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专题练--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专题练--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1 15:2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滨州期末,5)宋太宗曾下令两浙、岭南、福建各州官员鼓励百姓种植粟、麦、豆、黍等杂粮,江北诸州鼓励农民广种粳稻,种子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供应。这一举措得以实施是基于(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劳作方式的改进
C.分裂局面的结束 D.民族交融的加强
2.(2024江苏苏锡常镇一模,4)顾炎武遍游天下后指出,凡郡县为原来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原衙门的旧基“必皆宏敞”;相反,凡“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朝(  )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C.政治风气因循守旧    D.边防压力日益增加
3.(2024广东湛江一模,5)两宋时期,几乎每位皇帝在位期间都会成立专门的资料编修机构,将此前以皇帝、宰相和枢密使名义颁布的“诏”“敕”“宣”进行整理,删削繁文,统一相关指示,编成综合性的通行《编敕》。这一做法旨在(  )
A.完善律令体系
B.施行道德伦理教化
C.规范行政治理
D.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4.(2024湖南邵阳二模,3)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参照各家学说,重新注释了《诗》《书》《周礼》,通称《三经新义》。《三经新义》成为太学和州县学校的教材、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王安石此举意在(  )
A.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 B.禁锢士人思想
C.重构儒家的经学体系 D.保护弱势群体
5.(2024齐鲁名校联盟5月检测,3)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流亡人口也编入户籍。这一变化反映出,北宋户籍制度(  )
A.弱化了征发赋税功能
B.导致了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C.加强了对人身的管控
D.推动了雇佣劳动关系普及
6.(2025届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10月调研,4)有学者指出,元朝疆域辽阔,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因此,元朝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替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区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  )
A.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B.重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必要性
D.制度建设汲取前代经验
7.(2025届广东茂名10月联考,9)一位文人在送其友人入朝为官时赠言道:“今则器用各有宜,不必同轨也;文字各有制,不必同文也;国土各有俗,不必同伦也。车不同轨,书不同文,行不同伦,而一统之大,未有如今日。”据此推断,这位文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8.(2024山东德州三模,3)北宋时期,具有较强商业功能的城市数十个,主要分布在中原、东南地区,而荆湖路、广南路等地区(今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及广西北部)的大型贸易中心数量很少。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人口流动的加剧
C.区域开发的程度 D.政治局势的影响
9.(2024江苏海安中学二模,4)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赴杭州任职前,因李方叔日常出行缺少马匹,遂将自己多余的马匹赠予他,并在拟定的契约中写道:“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为出公据。”这体现出当时(  )
A.马匹交易程序比较烦琐
B.契约具有辅助交易的功能
C.马匹交易管控开始放松
D.契约成为税收的法律凭据
10.(2024广东肇庆二模,5)景祐三年(1036年)政府改革茶法时,召集了一批茶叶商人前来商议,“三年正月戊子,命知枢密院事李谘、参知政事蔡齐、三司使程琳、御史中丞杜衍、知制诰丁度同议茶法”“仍令召商人至三司,访以利害”。这反映了(  )
A.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
B.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人社会地位的颠覆
D.当时行政效率的低下
11.(2025届江苏盐城八校联考,7)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政府对江南东、西路及镇江府(属浙西路)的“不成片段闲田”,“比民间体例,只立租课,上等立租二斗、中等一斗八升、下等一斗五升”,“召人耕种”。这表明南宋(  )
A.沿用王安石变法的政策
B.封建租佃制度得到发展
C.农村已经出现雇佣关系
D.度量衡器基本得到统一
12.(2024广东揭阳二模,4)宋儒认为佛教执着于生死又超脱生死,放弃上天所赋予的“公事”,只求自我的修身养性,是“私利”,同时提出要秉承儒学“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而不尽人道,不足与天地并”的立场。这表明宋儒(  )
A.注重理学理论体系的建设
B.反对借鉴佛教的理论
C.放弃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
D.具有强烈的经世精神
13.(2024江苏前黄中学一模,4)宋元时期,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当时搭载漳州瓷器的商船必须到泉州市舶司领取公凭并经严格的审验才能出海。因此,泉州港附近的各县,尤其是九龙江口的同安、厦门、漳浦、东山等地都是窑场密集分布的地区。这说明(  )
A.宋元时期海禁政策较为严格
B.商品生产的外向型特征明显
C.福建瓷器生产水平领先全国
D.朝贡贸易是外贸的主要形式
14.(2025届广东湛江期中,5)南宋笔记《都城纪胜》中记载的杂剧“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谏诤也”;宋末元初《武林旧事》的官本杂剧段数中,则倾向于描述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婚恋、神话故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戏曲艺术承载着教化的功能
B.繁荣盛世促进士族阶层的崛起
C.南宋时期高雅文学走向消亡
D.局势变迁影响艺术题材的选取
15.(2025届山东临沂期中,4)伊本·拨图塔(摩洛哥人,元顺帝时来中国访问)、马可·波罗、汪大渊(元代中国旅行家,曾到过海外数十个国家)在自己的行记中都曾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之类的记载来描写中国的对外港口。这客观上反映出元代(  )
A.对外贸易规模超过前代
B.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C.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加深
16.(2024长沙市一中一模,4)宋代画家认为绘画之事不仅要有大量的文字阅读积累作基础,还要大量欣赏画作;仅仅依靠理论上的认识还不行,还要亲自到自然当中去体会种种景致,有了亲身体验的情感积累后,才能够下笔作画。宋代这一绘画观念(  )
A.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丰富了题材来源
C.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D.强调了理论建构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7.(2025届前黄中学10月评估,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宋代的官僚中,出身中下层和庶人的文人士大夫足以与上层士大夫相抗衡。他们保留了五代士大夫的吏干才能,却又能担当大任,同时在文化、思想、教育领域大放异彩,出现了许多集学者、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人物。尽管士大夫政治不可能摆脱皇权对自身的制约和限制,但是北宋士大夫在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唐宋儒学变革的大背景下,宋初士大夫接续起了中唐以来振兴儒学的重任,弘扬儒道、尊崇儒术,其学者和官员的身份结合更加紧密,学校教育和科举改革也始终是士大夫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李同乐
《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
材料二 宋太宗组织文官整理前朝书籍,撰成《太平御览》与《太平广记》二集,文官组织编撰的《资治通鉴》也受到君主重视;两宋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带来了逐渐盛行的“疑经之风”,积极推动儒学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朝廷也对官员针砭时弊和发表不同政见的行为持宽容态度。文官占据了包括枢密院、三衙在内的朝廷各大中枢机构的核心地位。遇战事,朝臣多陈退避之计,或屡屡决策失误。同时,君主为强化中央集权,通过广设机关、职务来将权力层层分割,各部门之间又相互制约。
——摘编自张世洋等《宋代“文官政治”
生态的演变历程及利弊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比较宋代士大夫与以往文人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文治国”政策的利弊。(6分)
18.(2024烟台一模,16)有学者提出中唐至宋“社会变化之巨,并不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变”的观点。某历史研究小组尝试通过研究,探寻史家得出这一结论的研究路径。(12分)
步骤一 搜集中唐之前社会发展状况的材料
史料一 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
——《汉书·食货志》
史料二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
——〔宋〕郑樵《通志略》
史料三 诗人之赋丽(言辞华美、内容雅正)以则。
——〔汉〕扬雄《法言·吾子》
步骤二 搜集中唐至宋社会发展状况的材料
史料四 (宋太祖)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南宋〕王明清《挥麈录·余话》
史料五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郑樵《通志略》
史料六 词自南唐以来,但有小令。其慢词起自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一时动听,传播四方。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步骤三 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1)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该学者的观点。(8分)
(2)研究小组若要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还可以补充哪些材料 试举两例说明。(2分)
(3)上述活动涉及哪些历史探究的方法。(2分)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滨州期末,5)宋太宗曾下令两浙、岭南、福建各州官员鼓励百姓种植粟、麦、豆、黍等杂粮,江北诸州鼓励农民广种粳稻,种子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供应。这一举措得以实施是基于(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劳作方式的改进
C.分裂局面的结束 D.民族交融的加强
答案 C 
2.(2024江苏苏锡常镇一模,4)顾炎武遍游天下后指出,凡郡县为原来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原衙门的旧基“必皆宏敞”;相反,凡“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朝(  )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C.政治风气因循守旧    D.边防压力日益增加
答案 B 
3.(2024广东湛江一模,5)两宋时期,几乎每位皇帝在位期间都会成立专门的资料编修机构,将此前以皇帝、宰相和枢密使名义颁布的“诏”“敕”“宣”进行整理,删削繁文,统一相关指示,编成综合性的通行《编敕》。这一做法旨在(  )
A.完善律令体系
B.施行道德伦理教化
C.规范行政治理
D.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答案 C 
4.(2024湖南邵阳二模,3)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参照各家学说,重新注释了《诗》《书》《周礼》,通称《三经新义》。《三经新义》成为太学和州县学校的教材、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王安石此举意在(  )
A.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 B.禁锢士人思想
C.重构儒家的经学体系 D.保护弱势群体
答案 A 
5.(2024齐鲁名校联盟5月检测,3)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流亡人口也编入户籍。这一变化反映出,北宋户籍制度(  )
A.弱化了征发赋税功能
B.导致了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C.加强了对人身的管控
D.推动了雇佣劳动关系普及
答案 A
6.(2025届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10月调研,4)有学者指出,元朝疆域辽阔,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因此,元朝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替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区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  )
A.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B.重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必要性
D.制度建设汲取前代经验
答案 C 
7.(2025届广东茂名10月联考,9)一位文人在送其友人入朝为官时赠言道:“今则器用各有宜,不必同轨也;文字各有制,不必同文也;国土各有俗,不必同伦也。车不同轨,书不同文,行不同伦,而一统之大,未有如今日。”据此推断,这位文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 C 
8.(2024山东德州三模,3)北宋时期,具有较强商业功能的城市数十个,主要分布在中原、东南地区,而荆湖路、广南路等地区(今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及广西北部)的大型贸易中心数量很少。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人口流动的加剧
C.区域开发的程度 D.政治局势的影响
答案 C 
9.(2024江苏海安中学二模,4)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赴杭州任职前,因李方叔日常出行缺少马匹,遂将自己多余的马匹赠予他,并在拟定的契约中写道:“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为出公据。”这体现出当时(  )
A.马匹交易程序比较烦琐
B.契约具有辅助交易的功能
C.马匹交易管控开始放松
D.契约成为税收的法律凭据
答案 B 
10.(2024广东肇庆二模,5)景祐三年(1036年)政府改革茶法时,召集了一批茶叶商人前来商议,“三年正月戊子,命知枢密院事李谘、参知政事蔡齐、三司使程琳、御史中丞杜衍、知制诰丁度同议茶法”“仍令召商人至三司,访以利害”。这反映了(  )
A.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
B.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人社会地位的颠覆
D.当时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 B 
11.(2025届江苏盐城八校联考,7)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政府对江南东、西路及镇江府(属浙西路)的“不成片段闲田”,“比民间体例,只立租课,上等立租二斗、中等一斗八升、下等一斗五升”,“召人耕种”。这表明南宋(  )
A.沿用王安石变法的政策
B.封建租佃制度得到发展
C.农村已经出现雇佣关系
D.度量衡器基本得到统一
答案 B 
12.(2024广东揭阳二模,4)宋儒认为佛教执着于生死又超脱生死,放弃上天所赋予的“公事”,只求自我的修身养性,是“私利”,同时提出要秉承儒学“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而不尽人道,不足与天地并”的立场。这表明宋儒(  )
A.注重理学理论体系的建设
B.反对借鉴佛教的理论
C.放弃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
D.具有强烈的经世精神
答案 D 
13.(2024江苏前黄中学一模,4)宋元时期,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当时搭载漳州瓷器的商船必须到泉州市舶司领取公凭并经严格的审验才能出海。因此,泉州港附近的各县,尤其是九龙江口的同安、厦门、漳浦、东山等地都是窑场密集分布的地区。这说明(  )
A.宋元时期海禁政策较为严格
B.商品生产的外向型特征明显
C.福建瓷器生产水平领先全国
D.朝贡贸易是外贸的主要形式
答案 B 
14.(2025届广东湛江期中,5)南宋笔记《都城纪胜》中记载的杂剧“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谏诤也”;宋末元初《武林旧事》的官本杂剧段数中,则倾向于描述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婚恋、神话故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戏曲艺术承载着教化的功能
B.繁荣盛世促进士族阶层的崛起
C.南宋时期高雅文学走向消亡
D.局势变迁影响艺术题材的选取
答案 D 
15.(2025届山东临沂期中,4)伊本·拨图塔(摩洛哥人,元顺帝时来中国访问)、马可·波罗、汪大渊(元代中国旅行家,曾到过海外数十个国家)在自己的行记中都曾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之类的记载来描写中国的对外港口。这客观上反映出元代(  )
A.对外贸易规模超过前代
B.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C.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加深
答案 C
16.(2024长沙市一中一模,4)宋代画家认为绘画之事不仅要有大量的文字阅读积累作基础,还要大量欣赏画作;仅仅依靠理论上的认识还不行,还要亲自到自然当中去体会种种景致,有了亲身体验的情感积累后,才能够下笔作画。宋代这一绘画观念(  )
A.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丰富了题材来源
C.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D.强调了理论建构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7.(2025届前黄中学10月评估,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宋代的官僚中,出身中下层和庶人的文人士大夫足以与上层士大夫相抗衡。他们保留了五代士大夫的吏干才能,却又能担当大任,同时在文化、思想、教育领域大放异彩,出现了许多集学者、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人物。尽管士大夫政治不可能摆脱皇权对自身的制约和限制,但是北宋士大夫在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唐宋儒学变革的大背景下,宋初士大夫接续起了中唐以来振兴儒学的重任,弘扬儒道、尊崇儒术,其学者和官员的身份结合更加紧密,学校教育和科举改革也始终是士大夫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李同乐
《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
材料二 宋太宗组织文官整理前朝书籍,撰成《太平御览》与《太平广记》二集,文官组织编撰的《资治通鉴》也受到君主重视;两宋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带来了逐渐盛行的“疑经之风”,积极推动儒学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朝廷也对官员针砭时弊和发表不同政见的行为持宽容态度。文官占据了包括枢密院、三衙在内的朝廷各大中枢机构的核心地位。遇战事,朝臣多陈退避之计,或屡屡决策失误。同时,君主为强化中央集权,通过广设机关、职务来将权力层层分割,各部门之间又相互制约。
——摘编自张世洋等《宋代“文官政治”
生态的演变历程及利弊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比较宋代士大夫与以往文人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文治国”政策的利弊。(6分)
答案 (1)不同之处:下层士大夫实力上升;综合素养更加突出;具备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学者与官员的身份结合更加紧密;关注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
主要原因:宋代教育的发展和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崇文抑武。
(2)利:形成一批重要的文化成果;开放的学术氛围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宽容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形成政通人和的局面。弊:文官执掌军政带来战事不利的结果;分化事权、多设机构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三冗问题突出,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18.(2024烟台一模,16)有学者提出中唐至宋“社会变化之巨,并不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变”的观点。某历史研究小组尝试通过研究,探寻史家得出这一结论的研究路径。(12分)
步骤一 搜集中唐之前社会发展状况的材料
史料一 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
——《汉书·食货志》
史料二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
——〔宋〕郑樵《通志略》
史料三 诗人之赋丽(言辞华美、内容雅正)以则。
——〔汉〕扬雄《法言·吾子》
步骤二 搜集中唐至宋社会发展状况的材料
史料四 (宋太祖)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南宋〕王明清《挥麈录·余话》
史料五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郑樵《通志略》
史料六 词自南唐以来,但有小令。其慢词起自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一时动听,传播四方。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步骤三 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1)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该学者的观点。(8分)
(2)研究小组若要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还可以补充哪些材料 试举两例说明。(2分)
(3)上述活动涉及哪些历史探究的方法。(2分)
参考答案 (1)中唐以前土地制度严格,政府实行均田或限田以打击豪强,保护自耕农;中唐以后,均田制被破坏,宋代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发展,推动赋役制度变革。中唐以前重门第、等级森严;中唐以后士族门阀制度衰落,科举制日益发展,社会流动性增强。中唐以前文学艺术重典雅、优美;中唐以后世俗化趋势加强。(8分)
(2)如坊市界限被打破;货币经济发展,纸币出现;儒学发展,理学出现;等。(任答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2分)
(3)文献研究法;历史比较法;等。(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