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第二十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一.选择题
1.(2025届广东华南师大附中综合测试二,2)《诗经·大雅·假乐》开篇即谈道:“假(嘉)乐君子(周王),显显令德(美德),宜(适合)民(庶民)宜人(群臣),受禄于天。”其中“宜民宜人”“受禄于天”等表述在后世的官方祭典和文人祝词中被反复引用。该作品被后世所推崇,主要得益于其( )
A.承载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
B.蕴含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
C.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
D.阐释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方针
2.(2024广东茂名二模,1)战国时期,“义”具有公、正、善、节、分等内涵。关于其中的“公”,墨子提出:“举公义,辟私怨。”荀子提倡:“公义明而私事息。”韩非子提倡:“所谓直者,义必公正。”由此可见( )
A.新兴地主阶级强调等级秩序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
C.百家争鸣的局面越来越盛大
D.诸子追求公正的社会准则
3.(2024粤港澳大湾区二模,2)汉中后期,随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影响力的扩大,毁伤遗体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处罚。此后,中国医学解剖传统趋于消歇。材料反映出( )
A.医疗技术的发展定型
B.国家主流意识的扩散
C.法律规范了医学发展
D.伦理观冲击法律观念
4.(2024广东深圳二模,4)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到隋代刘焯、刘炫“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做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这体现了( )
A.“三教合一”倾向逐渐显现
B.选官的改革扩大了统治基础
C.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政治格局变动影响学术发展
5.(2024广东佛山一模,5)始建于唐、鼎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连环画式地刻出11组雕像,如佛前求子、怀胎守护、临产受苦、哺乳养育等。这反映出( )
A.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佛教与儒家的激烈争鸣
C.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D.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6.(2025届广东茂名10月联考,7)北宋时期,士大夫往往胸怀“天下”,以“天道”“公议”为旗帜,积极参与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这体现出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的复苏
B.社会主流思想的骤变
C.儒学复兴运动的气象
D.封建依附关系的强化
7.(2025届广东广州8月摸底考,7)王韬(1828—1897年)认为物质和制度文化属于“器”的范畴,易相通,而属于“道”的中西精神文化则较难相通,故提出“道不能即通,则先假器以通之”。由此可见,王韬( )
A.主张对传统文化适当改造
B.推崇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C.仍然坚持中体西用的观念
D.未对中西文化理性思考
8.(2024广东深圳宝安调研,13)1850年,马克思在《时评》一文中,关注了我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重新分配财产”“完全消灭私有制”等革命口号,预言中国革命将会产生“中国社会主义”,将会建立“中华共和国”。由此判断,社会主义( )
A.是中国反抗列强侵略的唯一路径
B.要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
C.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共通之处
D.可以由农民阶级独立完成
9.(2024广东揭阳二模,11)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两种重要文明,一点一滴的成就都弥足珍贵,不仅深刻影响了古代西亚和埃及,而且还影响到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下列文明成就最能作为上述观点依据的是两者( )
A.发明了60进制 B.强化了法老权力
C.创制了成文法典 D.创造了古老文字
10.(2024广东梅州二模,11)下列条文节选自《汉谟拉比法典》。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第二十一条 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
第二十二条 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第二十五条 任何房屋失火,前来救火之自由民觊觎屋主之财产而取其任何财物者,此人应投于该处火中
第四十二条 自由民佃田以耕,而田不生谷,则彼应以未尽力耕耘论,应依邻人之例,以谷物交付田主
A.重视保护公民自由
B.旨在维护贵族利益
C.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D.带有同态复仇原则
11.(2025届广东深圳宝安一模,12)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人的管理体制、税制、元老等级、奴隶制、军队、地产制度等都被日耳曼人吸收和延续。这表明( )
A.欧洲进入民族大融合时期
B.征服者认同被征服者的文明
C.基督教文化融入罗马文化
D.文艺复兴的历史源头已形成
12.(2025届广东肇庆9月联考,13)成书于12—14世纪的《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法国故事诗,故事主要以狐狸列那和代表贵族的狼伊桑格兰的斗争为线索,讽刺了专制的国王、贪婪的贵族、愚蠢的教士等。这部作品( )
A.启发了《天方夜谭》的创作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
C.描绘了封建骑士的游侠精神
D.深受西欧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13.(2024广东茂名一模,12)右图所示的象钟是中世纪阿拉伯发明家阿贾扎里撰写的《精巧机械装置的知识之书》中介绍的一种装置。此装置上的大象让人想到印度和非洲,龙让人想到中国,不死鸟让人想到古埃及。这反映了阿拉伯( )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C.文化有多元融合性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4.(2024南粤名校2月联考,14)被奉为日本“文化之神”的菅原道真曾提出“和魂汉才”,即以日本精神为主体,让中国汉代以来的智慧为己用。明治维新之后,开启了思想转变的序幕,将“和魂汉才”变成“和魂洋才”,即在保留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用西方现代技术,吸纳西方文化社会制度,促进日本的进一步发展,走上了强国之路。该材料的启示是( )
A.文明开化促进了日本的强盛
B.“洋才”优于“汉才”是日本转变的根源
C.应该在变革中坚守文化自信
D.只有学习西方文化才是强国之道
第二十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一.选择题
1.(2025届广东华南师大附中综合测试二,2)《诗经·大雅·假乐》开篇即谈道:“假(嘉)乐君子(周王),显显令德(美德),宜(适合)民(庶民)宜人(群臣),受禄于天。”其中“宜民宜人”“受禄于天”等表述在后世的官方祭典和文人祝词中被反复引用。该作品被后世所推崇,主要得益于其( )
A.承载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
B.蕴含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
C.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
D.阐释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方针
答案 A
2.(2024广东茂名二模,1)战国时期,“义”具有公、正、善、节、分等内涵。关于其中的“公”,墨子提出:“举公义,辟私怨。”荀子提倡:“公义明而私事息。”韩非子提倡:“所谓直者,义必公正。”由此可见( )
A.新兴地主阶级强调等级秩序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
C.百家争鸣的局面越来越盛大
D.诸子追求公正的社会准则
答案 D
3.(2024粤港澳大湾区二模,2)汉中后期,随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影响力的扩大,毁伤遗体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处罚。此后,中国医学解剖传统趋于消歇。材料反映出( )
A.医疗技术的发展定型
B.国家主流意识的扩散
C.法律规范了医学发展
D.伦理观冲击法律观念
答案 B
4.(2024广东深圳二模,4)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到隋代刘焯、刘炫“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做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这体现了( )
A.“三教合一”倾向逐渐显现
B.选官的改革扩大了统治基础
C.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政治格局变动影响学术发展
答案 D
5.(2024广东佛山一模,5)始建于唐、鼎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连环画式地刻出11组雕像,如佛前求子、怀胎守护、临产受苦、哺乳养育等。这反映出( )
A.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佛教与儒家的激烈争鸣
C.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D.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答案 D
6.(2025届广东茂名10月联考,7)北宋时期,士大夫往往胸怀“天下”,以“天道”“公议”为旗帜,积极参与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这体现出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的复苏
B.社会主流思想的骤变
C.儒学复兴运动的气象
D.封建依附关系的强化
答案 C
7.(2025届广东广州8月摸底考,7)王韬(1828—1897年)认为物质和制度文化属于“器”的范畴,易相通,而属于“道”的中西精神文化则较难相通,故提出“道不能即通,则先假器以通之”。由此可见,王韬( )
A.主张对传统文化适当改造
B.推崇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C.仍然坚持中体西用的观念
D.未对中西文化理性思考
答案 A
8.(2024广东深圳宝安调研,13)1850年,马克思在《时评》一文中,关注了我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重新分配财产”“完全消灭私有制”等革命口号,预言中国革命将会产生“中国社会主义”,将会建立“中华共和国”。由此判断,社会主义( )
A.是中国反抗列强侵略的唯一路径
B.要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
C.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共通之处
D.可以由农民阶级独立完成
答案 C
9.(2024广东揭阳二模,11)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两种重要文明,一点一滴的成就都弥足珍贵,不仅深刻影响了古代西亚和埃及,而且还影响到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下列文明成就最能作为上述观点依据的是两者( )
A.发明了60进制 B.强化了法老权力
C.创制了成文法典 D.创造了古老文字
答案 D
10.(2024广东梅州二模,11)下列条文节选自《汉谟拉比法典》。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第二十一条 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
第二十二条 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第二十五条 任何房屋失火,前来救火之自由民觊觎屋主之财产而取其任何财物者,此人应投于该处火中
第四十二条 自由民佃田以耕,而田不生谷,则彼应以未尽力耕耘论,应依邻人之例,以谷物交付田主
A.重视保护公民自由
B.旨在维护贵族利益
C.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D.带有同态复仇原则
答案 C
11.(2025届广东深圳宝安一模,12)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人的管理体制、税制、元老等级、奴隶制、军队、地产制度等都被日耳曼人吸收和延续。这表明( )
A.欧洲进入民族大融合时期
B.征服者认同被征服者的文明
C.基督教文化融入罗马文化
D.文艺复兴的历史源头已形成
答案 B
12.(2025届广东肇庆9月联考,13)成书于12—14世纪的《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法国故事诗,故事主要以狐狸列那和代表贵族的狼伊桑格兰的斗争为线索,讽刺了专制的国王、贪婪的贵族、愚蠢的教士等。这部作品( )
A.启发了《天方夜谭》的创作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
C.描绘了封建骑士的游侠精神
D.深受西欧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答案 B
13.(2024广东茂名一模,12)右图所示的象钟是中世纪阿拉伯发明家阿贾扎里撰写的《精巧机械装置的知识之书》中介绍的一种装置。此装置上的大象让人想到印度和非洲,龙让人想到中国,不死鸟让人想到古埃及。这反映了阿拉伯( )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C.文化有多元融合性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答案 C
14.(2024南粤名校2月联考,14)被奉为日本“文化之神”的菅原道真曾提出“和魂汉才”,即以日本精神为主体,让中国汉代以来的智慧为己用。明治维新之后,开启了思想转变的序幕,将“和魂汉才”变成“和魂洋才”,即在保留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用西方现代技术,吸纳西方文化社会制度,促进日本的进一步发展,走上了强国之路。该材料的启示是( )
A.文明开化促进了日本的强盛
B.“洋才”优于“汉才”是日本转变的根源
C.应该在变革中坚守文化自信
D.只有学习西方文化才是强国之道
答案 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