信奉天命,自有天地神祇为之庇佑。其意在( )
A.推崇天命观念 B.巩固儒学地位
C.抨击因果轮回 D.强调道法自然
答案 B
非选择题
17.(2025届广东湛江期中,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文明”以“汉”冠之,其主体人群必然与汉有关。汉承秦域,同样继承了秦人的集权政治与大一统理念,两汉在经营秦朝疆域的基础上向周边拓展,以新儒家文化为内核的汉文明逐渐影响了周边地区。历经两汉四百余年的发展,汉朝以及其后的人民高度认同这一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摘编自徐卫民、苗凌毅《汉文明在
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材料二 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隋朝的短暂统一,到唐朝建立,中华文明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唐朝奉行开放包容国策,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盛世光华如期到来,京师长安成为人人向往、世界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唐文明的辉煌灿烂,堪称中华文明发展长河中的高光时段,并成为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时期。
——摘编自拜根兴《开放包容是唐文明
发展强化的突出特征》
材料三 多元文化的深入交融及其对中华文明牢固凝聚的促进作用,在统一王朝建立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显。秦至汉初完成了对六国文化的多元一统,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新增加的河西走廊、岭南、朔方等地,在保留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很快就融汇到中华文明之中。此后的朝代,无论是农耕文化占据主导,还是游牧文化进入中原,最终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摘编自郑威《九州共贯、向内凝聚: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地理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明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文明开放包容的表现。(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的原因。(6分)
答案 (1)特点:文明的主体人群是汉人;具有继承性,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影响范围广;文明认同度高,具有凝聚力;发展时间长。(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继承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对外经济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繁盛;三教并行,儒、佛、道思想进一步发展;对周边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包容吸收异域文化;文学、书法、艺术风格多元;唐都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3)原因:新的统一王朝对前朝文明的继承发展;人民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各地区多元文化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凝聚力;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统治不断巩固;中华文明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18.(2025届湖南益阳9月质检,17)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在长达数世纪的分裂与战乱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民间普遍信仰鬼神,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由于各割据政权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一时期的地域性特征愈发突出。地域的差异不仅影响了经济和政治格局,也深刻塑造了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民族分布和社会风俗等。而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交融,共同推动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交融。
——摘编自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6分)
(2)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自觉性’的发展趋势。”请对“自觉性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12分)
答案 (1)特征:开放与多元交融;宗教鬼神思想文化盛行,佛教、道教发展;区域性(地域性)特征突出。(6分)
(2)合理的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出现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政治上,长期的战乱和政权更迭使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促使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同时,国家的分裂导致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文化和意识得以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地域特色的发展。思想上,儒学思想的权威受到挑战,道教、佛教等思想得到发展,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源泉。士人阶层从重视家族世袭和礼法传统转向更加注重个人才能和个性解放,这种转变促进了文化自觉的形成。南北文化的交流以及与西域、中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思想观念。
自觉趋向性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促使文化趋向多元,如儒、道、佛相互借鉴。其次是文学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再次,哲学思想深化,如玄学思想,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解释和创新。最后,南北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奠定了文化基础。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觉趋向性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